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东北京剧史略(杨世祥)

(2020-02-03 11:05:51)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一、清末至民国前期的东北京剧
    清道光后期,在徽调和汉调基础上形成的京剧(亦称皮簧),中经咸丰、同治两代的长足发展, 至光绪年间已趋于成熟,并流布到天津、河北、河南、山东、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开始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正是在此期间,京剧开始传入东北,且首先传入官府。“光绪初年,沈阳故宫即有京剧演出” (马少波等主编的《中国京剧史》上卷375页)。此类演出,系由北京皇宫演戏管理机构升平署所属演员承担。这是因为清皇室早有定制,每逢元旦和万寿节(皇帝生日),沈阳故宫都要演戏,以示庆贺。同样,作为清代(后金时)第一座都城的兴京永陵宫(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督统府,为便于演庆祝戏,也于“光绪三年(1877年)成立皮簧班”(见《中国戏曲志·辽宁卷)21页)。这是本地官府最早成立的京剧戏班。而京剧最早传人东北民间,则是于光绪中期,随河北梆子(时称秦腔)以两下锅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这一时期,河北梆子在东北最为兴盛。京剧正是借助河北梆子的势力才得以逐渐在东北打开局面。最早来东北兼演京剧的河北梆子戏班是直隶宝坻县永胜和班。该班部分演员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投奔旅顺水师营清毅军,以演出河北梆子为主兼演皮簧剧目。至此京剧传人了辽宁民间”(《中国戏曲志`辽宁卷》8页)。
该班在这一带存活八年,既在军中演出,也在民间演出,直至甲午战争爆发时散去。此后,陆续有关内的河北梆子和京剧演员进入东北一些大中城市,他们或仍以两下锅形式兼演京剧,或单独演出京剧。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有桂亭、香菱等女演员组成的福顺坤班,在营口既演河北梆子又演京剧。至20世纪10年代,京剧已与河北梆子并驾齐驱。至20年代,京剧已牢牢占据了大城市,并形成了沈阳、吉林、哈尔滨三大演出中心。
    在沈阳(当时又称奉天),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旅顺永胜和班解散后,其部分演员程永龙、周凯亭、何玉莽等到此继续演出京剧。光绪二十二年以后,此地梆簧兼演者已较为普遍。从宣统至民国初,由于京剧已打开局面,因而以演京剧为主或专演京剧者日渐增多。据《盛京时报》所载李浮生《近十年来隶奉优伶略评》(该文评述了自1907年至1917年间作者亲见过的六百余名各色演员在沈阳的演出情况)介绍,这十年间,来沈阳演出的京剧演员多达二百余人。其中许多是技艺出众、深受好评的名伶。如:评须生吕月樵,摹仿谭鑫培、孙菊仙诸大家声调“颇为神似”;白文奎“声音宽宏,唱工沉着可听”,表演“落落大方,佼佼不群”;孙处“唱工则抑扬转折无不如意”,“气度轩宇不凡”;常占魁“声音清脆,调口圆熟,做工亦能面面俱到”;坤角梁月楼“演
二簧须生,不但在坤角中当首屈一指,即比之著名之男角亦不多让。调高音响,板正腔圆,聚精会神丝毫不苟,真有炉火纯青之妙”。“每逢一曲歌罢,喝采之声如八面春雷。园主倚为中流砥柱”;小凤英“亦坤角二簧须生之上选。其声调之尽美尽善足冠侪辈”;坤旦小四宝“嗓音嘹亮无出其右者。每发音必由丹田而出,掷地当作金石声”;男旦小明月“不可多得之簧腔青衣也。腔调圆活, 字眼清楚,颇可耐人听闻”;坤旦小紫合“沈阳一时无双之簧腔青衣。一曲清歌从容不迫,喉音呖呖玉润珠圆,如长空之唳鹤,深峡之啼猿,令人听之乐而忘倦”;小来凤“亦沈阳坤角之大名鼎鼎者。以二簧花旦戏为专长,说白爽飒,做派话脱,体态轻盈,丰姿绰约”;老旦笑痴“沈阳二簧老旦中之首屈一指者也。其喉音清婉而脆。唱《徐母骂曹》《断后》《打龙袍》《望儿楼》《吊金龟》等折。句句圆润,字字清朗”;武生李吉瑞为“京都著名武生黄月山之高足”,“架子、唱工两称绝顶”;武净程永龙“躯干雄伟,装束威武,台步、架子皆具有尺寸,妙合音节,从容稳练, 绝无努力吃重之痕。“该伶功夫已得炉火纯青之妙”,“其声誉颇轰动一时”;武净樊永在“纯以武艺见长。舞大刀、使花枪,俱非常精熟”;红生三麻子(王鸿寿)“红生之中泰斗也。关公生平事迹,其无不一一为之排演…”。其做工、架子则稳如泰山、劲如强弓。能将关公当日威武庄严、光明正大之气象,描得出惟妙惟肖,令见之肃然起敬”。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为给张作霖(时任东三省巡阅使)祝寿,官府特从北京等地邀来杨小楼、余叔岩、言菊朋、王瑶卿、侯喜瑞、俞振庭、程砚秋、尚小云、谭富英、马富禄、李万春等到沈阳演出。这是京剧诸多名家在东北第一次大聚会,其声势之大前所未有。
