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传统京剧名作解读之《杨门女将》(齐致翔)

(2018-06-04 08:36:13)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传统京剧名作解读之《杨门女将》(齐致翔)

                                     《杨门女将》:将门一脉 爱心无敌


    由著名剧作家范钧宏、吕瑞明上世纪中叶根据扬剧《百岁挂帅》改编创作的《杨门女将》,蔚成国家京剧院久演不衰、 历久弥新、 最负盛名的镇院之宝。 出自改编, 又多新创, 何称其为“新编传统”?
    其实,每一出京剧传统戏,无论移植、改编、新编,最初都由人编写。演久了,传开了,立住了,成为不仅一代人、且能传之后世、后学演员都愿学愿演、历代观众都爱看的名剧,自成为人们心中的传统剧目。《杨门女将》具备了与自有京剧以来可称为“传统”名剧一样的地位和影响,不仅久演不衰,经住了历史与观众的检验,且从中走出了如杨秋玲、王晶华、刘琪、孙岳、冯志孝、毕英琦、寇春华等京剧名家及历代、各地的传承者,演遍全国,享誉世界。《杨门女将》的成就与影响,在众多有成就有影响的新、老京剧中傲然独立,称其为新中国新京剧人以新京剧精神创造的 “新经典”、“新传统”,正名符其实。
    扬剧《百岁挂帅》提供了很好的改编与再创作的基础,尤其是它很适合改编成京剧,发挥京剧艺术的优长,能容纳众多演员、众多行当、众多流派一同表演。其时,适逢建国10周年,进入中国京剧院的中国戏校第一届毕业生组成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京剧青年团——中国京剧院四团。为这批年轻人选择一出适合他们集体亮相的优秀剧目,改编、创作《杨门女将》的重任便落在当时尚属年轻、却已蜚声全国的剧作家范钧宏、吕瑞明身上。《杨门女将》一炮打响,为剧院、为四团赢得巨大荣誉,且为杨秋玲、王晶华等青年演员开辟了一条从此享誉剧坛且在较高起点走上自觉继承、乐于创新、通向艺术家的道路。
    范钧宏的老到与吕瑞明的新锐,他们的通力合作保证了《杨门女将》改编、创作的成功。将《百岁挂帅》变为《杨门女将》,将视角由一位老女人佘太君移到一群虽为寡妇、却不失女性风采的诸多女人身上,平添了引人遐思的生命力之勃发与艺术思维之鲜活。群戏难写,处理“群”
“个”的关系更难。十二寡妇征西,不能每人都写。突出一个,不写佘太君的众儿媳,而是再往下,写佘太君众儿媳之唯一儿媳穆桂英,让她统帅、出征,让杨家一脉单传的孙男杨宗保牺牲,让桂英成为杨家最年轻的新寡,让观众看这红颜新寡与寡居年迈的佘太君及其各位皆为孤寡的婆婆们有何区别。这差异不仅在年龄,更在人心与人文,还映衬出一个崭新时代与过去时代的差异,一个崭新生命与虽老当益壮、却毕竟渐渐老去、虽懂得倚重后来之人、托举后来之人的不老生命的差异。一句话,要绽放出与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乃至新扬剧《百岁挂帅》不尽相同的新生命之新精神、新风采、新蕴含。
