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饰萧太后
人们对萧太后的认识,大多来源于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京剧舞台上,展现萧太后的戏不多,关于这些戏的传承也鲜为人知。人们想象的萧太后是位威严的辽邦女王;一个欲称霸天下的政治家。但辽史上的萧太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们却知之甚少,现今的京剧舞台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传承至今各种流派演的萧太后不尽相同。日前,我在中国戏曲学院推出“老戏新演”的新版《四郎探母》中,有幸饰演萧太后,通过参加这次演出,使我有机会学习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同时又重新审视了历史上的萧太后,使我对萧太后舞台形象的把握有了新的体会。
一、历史上的萧太后
“曾经绰立侍丹樨,绽药宫花拂面枝”,北宋宰相萧思温由此诗,为其小女儿取名叫萧绰,她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公元953年,萧绰出生在辽上京临蒲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
乳名燕燕。其母耶律吕不古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孙女,辽太宗的长女,辽穆宗的胞姐淠国长公主;其父萧思温是契丹萧氏后族,汉文化颇深。吕不古和萧思温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女儿,萧绰是父母最偏爱的小女儿。萧绰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汉文,熟读经史。父母非常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入主辽国后宫,为此谢绝了所有提婚的人,因此萧绰十七岁还未出嫁。年轻的萧绰知道父母的心思,但心中却早有期许,这个人便是韩德让。韩德让出身于辽国的名门望族,是汉人,其父韩匡嗣因医术高超,被应天太后认之为义子,与辽国贵族经常往来。萧绰的母亲吕不古早就认识韩匡嗣,常请他到府诊病,所以萧韩两家走动很频繁。韩德让博览群书,有经世治国之才,备受萧思温的赞赏与喜爱。他比萧绰年长12岁,萧绰与韩德让志趣相投,无话不谈,情同知己,是萧绰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人。正当父母觉得萧绰的年龄大了,决定把女儿和韩德让的婚事办了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改变了萧绰的人生。
公元969年,
辽穆宗在怀州行猎时遇弑身亡,在从猎的大臣中,只有萧思温同皇室的关系最为亲密,于是萧思温同大臣们在权衡斟酌之后,决定拥立辽世宗之子耶律贤为王。耶律贤闻讯火速赶至怀州行宫奔丧,在柩前即位。同年四月,萧绰便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景宗耶律贤,册封为贵妃,同年五月,被立为皇后。因景宗身体不好,萧绰经常帮助他批阅奏章,处理国政,辅佐景宗治理辽国。公元982年秋,辽景宗因中风疾逝,当时他11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未满三十岁的萧绰被尊为承天太后,辅佐其子圣宗执政,由此开始了长达27年独掌朝政的生涯。萧绰执政后,与韩德让君臣相见,但她是一个能以理智克制情感的人。面临朝廷内部不合,战乱频繁,她需要一个在国事上,战略上,能为她出谋划策的人,而韩德让是她唯一可以信赖,可以请教,可以商量的知己,正如她所言“母寡子弱,族属雄壮,边防未靖”,韩德让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辅佐她扫平一切障碍,萧绰与韩德让虽今世无缘成鸾配,这份君臣之缘,也可了慰此生之憾矣!所以萧太后非常重用韩德让,朝中所有军国大事,都同韩德让商议,于是流言四起,但萧太后不为所动,难怪后世书中对此存有只言片语。
中国戏曲学院在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之时,曾创排过新编历史京剧《契丹英后》,这出戏还被改编拍成了六集戏曲音乐电视连续剧,其中有很多方面涉及了萧绰与韩德让的事。的确,韩门因韩德让地位显赫,可韩德让无后,萧太后十分喜爱他的外甥女菩萨歌,十九岁的菩萨歌为圣宗生下第一个男孩后,萧太后便废了后,改立菩萨歌为皇后。萧太后赐韩氏家族国姓——耶律,享受皇室待遇,先后封韩德让为楚王、齐王等。即使萧太后去世后,圣宗在其病危时,也亲自前去探望,并在其逝后赐谥文忠,在景宗陵寝——乾陵的旁边为韩氏建庙。无论后世怎样评论,萧太后摄政后,稳定了朝野,扭转了母寡子弱的局面,使辽国百姓安居乐业;她革新政治,使法律划一,废除了契丹贵族的特权,使得契丹贵族受到一定的约束,加强了国家内部的稳定;她重用能臣,重用汉官,缓和了民族矛盾;她还诏谕各级官吏秉公执法,不可徇私枉法;特别是为了使积压的案件尽快得到处理,她经常亲自复审积压的案件。萧太后确是位勤勉能干的女子,不愧是辽史上一代贤明的女王明君!
