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京剧传统戏名作解读之《贵妃醉酒》(齐致翔)

(2018-05-31 07:54:28)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京剧传统戏名作解读之《贵妃醉酒》(齐致翔)

    戏曲与剧诗 表演与文学——从梅派经典《贵妃醉酒》看流派形成之人文涵养与文学滥觞

    剧本乃一剧之本,无论多高明的表演艺术家对此都会有所体认。曾有人说,京剧之梅派经典和无与伦比的梅派之美随着梅大师的仙逝,已不复存在。无疑,梅派艺术自是梅兰芳艺术气息的凝聚,梅兰芳艺术生命的结晶。但梅兰芳留给世人的舞台形象,又无一不是梅兰芳卓越的艺术才情结出的丰硕成果,而这些成果,又无一不是其在某一成功剧本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无一不体现着一个成功剧作提供给梅大师进行再创作的基础。梅大师虽已作古,梅派艺术却可由他的后人传承千古,譬如珍玩,譬如“非物质文化”可遗存、可穿越、可激活之意也。梅派艺术无需激活,因其依然鲜活,不仅形式,更因内容,盖梅韵长久——长在人心也。
    中国戏曲自宋元以来至清末民初,经由了从重文学轻表演重表演轻文学的沿革过程。当我们常常骄傲地历数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戏剧宗师和他们流传至今的煌煌剧作时,却很难弄清这些剧作是由哪些艺术家立于当时乃至当今戏剧舞台的,更不知这些剧作初创时的演出盛况及反响。至清末民初,尤经花雅之争、拜京剧生成与风靡,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表演艺术家的红遍京城和享誉全国,逾一个多世纪声名不衰。而他们借以成为一代宗师、借以进行再创作而享名于世的数以万计的剧本,由何人创作,却大都无人知悉,即使知悉也不为人看重。至新中国成立前,剧作家大多沦为为演员“打本子的”,演员为演出需要随意改动剧本成为常态,致使“水词儿”泛滥、艺术粗陋、文学退避、思想苍白,中国戏曲陷入文野雅俗愈来愈背道的囧途。这是对中国京剧一般状况而言。对有识的艺术家来说,我们则看到他们的奋起不仅在表演上的锐意创新,独具风格剧目的编演和自身流派的形成,同时看到他们在创造自己风格、流派时,无一不是将剧目的选择放在他们最为关注的第一要务,而在确立剧目时又总是将人文的关照、艺术的创新、风格的独特、大众的情趣放在首要位置。身在途的京剧,因不乏这些目光灼灼、心有危机、志在创新的大师们的戮力突围,终于维护了中国京剧应有的艺术品格和意蕴非凡的文学价值。不要只说京剧大师创立的流派是京剧艺术最重要的传统和载体,而应说大师们创立的流派,是京剧经典中最具文学性的人文与时尚,从而力保了京剧传统的深度与高度、古典与现代。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以下简称《贵》)应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剧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可与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文艺经典相媲美,其历数代沧桑仍令人心仪心醉、名闻遐迩、红遍世界的声誉,高标不失众望、飘逸兼具沉香的人气与美韵,展露出京剧独有的艺术也是文学的特质与风范。其所达到的雅俗共赏和大众娱乐的价值取向,更显示了传统京剧既有的也是最宝贵的大众意趣。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创造,不仅高标在流派,在文学,更在他们的创造——是为大众,为大众的愉悦和审美——在他们极具人文精神的普世情怀。他们的经典没有封建,没有陈旧的忠孝节义,也没有旨在高台教化的刻意宣传,只把活生生有情有义的人塑造给观众看,令人情动于衷,乐在其中,醉在其中。