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113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元杂剧的“科诨”艺术(郭伟廷)

(2018-11-24 09:18:56)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转载】元杂剧的“科诨”艺术(郭伟廷)


    元杂剧科诨承袭了不少过往喜剧艺术的手法与技巧, 剧作家秀出者又能匠心独运, 他们本身也许就是滑稽多智之辈, 故使元杂剧科诨众妙纷呈。元杂剧科诨自有独树一帜的艺术技巧, 如利用下场诗、谐音、荒谬情节、俗事俗物和舞台动作等,还有利用宋金杂剧作插段,利用歇后语、俗语、佛家语打诨等, 俱见甚有特色而又堪为后世戏剧借鉴。

   

    利用汉字同音异义组成插科打诨的谐音法,是元杂剧广泛使用的, 可分为三方面去探:名称、制造误会和揶揄讽刺。先说利用名称谐音的科诨, 例如写包拯裁判瓦盆冤魂的神奴儿第三折令史在念上场诗后独白

    自家姓宋名了人。表字赃皮, 在这衙门里做着个令史。你道怎么唤做令? 只因官人要钱, 得百姓们的使外郎要钱, 得官人的使。因此唤做令史。 

    当中有两处谐音,以“宋了人送了人”,送人性命的意思又把令史”解释为官人得百姓的钱“使”,而令史又因而间接得百姓的钱使”,让使钱的使”与令史的使相谐, 既增强笑料, 又寓意深刻。降桑椹二折写两个庸医一姓宋自述双名“了人”,也是谐了送了人”;另一姓胡, 自称双名“突虫”,谐音胡涂虫”,皆是讽庸医误, 以收鄙笑之声。又例如《生金阁》第二折, 张千数次忍不住要道出“包龙图”这大名惟被包公喝止才以一包丝绵”、“耳聋等谐音字词加以掩饰, 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刀会第二折道童以紫荆”(谐子敬) 嘲笑鲁肃, 《还牢末四折阮小七称萧娥为烧鹅

   李逵云) 这妇人是出首李家兄弟的, 叫做萧娥。

   阮小五云) 烧鹅倒也好配酒。 

   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红娘用药名的谐音打诨也是极有特色的

   红云) 用着几般儿生药, 各有制度, 我说与你

     <小桃红> 桂花摇影夜深沉, 酸醋当归浸。 

   末云) 桂花性温, 当归活血, 怎生制度

   红唱) 面靠着湖山背阴里窨。这方儿最难寻, 一般两服令人恁。

   末云) 忌甚么物

    (红唱)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吃了呵,稳情取使君子一星儿“参”。这药方儿小姐亲笔写的。 

    “桂花两句用谐音法, 真正意思是在桂影摇曳的月夜, 穷酸秀才要就寝的时候”;“ 红娘使君子等中药在这里都另有他义, 使观众读者发出会心微笑。因谐 音而引起误会, 因而引发笑声《村乐堂》就有一个例子, 第三折剧情说到完颜同知把欲谋害自己的二夫人(大旦、搽旦)和总管(大旦、搽旦)和总管王六斤送官办理,令史张本(正末)到牢房查问, 他在牢门与牢子有一段打诨的对话

   正末云) 开了这门了。我进去。做见大旦、搽旦科) 正末云) 个是什么人? (牢子云) 这两个是夫人, 这个是都管。正末做努咀科) (牢子做拿旦六斤云 ) 过来跪者。大旦搽旦六斤 做跪科)搽旦云) 我又无罪过。我跪者。看他怎么放我起来。末问牢子云 ) 你姓甚么? ( 子云) 我不醒。末云) 你姓甚? (牢子云) , 你问我姓甚么, 姓王。(正末)庞。牢子云) 王。正末云) 黄。子云) 提控, 写与你看。三画中间一竖。是王。末云你是三画王。牢子云) 我正是三画王。(正末云)三画王把墨来。牢子云这一场苦又不善了。我又不是太医, 着我把脉, 没奈何。官差, 着他。( 末手把脉科, ), 二胆, 三脾。( 正末云做做甚? (牢子) 你说着我把脉来。(正末云)砚瓦上磨的。牢子云) 个是墨。( 正末云是。 

    牢子第一次把听作谐音, 故以我不醒作答, 接着牢子答姓, 张本却听 成是, 第三次牢子更正, 张本却又听成是, 令人发笑。然后牢子强调我是三画王, 张本竟以为牢子的姓名就叫“三画王, 直呼他为三画王”, 最后他叫墨来,牢子又误会为他当太医要他“把脉, 还口中念念有词, 念起一肝二胆三脾的口经过多次的误会和纠缠都是因为谐音) ,才结束这滑稽的情节。 

