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富连成名角与宁夏“十七年”京剧(刘衍青)

(2020-02-26 08:31: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1958年9月,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中国京剧院四团整体搬迁至银川, 成立了宁夏京剧院。中国京剧院四团于1955年秋组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京剧院和原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京剧团合并而成。该团名家荟萃,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宁夏京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秦腔及其它剧种培养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宁夏戏曲的整体繁荣。在众多的名家中,出科于被誉为“京剧的摇篮”的“富连成”班的就有15位,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京剧技艺,将精美绝仑的国粹艺术传播到了塞北宁夏,同时也推动了宁夏秦腔及其它戏曲艺术的发展,使十七年成为宁夏京剧的黄金时代。在国家大力弘扬、传承戏曲艺术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富连成”名角对戏曲技艺的不懈追求,纪念他们为宁夏戏曲所做出的贡献,从中汲取振兴戏曲艺术的经验,发展宁夏当代戏曲。

    一、出自“富连成”科班的宁夏京剧名角

    来到宁夏的“富连成”名角,除没有第一科“喜”字辈外,其他各科的演员都有,共15位。从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30多年间,他们不仅为宁夏观众奉上了一台台精彩好戏,还从剧本创作、唱腔设计、舞蹈与武打设计、演员培养等多方面提升宁夏戏曲的整体水平。
    这15位富连成名角中,梁连柱、樊富顺、李盛荫、苏盛琴、谭世英、高韵笙因为伤病、嗓音、年龄等问题,被迫离开舞台。虽然在舞台上无法一睹其风采,但是,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经验,在编导剧目、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宁夏戏曲做出了贡献。梁连柱是“富连成”第二科的学生,7岁入科。他是富连成班中非出身梨园世家的学生,入班前,没有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入班后,也无师承照顾,全凭自己努力。他先习老生,后改花脸。19岁出科,先后在京津两地搭杨小楼、梅兰芳、高庆奎、唐韵笙的班社演出。后因嗓音不佳,开始从事教学。解放前在上海戏曲学校任教,解放后为中国戏曲学校创建时期的第一批教师,被誉为该校的“三宝”之一,培养出了施正泉、孙正阳等京剧名角。在宁夏京剧团任教近20年,他最大的特点是能一人统排全剧,为宁夏戏曲界培养了大量人才。樊富顺,11岁入“富连成”,先学武生,后改花脸,在“富连成”做学生时,即表现得出类拔萃:“扮相英俊,武功极好。且知努力用功,不偷闲、不躲懒,其翻跌蹿纵干净利落,拧旋能有三十之余多,为近年来仅见之二路武生。”从事教学后,以严格著称,为宁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戏演员。李盛荫,是名昆曲家李寿峰之子,富连成老生李盛藻的胞弟。“嗓音圆润,作工传神,唱腔老练,武工尤有根底。且能昆曲颇多。尤以《奇双会》之李奇,《闹学》之陈最良为最拿手,每演此等剧,观客均赞赏不置。”他“不仅工老生,还能操琴、司鼓,擅长教小生、老旦、小花脸戏。苏盛琴为梨园名宿苏雨卿之子,先习老生,后改青衣、花旦,后因身材太高,18岁跟陆宝林学文场胡琴,20岁拜徐兰沅为师,同时在科中担任旦角教师,培养出贾世珍、刘元彤、李元芳、李世芳、赵韵秋、赵庆侠等名旦。谭世英是谭鑫培之孙、谭盛英之弟,9岁入“富连成”学戏,工架子花脸、武花脸,后留在科内任教,首批教的学生有殷元和、张元奎。高韵笙是京剧四大须生高庆奎之子,10岁随父到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工武生,两年后转入“富连成”向王连平、茹富兰、刘喜义学戏,后因脚伤从事教学。他身段教学,规矩、大方、漂亮,对学生要求严格。
    从事演员的有叶盛富、班世超、郭元汾、殷元和、张元奎、刘元鹏、白元杰、李韵章等,他们分属于生、旦、净、丑不同的行当。来宁夏之前,他们已经是具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和表演成就的京剧艺术家,个个身怀绝技。郭元汾是宁夏京剧院四大头牌之一,出生于京剧世家,是名丑郭春山的长子。他7岁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工铜锤花脸,出科后,先后与著名京剧艺术家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李世芳等合作。他的嗓音如黄钟大吕:宏亮、宽厚,行腔气势磅礴。他对京剧脸谱有发展和创造,196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他绘制的脸谱。班世超, 6岁多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工青衣、花旦,后向徐天元、阎岚秋学刀马旦、武旦。在科学习期间,便以出色的技艺而获得好评: “班为富连成学生,深知用功,本年在长安戏院参加武生大会演《泗洲城》,在三张桌上拿顶,练约二十分钟之久,武功之佳,压倒一切,当日之武生大会,誉为第一。”出科后与梅兰芳、李少春等大师合作,塑造了许多巾帼英雄、豪杰的形象,以翻扑飘、冲,亮相脆、美而著称。到宁夏后,除演出外,还培养了大量戏曲人才。殷元和是著名京剧演员小奎官(殷斌奎)之子,7岁入富连成学艺。先后向宋富亭、侯喜瑞、孙盛文、谭世英、叶盛茂等学花脸,向丑角大师萧长华、郭春山学文丑,向名丑叶盛章学武丑。到宁夏后,不仅活跃于京剧表演的舞台,还导演话剧、歌剧、越剧,为宁夏的戏剧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元奎先在山东省京剧院学京剧,后入“富连成”科班,工花脸,他身材高大魁梧,嗓音宽厚。刘元鹏是名武生刘伯扬之子,在“富连成”班从师于刘盛通、张连福、雷喜福、王盛海等人,是“元”字辈老生中的佼佼者。他对“念”有很深研究,并兼事唱腔设计和导演工作。李韵章是名教师李盛荫之子,先后入“富连成”、“荣椿社”学习,先学老生,变嗓后学武生。叶盛富工架子花脸,先后从师孙盛文、谭世英、郭元汾等。白元杰,工武花脸,曾长期与班世超合作。
    田汉先生曾说:富连成是旧时代的产物,采用的也是旧的教学方法。在旧社会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京剧人材。连梅兰芳、周信芳这样的大师,也都在富连成受过熏炙。这些都是富连成的丰功伟绩。这15位出科于富连成班的演员于1958年跟随中国京剧院四团来到宁夏,为宁夏京剧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推陈出新编、导、演传统剧目

