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张火丁热”缘何成为一个文化奇观(胡凌虹)

(2018-11-05 08:25:25)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2】“张火丁热”缘何成为一个文化奇观(胡凌虹)


    关于如何传承好传统艺术,戏剧评论家沈鸿鑫认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传承,一招一式来学老戏,把老一辈的精彩的东西、精华部分传承下来,在此基础上丰富、改进,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些演员对传统的精华部分不是很了解,这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程砚秋先生,人比较胖,所以他的动作幅度很大,有些个子比较小的演员也有这么大的幅度,这就比较过头了。”沈鸿鑫认为张火丁结合自己的情况传承拿捏得比较准,让人比较舒服,这是很不容易的,是她成功的比较重要的地方。

    李蔷华向我回忆起这么一个细节:在准备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的演出活动时,张火丁看到她做了一个圆场带水袖的下场,就问,“老师,您天天练圆场啊!”李蔷华笑了笑,答道,“到现在天天练还来得及吗?”

    “当时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从小打好基础。我从9岁就开始练功,14岁就挂了二牌,15岁挂头牌。学京剧真的需要下很大苦功。”李蔷华向我娓娓道来,“程先生是有武功基础的,包括用了很多太极的东西。他的‘屁股坐子’的身段,漂亮啊,谁来得了?现在的青年人都不敢想象,但是这绝不是纯技巧的东西,一定要结合人物此时此景的需要。程先生的水袖也好、圆场也好、跪着走也好,都是根据人物的需要来的。因此要学程先生,不能只是简单模仿他的动作、唱词,还要体会里面的内涵,理解当时所处的是什么环境。我们不仅唱念做打样样要好,还要提高文化,提高识别剧情、人物内涵的能力。”

    李蔷华认为,张火丁的《锁麟囊》整体唱得不错,但是一些细节还需要更仔细推敲。“比如《锁麟囊》的‘春秋亭’中,‘流水’那段从过门一开始,乐队就特别响,唱的节奏特别快,听上去很火,观众反应很热烈,很兴奋。但从我的感觉来说,这个地方没有必要这么快,因为不能失掉薛湘灵的身份,她是一个多说一句话都不乐意、笑一笑都不高兴的富家大小姐啊,而且此时这个人物的心情也没有必要那么快,应该是渐进式的。”

    陈佩秋很喜欢看戏,也很喜欢张火丁的演出,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现在演来演去只有那么几出戏。“过去童芷苓说,他们从前一学就是百把出戏,起码有四十出戏在舞台上滚瓜烂熟,但是现在很出色的学生也没有学多少戏,张火丁还是自己好学,多学了几出,但现在哪能像以前一样唱几十出戏啊。其实只要演出真的精彩,没有人看不懂、听不懂,以前老戏院也多,几乎天天满座,不用公家出钱,老百姓自会来的。”

    看来,现今观众对京剧的冷落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老戏过时”了。对传统剧目横加指摘,忽略“传统戏”的价值以及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反倒让京剧市场更加萎缩,也失落了舞台上的一些宝贵的东西。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所以被多个时代的观众所喜爱,自有其内在的魅力,这也是一门艺术发展的内核,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传承的。


    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书法家李静多年前就跟张火丁认识,有一次她有些好奇地问张火丁:“我们书法讲究个人特色,比如我是周慧珺老师的学生,但我不能像她,如果我写出来的字跟周老师很像,那就没出息。在我们书法界,老师教学生怎么写,最后学生要跟老师区分得越开越好。你们学戏曲的,怎么是要像老师呢?”张火丁淡淡地笑答道:“不对的,我们唱的听上去是程派,但是韵味要自己把握的,我们学戏和你们学写书法是一样的,不是像老师就好,也是要有创新的。男人唱女人戏在嗓子方面肯定也有不足,那我就把这方面弄完美,所以一定要创新的。一个演员没有创新,至少是不高级的。”

    张火丁非常注重传统,程派艺术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这个传承并不妨碍她形成、凸显自己的个人风格。细细地听,张火丁在唱法、声音等方面,还是有与程砚秋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好角,应该能在忠实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气质,让一部部老戏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让观众观旧如新。

