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解体
四维总校后又隶属河北省保安司令部孙连仲编下,校址在保定市东关大街路北一剧场,后院原为一关帝庙,宽大的庙院是学生练功活动的场所。总校又由三分校新招的学生中抽调了张维奸(即张秀绗现在河南)、单维群(即单宝成现在大连)等10多名学生随同迁往保定。负责管理学校的是冯玉昆的女婿夏贤允。他们除在保定演出外,还曾到唐山、长辛店、门头沟等地演出。后又迁回北平东城禄米仓,校所迎门上方挂有孙连仲题写“四维戏剧学校”之横匾。不久迁至东交民巷柴花栏,后又迁至东四十条一军政机关院内。
总校后来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田汉介绍到当时已解放的门头沟地区,归属十三兵团的程子华所部,学生有易维芝、范维锦等。另一部分与傅作义军内所属的张家口戏校合并,当时由李紫贵负责接管,改名为“北平保安戏校,”校长李英夫,教师有薛盛忠等。后曾于庆乐戏院招生,曾有原荣春社的学生转入此校,校址迁到北新桥的秦老胡同。
东北解放后,抚顺一分校全体师生,于1948年10月,在沈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名为四十九军文工团平剧队。长辛店的四分校与在门头沟的总校合并,成为十三兵团政治部火线平剧队。后来这两个平剧队都随军南下到达广西,1951年4
月,于南宁合并为广西军区政治部京剧团,后改为广西省京剧团,今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剧团。冯玉昆到广西文化局工作。
沈阳的二分校,于1948年11月,由解放军四野总政治部接管后,演员班一部分到哈尔滨人民剧院,另一部分分到东北文协平(京)剧工作团。其中有李维坤、崔维玉、王维鹏、王维山、程维焕、田中玉、田文玉、范成玉等,学员班并入安东“咏讽社”,后迁至沈阳改名“东北戏曲实验学校”。
北平的三分校全体师生,于1948年冬季,得马彦祥转达田汉指示:戏校师生切勿随国民党军队南撤,留守北平等候解放,党要办戏曲教育事业。于是师生携同随校家属,从西苑步行由西直门进入城内,先困于宣武区后孙公园的一所学校里,后又迁至梁家园小学静候北平和平解放。就在解放军进城的第二天,田汉亲率军管会文艺部的同志来此看望大家,并当即宜布:四维三分校划规华北文艺委员会旧剧处所属,不久师生便被接到北池子草垛胡同原美术供应社校舍(今北京证章厂),开始筹建新中国的第一所国家戏曲学校。
中国戏校
1949年解放初期,暂名军管会北平平剧实验学校已初具规模,四维三分校的师生,成为这所戏校的第一批教师和学生。因是国家戏曲学校,不属科班性质。故学生的名字也从此更换新名,他们是:
义维茹(未改新名)
王长斌(维玺)
王诗英(维蕊)
王晓琴(维倩)
孙祥昌(维昌)
史燕生(维生)
田惠东(维东)
关雅侬(维尧)
关瑜顺(维瑜)
朱秉谦(维义)
刘秀荣(维蔓)
刘秀华(维华)
刘长生(维颐)
许湘生(维喜)
许德福(维福)
安
莉(刘维莉)
李鸣岩(维艳)
李定坤(维定)
李连春(维春)
李秀芳(维玉)
张春孝(维孝)
张启洪(维洪)
张华森(维森)
张桂良(维良)
杨启顺(维顺)
和
玲(维玲)
和
骥(维骥)
周瑞文
(维文)
周瑞英(维苑)
赵秀霞(维芸)
柏之毅(维年)
贺春泰(维泰)
钮
骠(维骠)
徐义新(刘维祥)
郭锦华(维锦)
郭世华(维桐)
侯正仁(维公)
梁九荣(维茗)
唐铁林(维铁)
袁国林(维祥)
曹成侠(维德)
傅殿华(维宗)
谢锐青(解维蓉)
戴新兰(维兰)等及冯玉昆之子冯柳生(维柳)。
194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10月下旬更名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田汉任局长,并提出将四维三分校归属戏曲改进局的建议,马彦祥、马少波、杨绍萱等负责人都极赞同,后报请周恩来总理和周扬部长批准。1950年1月28日,戏校被命名为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田汉兼任校长,并委派史若虚为教务长,李紫贵为教务主任,曹慕髡、徐特等人均参加了戏校的建设工作,校址暂设草垛胡同。为提高学生技艺,田汉亲自登门延聘梨园耆宿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马德成、张德俊、谭小培、金仲仁、鲍吉祥等来校执教,这“九大教授”曾合影留念。
