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赵氏孤儿》近二十年研究综述(秦芹)
|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
中国也有很多地方戏改编它。因其浓重的悲剧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 这对中国
有无悲剧的论言之争实为重要。但与之舞台演出的极大成功相比, 专力研究《赵氏孤儿》的论文
却不多。本人只收集到论文十余篇, 故又引入几部著作中涉及到《赵氏孤儿》的章节作补充。综
观近二十年探讨《赵氏孤儿》的文章,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历史与艺术、主题思想和元明刊本比
较。其论并不局限于一剧, 甚至脱囿于戏剧而拓展深入到更广阔的领域,
真可谓“悲喜沓见”。
传》”,① 也有人将其上溯到《春秋》。除《左传》外, 《国语》卷十一、《晋语》五等也记载
这一故事,主要内容皆未超出《左传》的范围,到了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却有了很大的变动。
黄卉对此作了比较, “与《左传》相比较, 事件发生的时间, 文字的详略, 人物的多少, 人物间
的关系, 矛盾的性质, 矛盾的解决诸方面记载大异”。②
到这一变动, 综合各家研究,
具体如下:
故事发生时间由晋景公十三年前推10年。
增加了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人。
接原因是屠岸贾与赵盾的矛盾。
武最后得以继承赵氏基业, 主要是得力于其母庄姬和韩厥, 到了《史记》则变为赵氏遗孤得到了
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的拼死相救,始得留存下来, 藏匿山中15年。赵氏孤儿得以报仇雪恨, 主要
靠韩厥的力量,
同时也利用了景公。
田卫平一篇专论谈得较为详细,③ “孟姬之馋”事件被全盘改造,肇端于汉代,始作俑者当属《史
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其他论者文章中,
也大都注意到这一故事演变的情况。
上,也略采《左传》而进行加工创作的”,
并指出杂剧与《史记》相比的几个重要变化。 ④
保孤儿而死,
这些情节都增加了杂剧的悲壮色彩。
子, 这样处理使剧情更加曲折,
动人心魄。
他人子, 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突出了邪恶势力的凶残和义士们为正义而牺牲的无畏精神。
当作信史, 或者“孟姬之馋”与“赵氏孤儿”混为一谈, 模糊了二者本质上的差别。⑤费秉勋在
《论元代悲剧》中将元代历史悲剧分为忠实的历史悲剧、改造的历史悲剧、翻案的历史悲剧三种
类型, 并认为《赵氏孤儿》可称为改造的历史悲剧。⑥商韬又指出“元杂剧中以历史题材为内容
的戏剧, 往往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不能算是严格的有历史根据的历史剧, 因此只能算是历史传
说剧。” ⑦
通过这个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⑧ 冯泽福、⑨ 费
秉勋的观点亦类似。商韬在分析程婴形象时认为程婴肩负如此重任救孤成功, 不是没来由, 是正
义的力量支撑着程婴, 使他表现出舍己救人和复仇的大智大勇,《赵氏孤儿》歌颂的是忠臣义士,
忠奸的冲突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的冲突,
正义力量的悲壮牺牲震撼人们的灵魂。
还是影射宋朝”。⑩周贻白也认为“纪君祥《赵氏孤儿》一剧虽为传写古事, 或另具用心, 至少
他借历史题材发挥他的理想, 赵宋既为赵氏孤儿的后裔, 则以之代表汉族,意极明显”,并举〔仙
吕?点绛唇〕和〔混江龙〕两曲为证, 这是早期论者的观点。近期也有论者持此论点, 岳峰指出,
“在元蒙统治下, 纪君祥选择赵氏孤儿这个题材来影射赵宋不是不可能的”, 许建中认为“纪君
祥用这个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有独特意义的故事创作《赵氏孤儿》杂剧, 表达自己在元初的现
实情怀,
确有抒发民族情绪、激励民族意识、弘扬爱国热情的重大意义”。
中认为把影射手法和索引研究法引入文学是不可取的,但他不反对结合时代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对于杂剧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这一点表示赞同。岳峰认为, “许多元代杂剧就成了受迫害
的人民的传声筒, 其中一些便通过描写世代相传, 志在必报的复仇思想来表现他们的悲愤和反抗
精神”。陈中凡也指出“如果把它再现于舞台之上, 表演于人民的面前, 观众自然会联想到当前
惨烈的民族斗争。”《赵氏孤儿》作为一部历史传说剧, 并在元蒙政权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 当
然会有其时代倾向。商韬的说法较中肯: “在元朝特殊的历史情况下, 作者是否可能借古讽今,
这是完全可能的, 但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总的倾向性来看可以, 而不能专从字里行间牵
强附会地寻找微言大义, 即使题材的本身和作者的意图没有表示民族思想, 但剧作的客观效果也
可能会有的。”
出于明初皇室所藏, 大都经过明初以来文人的整理润色, 而元刊本比较接近原作, 且是坊间流传
的唱本”, 在李修生、赵义山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中也注意一这问题,将不少杂剧
的元明刊本作了比较,
如《赵氏孤儿》、《五侯宴》、《东墙记》。
的。首先最为明显的是明刊本增加了第五折, 使情节继续得以发展。其次还对前四折的曲文也进
行了修改, 修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仍保留原有曲牌, 但是曲文内容和句子完全不同,
如第四折〔二煞〕。(二)明刊本对元刊本原有内容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元明刊本的曲文不同大
多属于这种类型, 明刊本的大量改动使《赵氏孤儿》在思想艺术方面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尤其
是作为悲剧来看时可以说改变了悲剧的形式,
其影响不可低估。(三)明刊本完全增删了元刊本的
一部分曲牌。因此, 元明刊本的变化是相当大的, 张俊哲认为, “也许可以说明刊本是元刊本的
重写, 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重大变化”。并对此作了全面的分析,
具体如下:
双方, 并以忠义和奸侫两种道德伦理的理念作为冲突的基础。在处理这一冲突时, 元刊本和明刊
本有所差异。主要见于明刊本对元刊本第四折孤儿长大后登场所唱的最初两支曲文〔 中吕?粉蝶
儿〕〔醉春风〕的改动。此改动使明刊本的体验显然与元刊本不同,明刊本中没有这么多的焦虑、
恐惧、怜悯。就曲文本身而言, 给人的是忠与孝统一之下的雄壮有力的快悦, 冲突的消失也消释
了焦虑恐惧等体验,
从而给人另外一种感觉。
层面上, 明刊本的冲突为可解决的冲突, 忠、义、孝三者彼此毫无矛盾地统一起来。在元刊本中
焦虑的体验显然不仅仅是赵孤的生命, 同时也是忠与孝之间的冲突, 在焦虑中显现着晋灵公江山
是否易主的对立冲突,
明刊本则缺乏这一层的焦虑。
文学与舞台表演艺术的结合,这就决定了戏剧具有二重属性。我们在研究剧本的同时,是应该要考
虑到它的舞台艺术性质的, 这是一个不应该回避的研究点。所以本人拟另作文探讨《赵氏孤儿》
中二者之关联, 此则不赘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