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戏前辈-也谈米喜子和王鸿寿(澳门/穆凡中)

(2019-03-06 09:43:56)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关戏前辈-也谈米喜子和王鸿寿(澳门/穆凡中)
    《中国戏剧》今年第一期有张永和先生文章《读史说戏话关公》,其中第二段小标题为《漫话关戏·正说关羽》。这段开头,张先生大略介绍了人称“红生泰斗”的京剧前辈王鸿寿老先生。接着,张先生说: “那么,在王鸿寿之前就没有人演关羽戏吗? 有的。时代久远的事不提了,王鸿寿的老师,同治年间以演关公戏享大名的米应先 (又名米喜子) 就是代表。米应先、王鸿寿这一派,注重表演, 衣钵相传, 是为南派。”张先生这段话, 我觉得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王鸿寿跟米喜子学过戏吗? 米喜子是不是王鸿寿的老师? 二、米喜子以演关戏“享大名”是不是在同治年间 ?
    借张永和先生这段话为由头, 咱们也来谈谈米喜子、王鸿寿两位关戏前辈, 研究一下上述两个问题。
    米喜子生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 , 湖北崇阳人, 名叫米应先, 当地人称为“米戏官”, 入京演唱时人称米喜子。幼年入戏班学汉剧正生, 业成后搭江湖班演艺四方, 乾隆末年搭春台徽班, 不久成为春台“台柱”, 并随班进京以演唱关戏享誉京师, 是京师舞台最早创演关戏者。据传大老板程长庚 (1811—1880, 嘉庆十六年—光绪六年) 的关戏就是跟米喜子学来的。米喜子演戏重做派,身段表情, 刻意求精。清人笔记、李登齐的《常谈丛录》说他“每登场, 声曲臻妙, 而神情逼真,辄倾倒其座。远近无不知有米喜子者。即高丽琉球诸国来朝贡或就学者, 亦皆知而求识之。”
    清人笔记《梦华琐簿》和近人陈墨香的《梨园外史》都记述了米喜子创演关戏的一些趣事: 米喜子初到北京演关戏并不成功。后来他遇到了当小官的好友丁四, 常到丁四家串门。丁四家有一张关公的画像, 是名人手笔 (《梨园外史》说是陈老莲手笔) , 神态逼真, 栩栩如生, 米喜子爱惜极了, 每到丁家都要细细观看。有一次, 丁四见米喜子在像前徘徊良久, 竟然看得出神, 便对米喜子说: “你真的喜欢它, 唉, 就送给你吧! ”米喜子一听喜出望外, 忙对画像磕了个头, 从此便把画像挂在自己家中, 每天都仔细观察, 从服饰到化装, 从身段到唱腔都仔细琢磨, 不断对着镜子做戏。经过长时期的研究, 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表演关公戏的独特方法。
    一次, 朝廷陈中堂想看一出关公戏, 找遍各班无人能演, 丁四知道了就对陈中堂说米喜子能演。陈中堂就叫米喜子演一出《破壁观书》。故事说的是徐州兵败, 关羽归曹, 曹操故使关羽与二位嫂嫂同居一室, 以图乱关羽叔嫂名份。关羽以刀破壁, 燃火观书, 直至次日天明, 曹操计未能得逞。这出戏的几个重要角色——二皇嫂、马童、许褚、张辽都是米喜子现教的;打鼓佬毫不通径, 也是米喜子指拨的, 这场戏演得非常成功;连陈中堂向不懂戏的人都击节道好。米喜子的关公戏从此名声大振。
    陈中堂的堂会, 米喜子演过《破壁观书》以后, 名声大振, 过后在戏园演也是每演必满。清朝自乾隆开始对关羽推崇备至, 全国各地大修关帝庙, 北京更多, 除新建的外, 很多是用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改建的。那时的人大多崇拜关云长, 听戏的人看米喜子在舞台上描摹的关云长很像, 觉得“圣帝临凡, 不过如此”, 于是都肃然起敬。更有人合掌诵念“关帝宝诰太上神威”的一篇法语。有些观众见此情景, 便认为是关老爷“显圣”了。
    又有一次, 御史大人在西河沿正乙祠平介会馆新春团拜, 邀米喜子与大老板程长庚演《战长沙》, 程演黄忠, 米喜子演关公。角儿好, 戏好, 去的人不少, 有的更是专去看关老爷是否“显圣”。米喜子一进后台, 就把一壶酒放在化装桌上, 然后开始化装。米喜子扮关公不勾脸, 只是在脸上略微扑些水粉, 用“碗胭脂” (一种紫色腊油) 揉一揉, 然后勒网子, 穿“行头”。穿好以后就坐下来用手捏脑门。等到临上场前, 一口气把一壶酒喝下去然后戴髯口上场。那时候关羽上场是用左手水袖遮面, 右手扯住袖角, 到台口再落水袖亮相。当米喜子走到台口一撂水袖的时候, 看客门骤然大吃一惊! 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卧蚕眉斜插入鬓, 丹凤眼炯炯发光, 五绺长髯, 面如重枣 (酒催的) 的关圣帝君! 于是, 呼拉拉跪倒一片——他们以为关老爷又“显圣”咧! 