    第三种使用谐音打诨是对剧中人物或由剧中人对剧中人)揶揄讽刺东堂老三折,败家子扬州奴在走投无路之际被迫上街做买卖, 遭坊众讽笑,回来被东堂老问及实况

   扬州奴云) 您孩儿头里卖炭,如今卖菜。 

    正末云)你卖炭呵,人说你什么来

    (扬州奴云)有人说来,扬州奴卖炭,苦恼也。他有钱时,火焰也似起,如今无钱,弄塌了也。

    正末云)什么塌了

   扬州奴云)炭塌了。 

   正末云)你看这厮。 

   弄塌弄炭,坊众是用的谐音,语带双关讽刺败家子的破败, 也是在拿他打诨。又例如渔樵记第二折刘家女对朱买臣逼休的一大段说话里, 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旦儿云)娘子娘子,倒做着屁眼底下穰子人夫人, 磨眼儿里。你砂子地里放——不害你口碜。 

    穰即瓤,指排出的粪便,穰子谐音娘子 ,所以说做屁眼底下穰子”;夫人谐音麸仁”, 麦皮叫, 去掉皮的麦粒叫麦仁,把麦粒放进石磨,就磨成所以说“人夫人, 磨眼儿里”,这些都形成了戏剧诨语, 对朱买臣在前文曾说娘子、夫人, 大加讽刺。 

    元杂剧利用谐音打诨还有很多, 如《刘弘嫁婢一折王秀才以“亲眷”谐音“青绢, 《桃花女折小星儿以“啐”若论巧妙,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写宋引章不听赵盼儿劝告, 执意嫁周舍时说: 今日也大姐, 明日也大姐, 了一包儿脓”用了 , 所以说会出一, 既表达了她对妓女生涯的厌倦口吻与用辞也合乎其人其事, 打诨却又带着黑色幽默的味道。 

    

    元戏剧家周德清论评杂剧语言时曾云: 凡经史语、乐语、天下通语,可入杂,如俗语、蛮 语、谑语、嗑语、市语、讥诮语、各处乡语、书生语、构肆语、张打油语, 皆不可入……”此种主张与元杂作品实况并不相符,作为通俗文学,元杂剧实际上包含了大量周德清所说的“不可入”之语为科诨重要工具所谓俗语、市语、各处乡语, 其中有不少部分是谚语、歇后语, 原因如谭达先所说: 

    杂剧是演给平民看为主的, 其戏剧语言必须为他们所听懂和喜爱, 而富有民族特征、生活息、地方色彩而且深入人心的谚语、歇后语是民间语言的精, 因之往往为剧作家所注作中给出色地吸取或改写这成为杂剧中十分突出的艺术语言特征之一。 

    元杂剧作者运用谚语、歇后语是甚具多彩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 而歇后语基于它的构成本和历史,更适合被用作科诨,在李义山杂纂及同类笔记小品已有歇后语的记录, 供人案上解颐,用于表演艺术则先是金院本已有在正杂剧演出前的“冲撞引首的段数歇后盖是一个以念诵为主的小剧目, 当中大量采用歇后语。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富民族色彩、幽默谐趣的语言修辞游戏, 有学者以元曲选元曲选外编作统计查勘元杂剧对歇后语的采用结果发现确定是歇后语的, 大约有一百一十条因文献不足而存疑的尚未计算在内其中有些只能算是一种小小的逗趣, 而有些却是配合着剧情而效果又很滑稽的。全句歇后语的引用如灰阑记第四折赵令史在包拯前的招供欲推卸自己的罪责, 便狡辩说: 

    都是州官, 原叫苏模棱, 他手里问成的。小的无过大拇指头挠痒, 上随下取的纸供状……

    在贪赃枉法的勾当要被揭破之际, 却拿大拇指头挠痒等说话来辩解既表现其人之油腔滑调用语亦非常生动, 另有一种滑稽效果。又如《东坡梦》第一折苏东坡著痴愚行者往唤妓女白牡丹但听到应声便要急身往回走:  

   行者云)走迟了却怎么? (东坡云)迟了, 只教你做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行者做跌科)早酥倒了也……旦儿云)谁叫? (行者跌倒科)听他娇滴滴的声音, 真个酥了也。

    东坡说的, (至今仍有相似歇后语雪狮子向火——瘫了半边的流传) , 用作打趣行者看见美人时的窘相, 确是妙喻而行者竟以两次跌倒“酥倒”作实时的响应, 组合成一段科诨。

    元杂剧中常见的歇后语是省后式的运用, 即只前半比喻部分, 荐福碑一折张镐唱金盏儿末句云您兄弟常则是油瓮里捉鲇鱼”, 便是省略了后面“抓不住”3字, 剧中虽是自嘲诉苦语, 却因歇后语本身的滑稽色彩而带有打诨味道。

