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488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著)

(2017-12-24 09:42:05)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前言

    京胡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清脆洪亮,风格独特,很受观众喜爱。近百年来,京剧界出现不少著名琴师,如早期的梅雨田、孙佐臣,近期的徐兰沅、王少卿、赵继羹(赵喇嘛)、杨宝忠等。他们的辛勤努力、精心创造使京胡伴奏达到很高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位名家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出了专著,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琴谱,出版部门又出了一些京胡演奏方面的书,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京胡历史悠久,京胡伴奏涉及的问题相当复杂,诸如演奏技巧及其应用、伴奏手法及其应用、伴奏设计(作曲)、各种行当(如老生、青衣)的伴奏特点、京胡与锣鼓等其他乐器的关系、京胡演奏流派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京胡伴奏,既是乐器演奏问题,又是作曲(伴奏设计)问题。本书不是京胡演奏法,而是对京胡伴奏的基本规律作些探讨。对于研究京胡伴奏来说,仅仅弄清它有什么弓法、指法及伴奏手法是不够的;而这些技巧和手法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如何处理一些具体技术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本书对京胡伴奏的实际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同志研究京胡伴奏问题(特别是琴师),以便发扬传统,为京剧的发展服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李慕良、刘吉典、杜奎三等同志热情帮助,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0年9月于北京

    一、京胡伴奏原理

    我们要研究京胡伴奏,首先应该弄清楚它所遵循的是什么,它的弓法、指法、伴奏手法是怎样形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京胡伴奏有深透的理解。这就涉及到京胡伴奏的原理问题。原理是最基本的规律,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京胡伴奏和所有戏曲伴奏在原理上是相同的,但有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下面具体谈谈京胡伴奏的原理。

    1.烘托唱腔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乐队伴奏起辅助作用。人们常把唱腔和伴奏的关系比作红花和绿叶。京胡伴奏对唱腔衬托和补充,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使唱腔增加光彩,从而获得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说,京胡伴奏要符合剧情、突出唱腔,在此前提下,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过去有些京剧琴师,或者由于不懂唱腔和伴奏的正确关系,或者为了突出个人,故意卖弄技巧;在伴奏中不管剧情如何,乱加花点、大拉花过门。这是不对的。花过门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用得是否恰当。用得恰当,可以烘托剧情;用得不恰当,就会破坏剧情。现在仍有这样的琴师,脱离剧情去拉花过门,以博得观众的掌声。这是一种不良风气。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王少卿,技艺高超,但他们的伴奏总是密切结合剧情,绝不喧宾夺主。程砚秋对伴奏要求很严,他在和琴师们一起研究唱腔的同时,胡琴伴奏也设计出来了。这些艺术家对艺术的严肃态度,是值得学习的。根据这个原理观察,我们发现:京胡的许多弓法、指法、伴奏手法,是和突出唱腔、配合唱法有关的。例如京胡的伴奏旋律是以唱腔为基础的,主要是“随腔伴奏”。但为了烘托唱腔,伴奏旋律并不是死板地跟随唱腔,而是有时和唱腔相同,有时和唱腔不同。在京剧演唱中,很注意气口的安排。京胡伴奏也很注意对气口的处理。有时要为气口“垫字”(用音符填补换气造成的中断),使唱腔连贯;有时又不给气口“垫字”,以突出气口,强调节奏的顿挫。在京剧唱法中有一种涟音(符号为【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为了配合这种唱法,京胡伴奏往往采用“装饰法”模拟涟音的效果(详见后)。此外,京胡指法中的滑音、揉弦,弓法中的顿弓等技巧,也和配合唱法、使京胡伴奏的音色更接近人声有关。

