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水浒传》及水浒戏
在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元杂剧里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浒戏,它们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一些素材。《水浒传》的成书,又为后世的水浒戏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蓝本和依据。
元明杂剧中的水浒戏数量虽多,大部分已经亡佚,根据傅惜华所编的《水浒戏曲集》第一集,真正保留至今的只有十余部作品。其中有好些个作品故事情节上很相像,或是平民女子遭人霸占,或是小妻继妻与他人私通,梁山好汉涉足其间打抱不平。梁山好汉在相似的情节下,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都是一个面孔,没有个性特征,具有符号化的倾向。
明清文人传奇创作,大都是围绕着一生一旦展开故事。其中的水浒戏,则多是以某个水浒人物为中心。每部作品只取原著的部分情节,甚至将原著的情节顺序打乱,再安插一些次要人物使情节复杂曲折。在昆曲舞台上,这些作品流行的只有其中少数几个比较精彩的单出。而《水浒传》许多故事内容,都没有登上昆曲的舞台。
京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戏曲剧种,京剧的产生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舞台上诸腔竞演、激烈争锋的产物。它的形成过程带有兼收并蓄的特征,剧目的积累也是这样。
早期的京剧剧目多取材于讲史的章回小说。而出于同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的京剧剧目,则几乎都能按照原著的叙事顺序依次排列,每个剧目或几个剧目在一起都取材于小说的某一章节。就单个剧目而言,不少剧目无情节性可言,或情节人物相当简单,但都能自成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不过很多剧目在一起又首尾相连,有时关目尤为衔接。这是京剧剧目的一个特点。值得注意的是,京剧水浒剧目的取材不单是《水浒传》,还有《水浒传》的续书《水浒后传》和《荡寇志》。周贻白云:
昆曲全本的单出,便成为“皮黄剧”独立的一出,除此一出外,其前后事实,即伶工自身或亦未知。比方《打渔杀家》,一名《庆顶珠》,“庆顶珠”者,为花逢春与萧桂英订婚聘物,亦即全本的总名。《拿高登》有花逢春,亦其中一段。旧有《双卖武》(注:又名《双卖艺》)一剧,即花逢春杀高登后亡命江湖,适萧桂英亦以丁府事与萧恩失散,同在一地卖武相遇,“湘剧”以之为单出。“皮黄剧”又有《昊天关》一剧,则为花萧结合后事。
周贻白的话可以这样说:《庆顶珠》是全本,包括《打渔杀家》、《拿高登》、《双卖艺》、《昊天关》几个剧目。京剧把它们拆开来演。于是,皮黄剧里众多的独立的一出,与昆曲全本的单出相比,数量上扩大了许多倍。
京剧继承了徽汉昆梆多种声腔的剧目,无论是京派还是海派,都有来自其它声腔演员的参与。京剧所演的剧目也是诸腔杂陈。周贻白举了一例:
有时一件故事分作几段,而各段有各段的腔调。如《义侠记》:《打虎》唱“昆曲”《新水令套》,《戏叔》、《鸳鸯楼》唱“梆子”,《吊孝杀嫂》唱“弋腔”,《狮子楼》念“干板”《扑灯娥》,《二龙山》唱“二黄”,《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唱“吹腔”。诸如此类,皆足表明“皮黄剧”只好算是众多腔调的一种冠称,其所以有此情势,便是当初“京秦不分”的结果。