    唯物辩证法的光蕴不仅体现在新老交替、新老结合的立意中,体现在剧作家的历史眼光、现实情怀,因而情系古今、立意高远,更体现在整个戏的人物塑造、情节铺排、结构技法等编剧本体性熨帖而又灵巧、传统而又出新的全方位创新思维中。
    无疑,《杨门女将》是一出为国尽忠、公而忘私、英勇悲壮、气吞山河的正剧。但,悲与喜贯穿其中,家与国轻重分明,不仅有悲、有喜、悲喜交集,更有杨家一门男女老少凝聚于内心挥之不去、却需战而胜之的深切情感与累累情结。悲悲喜喜,喜而胜悲,成就了广大观众一致赞赏的可看性与新编京剧的审美认同。
    戏一开场便是重孝在身的焦、孟二将从边关赶回杨府报丧,此时的杨府正张灯结彩欢庆御敌在外的宗保五十华诞。扬剧第一场为京剧的改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焦、孟报丧,先让穆桂英、柴郡主惊闻失色,桂英忍不住哭泣,被同样悲痛的柴郡主止住。桂英该如何面对为孙儿喜庆寿辰、盼孙儿凯旋归来的老太君,便成为观众最期待、最希望看到、又最怕看到的一幕,毕竟,太君已是百年之身。桂英必先战胜自己,不能表现出丧夫之痛、还要从容应对太君的欢笑与期盼。作者不待桂英忍痛苦持,便让文广天真地为父帅敬酒,请母亲代饮,刺激桂英,“一霎时难支撑悲声欲放”,见婆母频频示意,才“我只得吞酸泪把苦酒来尝”。作者没有让桂英一味做英雄状,而是真实地写出了她的痛楚与不支,反使观众涕泣动容,并由此引起太君的疑虑与警觉。这是心的碰撞与情的驱使,一石数鸟,见人知性。
    扬剧 《百岁挂帅》主要写边关主帅杨宗保中箭牺牲后,佘太君从大局出发,化解朝廷纠纷,彰显杨家不计私怨、慷慨出征的忠勇行为。扬剧的主要情节放在比武之前,出征后的情节较为简单。同样题材可根据作者不同的视角和理解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杨门女将》作者感到,此时,如不写杨家与朝廷的旧怨,而是假定在朝廷内部出现了怯敌的主和派(实质是临败乞降)与主张坚决抗敌的抵抗派,双方争执不下,朝中又无人挂帅,佘太君以百岁之身率杨家女将挺身而出,请战出征,在之后的对敌战斗中进一步刻画她们的智勇善战,就可编织出具有另一种激动人心的昂扬壮烈的场景。根据这一新的立意,作者吸收扬剧“寿堂”、“比武”两场戏的优长加以改编,重新酝酿其他情节、人物,改编创作出另一部古代巾帼英雄传奇,定名为《杨门女将》。为体现这一新的创作设想,他们首先构想出一位自持稳重实则短见怯敌又十分顽固的主和派老臣王辉,又把杨家将故事中一贯主持正义、机敏睿智的寇准拉来做抵抗派代表。在前半部情节编织中,对“寿堂”、
“比武”两场,主要进行表演形式的改编,使之“京剧化”。“金殿”的和、战争辩,为全剧思想立意的重心。作者以简练的笔触,写出王辉与寇准各持的不同政见及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关键在如何借“金殿争辩”,牵出杨门女将慷慨请缨出征这一承上启下的“戏核”。最令人称道的创意,是将“请缨”放在灵堂进行,寓悲壮于肃穆,完成全剧又一重要突变——变悲伤为豪壮,与前