    “看张火丁演出,与其说观众来听程派,不如说是来琢磨张火丁跟程砚秋先生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变化,哪些新鲜劲儿。对张火丁创造出来的细微变化,不少观众都心领神会,这是现场给我的感觉。谢幕时,观众高喊呼唤张火丁加唱‘被纠缠’,这段南梆子,有程派对荀派借鉴吸收的成分。张火丁演唱时,融入了自己的特色。观众要听的就是张火丁新的创造,这点我认为特别重要。”宋妍指出,“张火丁赢在继承和创新结合得很好。‘程腔张韵’的形容很贴切,她的收尾拖腔和一些装饰音,都体现出在继承程派的基础上,做了个性化的变化,我认为这是抓住观众的非常关键的地方,也是我们从张火丁现象中获得的启示。”

    张火丁的演出常是传统戏,但其实她也有做新剧目。张火丁的京剧现代戏《绝路问苍天》植于粤剧大师红线女的《祥林嫂》中的一折。她也曾尝试把昆曲《秋江》移植到京剧,《秋江》中的主角潘妙常与以往程派戏中的女主角颇为不同。之后张火丁又进了一步,排京剧《江姐》,《江姐》刚排的时候外界反对的声音很大,主要是认为程派唱腔幽咽婉转,不适合塑造江姐这样的角色。但实践证明,《江姐》还是受到观众欢迎的,唱段也有流传。事实上,程砚秋在世时就曾认为,京剧完全可以演《白毛女》《群英会》这种题材,不仅可以借此在艺术上做些实验,增强一个剧种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京剧可以一扫暮气,创开新生面。

    在传承中张火丁也在寻求突破,为程派艺术传薪续火,但为何大众还是认为她很保守,容易忽略她的创新呢?也许是因为,现在在“创新”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

    纵观戏曲界现在所谓的“创新”,或融入了交响乐、歌舞剧、音乐剧等中的流行元素,或在布景上大投入,追求舞台的豪华立体化,创作人员企图用这些“现代化”的“灵丹妙药”使京剧跟上时代脚步,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乍一看,这些创新让人眼睛一亮,但再一瞧,唱念做打、身段、表演淡化了,京剧艺术走了京剧味儿,变得不伦不类。

    中国艺术院剧作家曲润海认为:“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保持京剧的特色,提高艺术质量,使京剧更像京剧。比如说在舞台上造山盖楼,堆砌木材和钢材,这不是创作,这叫制作,我们经常讲大制作,我们现在把制作当成了创作甚至创新。”

    有人标榜“创新”,其实未必真的是创新,而自称保守的人未必就没有新的创造。创新也是水到渠成的,不必去刻意,在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艺术的过程中,有时创新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做一个演员,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程砚秋先生创造的《春闺梦》的‘被纠缠’中,有个音符是荀慧生先生唱腔中的音符,程先生觉得这个音符放在这一段中很适合人物的内心情感,就拿过来,这感觉就出来了。可见,大师们也是互相学习的。”李蔷华说道。

    程砚秋和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一样都雅好书画艺术,程砚秋早年曾师从书画家汤涤先生学习丹青和书法,在演出之余,喜欢挥毫习书作画。艺术是相通的,书画方面的造诣对程砚秋在京剧艺术上的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写书法过程中,有的要用重笔,有的要纤细,火丁的演出,就像我们写书法一样会拐弯抹角,有的高亢,有的委婉,她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张火丁的唱念做打都非常好。人家夸一个演员背上有戏,张火丁真是这样的,在舞台上即便她背对着我们,依然浑身是戏。”著名书法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慧珺说道。周慧珺也是资深戏迷,经常与陈佩秋结伴去看戏。几年前得知张火丁很想跟她们学习书画后,两位极少收徒的书画大家决定:一起收下张火丁这个徒弟。

    一个流派要传承下去,绝不能机械地重复,但如何创作新的剧目,尤其是如何让经典传统剧目出新,在唱腔设计上、表演技术上有新的变化,必然要对角色、剧目有新的认识,而这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的积淀的。