    这场戏越传越神,居然有人添枝加叶地说看见“关老爷骑着马,拿着大力站在米喜子身后头”。这话三传两传又变成米喜子一演关公戏关老爷就显圣! 这还得了? 于是乎朝廷下令禁演。因此, 关公戏也就暂时在北京舞台上消失了。也因此, 米喜子在北京没法再呆下去, 便回南方了。
    解放后, 湖北崇阳县文化局“对汉戏艺人米应先所做的调查材料”, 考证出米应先“曾随春台部入京”,“自嘉庆己卯 (1819) 年京师旋旱”。《中国京剧史》说是米喜子逝于道光十二 (1832) 年。1819年到1832年这13年间估计米喜子是在南方唱戏, 把关戏剧目和表演方法传给了汉剧班和徽剧班。
    因此, 可以说米喜子演关戏“享大名”不是在同治年间, 而应该是更早些——嘉庆年间。
    米喜子之后, 对关戏剧目创作和表演贡献最大的一位就是被京剧界尊称为三老板的王鸿寿老先生了。
    京剧界有个传说, 说是“米喜子不能在北京呆下去, 只得回南方, 在南方收下了三老板”——王鸿寿的关戏是米喜子传授的, 本文开头引述的张永和先生的说法, 便可能是源于京剧界的这个传说。这说法听起来顺理成章, 但细一查对, 这大概是讹传: 米喜子逝于道光十二 (1832) 年, 王鸿寿生于道光二十八 (1848) 年。米喜子死后16年王鸿寿才出生, 王鸿寿怎能向米喜子学戏?
    乾隆末年汉剧进京, 在北京舞台上形成了徽剧、汉剧、秦腔合流的局面, 是京剧的“孕育”阶段。米喜子的关戏只是徽汉合流, 并不是京剧。对京剧关戏有重大贡献的是米喜子之后的王鸿寿,艺名三麻子, 京剧界尊称为三老板, 奉为“关戏鼻祖”。
    王鸿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生于1850年(道光三十年),另一说法他生于1848年(《京剧长谈) ,江苏南通人。他的父亲是一位管水道粮运的官员, 喜爱戏曲, 家里办了两个戏班, 昆班和徽班。王鸿寿从小也在戏班中学戏。初学武丑, 《偷鸡》、《盗甲》是他的拿手戏。
    当时有个阅海官员巡察运河路过南通, 借庆寿为名大肆搜括, 王鸿寿的父亲只爱戏曲却不会当官。那位阅海大员在许多官员的礼单中, 独独不见王鸿寿父亲的礼单, 于是便怀恨在心, 回京后就用一个“引良为优”的罪名把王鸿寿的父亲参了下来, 更添枝加叶, 罗织罪名, 妄报王某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不理政事……朝廷信了谗言, 把王家来了个满门抄斩! 抄斩的时候, 幸亏戏班的人把王鸿寿藏在大衣箱内, 算是逃过了劫难, 但从此不但不能在南通呆下去了, 连真名实姓也不能叫了, 便用了“三麻子”的艺名随戏班浪迹江湖。
    李洪春老先生的《京剧长谈》一书说过这个故事, 并且说, 1853年(咸丰三年)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 英王陈玉成办了个戏班叫“同春班”。就在这时王鸿寿参加了同春班。“一面上场作演员, 一面教比他年龄小的学员;武生、武丑、红生都教。”也说到太平天国后期“由三老板 (王鸿寿)、老孟七和周来奎编演了大型连台本剧《洪杨传》, 共四十六本”。《京剧长谈》这本书没说王鸿寿参加“同春班”的具体时间, 但可以推断在 1853年 (咸丰三年) — 1864年(同治三年) 间。
    《中国京剧史》说王鸿寿家被“满门抄斩”是同治二年(1863)。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 王鸿寿离开“同春班”, 转入江南地方班子演出。按《中国京剧史》的这个说法, 王鸿寿在太平天国“同春班”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年龄也只有14岁。《京剧长谈》说他一面演戏, 一面教戏, 尤其教“红生”戏, 行军打仗, 还编出46本《洪杨传》, 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我觉得《中国京剧史》“太平天国失败后, 王鸿寿转入江南地方戏班演出, 同时又磨研关羽戏”的说法比较合理。王鸿寿对关戏的创作、发展是他38岁以后的事。
