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梅大师之女——怀念梅葆玥(张国威)

(2019-08-19 09:12: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梅大师之女——怀念梅葆玥(张国威)
葆玥与梅葆玖1981年合影(源自网络)

    梅兰芳先生的四个子女中惟一的一个女儿是葆玥。玥是美玉,梅大师给女儿取名葆玥,足见他十分珍爱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我作为京剧爱好者,最爱结识演员和票友。1991年3月初,闻听人言我所景仰的梅氏姐弟梅葆玥梅葆玖来武汉参加“武汉——广州白云之春”京剧演唱会,下榻于汉口江岸区滨湖宾馆,我便特意前往寻访,顺利地见到了梅葆玖先生。他的外貌与梅大师十分肖似,为人谦逊、和霭。我并非作家、记者,只是一个普通的戏迷而已,而他居然与我交谈一个多小时之久,还赐赠剧照五张。我表明了还想见梅葆玥先生的意愿,他很爽快地应允了,又亲自带我到梅大姐的房间。
    梅大姐生于1930年9月28日,时年61岁,但不显年纪,看上去不过50岁,并且也谦逊和蔼毫无名人架子。记得她穿一件黑色羊毛衫,满头青丝不见一茎白发。谈话从我和戏迷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开始,即为什么梅氏姐弟一个唱旦角一个唱老生? 梅大姐便娓娓而谈——
    因为我是女孩子,父亲不让我学戏,他只教我玖弟。可是我从小受艺术熏陶,爱戏,家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京剧界名流,他们都愿意教我。父亲见我迷戏,也就默许了。我的开蒙老师是我母亲的师妹李桂芬。她师承刘鸿声唱老生,所以我一开始就学老生戏。李桂芬老师因为战乱和女儿卢燕借住在上海马思南路我家,我白天上高中读书,晚上学戏,吊嗓练功,春去秋来,从不间断。1946年我16岁,玖弟12岁,我们姐弟在上海皇后大戏院初登舞台演出《四郎探母》获得成功。1949年我考上了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一面读大学,一面继续学戏,当时父亲又请了陈秀华教我。陈老师他是余派,教了我许多余派老生戏。
    1953年夏,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戏曲学校任国文教员。教学之余,旁听了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课程,又拜王少楼为师。1954年在新年联欢会上我演了一折《文昭关》。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当即希望我“下海”当专业演员,这样我调入中国京剧院。1958年又调到梅剧团,姐弟二人随父亲在全国各地出演。其后拜马连良为师深造,又拜杨宝忠为师学习杨 (宝森) 派戏。
    从1964年起,男不许演旦角,女不许演老生,我们姐弟不能登台演戏了。1966年, “文革”开始,我们也未逃脱抄家、挨批斗、下放劳动的厄运。直到1978年才重新获得艺术生命,在“文革”
浩劫中,我浪费了一个演员最富艺术表现力的14年!
    传统戏开禁了,我唱的方面没问题,身上的功夫全丢了,必须靠苦练才能恢复,毕竟是快六十的人了,练功特别苦。我扎着靠旗,穿上厚底靴苦练,脚趾都变形了……
    我把葆大姐的自述整理成文,题为《女老生印象》,连同她赠给我的一张剧照(《龙凤呈祥》饰刘备)送到《长江日报》发表了。令我遗憾的是报社的人没把剧照还给我,幸而我还有另一张《战太平》,梅大姐饰花云。
    从那以后,我多年没能与梅大姐晤谈。不过我与梅葆玖书信不断,我知道梅氏姐弟曾与国内众多一流京剧艺术家组成阵容强大的京剧团赴台湾演出,其间拜会了陈立夫、蒋纬国、张学良、辜振甫等各界人士,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和了解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97年香港回归,她又应邀参加演出团赴港演出。
    1997年底,我终于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梅氏姐弟。当时“谭鑫培诞辰150周年纪念演出”先后在北京、武汉举行,京、津、汉的名角云集。12月23日晚,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楚游宫举行盛大酒会,欢迎远道而来的京剧艺术家,其时我是《戏剧之家》杂志特约编辑,有幸参加盛会并向谭元寿、梅氏姐弟祝酒。酒会上武汉市京剧团少儿班的学生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其中5岁女孩王文端的《击鼓骂曹》艺惊四座,为咱武汉争了光。次日下午我又去艺术家下榻的璇宫饭店采访。在梅大姐和王树芳所住的房间里,我们兴奋地谈起京剧小童星。梅大姐高兴地说,像昨晚上那个6岁女孩那样唱得好的北京、上海都有,但年龄都比她大,像她那么小的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真是惟楚有才!她又说:“我们梅家的下一辈没有唱戏的,都赶上‘文化大革命’被耽误了。梅玮是我大哥的孙子,嗓子好,扮相也不错,读初三,l米70的个子。他是业余学戏,将来能不能唱还得看他自己的努力。我的孙子辈除他而外也没有会戏的,继承梅派艺术不一定要靠梅家的子孙。葆玖这几年收了不少徒弟,都是女孩。男旦现在不提倡,业余的有男旦,专业的没有。我觉得男旦可以存在,男的嗓子宽亮,好听,有条件的小男孩还是可以培养。”我说:“您既然欣赏武汉的6岁女孩王文端,她又是唱老生的,何不收她为徒?”她说:“教戏是一门学问,我会唱戏不一定会教戏。那个小孩要是愿意,家长要是支持,上戏校不消考得,保送。将来还可以上戏曲学院……
    转眼到了1998年。那年大水灾,她与众多艺术家一起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同时她个人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以示爱心。那年,梅氏姐弟还同去意大利、美国考察、讲学。1998年10月她为治疗日趋严重的膝伤而动手术的同时发现患有乳腺癌。但她并不在意,一直坚持锻炼,力图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以重登舞台,一直坚持参加庆祝中日邦交50周年赴日演出的节目排练。
    1997年7月28日晚上,她参加赴日节目审查演出后,癌症复发,直接由剧场送至北京友谊医院。2000年5月4日,她得知病情真相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她对家人说: 我是直接从舞台来到医院的,作为演员可算站完了最后一班岗!
    在她住院期间,念念不忘京剧艺术的振兴。江泽民、李瑞环、丁关根等领导,中宣部、农工民 主党中央和北京市委、北京市文化局、北京京剧院都派专人慰问,各界亲朋好友亦都到医院探望。
    2000年5月23日11时20分,葆大姐溘然长逝,享年70岁。
    著名戏剧家、本刊顾问马少波为她题写的一副挽联艺术地概括了她的一生:“巾帼须眉驰寰宇,家风敦厚肖乃翁。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