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赤作为特邀演员,随中国京剧院二团来济南演出,在杨赤下榻的酒店里,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杨赤向笔者讲述了他的艺术人生。他中等个头,国字形脸庞,浓眉大眼,目光明亮而和善,他身着一袭黑衣,给人的感觉是“酷毙”了。他显得很随和,在谈吐中,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笑意,使人如沐春风。他动情地说:“我这是回老家来了,我的祖籍是山东荣成,有机会给父老乡亲演出,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我们双方的交谈就如老朋友拉呱,轻松而自如。
阴差阳错遇名师
如今已成为京剧名家的杨赤,并非出自于梨园世家,但杨赤的父亲杨郁旋是一个迷了一辈子戏的戏迷,。自己无缘登上舞台了,就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儿子杨赤身上。让儿子走向京剧舞台,成为他的一个梦想。因此,他在儿子很小时,就注重培养他对京剧的爱好,真是天遂人愿,杨赤十分喜欢京剧,文革时期,不让唱老戏,杨赤就唱现代戏,他对净角尤为偏爱。1972年,杨赤考入了大连艺术学校京剧科。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杨郁旋激动万分,因为他的梦想在儿子身上实现了。他嘱咐儿子到学校要好好学戏,一定要学出名堂来,争取成为一个角。那时杨郁旋自然不敢奢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名角。在他看来,儿子能成为一名京剧演员,就是他最大的欣慰了。
杨赤在校时学习花脸行当,受教于刘金昌老师。学习了裘派的一些剧目。 1977
年,杨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到了大连市京剧团。两年后,他随团去上海演出,当时上海的京剧名家王梦云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长春去看演出。李长春在看了杨赤的演出后,顿时喜欢上了这名小演员。杨赤在上海期间,李长春多次请他到自己家中给他说戏。在此后的三年里,李长春多次去大连给杨赤说戏。这期间,杨赤先后跟李长春学习了《铡美案》、《姚期》、《赤桑镇》、《遇皇后、打龙袍》等裘派戏。这时的杨赤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花脸演员了。
世事难料,人生的际遇变幻莫测。1982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大连观看了杨赤的演出后,顿时就喜欢上了这位青年演员。这位京剧大家发现了杨赤的天赋,是一位可塑之才,在演出结束后,袁世海便向大连市有关方面提出,要收杨赤为弟子。袁世海主动提出要收杨赤为徒,这令大连京剧团和杨赤本人都感到惊讶。这是求之不得呀!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岂能轻易错过。大连文化部门和大连京剧团迅速答应袁世海收杨赤为徒。当杨赤得到这个消息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袁世海要收自己为徒,这是真的吗?
京剧大家袁世海居然看上了自己?
一连串的问号令杨赤心潮激荡。当他正式拜袁世海为师后,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说到这里,杨赤对笔者说,人和人是讲缘分的,有些事实在难以预料,在我拜袁世海为师时,我的另一位老师李长春正在海上漂着呢?
那时上海到大连没有飞机,都是坐船,要坐两天一夜,李长春正在乘船前往大连,准备正式收杨赤为徒。可就在这个关口,袁世海却收了杨赤为弟子。杨赤感慨地说,袁世海老师晚来两天,我也许就拜了李长春为师,那样,我的人生又将会是另一种命运。这真是人生如戏呀!
演活人物觅戏魂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从1982年杨赤拜袁世海为师到2002年袁世海去世,杨赤向老师学戏整整
20年。在这20年里,袁世海将自己的艺术倾囊相授,使杨赤一步步走向成功。杨赤说,我从袁世海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艺术,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甚至可以说,我从他老人家身上学到的做人比学戏的收获还要多,他是我的另一个父亲,可以说,我的成长中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
袁世海作为艺术大家,他从不自奉为什么派,他说,所谓袁派就是人物派。只演人物,不演行当。袁世海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演人物,他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身处地地去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然后用艺术表现手法演出人物的神韵,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舞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杨赤说,我跟袁老师学戏,他最强调的就是演活人物。他对我说,演戏为了什么
?