时逢春节期间,在戏校联欢会上,经田汉介绍,王瑶卿喜收17岁的谢锐青为王氏关门弟子。联欢会上演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大反串戏:《打面缸》由朱秉谦饰周腊梅、王诗英饰大老爷,李鸣岩饰四老爷,袁国林饰张才。《(虫八)蜡庙》由杨启顺饰褚彪、谢锐青饰费德功、袁国林饰黄天霸、李鸣岩饰金大力,许湘生饰朱光祖、柏之毅饰张桂兰、王诗英饰米龙、安莉饰窦虎、张启洪饰施士伦、钮骠饰张妈、许德福饰小姐。
1950年5月,戏校由草垛胡同迁到了赵登禹路新校址(今中国评剧院),学生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8月,由王瑶卿、萧长华、梅兰芳等在北京、周信芳等在上海、李纶等在沈阳、赵雅枫在武汉分别成立了招生委员会。于北京、上海、沈阳、武汉的两千多名考生中择优录取了80余名新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戏校学生,学制为八年。
北京计50名:李佩军、李文华、萧润增、曲素英、刘士庠(翔)、田文善、赵德芝、朱澄泽、孙洪勋、王瑞安、司骅、宋德扬、俞大陆、王望蜀、王道津、周长芸、李玉坤、何冠奇、傅秀芳、孙敬民、吴钰璋、张玉琴、杨锡嘏、陈双义、郭自勤、刘沪生、汪芝琳(后易名汪悦春)、李树芳、逮兴才、李紫(子)庆、张宏逵、蒋厚理、金立水、曹佛生、刘芳、白树铭、王幼蓉(后易名顾凯莉)、张正苏、贯金城(为插班生)、高骊、顾久仁、王梦云、张淑琴、殷妙文、曹毅琳、李文敏、王代成、王福民、郝德耀、韩培荫。其中张正苏、张淑琴、李文敏(后到北京戏校)等未入校,补人备取生杨秋玲、李铸、佟熙英、唐宝善。同时另招收研究生5名,李开屏、徐永章、马牧野、王世荣、吴润清(未报到)。
上海9名:沈蕙萱、陈国卿、陈国为、陈宜玲、梁幼莲、施雪怀、张玫丽、詹文辉、魏克虞(为插班生)。另招研究生2名:钱浩梁(原上海戏剧学校钱正伦,后曾名浩亮)、姜中扬。
沈阳5名:王丽艳、王驹良、单体明、毕英琦、杨燕东,另招收研究生2名:田中玉、栗秀梅。
武汉10名:马名骏、马名群、孙定薇、许澍丰、陈汉生、武春生、涂沛、赵寿延、夏全蒂、谢宗俊。
在戏校正式招生前,即有先行人校的,其中有王荣增(原在“荣春社”)、李可、苏移、苏稚、金桐、赵仲茹、赵慧笙、杨淑琴、徐若英等。
戏校于9月1日正式开学,研究生班副班主任(无正主任)江新蓉,学生共计15名,他们是班长徐永章、马牧野、王世荣(王楞仙之孙)、王荣增(王瑶卿之孙)、王诗英、田中玉、关雅侬、李开屏、张桂良、姜中扬、栗秀梅、钱浩梁、童祥苓、谢锐青等,吴润卿未入学。仅一年多时间,因诸多因素而报散。童祥苓人校不久即离去,田中玉后参加剧团,王世荣调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谢锐青等并入选修班。
1950年,在全国戏曲工作者会议期间,11月29日戏校于大众剧场演出了《金钵记》,谢锐青饰白蛇,王诗英饰青蛇,朱秉谦饰许仙。朝鲜舞蹈艺术家崔承喜曾到戏校,欲调谢、王二“蛇”到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研究班,田汉校长风趣地说:“您要的这‘两条蛇’不能都给您,只能放‘一条蛇”。这样王诗英由研究生班临时到中央戏剧学院一年多,1952年返回戏校,研究生班已报散。
田汉为了培养下一代礼贤下士,又陆续延聘了刘喜奎、郝寿臣、李桂春、杨韵谱、侯喜瑞、雷喜福、姜妙香、华慧麟、贯大元、于连泉(筱翠花)、茹富兰、黄咏霓(雪艳琴)、程玉菁、宋富亭、白登云、于善民等名师先后来校执教。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也来校辅导。尤其是请刘喜奎,田汉与马少波等不辞辛苦地到处奔走,在东城区公安分局的大力协助下,先后寻访了17户人家,最后终于在安定门内谢家胡同找到了这位曾享有盛誉的老艺术家,并为她在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安置了新居。
1951年4月和1956年2月,戏校师生曾两度赴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4月又参加了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1年和1953年,部分学生曾随中国艺术团出国,先后参加了在柏林和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到东欧许多国家进行了访问演出载誉而归。
难忘的是1951年抗美援朝中,戏校的老教授纷纷请缨,为捐献飞机粉墨登台于大众剧场共举行了五场义演。6月17日首场打炮,舞台上田汉写的一幅对联赫然醒目:学来粉墨春秋谈唐说宋;鼓舞风云儿女
抗美援朝!