    2.适合京胡性能

    任何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构造、音域、音色、演奏技巧、特长等,使用乐器不能脱离它的性能。京胡伴奏也不例外。京胡的弓法、指法、伴奏手法的形成,都和京胡的性能分不开。
    京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是胡琴中的一种(京剧界一般把京胡就叫胡琴),属于高音乐器。它的音域很窄,一般只有九度(二黄,反二黄)或十一度(西皮),只用一把演奏(拉花过门偶尔用二把,另当别论),超过音域的音(过高或过低)就翻低八度或翻高八度演奏。这样,唱腔和伴奏旋律就常常出现相差八度的现象。京胡音域内的各音所在的位置(简称“音位”)——里弦或外弦,还常常影响到弓法(详见后)。京胡从前使用丝弦,弦绷得很紧(张力大),只有用一定的力量和加速运弓,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如果像拉小提琴或二胡那样,用长弓轻轻地拉,发出的声音就会难听。(小提琴的弦虽然也绷得很紧,但使用钢弦,光滑,发音灵敏。二胡虽然从前也使用丝弦,但弦绷得较松,发音也较灵敏。现在京胡改用钢弦,运弓的劲头就和从前有所不同,这是另一回事。)由于这样,就形成京胡多奏强音、多用短弓、弓子不间断地往返等特点。京胡的重量较轻,为了使琴身稳定,便于按弦和运弓,采用琴杆倾斜(向左)的演奏姿势,使琴筒底部紧贴在大腿上,并用左手虎口夹紧琴杆。这种演奏姿势,使弓子的运动是倾斜的、近于上下方向的运动,而不像二胡那样作水平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京胡独特的“弓序”(详见后)。京胡不换把,这固然由于京胡音域窄,因而换把的必要性不大。但从换把的条件来说,京胡确也存在不少困难。京胡的演奏姿势(琴杆倾斜、左手虎口紧夹琴杆)使换把很不方便;京胡重量轻,左手虎口一旦放松进行换把,琴身就容易发生摇动,影响换把后的音准。此外,琴杆的竹节,对换把也有一定妨碍。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等原因,形成了京胡独特的弓法、指法(运指),而这种独特的弓法、指法,又影响着京胡的伴奏旋律。为了弓法、指法(运指)的便利,有时就要改变唱腔的旋律。例如伴奏手法中的“裹”(详见后),就是这样。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并结合京剧唱腔的风格,形成了京胡演奏坚实饱满、节奏鲜明、刚中带柔、连续不断的特点。(因此,那种柔弱、空疏、停顿多的旋律是不太适合京胡演奏的。)京胡伴奏旋律,本身要自然流畅,与唱腔要谐调统一。京胡伴奏必须符合这些要求。
    为了说明京胡伴奏的特点,请看下面实例: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京剧《红灯记》里铁梅的唱腔。上行谱是唱腔,下行谱是京胡伴奏。(下同,不另说明)这里京胡伴奏连续不断,旋律清新,节奏活跃,用来衬托唱腔,表现铁梅天真、活泼的性格是很适宜的。其中“表叔”的“叔”字、“不登门”的“门”字、“虽说是”(前一个)的“是”字、
“还要亲”的“亲”字(划虚线方框的地方),唱腔都是四分音符,具有停顿感,唱起来是很生动的。但是,京胡如果也照样拉,就会感到停顿过多,死板单调。于是京胡采用“垫补”“装饰”的伴奏手法(详见后),把唱腔的一个四分音符(✖)变成四个十六分音符(【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使伴奏旋律连绵不断,这不仅符合京胡的特点,也对唱腔起了烘托作用。另外,像“表叔”的“表”字、“不登门”的“门”字,唱腔是很有特色的;但是,京胡如果也这样演奏,就显得旋律不够饱满,节奏感不强,所以在京胡上也需要变化。应该说明,上例京胡旋律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因素的,这里不过略指一、二而已。