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从路三宝学来,首先改掉贵妃的踩跷,还贵妃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贵人样,更露出一双解放了的可资频频起舞、美在天然的女人脚,显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美的呵护。贵妃出场时的〔四平调〕已家喻户晓,“四平调”前的〔二黄小开门〕曲牌却是至关要紧的一段宫廷雅乐,它标志着人物的身份、戏剧发生的时间、地点、氛围、情景、情境,从传统京剧音乐中来, 又给予恰如其分地升华为历史的交响。人未出,情已生,〔小开门〕乍停,一声“摆驾——”如莺呖燕啭,随着观众望眼欲穿的企盼,仪态万方的贵妃始伴着〔二黄四平调〕的皇家音乐优雅出场。 其不亚于《红楼梦》中王熙凤“人未出,声已喧”的先声夺人。贵妃款款出场,脉脉望天,一手持扇、一手抖袖的袅娜身姿,凸显了她宫廷贵人和专业舞蹈家的身份,引得全场鸦雀无声,屏息观看。贵妃婉转歌喉,对月咏唱:“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本嫦娥离月宫。”此时贵妃尚未饮酒,却给人醉意朦胧之感。由于她的陶醉,她的惊人之美,观众也陶醉了。陶醉,是《贵》剧最具深意的旨向,也是人物出场伊始就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因月亮伴着,月色罩着,贵妃越发感到自己的尊贵和只有她才会带给今宵的“唯美”,自是“后宫佳丽三千众,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无与伦比之美。应邀与皇帝约会,便毋庸置疑地把自己比作了嫦娥。她眼里的“冰轮”、“玉兔”乃至“万里乾坤”,都随她而动,因她而明,因她存在,因她变活。她分明不再是一般的女人,甚至也不仅是贵妃而是“月中仙子”
了!如李白自诩“谪仙”,苏轼自诩“坡仙”。她虽已陶醉、虽已忘情乃至忘我,但她还是清楚记得今晚与皇帝有约。尽管她与皇帝已有“七月七日长生殿”的长生之约,知道她与皇帝已构建起人世间最难得的生死之恋,知道皇帝亦有同时享受无数嫔妃的权利,依然感到今晚的约会使她特别地欣幸与荣耀。然而,即使她享有一般后妃不曾有的恩宠,仍不免感到这明亮的月光下有一丝空虚和寒冷,“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广寒宫!”天上的月宫转瞬又变成寂寞清冷的广寒世界。陶醉也有朦胧,浪漫夹着忧郁,构成〔四平调〕的意境之美和人物矜持而不乏忐忑的心曲。我们理解,贵为贵妃的第一佳丽此时生出的忧虑:今夜我要去的是一个多么幸福、有爱的家园,我可离开“清清冷冷的广寒宫”了!可是我真的离开了吗?皎洁的月亮为她所爱,也为她所恨。然,比起其他佳丽,她仍是难得地幸运。幸福是各种各样的,女人最重要的毕竟是美,美可倾国倾城。美丽改变了她乃至她全家的命运,美丽也使她尊贵起来,有了和别的女人、别的嫔妃不一样的感觉。自然,也因着她的心机,她的魅力,她懂得爱,懂得如何俘获皇帝的心。自然,她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享受尊贵,显示尊贵,不要因一点忧郁和担心而失了自己的身份。她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情,走出广寒宫,走到玉石桥,看鸳鸯戏水。忽然,一群金色鲤鱼向她游来,她的贵妃……不,她的娘娘意识陡然升起:“金色鲤鱼在水面朝,啊,水面朝!”她看到的不是鱼,而是跪在她面前的一群太监和朝臣;不仅如此,她还看到天上有许多大雁舞动着翅膀向她飞来,便愈发兴奋:“啊,长空雁,雁儿……雁儿飞,哎呀雁儿啊。雁儿并飞腾,闻奴的声音落花荫。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雁儿能听懂她的声音吗?她认为懂,不但懂,还因她的尊贵、她的美丽而落在她面前,像鲤鱼一样向她朝拜。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因她而变乖,杨贵妃该是何等地惬意、欣然,陶醉愈加!