    元杂剧也有对歇后语采谐音式的运用,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宋体;">黑旋风>第二折写李逵扮成庄家进牢探望孙孔目牢子向他索钱,他唱《得胜令》响应:

    得胜令! 便问我要东西。叔待则你那“没梁桶儿便休提”……

    李山儿要表达的是“休题”, 不要题起之意却用了休提谐音歇后语既精警又滑稽地回绝了牢子。王粲登楼》第一折祗侯说脂油点灯——布捻”, 以谐步行, 又是一例。有些歇后语以俗事作喻, 如“砂子地放屁——不害你那口碜, 惟放在某些场景、某些人口中又觉恰得好处教人既不嫌用了歇后语, 也不嫌触犯了俗事俗物如上述一句歇后就出现在渔樵记第二折刘家女骂夫朱买臣一段说白里, 与说话人的泼辣形象就很吻合。 

    有些歇后语在不同作家笔下出现, 可能是对优胜技巧的模仿, 也有可能是采用了在元代很流行的歇后语, 银样枪头——中看不中用上阵就软没上阵先软了’) 出现过好几次。在西厢记四本二折中红娘唱小桃红骂张生胆怯就有! 你是个银样枪头一句, 不过具科诨性质的使用却是在对一些表面上是赳赳武夫之辈的戏谑上气英布》三折英布在《幺篇》对自己的挖苦;《李逵负荆》一折结尾王林夸口要咬掉宋江一块肉, 李逵便在《赚煞》末句唱云你可也休翻做了枪头! 也是用省略的方式运用这歇后语还有《三战吕布》二折张飞在《夜行船》全曲本多滑稽语骂孙坚的末: 我则道你是钢槊呸你原来是个蜡枪头

    元杂剧作家不单采用歇后语, 而且从上述不同例子可见作家能把歇后语活用于剧作发挥其特性制造科诨既富生活气息又具喜剧性。 

    

    按舞台动作而言, 大略可分之为复杂与简单两类所谓复杂的通常需要难度较高的舞台技巧如武打、舞蹈之类) , 而简单的则可能只是身体一个小动作。前者亟需要出色的演员作演绎后者则端赖剧作家的喜剧技巧。一般而言, 元杂剧科诨所用的滑稽动作都是很普通的是日常生活常见的, 但偏偏经剧作家巧作安排却面目一新在今日作案头看仍觉滑稽有趣在当日该是甚能博笑的笑料吧。若按剧本而言则科诨利用的滑稽动作又可分为“在情节进展中的和“与情节相关性不大的”两种。  

    利用错误动作制作笑料如误会、误认、误打、误跌等是简单经济的插科技巧, 如《拐李》第四折两妇在争夺夫君时, 岳寿正末)因拐被夺去而跌倒

   旦云)是我的夫主。(旦云他是我的丈夫。(众争认)(张千夺拐打孛老科。)正末做劝跌倒科,)张千,我须有些瘸。(张千发科,)你可不早说与我。 

    这关目中先有误认夫君之喜剧情节, 继有张千误当岳寿为旧日四肢健全而作夺拐杖动作, 寿跌倒, 并由张千发科而完(“发科即做滑稽表情动作。桃花女二折媒婆被推亦属此类。又有因被他事所吸引而误跌手中物的科诨, 曲江池》第一折述郑元和初会李亚仙, 因惊艳而三次跌落手中马鞭:

   做坠鞭科张千拾)相公坠了鞭子也。(末云)真个是风风流流, 可可喜! (又坠张千拾,)相公又坠了鞭子也。末云)知道。好女! 好女子!又坠 ,张千拾, ) 相公又坠了鞭子也。末云) 我知道。

    郑元和正末)在剧中乃小生形象在此节中却是傻子因情爱而疯狂) ,张千的三次提醒显凸郑元和的失态滑稽,技巧上来说,是用宾白来显凸动作的可笑, 不特是张千的宾白就连正末的说白语序错乱 (“可喜可喜” 误作可可喜喜) 也是配合在一起的, 可见作者在构建这一幕的匠心独运。 

    误忘又是元杂剧惯用了的手法曲江池中郑元和与李亚仙、金线池中韩辅臣与杜蕊娘同将牵红线者赵牛筋、石府尹遗忘在一旁既可笑又点出当事人的浑然忘我仕隐范张鸡黍》第一折中, 张元伯与范巨卿只顾寒喧将在门外的净角王仲略遗忘:  

