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戏曲在海外华人社会的演出(淮茗)

(2019-04-06 08:36:41)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中国戏曲在海外华人社会的演出(淮茗)
1930年,赴美演出的梅兰芳受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

    作为一种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在华人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伴随着海外华人移民的步履,中国传统戏曲也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据相关文献记载,华人在国外演出中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纪。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卷七记载,陈裕宗大治五年(1362)年,曾有中国艺人在越南宫廷中演出:“春正月,令王侯公主诸家献诸杂戏,帝阅定其优者赏之。先是破唆都时,获优人李元吉,善歌,诸势家少年婢子,从习北唱。元吉作古传戏,有西方王母献蟠桃等传,其戏有宫人、朱子、旦娘、拘奴等号,凡十二人。着锦袍绣衣,击鼓吹箫,弹琴抚掌,闹以檀槽,更出迭入为戏,感人令悲则悲,令欢则欢。我国有传戏始于此。”(参考文献略)这是一则十分珍贵的史料,它不仅记载了中国戏曲最早在越南演出的情况,而且对中国戏曲自身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到17世纪时,已有不少中国剧团在泰国宫廷中演出,受到朝野各界的欢迎。1685年、168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使节到泰国,受到热情款待,“宴后有中国人演出戏剧(据楚蒙说是喜剧,而楚西说是悲剧),演员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福建”(参考文献略)。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戏曲在欧洲各国引起关注,一些剧目如《赵氏孤儿》等被译介过去,并搬上舞台。不过这些译介和演出都是由欧洲人担当的,没有华人的参与。直到19世纪中叶,才有华人剧团到欧美各国演出。随着华人海外移民潮的出现,中国传统戏曲在海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演出,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中国传统戏曲在海外的演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这与这些地区华人较为集中有关。由于华人文化结构及当地文化背景的不同,海外华人戏曲的演出,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这里分别予以介绍: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因地缘关系,不仅华人移民数量较多,而且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比较深。就中国传统戏曲而言,它不仅为华人所喜爱,也为当地其他民族所欢迎。据记载,琉球地区“居常所演戏文,则闽子弟为多。其宫眷喜闻华音,每作辄从帘中窥”(参考文献略)。前文提到早在17世纪就曾有华人剧团在泰国宫廷中演出,其后,因国王的喜欢,陆续有华人剧团到泰国演出。在其他国家如柬埔寨,华人的戏曲演出同样受到欢迎,他们不仅在宫廷献艺,而且还为当地的贵族、平民演出(参考文献略)。
    清代中期之后,随着华人移民潮的出现,广东、福建等省的许多地方剧种被传到东南亚各国,不少华人戏班在各地较为频繁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华人和土著的欢迎。1857年,一些华人剧团在新加坡成立行会组织,先叫“梨园堂”,后改称“八和会馆”,这个组织直到今天还在活动。2007年,该组织为庆祝成立150周年,还安排了专场演出。“梨园堂”的出现说明当时在新加坡演出的华人演员相当多,以至于要成立行会组织来管理、协调各种事务。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本地的华人也纷纷组织剧团,建立剧场,为当地民众演出(参考文献略)。
    就剧种而言,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以粤剧、潮剧、汉剧、闽剧、高甲戏、梨园戏、琼剧等在东南亚各国最为流行。上述剧种均有专业剧班在这一时期到东南亚各国演出过。据统计,到20世纪50年代初,仅粤剧专业艺人在东南亚各国就有近600人,其中“新加坡和马来亚360多人,越南120多人,印尼100多人,菲律宾10多人”(参考文献略)。由此不难想象中国戏曲在东南亚各国演出的盛况。
    尽管20世纪前30多年间曾受到战乱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它却是中国戏曲在东南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据赖伯疆先生的概括,之所以称其为黄金时代,主要有如下几个明显的标志:演出华文戏曲的娱乐场所林立,演出活动频繁,这是标志之一;前往东南亚国家演出的中国戏曲剧团人数、剧种特多,戏班营业兴旺发达,这是标志之二;名伶荟萃,演出频密,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标志之三;华文戏曲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进行过重要的改革,因而出现新的气象、新的风貌,这是标志之四;东南亚华文戏曲职业和业余的戏曲团体纷纷成立和扩展,活动日益频繁,这是标志之五。(参考文献略)这个概括还是比较全面和到位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戏曲20世纪前30多年间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情况。