    然而,这一切都是铺垫,是醉眼看花。《贵》剧的主要看点和精髓,在当贵妃渴盼皇帝到来,心情上升到最浓烈、最细腻、最自信、最自我陶醉时,忽闻皇帝今夜去了梅妃那里、不会再来见她的信息,不啻晴天霹雳,遂心寒、心酸、心碎到难以名状。《贵》剧对封建皇权压抑、扭曲后妃人性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在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与内心世界的层层揭示之中。
    贵妃怒火中烧,激愤难言。爽约的是皇帝,尽管有过山盟海誓,有过“永不负卿”的承诺,皇帝一旦食言或有意薄幸,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只好“醉酒”了。靠“一人独酌”,“以酒浇愁”乃至“借酒撒疯”,拿“诓驾”的两个太监打骂出气。由此,梅兰芳演绎贵妃的醉态之美,便醉倒华夏,醉倒山河,醉倒无数被欺侮、被戏弄、被轻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高人权贵,士农工商。可是,两个太监惹谁了?不让她喝醉还不是为她好,凭什么成她撒气筒了?两个小花脸(一个还是由小生俊扮的)自是来插科打诨的,他们未必不知贵妃拿他俩当皇帝打,当皇帝骂:“你若是遂得娘娘心,顺得娘娘意,我便来,来朝把本奏丹墀。哎呀,卿家呀!管叫你官上加官,啊,职上加职!”“你若是不顺娘娘意,不遂娘娘心,我便来,把本奏至尊,唗,奴才呀!管叫你赶出了宫门,啊,受尽苦情!”高、裴二力士劝她少饮酒,包括诓驾,都是对贵妃的同情和关爱。贵妃对他们的打骂,却符合观众此时的心理。“醉酒”之美,不仅在贵妃的身段、眉眼的变态,在对高、裴二力士的变态打骂,在饮酒时的“下腰”、“卧鱼”、“嗅花”、“叼花”,更在贵妃被轻慢、损害后内心微妙而深挚的感情变化。最妙的是,贵妃看似已醉,实则半醉半醒,似醉实醒;拿二太监出气,确是借以打骂诓她骗她的皇帝。如此撒疯和不雅,甚而让观众感到她出气不是对太监,也不是对皇帝,而是对自己的男人。
    满心悲凉的杨贵妃哪里还醉得起来?她的美丽,更表现在她此时的不醉与清醒:“杨玉环今宵如梦里。想当初你进宫之时,万岁是何等待你,是何等爱你;到如今一旦无情,明夸暗弃,难道说从今后两分离!”终于,对美好的过去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未来的际遇更有不祥的预判。悻悻然离去时无奈地呼出只有她才能叫得出的皇帝的爱称:“恼恨李三郎,竟自把奴诓。撇得奴守长夜。只落得冷清清独自回宫去也!”人们欣赏杨玉环,毕竟还那样多情,没有忘记“三郎”对她的旷世之爱。尽管有恨,还是能理解、原谅。这是这个女人的悲哀,却也是她最难得的自尊与大美。
    想到要见皇帝,醉了;确认皇帝不来,醒了。这就是《贵妃醉酒》。
    面对皇帝爽约仍痴心不改,多情暂被无情恼,犹做深宫梦里人。醒而醉,醉而醒,游戏人生,为美自赏,活出自我,是真的自省。这就是《贵妃醉酒》。
    结尾,一群佳丽簇拥而上,护卫着、舞动着这位不胜酒力、却胜过男人无数包括至高无上皇帝的女人“回宫去也”,以免当她回归“冷清清”的广寒宫时无人陪伴。正是剧作家、艺术家对这位中国第一佳丽最终的人文关怀。
    《贵》剧的作者难以考证,其不朽剧作却长留人间。诗仙李白一生喜欢酒和明月,这两样经常在他的诗中出现。我们看到,这两样东西又在《贵》剧中、在贵为贵妃的杨玉环的意识中同时出现。在李白笔下,明月是光明与纯洁的象征,他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他的《月下独酌》写酒与明月,构思新颖,想像奇妙,情深意婉,感情跌宕起伏且率性纯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三人”,化冷清为热闹,反衬出自己分明是“独酌”的孤寂。