    富连成科班出身的名角到宁夏后,便投入到剧本改编整理与创作演出之中,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同时,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魅力,融入精湛的戏曲行当技艺,使宁
“十七年”的京剧呈现出很高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富连成名角,他们都是熟谙舞台、精通京戏的内行。虽然宁夏京剧团远离京津沪,但他们的剧目编导水平毫不逊色于一线院团,甚至有所超越,奠定了这一时期宁夏京剧的成绩。
    “十七年”间,富连成名角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改编传统旧剧:
    一是对不健康内容的删改。《玉堂春》是京剧名剧,写明朝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王琼之子王金龙与京城名妓苏三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民国初年的京戏舞台上只演《起解》《会审》两折。20年代,荀慧生与王瑶卿、陈墨香合作对该剧作了修改,增加了《嫖院》《定情》及《监会》《团圆》等场,成为一出情节感人、唱做并重的戏,荀慧生扮玉堂春,上演后十分受欢迎。但“嫖院”一场中有王金龙与名妓苏三两情缱绻的场景。刘元彤、苏盛琴整理、改编的《玉堂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删去了“嫖院”等不健康的内容,推陈出新,细致加工,增加细节刻画人物形象。1963在沈阳演出此剧时,引起轰动,连演40余场,场场暴满,成为宁夏京剧团的优秀保留剧目。刘元彤编剧,刘元彤、苏盛琴导演的《铁弓缘》,去掉了原本中的“粉词”等不健康的内容,突出陈母的幽默、善良,集中表现秀英的天真活泼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这些新剧本在思想与艺术上均有提升,成为当时戏曲改革、舞台净化的典型剧目,也成为宁夏京剧团的保留剧目。
    二是在历史剧中融入以史鉴今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刘元彤、秦志扬改编的《大顺春 秋》,取材于李自成进京40天即以失败告终的政治悲剧《北京四十天》(京剧)。改编后的新剧借 鉴李自成之教训,教育军队进城后如何对待新使命的考验。殷元和、刘元彤导演了《大顺春秋》,殷元和郭元汾分别扮演过刘宗敏。
    三是武戏设计推陈出新,既借鉴传统剧目,又创造性地编排舞蹈与武打动作及唱腔设计。刘元 鹏擅长历史剧的改编,他的《义和团》虽然是根据天津市歌剧团同名歌剧移植改编,但在唱腔设计 中安排了李鸣盛、李丽芳等人清澈嘹亮的大段动人唱腔,安排梁加禾表现“舍身堵墙”时的精彩表 演,编排了新颖的大刀对长枪的武打和红灯照女兵的优美舞蹈,令观众耳目一新,演出后,颇受好 评,“是一部创作和表演都较成功的历史剧”。刘元鹏导演并设计唱腔的《铁面无私包龙图》对裘派创始人裘盛荣的经典版本做了恰到好处的改动,在“打鸾驾”一折增加了净、旦对唱,使观众听得酣畅淋漓,该剧1960年首演于银川,并在自治区内外多次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