    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受战乱、政治及各国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戏曲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曾一度走入低谷,演出减少、戏班精简,受到观众冷落。其间和其后,经过艺人的不断努力,虽有所恢复,但已难以再回到20世纪前30多年间的盛况。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中国传统戏曲受到很大冲击,面临诸多危机,在中国本土的生存状况都相当严峻,这对其在海外的传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笔者对马来西亚的调查和了解,如今中国戏曲在该国的演出已相当少,就是这相当少的演出也多是来自中国的剧团演出的,本地的剧团极少,且几乎没有演出。当地华人喜欢听戏的也不多,年轻人大多选择其他娱乐方式,对中国戏曲相当陌生。其他各国的情况也都差不多,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警惕的现象。至于未来的发展态势,现在还难以预言,不过总的来说,并不让人感到乐观。
    由于东南亚地区戏剧基础较薄弱,中国传统戏曲的传入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 逐渐被接纳为当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对提高当地的戏剧水平也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传统戏曲与当地文化融合,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戏剧样式。比如在爪哇,当地的华人后裔不仅用马来文演出中国戏曲,而且还创造了一种叫“哇扬戏”的皮影戏,所演皆为有关中国历史的剧目。(参考文献略)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在东南亚地区的演出对中国传统戏曲、小说在当地的译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比如不少观众在看了《钟无艳》的演出之后又去购买相关的译本来阅读。很多戏曲剧目根据小说改编而来,不少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及语言的障碍,无法阅读小说原文或译本,因而更多地通过观看戏曲演出来了解传统小说,可见戏曲演出与译介一样,也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传统小说在更广范围的传播。
    欧美地区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戏曲在欧美地区的演出较之东南亚各国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在场次上要少得多,影响自然也要小得多。尽管早在18世纪,《赵氏孤儿》就已被译介到欧洲各国,被改编后搬上舞台,并掀起一股中国背景或中国题材的戏剧热,但中国戏曲特别是中国剧团在欧美各国的演出却直到19世纪才开始。这与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认知有关,不少观众对与西方话剧差异颇大的中国传统戏曲了解甚少,对其一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难以接受,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比如《赵氏孤儿》刚传入欧洲不久,就有一个叫阿尔更斯的法国人在《中国人信札》一书中对中国戏曲提出尖锐批评,他用西方戏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戏曲,认为其不符合“三一律”,自报家门、曲白相间的方式也不合理(参考文献略)。这种看法在当时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也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这一问题,那就是早期来中国的欧美人很少甚至不看中国戏曲,“在前清时代,西洋人差不多都以进中国戏院为耻”(参考文献略)
    伴随着华人移民欧美地区的步履,中国戏曲也开始在这一地区演出,这正如晚清时期一位到过美国的华人所说的:“广东之人爱其国风,所至莫不携之,故有广东人足迹,即有广东人戏班,海外万埠,相隔万里,亦如在广东之祖家焉。”(参考文献略)其实,何止是广东人,其他省份的人到国外也都是如此。中国人对戏曲的喜爱也为外国人所了解,1851年,一位叫怀特的英国人曾这样描述中国人:“非常爱好音乐、戏剧以及各种娱乐。我曾在他们演唱的时候,看见他们成百地,如果不是成千地一齐纵情大笑。”(参考文献略)据文献记载,目前所知中国戏曲在欧美地区演出的最早时间为1790年,这一年,“中国戏剧已在纽约舞台上初见端倪,主要表现为烟火表演、皮影戏和以木偶戏、马戏形式出现的哑剧”(参考文献略)。1852年,一个名叫鸿福堂的中国粤剧戏班远赴美国旧金山,为当地华人劳工演出,演员人数有123名之多。1860年,一个中国戏班专程到巴黎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演出,在归国途中,这个戏班又在美国旧金山停留,为当地华人演出。这是中国剧团到欧美地区演出的开始。