但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有明月、身影相伴,但与它们无法真正交流,反突出诗人愈加孤寂的心理,而显出诗人的清醒。索性“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吧,不料“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醉后,反将这虚假的热闹看得更清,只能“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决意忘却超出一般世情关系的交游,让真正的友情在远离尘世的高高的天上去相会吧。
    李白的浪漫在于他的率性纯真和不竭的想象,其难得的清醒与悲凉又极为现实。《贵》剧之美在贵妃之醉,更在贵妃之醒。贵妃之醒醉堪比诗仙。
    杨玉环与李白是同时代人。与诗仙一样,酒与明月也入她诗思。《贵妃醉酒》也是一首哀婉动情、率性纯真的诗,其揭示的社会的、人性的无奈与哲思何其浪漫与深湛。梅大师清丽而朦胧渐趋哀怨而自省的歌唱,伴着优雅轻盈的舞蹈,将其蕴成梅派经典中的第一经典,诠释了艺术,也诠释了文学,使我想起上世纪两位戏剧大师的名言。张庚先生说:“戏曲是剧诗。”《贵》剧的诗意表达恐任何平面诗文难以企及。阿甲先生说“戏曲是表演文学”,是指不具文学即人学高度的表演,妄称戏曲。说《贵妃醉酒》是最好的剧诗和文学,绝非虚夸。
    上世纪上半叶,梅兰芳访美演出,两次荣膺美国高等院校授予的“文学博士”头衔,更赢得美国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赞赏。在纽约最后一场演出后,为答谢观众,梅兰芳应大家要求,与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握手。观众排起长队,卸了妆的梅兰芳走上台。观众依次由右边上台,边走边与梅握手,然后由左边下去。队伍走得很慢,许多人握手时都要仔细地看看他,不但看手,还看脸,有的还要跟梅兰芳交谈几句,特别是那些美国老太太,她们似乎爱上了他,握着手不肯走——“《可疑的鞋子》(即《汾河湾》)让我心酸。你生得这样好看,薛仁贵一定非常爱你。他赔礼的时候,你不要轻易回心转意答应他,非难难他不可!”“《贵妃醉酒》让我好气。跟皇帝约好一处饮酒,等人家把地方也打扫干净了,酒菜也预备齐了,可他找别的女人去了,杨贵妃怎么能不难过、不闷得慌呢?不过,我想,你还是应该派人去请,他一定会来的,既然他平常那么爱你,你又生得这么漂亮!”
    “以前听说,‘中国女子不做什么事,整天只在家里伺候丈夫,依靠丈夫生活’。一看梅先生的戏,才知中国女子并不是人们传说的那样,原来有本领、有道德的极多!比如柳迎春是那样地能吃苦,又那样能宽容别人;费贞娥是那样地忠烈、有机谋;花木兰小小年纪,竟能大战沙场;廉锦枫又是那样孝顺,竟敢潜入深海,为母亲摸参。杨贵妃那样美,那样珍惜爱情。只看了短短几天戏,就知道了这么多有道德、有本领又可爱的女子,我们看戏的人都爱死了她们,所以我们非常感谢您。”
    美国观众热爱梅兰芳,一是看懂了剧情和人物,看懂了中国妇女的美丽、智慧和善良;二是发现了中国京剧的美。这是中国京剧对人类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他们把我们熟悉的梅老板、梅大王尊奉为“文学博士”,我们对梅派经典乃至中国京剧的“文学”又该生出怎样的认知?
    梅大师走了,《贵妃醉酒》依然在传唱,还会永远唱下去,不仅有代代的年轻人,有外行,还有“洋贵妃”……因着它的人文与时尚、剧诗与文学、唯美与穿越。相信,对《贵妃醉酒》的文学认知还会不断加深、扬弃与更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