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京剧花脸—原来“哇呀呀”还有这么多种?!

(2019-04-22 08:26: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刘奎官练功图

    众所周知,京剧中的”哇呀呀“是架子花脸特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如今被很多人误认为只是表现人物着急发怒,哇哇怪叫,其实并不然。“哇呀呀”分有很多种类,表现出的人物情感也很丰富,如高兴、得意、生气、激动、自信等,非千篇一律。
    京剧前辈刘奎官先生根据几十年来武净戏的演出经验,对花脸“哇呀呀”这一表演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感悟与总结,如下——

    刘奎官谈“哇呀呀”

    “哇呀”是花脸最基本、应用也最多的一项技术,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有一定作用。“哇呀”
的种类,如果就人物情绪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笑“哇呀”
    多半用在人物极为兴奋的时候。如《醉韦》中胡车舞完双戟,典韦十分高兴就三笑打“哇呀”,
“哈哈!哈哈!哇呀哈哈哈......”也用在蔑视敌人的时候。
    如《芦花荡》中张飞瞧不起周瑜时打的“哇呀”。从前打三笑“哇呀”,在第一、二笑后面倒是垫上了“倾令仓”的锣鼓点,可是到第三笑往往就不垫了,这样笑起来虽然也可以,但美中不足的是缓不过气来,气一不足,就很难打得响亮悦耳,甚至还会出口即逝。我最初也是这样打,后来感到太吃力,才与打鼓佬研究,在打之前加一个“嘣噔仓”,在这瞬息之间储足了丹田之气,结果就发出了非常豪壮的声音。

刘奎官《通天犀》饰 青面虎

    怒“哇呀”
    用在人物发怒的时候。如《通天犀》中青面虎闻听十一郎即将被斩时,二目圆睁,瞪着程老学,接连三起“哇呀”,恨不得马上就去杀官救人。
    急“哇呀”
    用来表现人物焦急心情。如《状元印》中常遇春与方国珍开打,不能取胜夺得首名状元,非常发急,于是接对快枪,在[四击头]末一锣中亮住,以最高音打起“哇呀”。
    如果就”哇呀“的节奏而言,大致可分为:
    快“哇呀”
    大都用在人物接受紧急任务,而又坚强的信心去完成的时候,如三国戏中周仓接得关羽之令、张飞接得孔明之令就打这样的哇呀扎!扎!扎!哇呀呀!
    慢“哇呀”
    是在剧中人物比较缓和的情绪下使用的。节奏比较四平八稳。
    如果就人物的台词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
    唱“哇呀”
    唱到情绪激动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哇呀”来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如《盗御马》中的窦尔敦发现更夫要去马棚,唱到“要成功跟随他(啊)在暗地里埋藏”。其中“他(啊)”就带出了“哇呀”音。从而表现了窦尓敦必操胜算的信念。
    念“哇呀”
    同样可以表现人物的喜怒情绪。如《龙凤呈祥》中的张飞奉诸葛亮将令准备去芦花荡埋伏时,自认为擒拿周瑜易如反掌,不禁兴奋地向军事们高呼“马来、马来、马来呀(啊)......”就在“呀(啊)”中,又带出了“哇呀”音。总之麻烦事张嘴音都有条件打“哇呀”,其中又数发花辙的字最好打。不过不要乱打,一定要结合人物情绪的发展,当打则打,不当打则不打。
    哇呀呀 怎么练?
    我练习“哇呀”的方法,最初是张仲福给我说的。开始时,他教我对着镜子把嘴张开,看着舌头伸缩的形态,并用筷子戳着舌头去练习。练了些日子。没有进展,一方面是他没有在旁边指点我练,一方面筷子也实在戳不着,以后我就没有再用这个方法了。
    但我又怎样练呢?方法是,首先要张嘴,嘴张不开就不好弄。嘴张开后就主要看舌头的伸缩,因为舌头好比管乐的舌簧,去掉舌头就不会响了。无论打什么“哇呀”,都要用“啊”字发音才能打出来。不能憋气,如果只是努着气打,就会“哼”的一声没有气,更不要说打高打远啦!
    所以一起“哇呀”不要憋小肚子。要松劲儿,只要用中音托着颤动着的舌头就行了;二起“哇呀”稍起气,用力;到了三起“哇呀”,则必须用底气去摧,并且结合脑后音,用这股背弓劲儿,才能起波浪似的疙瘩音,所以没有脑后音就打不好三起“哇呀”。简明一点就是:初起时用本音,二起时用高音,三起时用假音。

    刘奎官/文章作者
    蓝江/文字编辑
    清越/图片编辑
   清越戏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