    此后,不断有广东、福建等地的戏班到欧美等国演出,以演中国戏曲为主的中国剧院也相继建立,这些演出大多为商业性的,剧种以粤剧为主。此外,一些移居美国的华人也自发成立戏班,建立剧场,到各地巡回演出。起初,戏曲的演出只是局限在海外华人这个小范围内,主要演出剧种为粤剧、潮剧等沿海地区的剧种,后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戏曲逐渐为一部分西方人所接受,演出的地点和观众范围逐步扩大,剧种也逐渐增多。以美国为例,“从1870年至1910年四十年间,各个较大的华人社区中的中国剧院都生意兴隆”,1872年,一位美国人曾说过这样的话:“每一个到旧金山游玩的旅客必然要领略一下中国戏剧。”(参考文献略)由此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戏曲在美国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获得极大成功,这在中国戏曲传播史上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梅兰芳还曾于1919年、1924年两次到日本演出,1935年到苏联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和称赞。在出国之前,就已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并与梅氏有着友好的交往。梅兰芳之外,其他著名演员如程砚秋也于1932年到德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进行考察和演出,向欧洲各国介绍和宣传中国的京剧艺术。
    梅兰芳、程砚秋等人代表着当时中国戏曲演出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在海外各国的巡演与以往华人戏班的商业演出不同,具有相当明确的文化目的,那就是宣传中国文化,推广戏曲艺术,改变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印象。因此他们在海外各国演出的影响是此前任何一个中国戏班都无法相比的,受到一般观众及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这对增进其他国家、民族的人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纠正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促进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当时的海外华人来说,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在欧美地区演出的成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他们为这些演出提供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支持和帮助。从此中国戏曲在美国等欧美国家的演出开始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景象,这表现在演出场次不断增加,地域不断扩大,演出的剧种也逐渐增多,粤剧、京剧、昆剧等都有。受此影响,一些爱好中国传统戏曲的海外华人成立剧社或票友组织,或自娱自乐,或售票演出,其中以美国居多,有些剧社一直到现在还在活动。海外华人之外,还有一些外国人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粉墨登场,学习和表演中国戏曲,至于对中国戏曲艺术手法的借鉴以及创作演出以中国为题材的戏剧,也是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在海外的演出由此前自发、零星的民间行为变为政府主导的文艺活动,成为国家外交及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性、组织性增强,演出的场次也明显增多。在政府的组织和安排下,不少剧团纷纷到海外进行访问演出,参加各种节庆文化活动,“无论是出访规模,访问地域,艺术质量,国际影响,所受到的礼遇,都远远超过了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任何一次的对外交往”(参考文献略)。1951年,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三岔口》、《武松打虎》获得集体一等奖。1955年,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猎虎记》获得一等奖。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拾玉镯》获得金奖。
    与此前相比,京剧剧团出国演出的次数逐渐增多,其在国际上的影响有超过粤剧、闽剧等地方戏之势。这些剧团在海外的演出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艺术,同时对提高海外华人剧社的戏曲演出水平也有较大的帮助。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内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陆地区戏曲剧团到海外各国的演出又得以恢复,无论是演出的剧团、剧种、场次,还是演出的国家、地区,较之先前都有很大的增加和拓展,中外文化交流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政府组织安排的演出外,还出现了不少商业性的演出。演出之外,还有一些演员、专家到国外授徒、讲课,参加学术会议。中国戏曲的演出及传播方式趋于多元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