    3.艺术完美

    京胡伴奏和所有乐器伴奏一样,必须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虽然京胡伴奏不像扬琴伴奏、钢琴伴奏那样有大段落的、明显的伴奏音型变化,但它根据唱腔的感情变化,有时跟随唱腔轻声齐奏,有时加花变奏予以渲染,即也需要有完整的艺术构思。当然,在过去的琴师中,能自觉地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而一些著名琴师在这方面是很注意的。例如著名琴师梅雨田先生,“他对每一个唱段,不是逐字逐句地进行伴奏,而好像是一张名画,有其整幅的章法、布局,许多小的片断、结构都能照顾到整体。这种音乐修养,在旧日的琴师里确是罕见。”(张恭:《略谈京剧乐师及其流派》,《戏剧报》1962年第7期)
    京剧是程式性很强的艺术。在这些程式中,凝聚着艺人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也体现出某些艺术原则。京胡伴奏也是离不开程式的。它是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结合剧情,灵活运用的。拿曲式结构来说,京胡伴奏当然不能脱离唱腔的结构去伴奏。一段唱腔,由若干上下句组成,每句又分为几个分句,它们的落音比较固定;在唱段的前后以及句逗之间,都有各种不同的“过门”。京胡就要根据各种不同性质的过门及唱腔的不同落音进行伴奏(过门的用法)。这些结构上的程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作品所要求的结构的完整性。
    多样的统一,这是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任何艺术都追求丰富、新颖,避免单调、平庸。同时,从整体来看,又是统一完整的。就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统一。京胡伴奏也是如此,诸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多样、弓法的调剂等,很多情况下是为了避免呆板、单调。就拿节奏变化来说,由于京胡善拉短弓,所以京胡以拉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常见的节奏是【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但如果都是这样的节奏,也会感到单调。因此在实际伴奏中,总是有变化的。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里整个京胡伴奏的节奏是很多样的,包括【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几种节奏。这个例子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京胡伴奏的节奏变化没有这么频繁,但总还是有所变化的。当然,上述多种节奏的形成,并不完全出于变化节奏的目的,还有衬托唱腔、调整弓序等原因。有时,由于感情的需要,京胡的节奏可以很少变化,如快板一般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基本采用【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的节奏。
    京胡伴奏,除了在艺术构思上考虑对比变化、完整统一以外,在演奏上要求悦耳动听,富有韵味,这都是符合艺术美的要求的。比如指法中的“滑”、“打”、“颤”、“揉”等技巧(详见后)都是对伴奏旋律的润色,从而形成了京胡的独特风格。正因如此,当我们欣赏京剧的时候,不仅从唱腔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从京胡伴奏中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二、弓法

    京胡的弓法独特,这是形成京胡演奏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京胡的弓法,不仅仅是演奏方面的问题,而且和京胡伴奏旋律的形成有关。一方面,京剧的唱腔、伴奏旋律对弓法的运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弓法的运用又往往影响伴奏旋律的形成。因此,京胡的弓法较难掌握(独特的弓序、伴奏中恰当的运用),值得很好研究。

    1.弓法原理

    由于京胡采用琴杆倾斜的演奏姿势,它的拉弓(符号为→)和推弓(符号为↼)所产生的力度是不平衡的,即拉弓较强,推弓较弱。这是京胡弓法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唱腔伴奏中,凡是要求强的地方一般用拉弓,凡是要求弱的地方一般用推弓。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剧中韩玉娘唱的[南梆子]片断。( )内的力度记号是演唱时的力度变化(渐弱)。在这里京胡采用推弓,获得渐弱的效果,很好地配合了唱腔的力度变化。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剧中李奶奶唱的[二黄慢板]片断。其中的“肩”字,唱腔予以强调,力度为f。为了配合唱腔的力度,京胡由拉弓开始(实为“小抖弓”,详见后),用mf的力度奏出,很好地配合了唱腔所要求的强音。
    前面曾经谈到,京胡的“音位”(在里弦还是外弦)对京胡的弓法是有影响的。因为京胡里外弦一般不用连弓(关于里外弦连弓的问题后面将要谈到),所以京胡的弓序、单弓和连弓的运用(详见后),都要受“音位”的制约。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西皮慢板,胡琴定弦为【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其中“访姜尚”的“访”字是从推弓开始的,如果完全按照唱腔的旋律伴奏,为了保持正常的弓序,“姜”字的伴奏旋律【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必须用连弓;但是,由于31不在一根弦上,不能用连弓,所以在“访”字的伴奏中加个5,31采用单弓,仍保持正常的弓序。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二黄慢板,胡琴定弦为【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其中的“下”字,【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5不在一根弦上,不能用连弓,这里完全按照唱腔旋律采用单弓伴奏,因而出现了“反弓”。下一拍的“了”字,对弓序加以调整,
“哇”字恢复了正常弓序。

    2.弓序

    弓序是弓子推拉的次序。京胡弓序相当严格,这在我国民族乐器(如二胡、高胡、板胡等)中是很突出的。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段唱腔(包括过门)的开始用拉弓,结束用推弓,这样顺乎自然。这并不算特殊,一般弓弦乐器(如二胡等)也是如此。
    京胡弓序特殊之处在于:除了开始和结束的地方以外,在规整的节拍中,强位置上用推弓,弱位置上用拉弓,形成推拉推拉……如【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这种先推后拉的弓序,是京胡的基本弓序,称为“正弓”,有人称为“推拉交替”弓序。这种特殊弓序的形成,和京胡琴杆倾斜的演奏姿势有关。京胡这种近于上下运动的弓子,一下一上地运弓比较自然顺手,如同打拍子一样。如果反过来,一上一下地运弓就感到别扭,尤其是在快速运弓时更为明显。同其它乐器相比,像二胡等民族弓弦乐器,它们的琴杆是直立式的,弓子作水平方向的运动,无论推拉推拉地运弓,或是拉推拉推地运弓,都自然顺手。所以,二胡的弓序就比较自由。京胡这种先推后拉的弓序,虽然出于自然习惯,但是经过长期实践,已成为一种规律。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岳母刺字》(李盛泉整理、范石人记谱)