    张火丁的火无法让京剧重回 “黄金时代”


    近年来,戏曲市场日渐萎缩、令人堪忧。张火丁市场的火爆犹如一剂强心针,也让人联想起京剧的辉煌时期。然而毕竟张火丁只是个案,她的成功也不可复制,仅靠个人力量远远无法让京剧重回“黄金时代”。更何况,即便张火丁的表演非常出色,她要继续向前发展,还需要主创团队的协助。

    张火丁坦言,眼下最迫切的愿望,除了教好学生之外,就是找到一个像《荒山泪》《锁麟囊》这样的剧本。《锁麟囊》的编剧是剧作家翁偶虹,在他的妙笔生花之下,像选嫁妆这样乏善可陈的生活琐事被描述得生动有趣,一个善恶因果的世俗故事被讲述得丝丝紧扣、悬念迭生,这个剧本甚至像一根魔棒,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程砚秋的创作潜能。

    内容简单,但人物性格鲜明、内涵丰富,而且唱念做打表演俱全,张火丁很希望能排类似这样的新剧本,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这也使得她在创排新戏方面进展缓慢。

    去年5月,由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迟小秋领衔主演的《锁麟囊》票房也非常火爆,座无虚席。除了演员的精彩演出外,《锁麟囊》这个剧本本身的魅力也不容小觑,虽然是老戏,但故事设计、唱词等都有很高的水平,让观众百听不厌、百看不厌。这也说明,好的剧本是戏剧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戏剧不是很景气,但好戏还是有人看的。京剧要更好地发展,还是要抓剧目建设。一方面,要对那些比较好的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加工,很好地传承下来,将之呈现在舞台上;另一方面,要用符合剧种规律的方式创作新剧目,编剧要为演员写戏,为演员量身定做戏,更合适他们的艺术专长,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一点。同时,打造剧目要对表演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符合剧种发展规律。搞新戏,应该以传统经典作为标杆,照着这个目标去打造,戏曲还是很有希望的。”沈鸿鑫说道。

    “程先生是很讲究乐队的,他的唱和乐队是一个心气儿的。对于一个戏,音乐是很重要的,譬如杨宝森的唱离不开杨宝忠的胡琴,那时剧院外的海报上没贴杨宝忠演奏胡琴,很多观众不会去看。因为杨宝忠的音乐已经深入到观众的心里去了。目前北边的,比如北京、天津的京剧院的乐队比我们上海的整齐。张火丁的乐队整体而言是蛮整齐的,但有时感觉太闹,最好能再婉转一些,多注重互相配合的感染力,节奏一定要控制好,适合人物唱腔的此时此景的需要。”李蔷华说道。翁思再也建议研究一下张火丁音乐创作的机制,“帮张火丁作曲的人还是有才能的,《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写得很好,可以研究一下这类创作是怎么出来的。这出戏是先有主题歌再去创作剧本的,同一般新戏的创作机制不同。张火丁之前在中国京剧院时,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室,整个工作室只有8个人,自负盈亏,他哥哥是制作人兼演员,也可以研究一下这个工作室的运作模式。”

    京剧是“角”的艺术,一个有影响力的角儿能给京剧市场带来一时的繁荣,但要推动京剧艺术长足发展,不能仅仅陶醉于角的艺术,还要注重剧作家、戏曲导演、作曲家等主创的力量以及整个创作机制。翁思再指出,“张火丁的‘火爆’也告诉文化的主管部门,我们的政策要调整了。根据‘文化返祖’现象的信息,我觉得:一,我们要保护、创新两条腿均衡走路;二,要真正解决创作上的问题,关键是要调整好文化体制、创作机制,没有这个基础,创作生产力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从“张火丁现象”反观艺术发展的误区


    当今,在各种娱乐形式的夹击下,传统戏曲面临着中国戏曲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处境:“台上振兴、台下冷清”。于是,出现了一种典型的说法:时代变了,现代化生活节奏快了,戏曲已经不合潮流了,传统戏曲没有市场了。然而,“张火丁现象”完全反驳了这一论点,张火丁的火爆证明:传统艺术依然有魅力,市场对高品质的文化艺术还是有需求的,甚至是处于饥渴状态。