“寿堂变灵堂”、“以喜变悲”的突变,适成鲜明对比与高调反拨。宋仁宗因宗保死后无人挂帅,听王辉之言,意欲求和,但也不得不依寇准的“奏言”,借祭奠元帅为名,亲临杨府释好。老太君在爱孙灵前突闻求和异变所迸发的挺身请命的激昂行动,与自诩持重谋国的王辉形成尖锐冲突,加上寇准火上泼油的偏袒挑动,使冲突更显激烈、有趣。作者设计了三个冲突加番的情节:当佘太君提出亲自挂帅时,王辉即以没有先锋官为由反驳;穆桂英突然从帐内走出,英气逼人;王辉又
“光杆牡丹也枉然”进行反驳,以杨七娘为首的众女将怒气冲冲闯进灵堂;王辉惊慌失措,又提出一门孤寡阵前会被人耻笑时,初生牛犊似的杨文广立即冲出,坚决请战。王辉情急无奈,央求地说道:“为杨元帅报仇事小,朝廷安危事大……”激起佘太君满腹激愤,慷慨悲愤地唱出杨家“一门忠烈”保卫社稷的壮烈家史:“……哪一仗不伤我杨家将,哪一阵不死我父子兵,可叹我三代男儿伤亡殆尽……才落得老老小小冷冷清清孤寡一门,历尽沧桑我也未曾灰心!杨家要报仇我报不尽,哪一战不为江山,不为黎民!”接着,众女将高唱“出征,出征,快出征”的呼喊,气势如虹,激情达到高潮,也震撼了犹豫徘徊的宋王,终下令由佘太君挂帅,一门女将出征。这场戏体现了编剧的高超技巧。其结构之巧、情景之妙,在杨门女将与王辉的讽喻性冲突中洋溢着喜剧的色彩,不仅描述了杨门女将豪气冲霄、为国请缨的胜利,也使整个戏由“寿堂”悲壮凄凉的氛围转向了雄浑、乐观、出征的气势,归于豪壮昂扬的正剧基调。
    《杨》剧将一号人物由佘太君变成穆桂英,进而改变了扬剧的主题。为突出对敌斗争主线, 《杨门女将》重新安排了扬剧“寿堂”、“比武”两场戏在全剧中的地位,沿着矛盾发展的主线,组成“寿堂”、“请缨”、“比武”、“赠马”、“探谷”五个矛盾衔接的主要事件,把矛盾与悬念集中在“八房一脉的杨文广身上。
    “寿堂”变“灵堂”,以悲喜的突然转换,掀起观众巨大的心理落差与感情期待。“请缨”给了杨门众女将倾泻爱国豪情的绝好时机,也避免了过于悲痛的调子。“三个上场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地把戏催上去。继而,剧作将戏剧矛盾引向杨门内部,向更加牵动观众普世情感的方向发展,写穆桂英、柴郡主、佘太君、杨七娘等长辈与她们无限疼爱的儿、孙文广的感情纠结。文广在宋王驾前信誓旦旦,要上阵杀敌,他一干长辈却心存疑虑,不敢让杨家“八房一脉”的小宝贝贸然出征。毕竟宗保刚刚阵亡,文广未经战阵。但犹豫只是一时,让杨文广抓住机遇、锻炼成长,则是杨家所有人的愿望与期盼。矛盾缘于文广向太祖母请战出征,祖母却欲将孙儿留在家中,七祖母力挺文广,矛盾的老太君则要文广与其母桂英校场比武,之后由她做出安排。校场上,桂英与文广马上交锋,各不相让,柴郡主叮嘱桂英不能手软,杨七娘则激励文广用她亲授的梅花枪打败桂英,佘太君心虽老迈,眼里却不揉沙子。她要看桂英如何对待自己的爱子——毕竟,桂英刚刚失去丈夫,文广又是她唯一的骨肉。她内心的矛盾可想而知,文广明知不可能战胜母亲,有七祖母打气也惴惴不安。太君发令“比武三合,休得相让”,盼桂英获胜的意图十分明显,也毫不怀疑。母子对枪,文广愈战愈勇,与母难解难分。桂英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适才母子对一阵,我儿武艺果然精。杨门有后心振奋”,但不足以让她完全放心,因她尚未使出全身本领,故要“二次再试儿本领”。她上前一枪,险些刺着文广,急忙扶住,七娘赶忙指点文广。