宋太宗即位后,收降了北汉,继而又想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便进军围困了幽州。萧太后用兵很有韬略,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她调兵遣将,使辽军大获全胜,挽回不利局势。景宗去世后,宋太宗又一次大规模北伐,志在夺回幽州。萧太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使宋军最精锐的军队杨业(京剧人物中杨继业的原型)所率人马全军覆灭,宋朝再也无力与辽国抗衡。彻底摧毁了大宋朝廷君臣的北伐念想,保住了辽国靠近边界的所有城池。公元1004年,
腊月二十二,在经过艰难的议和过程后,宋辽两国缔结了盟书,历史称之为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征战的历史,使得南北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交流与发展。虽不如古老演义故事中所述,萧太后与佘太君结成亲家之好,但萧太后的确是以她的高瞻远瞩与智慧促成了两国百年交好的未来,结束了战争。
京剧《四郎探母》的故事纯为杜撰,萧太后没有唤作铁镜的女儿,在《雁门关》中,也没有唤作青莲、碧莲的女儿。历史上的萧太后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因萧太后偏爱她的小女儿,所以把她许配给了堂侄萧挞凛的儿子萧恒德,并对这位驸马偏爱有加。不料驸马与宫女有私情,这一切又被三公主得知,为此三公主一气身亡,萧太后悲愤之极,处驸马死刑。在京剧《四郎探母》中,萧太后把宋朝的囚犯杨延辉许配给自己的女儿,这个情节纯属虚构,历史上是没有的。
二、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
曾有人说“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威严有馀,而贵气不足。”但贵气有与身俱来的因素,也有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史书只记载了她的大概生平,只言片语,不可能是全部,而一个活生生的萧绰,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从史书只言片语中去感知,这样我们才能慢慢了解真实的萧太后,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塑造萧太后这一舞台人物形象。
1.有关传承
在京剧舞台上,表现萧太后的戏并不多。早期的“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先生,曾在京剧《雁门关》(又名《南北合》)中饰演过萧太后。梅巧玲先生是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祖父,四喜班的创始人,传统京剧《雁门关》是他擅演的代表剧目之,看他在“同光十三绝”扮相,我们可以看到他扮演的正是萧太后,尽管早期旦角的片子是大开脸式的贴法,但从中仍能看出梅巧玲先生演的萧太后华丽端庄的气质,想象出他在舞台上该有多么精湛的表演。梅巧玲先生去世后,他的次子梅竹芬(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父亲)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他所扮演的萧太后酷似梅巧玲,故而人们也称他为梅萧芬。后来,陈德霖老夫子也很善演《雁门关》的萧太后,现还存有他在《雁门关》中饰演萧太后的剧照,他的扮相与梅巧玲有所不同,头饰丰富了许多,尤其是额头上点缀着装饰穗,十分好看,他演的萧太后很有气质,另有风格。
在京剧中表现萧太后的另一出戏,是为现在观众所熟悉的传统戏《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与《雁门关》两出戏在剧情上颇为相近,只是《雁门关》是表现“八郎探母”的故事,从剧本看,《雁门关》中的萧太后与《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颇为相似,在舞台表演上更是相近,《雁门关》中的萧太后有一句念白“双凤绕花梁,珠帘黄罗帐”,所表现的萧太后略显文气一些。这正是与《雁门关》表现的萧太后所不同之处,《四郎探母》是出家庭味十足的宫廷戏,更多的表现了萧太后母性慈爱的一面。而《雁门关》的萧太后,是全剧的主演,更多的表现出她身为国君文韬武略的霸气。
还有一出涉及萧太后的戏,是京剧《澶渊之盟》,当时是由周信芳、赵晓岚、孙正阳等名角演出。它是以宋辽两国交战继而缔结澶渊盟约为背景的一出戏。剧中的萧太后英武气十足,年龄较之《雁门关》、《四郎探母》的萧太后更为年长。剧情是宋朝使臣借修好之名,来到辽国探听虚实,萧太后在与使臣针锋相对的话语中言道:“人说我不行我就偏要行”。突出表现了她凛然不让须眉,文武兼备的巾帼气概。戏中的萧太后亲征南下伐宋,身上穿着戎装,这个扮相是《雁门关》和《四郎探母》两出戏中所没有的。因此扮演萧太后的演员,非青衣兼刀马不可,既要有青衣的稳重,也要具备刀马旦的风度气质,以展现出萧太后的多重性格,较之以往的萧太后形象,更加新颖些,好看些,唯一不足之处是,此种表现方法不完全符合年长的萧太后形象。