就是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奉送给观众,所演出的人物要活灵活现,入情入理。唱念做打等一切艺术手段都要为人物服务。只有演活了人物,才能使艺术有了价值。杨赤能深悟老师的艺术之魂——演人物。他出演的《野猪林》的鲁智深栩栩如生。他把鲁智深的豪气、鲁莽、勇猛、义气等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他运用一切艺术手段进行刻画,才使得鲁智深“活”在了舞台上。
杨赤随袁世海老师学戏,经受了这样一个转变。当年他在老师身边时,总是说,老师,您给我说说这段戏。到后来袁世海说,杨赤,我给你说说这出戏。杨赤说,你不要小看角色的转变,这可是天壤之别啊!
从我求他说戏,到他主动给我说戏,说明了袁世海老师对我期望值的变化。袁世海对待杨赤的确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他们之间的感情超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1990年,杨赤在京角逐中国戏剧梅花奖时,袁世海让夫人熬了鸡汤给杨赤送去。喝着香气四溢的鸡汤,杨赤心里暖融融的。老师为自己想得太周到了,真是情同父子啊!
1993年,杨赤在北京角逐梅兰芳金奖,当时杨赤刚刚由国外演出归来,自己的戏装在国外还未带回来。在演出那天,正当为演出服装发愁时,袁世海却来了个雪中送炭,他派人将自己所有的戏装都送给杨赤,甚至把贴身的衣服都拿来了。当杨赤面对这个场面时,双眸溢出了泪水。
得之不喜失不忧
天赋+勤奋+良师,使杨赤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杨赤已成为当今菊坛著名的架子、锤铜和武花脸。并奠定了当今京剧界名家的地位。杨赤成名了,杨赤成功了。对于弟子杨赤的成功,袁世海何曾不知晓?
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杨赤,比任何人更关心杨赤。也许就在杨赤自我感觉良好时,一天,袁世海对爱徒说,杨赤,我忠告你:在取得成绩后不要胡思乱想,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句话像一剂“清醒剂”注入杨赤的心田。使杨赤在成名后能平静下来,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说起老师对京剧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杨赤感到十分惭愧。老师80多岁了,每天洗脚时还在背台词,目的是争取多演几年。不管京剧处在低谷还是高潮,袁世海对京剧的挚爱始终如一,他已把京剧艺术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袁世海作为一名旧社会过来的演员,他很有时代感和组织性。他对受徒杨赤不仅在艺术上倾力相授,而且在政治上也十分关心。杨赤拜袁世海为师不久,袁老就问杨赤说:“你是不是共青团员?
”“不是。”“赶快写入团申请书。”当杨赤将入团的消息告诉老师时,袁世海立马就说:“你赶紧写入党申请书,一个青年人一定要在政治上要求进步。”一个艺术家如果不关心政治、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他就成不了一个德艺双馨和艺术家。
杨赤跟随袁老学戏20年,可以说是分文未花,每次老师由大连回京时,杨赤送给老师的水果等,袁世海从未收下过。他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未收钱,而且还经常投入。杨赤说,袁老在这方面的境界一点也不比其他老前辈差。1982年,杨赤拜袁世海为师后,袁世海便在大连教了杨赤一个月的戏。并带他演出了三场《九江口》,除去所有费用,还剩下一万余元作为袁世海的讲课和演出费,但袁世海说,杨赤还没有太像样的戏装,这些钱就用于给他置办几套好戏装吧!