    由于京胡的拉弓较强,推弓较弱,这样在节拍中就形成弱强弱强……的强弱规律,这与一般节拍的强弱规律相矛盾,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试作比较(●代表强,○代表弱):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种矛盾在慢速中尤为突出。如青衣慢板唱腔中的长音(同音延长数拍),在京胡上是作同音反复的。这些同音反复的弓序,如果采用“正弓”,那是这样的: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样拉法符合京胡的基本弓序要求,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伴奏旋律的强弱关系,恰恰和节拍的强弱关系相互颠倒,发生矛盾。如果换一种拉法,采用“拉推拉推……”的弓序,那是这样的: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种先拉后推的弓序,称为“反弓”,有人称为“拉推交替”弓序。这里,伴奏旋律的强弱关系和节拍的强弱关系完全一致,听起来更为自然。因此,在实际伴奏中,采用这种拉法的人较多。
除此之外,在青衣二六等速度较慢的板式中,有时也有运用反弓的片断。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反弓的运用是有限度的。一般情况下,一、二拍反弓之后即转为正弓(伴奏长音除外)。
    在快速或中速时,京胡弓序所造成的强弱颠倒不甚明显,所以一般仍采用正弓伴奏(包括长音)。比如老生的一些唱腔就是这样: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京剧导板、散板节奏自由,京胡伴奏的弓序也比较自由,即正弓、反弓没有严格限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机动灵活,与唱腔紧密配合。但也不是无章可循。一般在唱腔比较强的地方用拉弓,以奏强音。在明显的气口之前,一般用推弓,气口之后用拉弓。因为气口造成唱腔的暂短停顿,好比唱段终止,又重新开始,采用这样的弓序比较自然。和其它板式一样,导板、散板开始用拉弓,结束用推弓。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上例无需再作解释,只是需要补充一点:在导板、散板这种节奏自由的板式中,有时出现类似“上板”(节拍固定)的片断,如上例的“年幼小”、“几次要谈”等处。这些地方的弓序,一般采用正弓(推拉交替),如同“上板”的唱腔伴奏一样。
    摇板的弓序有些特殊。摇板的唱腔,一般说来,和导板、散板一样,也是自由的。但是严格说来,它要受板的一定约束,尤其是句逗的停顿处。板是按一拍子【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打的,只是板数(小节数)不固定。京胡伴奏必须在“板槽”里(受节拍制约),弓子不停地往返。至于弓序,由于唱腔的自由,正弓、反弓也没有严格限制。摇板的过门是名副其实的一拍子【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京胡伴奏基本采用正弓伴奏。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需要说明,摇板的唱腔和伴奏是自由灵活的,并不像上面记的那样死板。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按一般伴奏实况记出来。
    摇板的大过门(包括起首过门,上、下句过门)的弓序几乎是固定的。起首过门的弓序是固定的(见上例)。上句落6的过门,由于唱腔是自由的,有时6落在京胡的拉弓上,有时落在推弓上。按说,既然伴奏也是自由灵活的,那么唱腔落音之后,京胡自由延长几拍再转过门是可以的;但在实际伴奏中,一般都不作延长,而立即转入过门(这可能是为了紧凑,同时照顾到月琴、二胡等其它乐器,使整个乐队伴奏整齐)。这样,唱腔落在拉弓上和落在推弓上,弓序就略有不同: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由此可见,落在拉弓上的,要补一推弓,然后转过门;落在推弓上的,直接转过门。无论哪种,接转的过门弓序是一样的。
    下句落5的过门,情况也是如此: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关于正弓和反弓的问题,应当明确:正弓是京胡的基本弓序。如果不能掌握这种弓序,经常无意识地出现反弓,那是不可取的。但是,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反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反弓在京胡伴奏中也是不可少的。