    《中国京剧史》说: “……据说王鸿寿钻研关羽戏, 是因太平天国失败后, 王鸿寿投到他父亲的好友江西巡抚德馨 (德晓峰) 部下, 后升为五营统领。德馨也很爱演戏, 因此而去职。德馨有一套演关羽骑在马上舞大力的画像六十六张, 王鸿寿朝夕揣摩, 并因此对关羽形象有了深刻的了解,遂自创舞台上的关羽形象, 终以关羽戏闻名。同治九年 (1870年 ) ,王鸿寿北上天津演出《遇龙封官》等剧,不叫座……改唱红生戏 (关羽戏) ……一出即红,嗣后王鸿寿遂以关羽戏驰名……
    《中国京剧史》这段记述并没有说明王鸿寿投德馨的时间, 但按这段记述的语气似乎在1870年 (同治九年),王鸿寿北上天津之甑最近有一本《上海旧影——老戏班》的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 却对王鸿寿投德馨的时间作出了明确的记载: “ (三麻子) 生平崇奉关羽, 光绪十四年 (1888年)到南昌为江西巡抚德馨祝寿演出, 从德馨处得到关羽画像十八幅, 如获至宝, 朝夕揣摩,设计出多种舞台造型……”(第48页)。1888年王鸿寿38岁, 按这个记载, 王鸿寿投德馨是在北上天津演出之后。由此, 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估计: 从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 王鸿寿转入江南地方戏班演出到1888年投德馨这24年中, 王鸿寿一是从江南戏班演出中继承了徽剧关羽戏和米喜子留下来的表演技巧;二是完成了他自己由徽剧向京剧的变化——“……在演出实践中, 感到徽剧发展不大, 就准备向正在兴起的京剧表演方面发展……因此, 他暗中观摩京剧的表演特色, 默记在心, 融汇贯通, 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点。当他后来在各地演出时, 就多以京剧为主了。”(《京剧长谈》)
    1870年 (同治九年) 北上天津演《遇龙封官》等戏, 不叫座, 由同班的花脸刘吉庆提议改唱关羽戏;头一天《古城会》, 二天《水淹七军》, “一出即红”, 这才奠定了王鸿寿磨研关戏的决心。也可以推断, 当时王鸿寿演出的《古城会》、《水淹七军》是从徽剧移植过来的。
    1888年在江西巡抚德馨处, 得到十八张关羽画像, 潜心揣摩, 设计出许多舞台造型, 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关羽形象。庚子(1900)年后,王鸿寿来到北京。由于他的关羽戏很有名,慈禧太后知道了, 非让他进宫当供奉不可。王鸿寿一听非常害怕: 如果慈禧知道他参加过太平军, 那还活得了吗? 于是他连夜逃出北京。过了几年, 听说慈禧太后没追究, 才又二次进京。1905年, 北京舞台上关戏盛极一时。
    《中国京剧史》、《京剧长谈》等书都说“庚子 (1900) 年后, 王鸿寿曾到北京演出”, 没说具体的时间和演出情况。倒是京剧老剧作家陈墨香的《观剧生活素描》 (附在他的纪实体小说《梨园外史》之后)对王鸿寿第一次在北京演出情况作了记述:“这一年(1905年, 乙巳、光绪三十一年) 三麻子到京, 搭入玉成, 大唱关公戏。李鑫甫搭入庆寿, 他请墨香帮忙, 只要三麻子唱一出, 便去记一出的穿插, 回来写成提纲, 另制新词, 交鑫甫演唱……这年汪桂芬在湖广会馆唱《华容道》……谭鑫培在同庆排《战长沙》, 王凤卿在长春也排《战长沙》, 关老爷可算盛极一时了, 都是三麻子招出来的。”这段记述说明王鸿寿1905年到北京, 掀起了一阵关羽戏的热潮。当时在北京, 王鸿寿除了演关戏之外, 也演其它剧目, 如他的代表作《徐策跑城》、《扫松下书》、《斩经堂》、《雪拥蓝关》等等。王鸿寿能演戏极多。据说, 有一次在北京崇文门外茶食胡同广兴园演出, 在后台, 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与王鸿寿坐在水牌前桌子两旁喝茶。突然谭鑫培站起来, 提笔在水牌上写“谭鑫培演戏一年不翻头”, 王鸿寿跟着也站起来, 在水牌上写了“三麻子演三国、列国戏三年不翻头”! 这虽是个玩笑, 也可见两位前辈戏路是何等宽广了。 (《京剧长谈》)
