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专访:李胜素-光照菊苑别样美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
的舞姿,在当今京剧舞台占有重要位置。当笔者采访这位京剧名家时,心中不免有点打鼓,担心
她予以回绝。未曾想,李胜素痛快地答应了笔者的要求。站在笔者面前的李胜素,身材适中,皮
肤白皙,瓜子脸,双眸神采四溢。人道李胜素是菊苑的美人儿,果然名下无虚。李胜素性情洒
脱,待人真诚。在采访中,她谈吐幽默风趣,不时笑声朗朗,气氛特别融洽。
与小伙伴比赛爬树,或在麦秸垛上比赛跳跃,为此挨了父母不少揍。李胜素说:“我自小性格倔
强,每次父母揍我,我总是一声不吭,绝不讨饶。记得在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去石家庄烈士陵园
扫墓,早晨6点坐火车出发。但父母硬是不让我去,气得我直哭,连饭也不吃了。第二天,我仍
感到不解气,就把家里的门锁藏在门框上。父母找不到,只好买了一把新的。我至今为这个恶作
剧感到羞愧。”
岁那年,县豫剧团到村里招生,要招11岁以上的学生。李胜素跃跃欲试,老师对她说,人家问
你多大年龄,你就说11岁。为了能去唱戏,小胜素只好撒了一个谎。李胜素以其出众的天赋和
亮丽的嗓音,被县豫剧团录取。进了剧团,由于李胜素自小就是孩子王,组织能力出众,动辄发
个“号令”什么的。因此,大家都叫她“小领导”。
使用小嗓,就唱了一段《粱山伯与祝英台》中的豫剧选段,未曾想,李胜素用豫剧考京剧,居然
赢得招考老师的青睐。在与她一起应考的伙伴中,只有李胜素一人被录取。从此,李胜素步入京
剧行当。在河北省艺校的7年中,李胜素向刘元彤等名师,学习了《孟丽君》、《红线盗盒》等
剧目,为从事京剧事业奠定了基础。
演员刘秀荣学习了《白蛇传》等剧目。1987年10月,李胜素参加首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
当时参加大奖赛决赛的旦角绝大多数是张派,只有李胜素一人是梅派。李胜素俊美的扮相,亮丽
的嗓音,优美的舞姿,引起了当时是评委的梅葆玖先生的注意,李胜素获得本届比赛的优秀表演
奖。她良好的艺术潜质,深深地打动了梅葆玖的心。
剧院。1995年,山西省文艺团体赴京演出,其中包括京剧、话剧和晋剧等,6月26日,李胜素在
京举办了专场演出,演出了《游园惊梦》、《廉锦枫》、《红线盗盒》、《孟丽君》等四出折子
戏。她要以这场演出去角逐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在演出结束后正式拜梅葆玖为师。当时是评委的
梅葆玖并未在前场看戏,而是在台下转悠,借此考察观众对李胜素演出的反应。李胜素演得精
彩,观众掌声此起彼伏,叫好声声。梅葆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对即将收的徒弟增强了信心。
组书记高占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刘长瑜等参加了仪式。李胜素向老师三鞠躬后,送
给老师一束鲜花。梅葆玖先生送给李胜素一套梅兰芳唱腔盒带。自此后,李胜素成为梅葆玖先生
在山西的第一位弟子,接下了梅派艺术的接力棒。一路走红的李胜素作为山西京剧院的当家旦
角,曾担任山西京剧院梅兰芳青年团团长,当选山西省政协委员和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等。
第一部京剧连续剧《谢瑶环》在无锡的三国城和水浒城开拍,主角谢瑶环由李胜素担任。李胜素
也成为首位“吃螃蟹的人”。京剧电视剧与京剧舞台迥然不同。它的唱腔是京剧韵,念白则是普
通话。旦角演员也不用贴片,不用梳大头。历时40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成功拍竣。对于这个新
尝试,李胜素认为,把京剧这种传统形式用电视连续剧的手法表现出来,对于普及京剧艺术是十
分有益的。因为电视剧更加通俗化和平民化,更容易使观众接受。
强担任主演。李胜素一亮相就是戏曲动作,导演看后笑了,说:“现在是拍电视剧,和唱京剧是
两码事儿,你必须去掉舞台痕迹,使表演生活化。”好在李胜素绝顶聪明,很快便进入了角色。
她还参与拍摄了电视剧《侠女除暴》,她在剧中担任女主角十三妹,袁世海扮演邓九公。有这样
的经历,对于她拍摄《谢瑶环》是有帮助的。
他们喜欢戏剧,尊重演员。我们下去演出时,不管天气多么恶劣,父老乡亲们几乎没有中途退场
的。我一想到父老乡亲那一张张纯朴厚道的面孔,任何困难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葆玖老师学习了《凤还巢》、《穆桂英》、《宇宙锋》、《贵妃醉酒》、《野猪林》等经典剧
目。李胜素说:“梅先生教戏以认真细致闻名。他对每个细节都抠得很细。像《宇宙锋》、《生
死恨》等剧目,他都是手把手地教我。”当年为梅兰芳操琴的姜凤山先生,亲自给李胜素传授梅
兰芳当年演出的一些经验。如怎样与琴声做到水乳交融,当嗓子不舒服时应该改用什么腔,使李
胜素受益匪浅。李胜素曾随梅兰芳京剧团去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演出,追寻当年梅兰芳的足
迹,弘扬中国京剧,受到异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场面之火爆,出人意料。李胜素感慨地说,中国
京剧博大精深,梅派艺术一枝独秀。我们要像当年梅兰芳先生那样,去弘扬我国的民族艺术,使
京剧艺术走上世界。
现出刘桂娟、张火丁、李海燕、李佩红等新人,形成了程、张两派争妍斗艳的格局。令人遗憾的
是,作为旦行主流的梅派,虽然也出过一些新人,但流派的代表人物尚未出台。如今李胜素等人
