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京剧传统戏名作解读之《穆桂英挂帅》(齐致翔)

(2018-09-17 10:14:57)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京剧传统戏名作解读之《穆桂英挂帅》(齐致翔)

    1959年秋,为迎十年大庆,梅兰芳决意亲临战阵,重试宝刀,遂有了为世人称道的梅派经典《穆桂英挂帅》。而最令人赞赏、最富意味的是,此番创造是在一个成功地方戏的基础上。出于对此前看过的马金凤饰演的豫剧穆桂英的赞赏和难忘,心有所属,而决心再造。梅未因豫剧是地方戏而小视,也未因该戏已由豫剧名家马金凤唱红、为别人之成名作而顾虑不前。梅大师在京剧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造上为后世做出的表率,坦荡、质朴又骇世惊俗。
京剧要继承、发展、创造,先要有眼光、胆量与执着。梅兰芳看中的是马金凤塑造的中年穆桂英和深铭于心、挥之不去的穆桂英情结。
青年梅兰芳曾四次赴沪演出,初为老生前辈王凤卿挂二牌,告别演出竟以一出新排的、不再是“捂肚子”青衣戏的刀马戏《穆柯寨》引起轰动,将英姿飒爽、青春时尚、藐视权威、敢于胜利的少女穆桂英的美丽与风情抛向上海滩,唤起芸芸看客的喜新厌旧之情。“梅派”声誉由此鹊起。穆桂英成为梅兰芳一生挥之不去的至爱情侣。那时的梅兰芳与他塑造的穆桂英一样年轻、飒爽、有为。至中年,已成为梅大师与梅老板的梅兰芳,因成功访美、访苏,一跃成为驰誉全球的大艺术家、文学博士与和平使者,更因他拒绝为侵华日寇演出,蓄须明志、乃至在与敌人抗争时毅然摧残自己身体、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成为最令人尊敬的民族英雄。当他历经人生磨难、众望所归地成为新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旗帜和领导者时,却因公务繁忙、相当长时间难以登台演出和创演新戏,他内心该有怎样的激荡与失落,当可为人理解和想象。
身为中国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向他的入党介绍人周恩来总理述说了他内心的苦闷和跃跃欲试的憧憬。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马少波专门为他组织创作了新编神话剧本《龙女牧羊》。梅衷心感激却并未接受,原因是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妙龄少女。梅认为,已步入老年的他不再适合饰演这类人物。
就在这时,一个藏在他心底久未露面却不曾忘怀的穆桂英,执着地跳出来叩击他的心门,向他问候。啊,这还是那个我熟悉的少女穆桂英吗?似,又不似,似曾相识。啊,是她,只是不再是少女,而是长成为杨家主妇、年过半百、风尘满面、风姿犹存的穆桂英,一个安然无忧、乐享天伦的穆桂英,而国家一旦需要,毅然抛弃安逸、重披战袍,上阵杀敌。这还是当年那个大破天门的少女穆桂英吗?是,只不过多了些皱纹,多了些风霜,但也多了些老到,多了些慎行。啊,这不也就是我梅兰芳吗?那个藏在我心中的少女难道是在我心中先我而长成现在这模样吗?经过这么多年,她长成这样了;那么我呢,我又该长成什么样呢?
人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应是演员安身立命的做人本,也是演员所以受人尊敬的重要理由。难道演员可以在台上做英雄、在台下做狗熊,在台上做君子、在台下做小人吗?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那样尊崇梅兰芳,梅派艺术乃至梅派神蕴之所以那么难学、难以掌握,不仅在梅的技艺,更在梅的精神。我们终于明白:梅一生演戏,却从不把演戏与做人分开,而是把演戏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就是演英雄,学英雄。几十年后,梅兰芳决意再演少女长成主妇的穆桂英,便是梅兰芳演戏做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他渴望与心中的英雄一起成长。
剧目的选择与风格、立意的确立,是验证一切艺术家趣味清浊与精神高下的重要标识。
重逢年过半百、历尽风霜、看国家有难毅然克己、为国分忧、威风凛凛不减当年的穆桂英,她比人们藏在心底的那个美少女更深婉、更坚强、更厚重、更成熟、更别致,因而更动人,相比自己的人生际遇、半世沧桑、国家巨变、个人情思,不再年轻的他能不感怀、动容、将心比心?啊,这就是梅心底的那个美少女吗?现在她年长了,有儿女了,心力更强了,心胸更宽了,情感更浓了,举止更稳了,理想和责任依然在肩,能从心底唱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天哪,这岂不就是对我喊的吗?梅想,桂英能重出江湖,我十数年没机会创演新戏,难道我不想……如今,十年大庆在即、观众热诚期盼,老年穆桂英来扣我心扉,显然是来叫板,难道老年梅兰芳就没有对祖国、对京剧的一片忠心吗?京剧要创新发展,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梅兰芳选择穆桂英,源于桂英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早已融合在一起,一样的魂魄与大爱使他们心息相通。梅大师为我们上了一课:剧本的选择必须以真爱为基础,而不在乎谁演过,什么流派乃至什么剧种演过。
然而,勇气固然可贵,老年穆桂英,梅兰芳能演好吗?梅想:我要移植改编豫剧,但我必须重新塑造一个京剧的穆桂英。一个崭新的、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融合为一、为广大观众承认和喜爱的穆桂英,在他心中渐渐孕育成熟。
梅认为,无论移植、改编,都要有自己的解读和创意,以突出本人、本剧种、本行当、本流派的优势和特色,才能给观众以新的感悟和美的欣赏。梅懂得,借鉴可以,原豫剧及已有的梅派剧目和大量的京剧传统剧目都可借鉴,但一味的照猫画虎、缺少越雷池的创造则不足道,也不会有出息。