武松一系列的戏在京剧里后来总称为“武十回”或总名为《武松》,在盖叫天的演出本里这些剧目所唱的声腔稍有些变化:
————————————————————————————
剧目
声腔
————————————————————————————
打虎
昆曲(另有皮黄本)
狮子楼
二黄 四平调
干板《扑灯娥》
十字坡
吹腔
鸳鸯楼
西皮
快活林
西皮、吹腔、干板《扑灯娥》
蜈蚣岭
吹腔
————————————————————————————
较周贻白的说法,盖叫天演出本里所标明的声腔,就不单单是各段唱各段的腔调,而是各种声腔冶化一炉,有了统一的唱念法则和艺术风格,成为京剧的剧目。几个剧目连演,形成一个前后统一完整的“武十回”。
二、京剧水浒戏的剧目统计
陶君起编的《京剧剧目初探》收录水浒戏传统剧目68种,解放前后新编剧目4种。曾白融编的《京剧剧目辞典》收录的水浒戏则要多得多,包括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演出的连台本戏和许多解放前后的新编剧目。由于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本文主要讨论京剧水浒戏的传统剧目。根据这两本书,京剧水浒戏的传统剧目如下:(原文列表略,转载仅列剧名及必要说明)
《九纹龙》(李万春曾演)
《闹渭州》(又名《拳打镇关西》、《鲁达除霸》)
《醉打山门》
《虎囊弹》
《何一宝写状》(似为《虎囊谈》传奇中一折,以丑角为主,多插科打诨)
《桃花村》(郝寿臣编演,为其代表作之一)
《花田错》(方松林编演)
《野猪林》(清逸居士与杨小楼编演,原名《山神庙》,李少春、袁世海1950年改编)
《林冲夜奔》(又名《黄河渡》,昆曲,杨小楼代表作)
《杨志卖刀》
《生辰纲》(又名《七星聚义黄泥岗》,安娥1956年据旧本改编)
《火并王伦》
《乌龙院》(又名《宋江闹院》)
《坐楼杀惜》
《刘唐下书》
《借茶活捉》
《柴家庄》
《武松打虎》、《戏叔》(又名《叔嫂反目》)、《挑帘裁衣》、《狮子楼》(又名《武松杀嫂》)、《十字坡》、《安平寨》、《快活林》、《鸳鸯楼》、《蜈蚣岭》(又名《拿王飞天》)
[以上武松戏通常合演称《武松》或《武十回》,盖叫天代表作]
《五花洞》(又名《真假潘金莲》)
《小鳌山》
《收秦明》
《小孤山》
《揭阳岭》
《李逵夺鱼》
《浔阳楼》(又名《白龙庙·宋江吃粪·闹江州》,高庆奎代表作,传李盛藻)
《二友双雄》(唐韵笙演出,饰雷横)
《真假李逵》(又名《双李逵》、《闹江州》,1956年翁偶虹、袁世海以此为基础改编为《李逵探母》)
《沂州府》(又名《二本闹江州》)
《翠屏山》(又名《吵家杀山》、《杀嫂投梁》)
《盗王坟》(叶盛章曾演出)
《时迁偷鸡》(又名《巧连环》,王长林代表作,传叶盛章)
《石秀探庄》
《扈家庄》(又名《夺锦标》,九阵风代表作)
《八义反登州》(又名《双越狱·登云岭·五面枷》)
《高唐州》
《雁翎甲》(又名《时迁盗甲》,叶盛章代表作)
《打青州》、《玉麟图》、《玉麒麟》(黄月山编演)
《大名府》
《大名府之二》
《翠云楼》
《芦林坡》
《借圣威》
《请关胜》
《卖皮弦》
《秦淮河》(又名《贪欢报》、《大嫖院》)
《英雄义》(又名《一箭仇》、《曾头市》,尚和玉、盖叫天代表作)
《法华寺》
《二龙山》(又名《桃花岭》)
《四美图》
《大破东平府》
《风流双枪将》(又名《收董平》、东平府》、《东岭关》)
《持轮战》
《丁甲山》(又名《李逵负荆》、《大闹忠义堂》)
《清风寨》(又名《娶李逵》)
《神州擂》(又名《燕青打擂》、《大神州》)
《罗家洼》
《百花庄》
《蔡家庄》(名小生程继先代表作)
《登云山》
《女三战》
《涌金门》
《龙虎玉》(又名《龙虎峪》)
《擒方腊》(又名《平江南》)
《青峰岭》(又名《青凤岭》,武旦戏)
《红桃山》(又名《男三战》)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京剧名剧之一,谭鑫培、王瑶卿合演,誉为神品)