继陈德霖先生之后,王瑶卿先生表演的萧太后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四郎探母》剧中,王先生饰演过许多角色都很有光彩,譬如他演的四夫人,在表演四夫人揪住杨四郎衣下场时,王先生走了一套漂亮的动作,尤其是他的双腿跪步的表演,台下的观众都看入了神,连连叫绝,掌声不断。从而可以想象他演的萧太后更是形神兼备,光彩夺目了。传说当陈老夫子看过王先生演的萧太后之后,就再也没演过萧太后,由此可见王先生的表演艺术多么高超。正是由王瑶卿先生开始,京剧旦行才有了流派。王派的产生奠定了旦行在京剧各行当中的重要地位,而在此之前,京剧是以生行为主,旦行是从属于生行的。
在王瑶卿先生的门下有两位得意高徒,一位是芙蓉草赵桐珊先生,另一位是票界出身的张晓山先生,他们虽同出一师,表演上却各具特色。赵先生在上海,受海派文化的影响,他在表演上较为革新,譬如在表演《四郎探母》萧太后下场的台步时,赵先生的表演有别于王瑶卿先生,他的头微晃,身上摆动较夸张,看起来很过瘾,每演至此,观众往往报以热烈掌声。有一次,王瑶卿先生到上海,正巧遇赵先生演《四郎探母》的萧太后,王先生坐在侧幕边看了徒弟演的整整一出戏,感到很满意,赵先生表演一丝不,没有一点夸张过火的表现,王瑶卿先生对他的表演给予了极大肯定,可是台下的掌声却小了许多。有趣的是,等王先生一离开上海,赵先生恢复他原来的表演,台下就又是掌声雷动。北方的张晓山先生因为是票友出身,所以他跟王先生学戏一丝不苟,从不走样,非常规范。后来,这两位王派传人都在中国戏校教戏,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他们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现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柯茵婴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她曾先后得到过这两位老先生的真传,并在《雁门关》中有极其精彩的表演,有活萧太后之称。后来,柯老师便常在《四郎探母》中饰演萧太后,其表演风格酷似其两位恩师。
现在有许多优秀演员,用其精湛的技艺与其自身的魅力,使得在京剧舞台上《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虽内涵不深,却神韵十足。至今每逢年节,各地剧团还常演这出戏。在众多名角名票中,从陈德霖、王瑶卿至芙蓉草、尚小云、魏莲芳,到童芷苓、包幼蝶、章遏云、柯茵婴、马小曼等等,都曾经在不同时期扮演过萧太后。在此之后,一代代的京剧演员有许多的演员都演过萧太后这一人物形象。除却京剧,山西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也演的是萧太后。其他艺术形态中,电影、电视剧等,都曾有过以萧太后为蓝本的作品。京剧《四郎探母》因有不同的演员表演,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在些许之处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在《四郎探母》中有极其出色的表演。他演的萧太后与王派相比,无论是在唱词还是在唱腔方面,都有所不同。在今天的舞台上,我们可以见到的萧太后,以王派和尚派两种表演居多。
2.王派的萧太后
京剧《雁门关》是王派代表剧目,现几乎没有人演,看过的人也不多,只知道大致的剧情。对于王派萧太后的印象大多来自于音配像《四郎探母》,因萧太后在该戏中不是主角,故所表现的内容有限,演员较难深入地塑造萧太后这一人物形象。音配像中的萧太后,是由王派弟子芙蓉草赵桐珊先生演唱的,柯茵婴老师配的像。尽管他在戏中的表演不多,可还是较好地展现出了王派萧太后的特色。萧太后性格的多面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四郎探母》一剧中,较能体现萧太后人物风貌的是初次上场的大段唱,所用的板式是导板和慢板,速度较为缓慢,但这种慢节奏很适合表现年长的萧太后和其沉稳内敛的性格气质,把观众带入戏中的情境。在
[盗令]一折中,王派的萧太后上场前,在内幕先唱一句西皮导:“两国不和常交战”,然后演员在音乐伴奏中,左手拿朝珠,右手拿一素手帕,稳步上场。王派的台步颇为讲究,比如在行进中,无论步子有多慢,走时只能单脚着地,不允许双脚同时着地,除非在亮相和唱的时候。这种台步看起来近似老生的台步,走起来潇洒稳重,很有分量,与萧太后这一人物身份气质较为贴切,但很吃功夫,一般演员不经严格训练则无法胜任。每看到此时观众往往报以彩声,欢迎演员出场表演。
萧太后上场后在九龙口唱的第一句西皮慢板唱词是:“各为其主夺江山”,王派在唱“其主”
的“主”字时唱的是回龙腔,王派的唱法力度极强,要唱得刚劲挺拔,朴实自然,落落大方,听似简单,却很难唱好,演员需具备一条好嗓子才能胜任。唱完回龙腔之后,在慢板的过门里王瑶卿先生设计了一个闻朝珠的身段,据说当年王先生经常到宫里唱堂会,见慈禧太后闻鼻烟壶样子很悠闲,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放在这出戏出里作身段。我觉得这个身段安排得很恰当,表现了萧太后养尊处优高贵身份。第二句唱词是:“老王爷摆下了双龙会宴”,此时的萧太后丧夫执政多年,因多年战事的诸多历炼,已是老谋深算了,这句唱要表现出萧太后的帝王气质。第三句“杨家.......