    3.单弓与连弓

    京胡的弓法有单弓、连弓之分。单弓又叫分弓,就是一弓奏一个音符(“一字一弓”);连弓就是一弓奏几个音符(“多字一弓”)。由于京胡的性能以及长期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演奏风格,京胡是以单弓为主,连弓为辅的。那么,什么时候用单弓、什么时候用连弓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运用单弓或连弓不是绝对的,同时还要结合唱腔、伴奏的具体情况。不过,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里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单弓与连弓的特性不同。简单地说,单弓刚,连弓柔。据此,凡是表现急促、激动、强劲、欢快、活泼的地方,适于用单弓;凡是表现柔美、委婉、深沉、悲伤的地方,适于用连弓。比如快板之类唱腔,都是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所以基本是用单弓伴奏的。青衣的唱腔一般抒情华丽,所以用连弓较多。这是一般情况。这种例子到处可见,不必列举。下面举几个特殊例子加以说明: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上面谈过,青衣唱腔运用连弓较多,可是这里却不同。王春娥因薛倚哥不用功学习,不听教训,非常生气,割断机头不再纺织。为了表现她的怒气,本例除了第九小节最后一拍中的【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由于调整弓序而用连弓以外,其余全用单弓。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老生唱腔多半刚劲有力,所以运用单弓较多。可是这里的西皮原板却不同。李玉和当面揭穿日寇鸠山的伪善面目,唱腔铿锵有力。当唱到“杀我人民……”的时候,李玉和对中国人民遭受日寇残杀,怀着沉痛的心情,所以京胡多用连弓。
    除了明确地知道唱腔的感情以外,有时从伴奏旋律的进行中,也可以感受到刚、柔之所在,从而决定用单弓或连弓。一般说来,级进的旋律比较流畅、柔和,如果旋律又是在一根弦上,这些地方就可以用连弓。比如西皮中的【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二黄中的【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反二黄中的【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等。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用单弓还是用连弓,还有其它因素,如内容的要求、单弓与连弓的调剂,以及个人的伴奏习惯等等。
    在伴奏旋律中,有时碰到切分节奏,如【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这种切分节奏的弓法如何处理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单弓,奏成【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另一种是用连弓,奏成【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那么,在实际伴奏中又如何运用呢?这还要从单弓与连弓的特性方面加以研究。由于单弓较刚,所以奏出的切分效果较明显;由于连弓较柔,所以奏出的切分效果不太明显。因此,凡是需要突出切分节奏时,就用单弓;如果不需要突出切分节奏,就用连弓。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根据词意,“炸毁”二字应唱得顿挫有力,需要突出切分节奏,所以使用单弓。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王春娥诉说往事的唱腔,语气比较缓和,不需要突出切分节奏,所以“了”字的切分节奏使用连弓。
    其次,在以单弓为主的前提下,单弓、连弓可作适当调剂,避免单调。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句拖腔的弓法,总的说来,是单弓与连弓交替使用。这不仅使弓法富于变化,而且能很好地烘托唱腔的意境。如果全用单弓伴奏,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总的说来,也是单弓与连弓交替使用。特别是【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连弓的使用,主要是起调剂作用的。
    在实际伴奏中,单弓与连弓的调剂,往往是和感情的表达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的。
    在京剧现代戏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京胡的演奏技巧有所发展。在弓法方面,长弓、连弓、里外弦连弓的运用,与传统戏的用法有所不同。(此外还有连续拉弓、连续推弓、小抖弓的运用,放在后面谈。)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此例在弓法上多用长弓(【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多字连弓,避免由于弓子频繁往返而破坏唱腔的意境。
    同样道理,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像上述这种速度较慢的唱腔,采用这么多的长弓、连弓、在传统戏中是没有的。
    如前所述,京胡的里外弦一般不用连弓。(著名琴师王少卿创造一种里外弦连弓的奏法,属于特殊弓法)在京剧现代戏中,大胆采用里外弦连弓的奏法,多是从外弦到里弦用推弓奏出的连弓。例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二黄唱腔,京胡为【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弦,其中“子弟”二字,伴奏和唱腔旋律一致。为了保持正常的弓序,采用连弓。但是【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不在一根弦上,于是形成从外弦到里弦的连弓(推弓)。又如:

【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

    这是反二黄唱腔,京胡为15弦,其中唱腔的“边”字是下滑音(⤵),近似【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为了配合这种唱法,伴奏旋律为【连载1】京胡伴奏研究(张民 <wbr>著)用连弓,以求圆滑、流畅。但是这两个音不在一根弦上,于是形成和上例相同的里外弦连弓。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