    在吉林市,光绪二十一年,有北京河北梆子演员胡少卿领一梆簧混合戏班来此演出,为京剧传人吉林省之始。次年,他与其弟胡少山(京剧丑行演员)及鹿义海、解增珍等在该城丹桂茶园组成京剧班底,开始从北京邀接京剧演员来此演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酷爱京剧的吉林富商牛子厚在该城建康乐茶园。从北京接来四喜班的姚增禄、范福泰、刘春喜、宋起山、苏雨卿、叶春善、唐宗成等京剧演员及部分梆子演员,在此演出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牛子厚与四喜班后台管事叶春善商定,由牛做东出资,委托叶为执事,在北京创办京剧科班。并约定,将来科班在北京和吉林两地轮流演出。该科班于光绪二十七年开办,初名喜连升,光绪二十九年更名喜连成社,民国五年又更名为富连成,为京剧史上最著名的科班。牛子厚这一创举,为京剧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社长叶春善、总教习萧长华率领的喜连成科班师生百余人(内有喜字科学生雷喜福、侯喜瑞、赵喜贞、陆喜魁及带艺入科的学员梅兰芳、麒麟童(周信芳)、贯大元、高百岁、李连芳等)与特邀的谭小培一起到吉林康乐茶园演出《四进士》《打渔杀家》《九更天》《四郎探母》《清风寨》《连环套》《玉堂春》《贵妃醉酒》等京剧剧目。此后,相继有北京和春、 三庆、 顺合等京剧班社来此演出。
    民国前期,除当地京剧演员常年演出外,众多各地京剧名角来吉林演出者亦络绎不绝。诸如: 来自关内的刘鸿声、李吉瑞、雷喜福、双处、李顺来、高庆奎、薛凤池等;活跃于东北各地的程永龙、唐韵笙、唐永长、攀永在、李永利等,都曾到吉林献艺。
    黑龙江省最早的京剧来自吉林。光绪二十二年,有吉林萧长祥、尚翠红、万福林组成的梆簧混合戏班在佳木斯唱野台戏,演出了京剧《天官赐福》《甘露寺》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于清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哈尔滨遂成为北满的重要商埠、交通中心和戏曲演出中心。这里既有梆簧混合戏班演出,也经常邀接京剧名角。当年,即有远东大戏院从北京邀杨小楼、黄月山、门菊仙、李小芬等来此演出《挑滑车》《霸王别姬》《连环套》《安天会》等。由于这些演员技艺高超,令观众大开眼界,引起轰动。从此,京剧在哈尔滨打开了局面。
    由于戏曲演出市场火爆,致使商家竞相争建戏园,至民国前期,哈尔滨的戏园便由三座猛增至十余座。一些戏园老板为保持京剧演出的旺盛势头,有的自组京剧班底,如新舞台、华乐舞台;有的自办京剧小科班,如大舞台办的义字班。培养出京剧演员近百人。一时间,这里呈现出人才济济、新秀辈出的兴盛局面;而更多的则是不断从京津、上海、辽吉等地邀接京剧名角,遂使哈尔滨成为京剧演出的热码头。如:民国十年,有杨瑞亭、小爱茹演出的《赵五娘》,芙蓉颦演出的《香妃恨》等新戏,小达子(李桂春)演出的《独木关》《打金砖》与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小惠芬、小如意演出的《诸葛亮招亲》等都大获成功;民国十二年,王鸿寿、尚和玉等在天仙第一大舞台演出《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走麦城》《徐策跑城》《扫松下书》,芙蓉草(赵桐珊)在新舞台演出《辛安驿》《雁门关》《十三妹》等也深受观众欢迎;民国十三年,为争夺观众,新舞台起用少年演员李万春(时年12岁)、小小宝义(曹艺斌,时年12岁)、王少鲁(坤伶武生,时年14岁)等演出《战马超》《战冀州》《林冲夜奔》等。令观众耳目一新,一时掀起童伶热;民国十四年至十九年,又有盖春来、刘汉臣、高庆奎、高百岁、程砚秋、姜妙香、侯喜瑞、吴富琴、 李洪福、李多奎、曹二庚、贾多才等诸多名家先后来此献艺。
    在三大演出中心的影响与带动下,至民国前期,京剧已普及到东北的各中小城镇及一些工矿区,其影响已渐渐超过河北梆子,而开始与传人不久的评剧争胜。