把朝还”,是以低旋律为主的唱腔,该句唱表现了萧太后回忆当年打败杨家将,击退宋军,奏凯还朝的豪迈之情,也交代了杨四郎流落番邦与铁镜公主结为夫妻的历史背景,为后面的剧情发展作铺垫。“番儿摆驾银安殿”,唱完转身归大座唱“等候文武把驾参”,然后作观书状。通过这六句唱腔,表现了一个英武干练的萧太后形象。
当铁镜公主上殿借小阿哥盗令箭时,赵先生是这样唱的,一声“慢着!
”之后接唱流水板:“我的儿说话礼不端,别人要令本当斩,孙儿要令拿去玩,今日令箭交与你,五鼓天明交令还。”萧太后一改君主的威严神色,取而代之的是对女儿和小外孙的关爱之情,在此处演员以细致入微的表演,体现出她为人母,为人祖母的慈爱一面。
王派的下场两句唱词是:“番儿与我回营转,等候娇儿交令还”。这两句与尚派的唱词不同。在【回令】一折,见杨四郎时赵先生唱四句快板:“一见木易怒气生,不由本后动无名,家住哪州并哪郡,一一从头你说分明。”比尚派多两句唱。在杨四郎与公主跪倒求情时,芙蓉草赵先生只念了一个“斩”字,语气果断有力,把萧太后盛怒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两位国舅求情,萧太后的态度好象缓和了一些,念道:“你们俩人磕头干什么?”从念白的语气,观众可以感受到萧太后与两位国舅非同寻常的关系。但转而又念怒气冲冲的说:“驸马犯罪皆是你二人的引诱,先杀木易,然后要你们俩人的脑袋!”念得既干净又利落,王派的念白很少有代字,要念出嘎崩脆的效果。结束时的几句念白,速度更快,在威严中流露出一丝调侃的味道,使观众在轻松的气氛中看
完这出戏。
3.尚派的萧太后
尚派的萧太后较之王派萧太后有所不同,尚派的表现方法风格独特。尚派萧太后不唱导板,而是先在幕内叫板:“摆驾!”等太监宫女上场站稳后,再随着音乐出场,尚派的六句西皮慢板唱词是“我主爷金沙滩早把命丧,文和武扶哀家执掌军防。奴听随忙挂点亲率官员,一心心要夺取宋人江山。叫番儿忙摆驾金光宝殿,阅兵书看何人前来问安。”从以上的唱词中可以看出,其唱词不讲究合辙押韵,头两句是江阳辙,后四句却变成了言前辙,这在京剧里是很忌讳的。尚派唱法的特点是花腔的运用,时而高耸入云,
时而低回婉转, 尚小云先生尤其善于运用疙瘩腔,
唱得铿锵有力,顿挫鲜明,节奏变化较多。头句唱是站在九龙口,第二句是走到台口正中唱,当唱到“扶哀家”
时,尚先生唱一个很别致的回龙腔。第一句唱词交代了萧太后丧夫之痛,第二句表达了她君临天下的身份,这两句腔都婉转嘹亮,很好听。第三句唱词表现了她统领军队的将帅之风,所以在这句唱中用了一个高腔,加上尚先生高亢的嗓音条件,使整句唱腔唱得精彩之极,达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第
四句唱的是个低腔。在一般情况下,尚先生的前四句唱腔,都会有很好的舞台效果,从当年尚小云先生唱的录音里,我们不难会体会出尚派演唱的独特魅力。
当铁镜公主前来讨令箭时,萧太后唱: “五鼓天明即刻还!