的脱颖而出,代表了梅派的新生力量,如今的京剧舞台已形成梅、程、张三派鼎立的局面,令人
可喜。行家认为,李胜素应当从梅兰芳青年和中年的艺术特色中学习。因为晚年的梅兰芳已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看似平淡的表演中蕴含着极深厚的功力。功力不到是难以将他的晚年艺术
学到手的。李胜素深以为然。她说:“梅兰芳先生晚年的艺术已臻化境,以我现在的功力,无法
达到梅先生当时的艺术境界。如果能从他中青年的戏入手,会使自己更易走向成功。”
驰骋天地。李胜素加盟中国京剧院后,与于魁智联袂挑起了二团的大梁,成为当今菊坛的“黄金
搭档档”,具有很强的票房号召力。只要两人联袂演出,剧院总是座无虚席。
艺术节首演时,观众之踊跃,场面之火爆,成为大上海的一大新闻。
歌》、白朴的《梧桐雨》,以及洪的《长生殿》等名篇名剧,进行了再创作。主线是表现李隆基
与杨玉环的爱情。在唱腔上,《大唐贵妃》保留了12段梅兰芳的原创唱腔,同时新创作了30余段
唱腔唱词。在表现形式上, 融入了歌剧、舞蹈、交响乐等艺术手法。整出戏气势磅礴,富有现代
气息。但《大唐贵妃》仍然姓“京”,是跟纯文学一样的纯京剧。
于魁智这对“黄金搭档”参演有关。
生”于魁智的戏并不多,主要为李胜素配戏。名角当起了配角,于魁智并不在意。他诙谐地说:
“在《大唐贵妃》这出戏中,我这个唐明皇也很重要呀李胜素的艺格和人品都很好,她有机会
主演这场大戏,我理所当然要全力支持她。”
杨贵妃和李隆基,李胜素、于魁智出演中期的杨贵妃和李隆基,而后期的杨贵妃、李隆基由老艺
术家梅葆玖和张学津扮演。比较起来,还是李胜素与于魁智最为出彩,无论从扮相、表演和对人
物的把握上,两人均略胜一筹。相比之下,梅葆玖先生饰演的后期杨贵妃,虽然唱功没得说,但
梅先生毕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其扮相显然与美丽的杨贵妃相差太远,难以体现出杨贵妃的闭
花羞月之貌,这不能不说是剧中的一个缺憾。有的专家说,如果让李胜素一直演到剧终,将会为
本剧增色不少。李胜素无论从形象、气质、唱腔和表演上,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李胜素的
表演可用16个字来形容:“雍容华贵,风采照人,贵妃再生,美不胜收。”
出演这出戏,在老师身边聆听教诲,受益自然多多。”在梅老师的指点下,李胜素很快地融入到
角色中去,她的眼神含蓄且具有穿透力;她的手姿变化多端富有美感;她的步伐潇洒优雅,又具
有富贵气;她的腰功如杨柳扶风,柔软而优美;她的唱腔委婉细腻,缠绵悱恻,余音绕梁。“海
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恰似嫦娥离月宫……”李
胜素的这段唱腔经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数月的连续播放,已是脍炙人口。在杨贵妃与李隆基诀别
一场,李胜素唱得凄婉动人,催人泪下。“国事为重,私情事小,切莫为保罪妾而毁大唐”。李
胜素唱得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交响乐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一出大戏,通过排演这样一出大戏,使自己的艺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
升,尤其是在如何表演人物方面,有了新的体悟。”
的人,她热爱戏迷,善待戏迷。她常说,戏迷是演员的上帝和“衣食父母”。京剧的振兴如果没
有一批热心的戏迷来捧场,就无从谈起。有一位戏迷在参加“戏曲人生”梅葆玖的专题时,突然
发现了李胜素坐在那里,这位戏迷脱口而出:“李胜素!”李胜素和蔼地点了点头,并与她亲切
地聊了起来。如同姐妹在拉家常,气氛十分融洽。李胜素如此谦逊和随和,令这位戏迷十分感
动。当谈到网上为她做的论坛,李胜素十分高兴。她说她实在太忙,否则会经常与戏迷交流。事
后这位戏迷去西单音像市场买来了《大唐贵妃》,连看了好多遍,仍然意犹未尽。她太喜欢这位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了。
是遥遥无期。未曾想胜素很快作了回复,而且信写得很长,字里行间充满感谢、歉意……并就京
剧艺术谈了不少新颖的观点。李胜素确实太忙了,能在百忙中给戏迷写这么长的信,说明胜素对
戏迷是多么的重视。这位戏迷感慨万端地说:“正是由于胜素的忙碌,才给了我们英姿飒爽的红
线,雍容华贵的贵妃,传奇女子谢瑶环……正是这些精美的精神食粮,才使得戏迷得到了精神享
受。”李胜素不仅以其精妙绝伦的表演征服了戏迷,而且她的品行更是令人钦佩。她心中装着戏
迷,她视戏迷如上帝。
“梅派艺术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的厚重感一直激励着我。经过3年研究生的学习,更强
化了这种心态。我所揪心的不是我自己,也不是编导,更不是领导,而是观众,是观众中的有心
人。所谓有心人就是对京剧对流派能鉴赏、能批评的这样一个群体。由于外来文化和多种艺术的
冲击,这个群体正在逐步消失,一旦真的消失,流派没有了,京剧也就走到尽头了。”李胜素的
这段话寓意深长,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戏迷和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存亡是多么的重要!李胜素
善待戏迷,戏迷也喜欢这位平易近人的当红旦角。
有如此高的位置,李胜素真可聊以自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