《双卖艺》
《太湖山》(又名《金鳌岛》)
《昊天关》
《拿高登》(又名《艳阳楼》,俞振庭代表作,以花脸演高登,后惟俞菊笙改为武生勾脸)
《女飞卫》
《九阳钟》(老本为李毓如编,后余玉琴、尚小云演出)
《陈丽卿》(程砚秋编演》
《取濮州》(又名《美人一丈青》,陈墨香编,荀慧生演出)
传统剧目包括清代灭亡以前已有的剧目和民国时期一些著名演员自己编演的演出本。对于解放后虽经过整理或改编,基本保持原貌的剧目,像《荀慧生演出剧本集》收录的《花田错》,盖叫天的演出本《武松》,小翠花于《京剧花旦表演艺术》中口述的《乌龙院》,这些本子或口述对以前老的演法有一定的删改,但主要基于完善舞台人物形象,剧本思想内容无多少变化,仍然归于传统剧目。另外,《五花洞》一剧是过去演出的热门剧目,笔者考虑到其中的主要人物来自水浒,也将它归入其中。
三、京剧水浒戏的分类
按照剧目的情节内容,京剧水浒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类型:
(一)梁山人物从受难到对抗官府:梁山人物被官府或权豪势要欺压或治成死罪,官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最后以英雄杀掉官府人物或梁山好汉劫法场结束。主要的剧目有:《野猪林》、《太湖山》、《打渔杀家》、《鸳鸯楼》、《狮子楼》、《浔阳楼》、《大名府》、《小鳌山》等。
(二)梁山与外部力量的对垒与战争:这类戏在京剧水浒剧目中占多数。与梁山对垒的或是征剿梁山的朝中大将,或是与梁山有仇的英雄,也有的和梁山一样占山为寇。不管是何种情形,梁山一方都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些戏当中,个别的政治味道很浓,但绝大多数无多少政治色彩,而舞台上的武打技艺或插科打诨相当突出。主要的剧目有《一箭仇》、《法华寺》、《请关胜》、《雁翎甲》、《双枪将》、《昊天关》、《持轮战》、《神州擂》、《百花庄》、《二龙山》、《红桃山》、《扈家庄》、《蔡家庄》、《青风岭》等。
(三)梁山人物抱打不平:通常表现为英雄救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带有民间的喜剧色彩,另一种带有除暴安良,反抗官府的社会意义。主要剧目有《清风寨》、《丁甲山》、《桃花村》、《闹渭州》、《蜈蚣岭》、《拿高登》。另外,《太湖山》一剧中也有相当篇幅的英雄救美。《快活林》可算是例外,英雄为男性人物抱打不平。
(四)婚外情:这类戏都是与《水浒传》里刻画细致的三个淫妇有关,主要的剧目有《乌龙院》、《杀惜》、《借茶活捉》、《戏叔》、《挑帘裁衣》、《翠屏山》。数量虽然不多,却是历来水浒戏的热门题材。
(五)英雄好汉之间打斗与结交:专门突出好汉情谊的戏很少,只有《柴家庄》。《水浒传》里经常出现梁山好汉在未相识之前大打出手,最后在其他好汉的调解之下,言归于好,称兄道弟之类的故事,历来戏曲很少改编,京剧改编的也不多。主要有《十字坡》、《小孤山》、《真假李逵》等。对于《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行为,其中所宣扬的义气,京剧还是有所取舍。
以上五类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京剧水浒剧目。其中以前两类居多。此外,《虎囊弹》、《五花洞》属公案戏。《花田错》属才子佳人。还有相当数量的戏,如《醉打山门》、《打虎》、《双卖艺》、《杨志卖刀》、《罗家洼》、《贪欢报》、《巧连环》,这些戏很难给它们具体的定性,也没有必要对号入座。
(摘自作者论文《京剧水浒戏的观念意识及其艺术成就》,并略作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