   王在外做怒科, 你每说到几时? 早不是腊月里, 不冻下我孤拐来? (末云! 仲略兄弟在外厢也。卜儿云有请,有请。 

    可见遗忘亦适用于恋爱风情以外的剧种, 不过最特别的遗忘科诨还是罗李郎第二折楔子里侯兴的忘记了自己正骑着马

     (净云) 远远来的不是侯兴? (, ) 兴哥哥。侯兴云原来是小哥。做跪跌科)净云)哥哥,你不骑着马哩! (侯兴云)我忘记了下马。 

    由于演员骑马是用竹马的故在舞台动作上侯兴可作出此未下马却又能下跪的科诨, 这种遗忘已有游离舞台的味道了。 

    “公堂下跪是利用与角色名实不相符的动作官员反向百姓下跪打诨由于这舞台动作已广为人所熟知及讨论在此不细说相类的技巧就是安排角色做出与自己内涵不相符的动作动作本身可能是一本正经的, 但在情节中又越见得可笑。例如隔江斗智第二无能的武将刘封摆出重要人物的姿势, 最后还是无奈地做回本身应做的事

   净扮刘封上, 诗云……令人报复去道我大叔来了。卒子报科,)刘封到。刘封做势科他不接我也罢我自过去。做见军师刘封来了也。诸葛亮云封且一壁有者……

    当中做势科就是装出某种气派不凡的样子。元杂剧中的滑稽角色自有不少用身体作滑稽作制造笑料的在对打场面中以身体动作逗笑应有不少, 例如独角牛刘千与折拆驴在第一折中的一场擂台对打二人的数番被打跌倒科, 该就是充满滑稽对打动作的。又像黄花峪第四折蔡衙内与鲁智深对打时, 蔡的轮臂膊科双火轮科肯定是极滑稽的动作

   蔡净云我这一对拳剪鞭哩。你着我单火轮。正末云你打多少好汉? (蔡净云打五 十条好汉。做轮臂膊科右火轮也打五十条好汉。看双火轮。做双火轮科)正末云 不如单火轮倒好。打将来。蔡净做打正末科 

    在接着的武打中二人边说边唱边打是三合一式的科诨揉合了杂技与滑稽语言动作。

    就以一些很普通的日常动作来说, 如打喷嚏(《看钱奴》)、用口咬东西(《来生债》)等皆可使用于剧情中制造笑料, 秦简夫在《东堂老一剧成功地塑造了败家子扬州奴一角, 杨州奴在剧中“相手”一幕, 也是运用了一日常动作——请人相手而且噱头十足的: 东堂老子警告扬州奴将有当叫化的下场, 岂料扬州奴反说道: 如何且相左手您孩儿便不到的哩。虽然本子上未有注明, 但据情节扮演者当是有请人相手一滑稽动作的在一轮歌唱对白后, 东堂老发出第二次警告扬州奴也作同一回答如何? 且相右手你孩儿不到的叫化哩。”相信净角这先相左手后相右手的插科该是相当逗笑的, 且亦更加强了扬州奴的痴愚角色。又如杀狗劝夫》楔子里柳、胡二人带着混了白水的酒去贺寿, 然后在与孙大拜寿时,使诈一脚将酒瓶踢翻,此动作之令人发笑,在于配合着剧情与白的安排, 先是动作之先, 柳隆卿已先与胡子转商量好: “俺着上些水, 到那里则推拜将酒瓶踢倒了”, 实是喜剧中的交底手法在踢酒瓶之前的对白也是很重要的

   柳、胡见科恭喜哥哥华俺两个无什么礼物将敬一瓶儿淡酒, 与哥哥一滴, 添寿一岁哥哥休怪。孙大云兄弟水难消休道是兄弟将酒来你则这般空来是你兄弟的情分。将酒来, 我与兄弟开怀畅饮一场。做拜踢倒酒瓶, 柳云只得这瓶又踢翻了如何是好? (胡云待兄弟再去买来。 

    柳胡二人说话态度愈见恭敬愈显得踢酒瓶动作之可笑孙大说话态度愈见情深义重更愈踢酒瓶动作讽刺之深,而由于观众是完全知情的,所以蓄势已久的笑声也在此动作中爆发出来。苟无所引宾白之配合,单单一个简单动作作为笑料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元杂剧中很多插科其实是融合在整个剧情中的,有宾白、情节甚至唱曲去配合而成的,论者称之为情节进展中的科诨和情节相关连的科诨”, 对于简单的滑稽动作而言与情节进展相关几乎就是其本质。至于与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 往往篇幅较长属一大段的科范表双斗医》, 那通常是利用宋金杂剧作插段制造科诨问题颇复杂,待另以专题探),与一般的舞台动作是有分别的。总之, 元杂剧科诨艺术技巧的最大特征, 就是善于吸取日常生活语言情态加以活用既能逗笑又配合剧情很值得细加体味。

    (原题:元杂剧科诨艺术技巧研究,转载略有删节,注释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