    很多演员认为,观众是衣食父母,因此要与观众多互动,最好能打得火热,这样才能赢得观众持久的追随。然而,一贯清冷的张火丁证明,台上的精湛表演、敬业态度才是吸引观众的杀手锏。

    2006年,张火丁在河南演出《江姐》,唱到《红梅赞》时,两句唱腔因突如其来的咳嗽没有演唱完整。为此,对演出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张火丁颇感内疚,在谢幕时向观众哽咽道歉,并招呼乐队回到台上,重新唱了一遍《红梅赞》,然后谢绝献花,含泪退场。

    “那天《锁麟囊》的演出,张火丁对每个台词、动作都很讲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谢幕时,在观众的要求下,她又加唱了《春闺梦》中的‘被纠缠’。其实她可以像一些演员一样敷衍着唱几句,应付一下,但是她没有,而是认认真真唱了一大段,可见她的认真,我被感动了。作为演员,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火丁能受到那么多观众的欢迎也是很自然的。”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感慨道。

    观众以“票房爆满”向艺术家致敬,而艺术家则以高水准的表演回馈观众,其实这样纯粹的观演关系才更有利于艺术向前发展。张火丁的粉丝中有一大批是社会上最有文化消费能力的一群人,而且他们非常理性,在追捧张火丁的同时对其表演也有客观评价。在上海大剧院观完《锁麟囊》之后,有一位粉丝指出,“这并不是张火丁最完美的一次演出,过于宽阔的舞台,新换的配角都打乱了她惯常演出的从容节奏,使这次的舞台呈现略显火气,稍乏诗意”。还有一位粉丝表示,“大概有段时间没演出了,这次演得有点断续感,不如她以往那样有那种一气呵成之感”。

    热爱角儿且保持自己独立观点的粉丝,是戏曲最应该争取的观众。戏曲发展要注重观众的质,同时也要注重观众的量,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量。但问题是,戏曲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观众?时尚、个性、摩登、新奇、快节奏,这是现今普遍认为的大部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为了争取年轻的观众,一些创作者在戏曲中加入了一些新玩意儿,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把戏曲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的尝试,能起到普及作用,但也存在着风险,若改变了传统戏曲的核心,会让青年在对戏曲本质的认识上误入歧途。“张火丁现象”则证明了传统戏曲艺术对年轻人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且让我们重新好好地反思,之前对年轻一代审美趣味的一些判断,对社会主流的美学倾向的看法,是不是有失偏颇。

    “其实传统艺术到底小众还是大众,这都是相对的。张火丁的火爆说明,市场不能做烂。从积极方面,张火丁让我们明白传统艺术如果真正做到非常极致,和艺术家的人格修炼浑然一体,可以有市场效应。戏曲复兴有赖于各具市场号召力的张火丁式的艺术家涌现。还有一点,就是艺术家周围的团队,其实梅周时代,他们周围也有一大批人的。在现在的传媒时代,更应该提倡以有效的手段、比较符合上海当代市场需求的手段,来推动传统艺术。”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道。

    “这些年,除了演戏之外,有时我也会参与制作、营销,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如果做常规演出,是不可能每场爆满的,这些常规性的演出以老戏迷居多,上座率达四五成,七八成都是正常现象,每天上演不可能每天去制造爆炸性的新闻。那么,像品牌性质的戏,或者想要重点推一推的演出,在包装上多花些精力,会引起更多戏迷以外的观众的关注。观众对于好戏好角的渴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好的剧目、好角、好的合作阵容,相匹配的包装和宣传,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票房会不错。总的来说,现在京剧的演出市场并没有太严峻。”王佩瑜说道。

    也许一个正常的状态是——戏曲经典老戏以及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像一个青衣,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咿呀清唱、水袖漫舞,每一段念白、每一个唱腔、一颦一笑,无一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百年又一百年。而人们需要制造更多邂逅戏曲的机会,以体会戏曲的深邃魅力,并借此感悟:不只是传统戏曲要适应时代,而是时代需要戏曲艺术。

    (上海采风 记者/胡凌虹  2015-03-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