”尚先生在“刻”字上唱了个长音,以表现萧太后犹疑不定的心情,这个唱法很少有。在退班前唱道“我不灭宋室江山奴心怎安”,比王派的萧太后更显有野心与霸气。所以,尚派舞台上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性格刚烈的萧太后,但在对小外孙的疼爱中也透露了其一丝柔气。
【回令】一折,为了表现萧太后盛怒,尚先生在念“吩咐给我押上来”时,一边念一边不停的敲着惊堂木,很好地渲染舞台气氛。在与杨四郎对唱流水板时,尚先生只唱了两句词,王派是四句。当听说“杨延辉”三字时,尚派萧太后又气又恼的跌坐在龙椅上,用带颤的声音唱“人来捆绑杨延辉,绑赴到雁门关下问斩刑”。
在念白上尚派与王派的萧太后也有所不同,尚派的念白很口语化,语气很夸张,节奏较慢,字的四声运用较随意。在今天的舞台上,很多演员都是按尚派方法来演唱《四郎探母》的萧太后。因
此不同的流派,所塑造的萧太后都是不同的。
三、我演出的萧太后
今年年初,学院推出了新版《四郎探母》,我在剧中扮演萧太后,为此我向柯茵婴老师问教,她曾与李维康老师合作过演出多年《四郎探母》,有着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长期以来,她结合王派与尚派的特点,对大段西皮慢板的唱词进行了改动,唱词是这样的:“先王爷金沙滩兵败罹难,仗众臣扶哀家执掌江山。十余年动干戈南北征战,领雄兵理朝政军务纷繁。叫番儿忙摆驾金光宝殿,拆开兵书仔细观。”这段词较之尚派的唱词合辙押韵,比王派的唱词严谨,更加合理,我演出是照这个唱词来唱的,在唱腔上保留了尚派华丽多变的格式,但我的唱法不同,因我是专攻梅派的,基本上是用梅派的发声用劲方法来唱,舞台效果也很不错,观众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从第四句开始我改用西皮原板节奏唱,这样等于只唱三句慢板,后面两句唱原板,最后是一句摇板收腔,比原先的唱法显得紧凑,避免了舞台节奏过慢的现象,或许现在的年轻观众会喜欢。
【盗令】下场的唱词是:“皇儿似有巧谋算,要走令箭为哪般?”针对这两句唱词的改动,观众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改得好,贯穿了前后情节,也体现萧太后多疑的性格侧面;另一种观点认为改的不合理,既然萧太后已对铁镜公主有所怀疑,从道理上讲,是不会把令箭给她的,与前面做法相互矛盾。对于以上句词的改动是否合理,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在【回令】一折戏里,我演时取消了开场的急急风上场,而改用新的舞台表现方式,即在急急风中拉开大幕时,演员已事先在台上站好位置,但这一改动有观众提出了意见,认为此种方法削弱了萧太后盛怒临朝的气氛,不可取。但观众对另一处改动却较为认可,就是在萧太后与铁镜公主对唱时,原先最后一句是“哪有个长生不老的人”,现改为“不孝女说此话痛伤娘心”,较之以前合理好唱了。
在全剧即将结束时,萧太后赦免了杨四郎,最后有几句念白是:“驸马,本后赐你令箭一支,命你把守北天门,你可得好好的当差,再要是回营探母啊,可小心你的脑袋!”我在演萧太后这场戏时,除了以上台词,还加了几句询问余太君的话,譬如:“驸马,此番回营探母,我那亲家母身体如何呀?”,“合着我不问你就不说啦,快说亲家母有何话讲”,“老亲家这一番话,我可得好好的琢磨琢磨。来呀,退班呐!”以上这些加白,我在演出时,现场观众反映较大,台下时常传来“嘘嘘”的声音。的确有很多人觉得这些加白多余,戏到收场处就应立刻收场,观众已起堂坐不住了;也有许多人觉得这些加白的寓意深刻,表现了萧太后容纳百川的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共同心声。无论评价如何,这次演出对我都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和学习机会,使我有幸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体味了舞台上风光无限的萧太后。
总之,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在人们的脑海里早已形成了固定模式,如在《四郎探母》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威风凛凛的萧太后;是个怀抱小阿哥生女儿气的萧太后;即便在盛怒之下的样子,也让观众感觉她随时都可能破涕而笑,那个很重亲情的萧太后;公主三次请罪后,赦免驸马的那个仁爱宽厚的萧太后形象。在舞台上,萧太后既是主角也是配角,或为正面人物,或为反面人物,但她终究是一千多年前,曾经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真实的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女王!我们与她虽距有千年之遥,但翻开辽史便能与她相遇,她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萧绰——那个文韬武略,有情有意,一身贵气的萧太后,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京剧舞台上的萧太后是我们对她最美好的祭奠!
(原载中国戏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