戏码为:谢锐青、刘秀荣《樊江关》;张德俊、方连元《武松打店》;马德成、宋富亭《百凉楼》、尚和玉、田中玉《晋阳宫》;大轴为萧长华、郝寿臣、鲍吉祥、华慧麟、谭小培、刘喜奎、林秋雯、常少亭《法门寺》。(原定贯大元、李春恒《当锏卖马》未演)
7月29日第二场为:赵雅枫《金雁桥》;刘秀荣、张启洪《下山》;张德俊、方连元、宋富亭、奎富光《武松打店》;雷喜福、张永禄、罗玉苹《审头刺汤》;大轴为郝寿臣、萧长华、谭小培、贯大元、田淞、江新蓉、萧盛萱《乐毅伐齐》。
8月31日第三场为:“许湘生、许德福、贺春泰、袁国林、郭世华、王荣增《杨排风》;雷喜福、张永禄、毕鑫如、朱秉谦《失印救火》,张德俊、方连元、赵雅枫、李连甲、赵荣欣、汪荣汉《狮子楼》;贯大元、谭小培、萧长华《清风亭》;大轴为郝寿臣、鲍吉祥、李甫春、田淞《打龙棚》。
9月29日第四场为:“许湘生《红桃山》;雷喜福、华慧麟、王福山《打渔杀家》;萧长华、宋富亭《(王普)球山》;姜妙香、谭小培、马德成、张德俊、侯喜瑞、贯大元《黄鹤楼》;大轴为李桂春、郝寿臣、李甫春、赵荣欣、于玉蘅、罗玉苹、王荣增《逍遥津》。
10月26日第五场为:宋富亭、李甫春《青风寨》;贯大元、雷喜福、梁连柱、于玉蘅《搜孤救孤》;姜妙香、苏明宝《罗成叫关》;谭小培(因感冒由谭富英替父上场)、萧长华《当锏卖马》,白云鹏《木兰从军》(京韵大鼓);大轴为李桂春、郝寿臣、张德俊、华慧麟、方连元、梁连柱、宋富亭、奎富光、范富喜、赵荣欣《巴骆和》。
此五场不同凡响的捐献义演,是难得的名家联袂演出,70岁高龄的“通天教主”王瑶卿亲自担任舞台监督。演出广告见报后,戏迷奔走相告,五场义演的全部收入,上交到抗美援朝总会。
中国戏校教学严谨,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实践,有的学生不宜继续学习,或劝其退学或自动离校。戏校又陆续招收了51、52、54、56、58等届新生。
首届学生中,除以原四维戏校为基础的学生外,还有原“泳风社”和东北戏校并入的学生及后增加的插班生,他们是王晶华、王仲伟、王威良、王竹铭、王荃、孔昭、孔雁、刘亮、刘刚、刘习中、刘匡捷、孙绍恩、曲颖叙(后易名曲泳春》、宋丽芬、毕秀荣、杨韵青、李嘉林、李明德、张志翔、金煜辉、林萍、奎福生(后易名奎生)、奎福才、赵德贵、梅伯寒、叶庆荣、刘淑文、孙岳、李静媛、吴春奎(原在“鸣春社”后易名刘洵)、谢超文(原在“鸣春社”)、徐再蓉、郭佩君、蔡淑卿、魏克虞、郑兰茹、张曼玲、贯金城(原在“荣春社”名贯喜琴,后易名贯涌)等,均于1956年与原四维学生同期毕业。原四维的小同学李玉英(维霞)于1958年毕业、高明华于1959年毕业。
1951年4月,戏曲实验学校划规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王瑶卿接任田汉校长之职,为第二任校长,副校长史若虚。1952年11月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5月中旬归属文化部,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同年东北戏曲学校并人中国戏校沈阳分校,1955年迁至北京合并。校址迁至宣武区里仁街新建校园,因王瑶卿校长已病故,晏甬为第三任校长,副校长萧长华、史若虚、刘仲秋。同年5月成立“中国戏曲学校实习京剧团”。1956年,原四维学生经过各自不同的艺术生涯,终于踏上了各自的艺术岗位。如今他们均早过花甲之年而离休。有的为培育戏曲新苗,仍在辛勤地耕耘着.1958年,萧长华为第四任校长,副校长史若虚、刘仲秋。1966年6月停止讲学,1977年12月恢复上课。1978年10月,改为大专学制,更名为“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任院长。
(本文曾得到李紫贵、梁小鸾、汪荣汉、袁国林、谢锐青、王诗英、李开屏、田中玉、王荣增、单宝成、萧润增、梁幼莲、陈国为、武春生、钮骠等先生提供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