    与此同时。由于京剧影响的不断扩大。喜爱甚至痴迷京剧的票友日益增多。于是。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业余京剧演出团体。如:民国二年。吉林市吉长铁路局成立了同仁剧社及铁路俱乐部(后二者合并为吉铁剧社),有京剧票友50余人。并聘有专业京剧演员教戏、办科班,能经常演出《甘露寺》《群英会》《霸王别姬》《连环套》《落马湖》《飞虎山》等京剧;民国十年,营口公余俱乐部有京剧票房,能演京剧30余出;民国十二年,沈阳成立公余俱乐部,有京剧票友30多人;民国十四年,齐齐哈尔洮昂铁路局成立业余京剧团,有成员45人,基本每周演出一次;民国十五年,哈尔滨北满铁路局成立业余国剧团,常年在铁路俱乐部演出京剧;民国十六年,大连成立振兴社,有京剧票友50余人。从职业成分看,这些票友多为工商业者及公教人员,都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这些京剧业余团体的出现,也是京剧在东北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日伪统治时期的东北京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并扶植傀儡政权,建立伪满洲国,至1945年八一五战败投降,长达14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论述这一时期京剧历史,核心是两个问题:其一,这一时期京剧总体面貌是较之前一时期发展兴盛了,还是萎缩衰退了?其二,如果结论是前者,那么,京剧发展兴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必须根据有关史实来予以具体阐明。
    (一)京剧呈兴盛之势
    伪满头一二年,由于时局动荡,市面萧条,有不少艺人撤到关内,致使戏曲演出一度冷清。市面稳定以后,戏曲演出又得以恢复并日趋活跃。纵观这14年的东北戏曲,京评梆这三大剧种都已发生了显著地变化。河北梆子主要因自身的艺术原因而日趋衰落,至1945年在东北已基本消亡。评剧由于受到当局的歧视,已大不如前,但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众多的演员在广大城乡继续坚持常年演出,从而保持了它的艺术活力。而京剧因种种原因较之前一时期有长足地发展,甚至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剧场戏班遍布各地
    这14年间,由于日本是将东北作为它继续扩大侵略的战略后方和物资供应基地,而大肆进行掠夺式的产业开发。一时间,工业的各种株式会社,农业的大批开拓团纷至踏来,使得这里的殖民地经济得以畸形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从而也带动了文化娱乐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些业主见这一行业有利可图,便纷纷在各地增建戏园、剧场等演出场所。如:长春(日本占领后,将其改为新京特别市,作为伪满“国都”)从1881年至1931年50年间,仅建有9家茶园。而从1933年至1940年8年间,新增的剧场就多达10家;哈尔滨的剧场也从十几家猛增至二十几家。其业主,既有中国商人, 也有日本商人,甚至还有伪政府部门。如:长春光明影戏院和丰乐剧场便是由日本商人盐泽武彦于1935年修建的:吉林市的聚乐馆是日本人造石油株式会社于1943年修建的;而各市县的公会堂和日满协和会会馆,就都是由各地伪政府出资兴建的。
    各剧场为了争夺观众,都普遍建立自己稳固的戏班。这种戏班四粱八柱齐全,既可以配合接角演出,又能单独演出。如长春的新民戏院(一度称新京大戏院)。从1932年开始,即以本地演员为主组成新民京剧社,配合外邀名角,坚持常年演出,使其成为伪满的京剧演出中心。它与沈阳的共益舞台、哈尔滨的新舞台及大连的宏济大舞台,构成伪满的四大京剧演出基地。其他如安东(今丹东)、营口、锦州、鞍山、抚顺、阜新、吉林、通化、四平、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较大城市,以及许多县城,甚至连黑河、富锦等边疆小城,都建有以京剧为主的戏班。这些戏班既可以单独演出京剧,也可以与评剧、河北梆子演员合作演出。据伪满《弘宣半月刊》1939年43号所载王沤川《康德六年我国旧剧界之回顾》一文称:“现在的国内各市,剧场逐渐的增加,落子班已被淘汰殆尽。梆子更是不易在市内稍形插足,完全为皮簧所占领。”这虽然有些过于夸张,但却也说明京剧所占有的优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