令在场的领导好生感动。在杨赤与袁世海学戏的20个年头里,袁先生先后十几次去大连教杨赤学戏,从未取一分钱报酬,老师的境界之高,令杨赤钦佩不已。
父爱如山留遗憾
杨赤走向京剧之路,与父亲杨郁旋引导不无关系,正是父亲从小就为杨赤灌输京剧知识,才使得杨赤喜欢上了国粹艺术。在说起父亲时,杨赤显得心情很沉重,他眼含泪花,在谈话中不时地叹息。杨赤小的时候,家里六口人,母亲没工作,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十分困难。杨赤的父亲有个嗜好,就是每天要喝一杯酒,母亲每月从丈夫的工资中扣除五元钱,作为丈夫一个月的酒钱。应该说,这五元钱是雷打不动的。在杨赤13岁那年,父亲戒酒了,全家人都感到很奇怪。后来家人才明白,父亲将每月的五元酒钱存了起来。三年之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父亲用积攒了三年的酒钱买了一个留声机,又买了一些名家的唱片,让儿子跟着唱片学戏。父亲的意图十分清楚,儿子要学习京剧,只有多听名家的唱段,学唱名家的唱段,起点才会高,进步才会快。
然而,当时的杨赤并未领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对父亲付出的心血体会不深,从而做出了一些伤害父亲的事情,至今令杨赤揪心般地难受。杨赤的父亲腿有残疾。因此,开家长会杨赤总是让母亲参加。父亲十分想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每次提出总被杨赤以各种理由搪塞。杨赤说到这件事后,眼圈都红了。他不断地责备自己太不理解、太不尊重父亲,对不起深爱自己的父亲!
在杨赤17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早晨5点钟父亲送杨赤去火车站,参加在外地的一场演出。结果就是在这天,杨赤与父亲竟成永诀。事情来得太突然了。“爸爸还没看过儿子的演出咋就走了呢!
”望着父亲的遗容,杨赤才真正领悟到父亲对于自己多么的重要。杨赤说,自己现在也有了儿子,对父亲体会得更深了。有一次杨赤与于魁智搭班去上海演出,于魁智的老父亲也随团前往。当于魁智精彩的演出博得阵阵热烈掌声时,杨赤从于魁智父亲的脸上看到了那种欣慰和幸福感,打心眼里羡慕。要是自己的父亲也能看到这个场面,那该多好呀!
生前愧对父亲的往事成为杨赤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振兴京剧靠好角
杨赤是净行中难得的全才,他在铜锤、架子和武花脸中均算得上出类拔萃。他天赋高,又得名师真传,杨赤的事业如日中天。杨赤30岁左右就集梅兰芳金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于一身,可见他的实力不凡。杨赤秉承了老师袁世海的艺术特色,又吸纳了李长春、方荣翔等名家的艺术精华。1986
年,杨赤到济南演出,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当时身患重病的方荣翔让儿子用自行车带着,冒雨去剧院看杨赤的演出,并对杨赤的表演艺术给予了指点和鼓励。老艺术家这种提携后进的精神,令杨赤终生难忘。杨赤说,与老艺术家比起来,我们的境界相差太远,老艺术家无论从艺术还是从人品方面都要远胜过我们这一代演员,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说起京剧艺术的前景,杨赤有许多话要说。他说,国家提出要振兴京剧艺术,为什么要振兴?因为它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京剧艺术的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十分严峻。杨赤认为,京剧艺术的发展,还在于京剧的本体,因为京剧是活的艺术,有好角才能有好戏。梅兰芳演的《霸王别姬》,唱腔、念白和表演程式和现在都一样,但演出效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就是演员水平差距太大了。裘盛戎不只会唱《赤桑镇》、《铡美案》,他会的戏太多了。他创演的《姚期》有人物,有情感,唱情唱声,表演形式丰富,十分吃功,整出戏改一个字都十分困难。这样高的艺术含量怎能不受观众欢迎?
京剧的振兴要出好角,要培养年轻观众,没有好角就没有好戏,没有好戏也就会失去观众,这是一条“生物链”。京剧振兴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京剧自身。只要从业人员在继承和发展上下苦功夫,京剧还是会走向春天的。当然,京剧若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前景就会更美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