看准《穆桂英挂帅》的核心与精神在“挂帅”,梅决定,京剧《挂帅》的重点,就放在“挂帅”,其余部分、场次尽量简洁。他将他的想法说给剧本的改编者袁韵宜、陆静岩,征得她们的同意。他请来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等艺术家,说明他要精心创造“挂帅”一场的身段和舞蹈,变豫剧的大段唱为京剧的歌舞并重,要借鉴除旦角以外的武生、花脸等行当的手、眼、身、法、步,请大家帮他出主意、想点子,激发了全院的创作积极性。
梅兰芳的《挂帅》集中体现在“捧印”一折的唱、做、表演,马金凤的“捧印”主要靠唱。“老太君为国要尽忠,她命我挂帅去征东”一直唱到:“……我若是不到校场去传令,聚将钟啊!聚将钟催得我两耳轰。……想当年我跨马提刀、威风凛凛、冲锋陷阵,只杀得那韩昌贼丢盔撂甲、抱头鼠窜、他不敢出营。南征北战保大宋,俺杨家为国建奇功。如今安王贼子反边境,我怎能袖手旁观不出征?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难道说我就无有了那当年的威风?再接着唱:“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叫谁领兵!我怀抱帅印我去把衣更,到校场整军我去把贼平。”“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叫谁领兵”并未特别突出,整段唱也非全剧的核心唱段,而是为后面“扎靠出征”一场更长的主唱做铺垫和引导。豫剧《挂帅》乃至豫剧马派至今最经典、最流行的唱段依然是《挂帅》最后一场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前后两段都唱“二八”板,旋律、节奏也大体相同,均靠气势取胜。这符合豫剧观众的审美习惯和需求。考虑到京剧艺术的规律和京剧观众的需求,压缩原剧唱词是必须的。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两句作为梅派《挂帅》意蕴的核心与灵魂,则是最精到、最准确的抉择,既突出了思想,也加强了艺术,并使其愈具观赏性。梅兰芳决心让穆桂英不仅要唱起来,还要舞起来,不仅人要动起来,心也要动起来。遂有了穆桂英手捧帅印的满场飞舞。
歌舞并重是梅派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歌舞并重使当年在花雅之争中独占鳌头、风靡全国的京剧,得以恰到好处的诗化、雅化和美化,大大增强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与观赏性,提升了京剧的写意功能与意象之说,彻底解放了“捂肚子”的青衣,将表演引向细腻、婉约、婀娜、典雅,将其与花衫、刀马熔于一身。“捧印”以夺人眼球、美不胜收的水袖、台步、圆场、转身、抬头、颌首、指法、眼神刻画穆桂英内心世界的剧烈矛盾和心路历程,将豫剧原来的大段唱腔浓缩为只有八句的短小精干、华彩玲珑的“快板”,前后各以四句“散板”尽起承转合之功。“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哎,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前三句半十分平和,强自抑制,到“一片忠心”陡然峭立,将观众感情推向高山之巅。霎时金鼓齐鸣,人嘶马吼,杀声一片。穆桂英双目炯炯,如临战阵,“快板”适时冲出胸膛:“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够属于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唱完,激情四溢地捧起帅印转身亮相,英气逼人,仪态万方。此时,铿锵齐鸣的“九锤半”和“走马锣鼓”间不容发地将穆桂英连人带心催上不可抑制的感情峰巅,之后,再毅然决然地用“散板”唱出穆桂英——一个伟大爱国者、也是一个最美女人美到极致的生命呐喊:“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心如潮涌、由慢而快的“圆场”带领全场观众与她一起奔向杀敌报国的战场,最后唱出她掷地有声的坚定信念:“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穆桂英最美的捧印亮相也在此时定格。至此,梅派《挂帅》的立意与核心表演已告完成。
遥想当年,梅兰芳为“捧印”绞尽脑汁,彻夜不眠。岂止花衫、刀马,他将武生、花脸的表演都借鉴、融合到自己的表演中来,经不断磨合、修改、检验,才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几十年来,大师的遗韵不仅为梅派传人代代继承,全国各地的京剧票友和业余爱好者也几乎无人不爱,无人不学。这是大师生前留给我们最后也是最珍贵的财富。自然,这也是对剧本创作、包括移植改编的要求与启示。合格的编剧,不仅要重视剧本的立意、人物和结构,同时要重视你所有的文学表现,能否蕴藏并诱发演员的表演欲与技艺发挥的可能。
穆桂英是梅兰芳最熟悉、最心仪、最不舍的生命照影,又是梅兰芳倾一生精力和经验进行的崭新的艺术创造。梅大师的《穆桂英挂帅》应是京剧移植、改编其他剧种作品的成功范例,是梅兰芳留给中国京剧乃至中国戏曲最后、最有启示意义的丰盛遗产。
《穆桂英挂帅》问世以来,即成为中国京剧久演不衰的传世经典,也成为后世京剧人步梅兰芳精神、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强劲动力。中国京剧院四团的《杨门女将》从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而来,紧随《挂帅》之后,亦如梅大师之业绩,与《挂帅》比肩而立,一同光照中国戏曲舞台六十年,成为中国京剧最值得传承、也最能获得传承的新传统。六十年来,《挂帅》已成为全国各地京剧院团的演出、保留剧目,乃至业余京剧爱好者乐于传唱的梅派经典名唱。梅兰芳的美声美韵,连同深蕴其中的梅兰芳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挚爱,已深深融入亿万观众的身心,蔚成一种不舍的文化情结与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