    辛亥革命后, 王鸿寿主要在上海演出, 也经常跑外码头, 如南京、镇江、扬州、天津、北京、大连、武汉等。最后一次到北京是1923年, 搭高庆奎的庆兴社。与高庆奎、郝寿臣等名家排了一系列三国戏《刺董卓》《温酒斩华雄》;《许田射猎》——《青梅煮酒论英雄》;《七擒孟获》等等。同时名演员高庆奎、沉华轩等都拜在王鸿寿的名下, 求师问艺。
    1923年9月,王鸿寿因病离开北京返回上海。最后一次演出《走麦城》, 由于过分卖力, 病情恶化, 于1925年正月初一病逝于上海, 享年76岁。
    王鸿寿是早期南派京剧的代表, 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对关羽戏进行了一番巨大改造, 不但编演出了很多关羽戏, 创造了很多表演身段, 并且还因此而形成了红生这一行当。” (《中国京剧史》)
    王鸿寿的关羽戏, 除《古城会》、《水淹七军》、《过五关》从徽剧移植, 《华容道》、《白马坡》、《战长沙》为京班原有之外, 几乎把《三国演义》中属于关羽的故事都编成了戏;按李洪春老先生在《京剧长谈》一书中的统计, 王鸿寿常演的关公戏约31出,其中约25出是他编的,如《斩熊虎》、《三结义》、《虎牢关》、《屯土山》、《赐袍赠马》、《汉津口》、《取襄阳》……这还不包括他编的不以关羽为主角的其它三国戏。
    早期关戏受“关圣帝君”的神化影响, 有许多戒律: 演戏时, 扮关羽的演员一进后台便不可以说话, 更不能闲谈, 表示对关羽的崇敬。扮戏要烧香磕头、顶码子。“码子”是用黄表纸写上关公名讳, 叠成三角形牌位, 烧香磕头后, 把这牌位放在头盔内, 顶在脑袋上。演完戏用它擦掉脸上的红彩再把它烧了, 烧完才可以说话。表演也是偶像式、公式化的: 面无表情, 双眉微皱, 轻易不睁眼。看东西捋胡子也只用一个食指, 反腕子轻轻一捋, 不许满把捋。青龙刀不许耍大刀花, 只能平端着。遇到敌人也只横刀将刀刃反一下, 就算把敌人的头砍下来了。这许多戒律限制了关羽舞台形象的创造。
    王鸿寿是第一个破除这些戒律的。他不但创作了许多关戏剧目, 而且从脸谱、服装、唱腔到念白、身段、造型对关戏进行了全面革新: 改揉脸为银朱勾脸, 创造出一个威严、庄重、特定的关羽脸谱;服装上设计出“夫子巾”、“掩心甲”、绣云头的绿色高底鞋;髯口由马尾“满黑”改头发制的“黑三绺”,长而自然下垂, 体现关羽的刚毅儒雅。根据不同戏剧情境, 不同的内心活动, 设计了“唢呐二黄”、“梅花板”、“徽调四平”等新唱腔;并将昆、徽、汉、秦剧融汇贯通, 创造出一种关羽特殊的念白。王鸿寿把武生、武老生、架子花脸的身段, 按关羽这个人物性格灵活组织运用, 而且又有文老生的动作, 这样来体现关云长的刚、猛、勇、儒。有些戏, 关羽趟马, 王鸿寿增加一个马童, 用马童的翻滚扑跌来夸张赤兔马的烈性, 加强气氛。关羽随马童作颤动的身段, 挥动马鞭, 走不同的步法, 相当火炽。王鸿寿还从关羽画像中琢磨出多种不同形态的关羽造型: 骑马的、端坐的、持刀的、观书的、单人的、与关平周仓组合的……更有群像, 都具有独特而强烈的雕塑美。京剧前辈苏雪安老先生说王鸿寿“来了个老爷戏的革命”!
    继承王鸿寿关戏的除周信芳、林树森、李洪春外, 各地演关戏的演员也都取法“王派”关戏。李洪春老先生的《京剧长谈》列举的名演员就有30多位。20年代京剧界就盛传“八大老爷”之说,计有: 夏月润、林树森、周信芳、李洪春、唐韵笙、李吉来、程永龙、李万春。“八大老爷”都是宗法王鸿寿的。谈关戏不能不提其中的唐韵笙先生。京剧界有“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说法,说的是京剧老生三大流派: 南方麒麟童、北方马连良;关外的唐韵笙。唐韵笙先生创造的唐派又
“关东派”。唐派关公戏有很多独创, 别具一格, 与众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