母子再战,桂英愈战愈勇,不料太君有些着急:“眼看桂英要得胜”,感情的天平似又转向文广。最后一回合,桂英仍用自己的枪压住文广的枪,文广急得暗自乞求:“妈呀,只此一回合了,您若不输,儿就不能去杀敌报国了,妈,您就高高手,孩儿我不就过去了吗?”桂英陷入两难:“小娇儿为出征低声恳请,凭本领闯战场娘不担心。我这里略思忖主意拿定 …… 桂英思忖着后退,文广不知就里,竟喊出:“妈呀,您就让我这一回吧!”桂英急止住:“噤声!”柴郡主急喊:“桂英!不得相让!”桂英面向郡主说:“媳妇不敢。”并有意唱给所有在场人听:“校场上比输赢——”一枪刺过,文广架住,轻声唱给文广一人:“我让儿三分哪! ”文广大喜喊:“提防梅花枪! 一枪刺去,桂英终于落马。柴郡主一时怔住,问:“桂英为何竟然败了?”文广得意洋洋回答:“孙儿的梅花枪用得好!”太君却一语双关地说:“不要这样得意哟!”遂唱:“还不谢过儿娘亲!”文广朝桂英一跪,众人恭贺太君: “杨门中又出了少年英雄!”“比武”一场,在繁复的动态情境中刻画诸多人物心理,穆桂英决定让文广战胜自己,将一句“散板分成两半,前半句高声唱给大家听,后半句偷偷唱给文广听。剧本为表演提供了惟妙惟肖的发挥,可谓神来之笔,实为戏曲作者写戏曲唱词的范例。太君看破却肯定了桂英的相让,也符合了杨家所有人“望子成龙”的愿望。文广后生可畏,岂止在校场与战场,更在令人刮目相看的情商与智商。他懂得亲情比梅花枪更厉害,便以亲情战胜母亲,乃至祖母、太祖母。
    “决策赠马”一场,将佘太君与穆桂英这对既是祖孙、又是将帅的内心碰撞和“深入敌后、险中取胜”作战见解的高度一致,表现得激情四溢,荡气回肠。一般说来,具体战术的运用与讨论,不宜当场表演,但艺高人胆大的作者,硬是打造出艺高人胆大的佘太君与穆桂英。太君瞭望地形、筹谋对策的大段[二黄],凝重而沉静。桂英深夜进帐与太君议论军情,英雄所见略同,一致认为此战“利于速决,不宜强攻”,“智取之道在葫芦谷”,一举敲定作战方针,更将祖孙二人的情感一同系于葫芦谷丧生的宗保身上。当太君闻桂英欲“闯绝谷寻栈道直捣龙潭”时,顿时激起对孙儿和孙媳的深情挚爱,唱出“为祖母定叫他死而无憾”的壮志豪情。情势异常急迫,西夏差官恰来下书,邀文广葫芦谷前交锋对垒,分明是诱兵计,七娘踢走差官,太君却哈哈大笑,唱“笑王文派人来迎我入山”。只一句又将桂英点醒,使她决心将计就计,“险中制胜把敌歼”。情势奇险,观众却看到佘太君与穆桂英“险中取胜”的信心。杨宗保已是先人,却是她们前赴后继、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感情维系。剧作的立意,在剧作的总体结构和人物刻画中体现得异常清晰,层次鲜明。这场戏仍未完结——太君叫来马夫,详问宗保在葫芦谷牺牲的情况,对桂英仔细叮咛,又命马童牵过宗保的白龙马,深情托付,遂让文广骑上乃父白龙马,借用“老马识途的寓意,再次将立意深化。本场任务已然完成,但作者还嫌不足,遂让寇准、王辉二位监军来到,又遣报子报上:
“少元帅追赶王翔误入葫芦谷,正副先行与焦孟二将赶去接应,一同被围!”寇准担心焦急,探子再报:“那王文限太君两日内献出边关,如不然,他就纵火焚谷,将文广少将军等烧个尸骨无存!”轮到王辉大叫:“我道西夏英勇难敌,你偏不信,如今她母子被困绝谷,这便如何是好?”
太君不慌不忙告诉他:“王大人,不必惊慌,此非贼人英勇,乃我之计,大人请至后帐歇息,敬候佳音”,随即大笑而去,反将王辉笑得惶惑起来:“葫芦谷?哎呀,也不知这葫芦谷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一语双关,不仅露出王辉的窘态,也借王辉之口,进一步吊起观众急欲看下去的胃口。全剧重场戏“绝谷探道水到渠成。穆桂英脍炙人口的[高拨子]:“风萧萧雾漫漫星光惨淡”就此情动京华,唱彻神州。
    我们终于明白,前一场的一切安排,再前几场的一切安排,都是为这一场、这一段“高拨子”
所做的铺垫。唱腔新颖,扮相也不再是“青衣”。桂英戎装在身,扎大靠,配长枪、马鞭、翎子,气度大变,舞蹈性加强,需扎实的靠工和刀马旦须具备的各种繁难技艺,要动作矫健,神态沉稳,在恰到好处的动静之间展现身经百战的穆桂英沉着的气度与焦灼的心情。巾帼最美!驰骋疆场的巾帼更美!指挥三军的巾帼将帅尤其美!
    接下来是与西夏敌军正面交锋了。作者还要穆桂英遇到巨大的困难:风吹惊沙,雾迷衰草,披荆斩棘,石崩谷陷,挥鞭纵马,山高万仞,狂风大作,一夜辛劳靴磨穿,依然寻不着栈道。为使演员的靠工、舞蹈得到充分的表演,桂英扬鞭打马,老马站住不动危难之际,遇一采药老丈,老丈却转身逃跑。截住问话,老丈不答,众以为是哑巴,桂英与老人直面交谈,才使“哑巴”开口。直至他认出杨家之人,唱出心中隐秘,并为他们带路,寻到栈道——采药老丈成为改编者的神来之笔,全剧底的神来之人。
    采药老丈的设置揭开《杨门女将》又一华美的篇章,极富传奇色彩,刻画了虽流落在外却心怀故国的一位山野孤老。当听桂英说:“俺本是杨家将”时,“哑巴”居然说了话“贼兵到此我不出声,杨家将进山亲又亲。我装聋作哑太不恭敬——  ”得知来人是穆桂英时,拭眼,趋跪,既惊且喜,“休怪我看不出你是大破天门的穆桂英”。当听到他为之带过路的宗保元帅不幸牺牲时,禁不住内心悲痛,唱出他对宗保、对杨家、对故国的一片真情,表达了他对杨家将的由衷敬仰和忠心耿耿的杨家将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作者说写采药老丈并不为刻意表达人民群众的力量,主要目的为“弥补剧情的单调,使戏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写戏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杨家从头唱到尾,尽管很饱满,但从某种意义看还不免有些单调,且都是一些女将在唱。创造一个杨家以外的人,一个流落异邦、敌国、隐居深山老林、装聋作哑多年、一旦见到穆桂英如见娘家人一样的男性老人,并由他引导杨家将寻到栈道,助杨家化险为夷取得最后胜利,这不仅是传奇,且有着不同凡响的象征意味,使立意得到进一步开掘与提升,戏剧情景、情境别开生面。青年演员毕英琦以其地道的言派唱做,唱出人物意蕴别致、幽雅啁折的赤子情深,如月照山峦,荡涤人心,为全局平添了妙不可言的美韵、美情、美景。我们领略到,范、吕写戏不仅重人物、重立意、重结构、重语言,同时重行当、重流派、重程式,重音乐,重表演,重戏曲自身的规律与优长,一句话,重舞台审美,重观众所爱与所想。
    以上,仅举“寿堂变灵堂”的以喜衬悲,“请缨的三个上场,“比武”的一句唱词,“决策赠马”的结构安排,“探谷”新人的出现,我们可领略到《杨门女将》改编创作的成就与取得重大成功的秘密,也学习到范钧宏、吕瑞明二位前辈展现给我们的戏曲创作熟稔而独特的创作理念、思维与方法。相信,我们更多年轻的剧作家会从中受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