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蜜成花不见-王蓉蓉谈艺录

(2016-12-28 08:07:33)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蜜成花不见-王蓉蓉谈艺录

    记者: 您是张派青衣, 我们都知道张君秋是继“四大名旦”之后又一位京剧旦角艺术家。张

派艺术影响十分广泛, 学习张派的演员最多, 以至于戏曲界有种说法“十旦九张”, 虽然有些夸

张,  但足见张派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那么张派的艺术贡献主要在哪里?  您能谈谈您对张派的

理解和认识吗?

    王蓉蓉:我非常喜爱张派艺术,因为张派艺术最有魅力的是他的声腔艺术。我认为张君秋老

师他是创造性地发展了京剧旦角的唱腔艺术。他融合了“四大名旦”的演唱特色,并结合自己的

特点,用近似歌唱演员的发声方法,对传统唱腔和唱法进行大胆的突破和革新,逐渐形成了他宽

亮清脆、华美清新、刚柔相济的演唱风格。他的演唱方法十分科学,演唱技巧十分高超,唱腔的

表现力极其丰富,感染力极强,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赢得国外观众的喜爱。

    记者:很想知道您是怎样来学习张派艺术的?

    王蓉蓉:我个人体会,学习流派,初期都是先模仿,听老师的录音,一个音符也不差,也就

是“刻模子”阶段,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舞台实践的不断积累,舞台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

本流派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象”为标准,也就是看这个演

员是不是象他的老师,包括音色、唱腔、身段、手势、眼神,甚至扮相等等;另一种是学习老师

的一些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对艺术的一些观点,掌握流派的一些基本规

律,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来继承流派。我认为后一种方法更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因为每个人的

自身条件不同,对艺术的理解和体会不同。在学习模仿的阶段,对这个演员感觉很费劲学不好的,

但对别的演员可能就很容易,有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也会有束缚自己的地方。对自身不适应不

适合的东西就要加以变换,要想方设法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我用的就是后一

种学流派的方法,因为张老师是男声,我是女声,  发声上就有本质的区别,  我不可能唱得和张

老师一模一样,  因而我不一味模仿, 不死学,  而是根据我自己的嗓音条件, 去学张老师的演唱

技巧和方法,  学匀一些规律的东西和一些特色的东西。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记者:您这样唱了,也没有人说您不是张派。

    王蓉蓉:对,观众和专家也都承认我。因此我觉得学习流派一定要尽量去体会和理解消化老

师的内在的东西,然后根据自身条件,融入自己的表演,才能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中。

    记者:您说到了张派内在的东西,那么张派内在的精华到底是什么?您是如何去领悟的呢?

    王蓉蓉:这个内在的东西,我觉得应是去解悟这种艺术背后的东西,比如不仅学这里如何吐

字,那里如何润腔,而是感悟他为何与众不同?为何那么从容自在、舒服熨帖?要从他的运腔、

换气等方法中去思索其中的奥妙和意义,理解他的唱腔和唱法,然后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调动自

己的嗓音。

    记者:我明白了,不是仅仅用耳朵、嘴巴去学,而更要用脑子、用心去学,从而举一反三,

寻找到老师演唱的一种方法。

    王蓉蓉:对,只有找到规律、掌握方法,有所感悟,才能真正理解张派艺术的真谛,在实践

中去运用,去发展。

    记者:也就是说,模仿是学习的感性阶段,“悟”才是你智能内涵的升华,是进入了理性阶

段,只有进入了这个阶段的演员,才能在塑造不同人物时灵活运用。那么我还很想知道您所领悟

到的东西,在张派中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王蓉蓉:近年来,我演了大量的张派剧目,如《西厢记》、《状元媒》、《秦香莲》、《大、

探、二》等等。我越来越体会到张派唱腔之所以受众面如此之广,除了他的发声十分科学以外,

还有他的演唱既富有时代感,又注重唱出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情感。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唱腔的节奏

上,总体节奏比较快,变化比较大,抑扬顿挫,能收能放,表现力丰富。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学

习和演出过程中,就不应该单单地去唱好一个腔, 或一个音符, 而是要弄明白为什么张老师要这

样唱, 为什么这里要快, 那里要慢;为什么这里是高腔, 那里是低腔;为什么这个腔要轻, 那个

字要重等等。而张老师之所以要这样来处理唱腔, 是因为他总是要让他的艺术随着观众的欣赏习

惯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时代, 演员用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张老师经常

跟我们说: 你们一定要把人物的感情唱出来, 要根据剧本提供的唱词去理解人物的内心。有话则

长, 无话则短。我认为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是张派唱腔节奏变化的特有规律和特色。比

如,《坐宫》中铁镜公主出场时唱的“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这句唱节奏就快,下面一

句“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的“光”字就放慢了节奏,并设计了一个拖腔,在这一段唱腔

中,这个字是重点,一定要唱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铁镜公主开朗的性格和此时面对大好春光的

愉悦心情,充分宣泄出来,给观众带来人物美、景色美、心情美的欢乐意境。每唱此句时,观众

都由衷报以满堂彩。这一字的效果就是张派唱腔内在精神所体现的魅力。

    记者:是啊,张派艺术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的确值得后人好好学习,好好继承。但学流派,

学传统,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人物,特别是创造新的成功的人物形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京

剧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蓉蓉:创新这个话题,在京剧界已说了很多年了。我认为,我们无论是学哪个流派的,一

定要先继承,不是表面的、浮皮潦草的继承。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去继承,如同学书法的要

先“描模子”一样,在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去发展和创新。张老师就是一位

勇于革新的艺术家。如果没有张老师对旧有的传统唱腔格律进行的大胆突破和创新,也成就不了

辉煌的张派艺术。张老师生前就一点不保守,对其他的艺术派别、艺术门类,包括一些新鲜的东

西总是那么愿意了解,从中吸收有用的东西,来丰富自己。这种作风,一直保持到老,而且还特

别鼓励我们后辈也要有创新的意识。因此,继承张派艺术,其中很重要的还要包括继承老师的这

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还要进一步学习张老师创新的方法。张老师年轻时向王瑶卿和“四大名

旦”都求教过,在他的声腔中融合了“四大名旦”的演唱特色,比如,梅派的雍容大方、程派的

低回婉转、荀派的妩媚娇柔、尚派的刚劲挺拔,然后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了流派。他的高

明之处,在于很会化用,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化”,根据特定的剧情、人物来“化”,这个“化”

就是创造。你看,他分明是学了“四大名旦”的东西,却叫人听不出哪个地方是学了梅派的感觉,

哪个地方又是借鉴了程派的腔。这是张老师的本领。

    记者:由此,让我联想到,你看那蜜蜂,在各处采了花粉,经过酿造,出来的是蜂蜜。我曾

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叫“蜜成花不见”。那么,张君秋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之后所创造的独树一

帜的张派艺术不正是一种“蜜成花不见”的艺术吗?

    王蓉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生动。我想这也是我们当演员的所应追求的艺术境界。因

此,我们的创新绝不能盲目。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由于时代发展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了

很大的变化,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剧目和新的艺术形象,因此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艺术发

展的必然规律。我在排演过的现代戏《党的女儿》、《黄荆树》和新编历史戏《蔡文姬》、《宰

相刘罗锅》中都有很深的体会,新的人物就必须要有新的东西注入。这些新的东西一定要根据本

剧种的特点来为我所用。我反对用影视、话剧、舞蹈的形体动作生搬硬套到京剧表演中。现在好

象有一个趋势,就是一排新戏,导演就要求演员一身都是本事,连唱带舞再打,甚至硬是加点绝

活,搞得花里胡哨,静下来一想,实在很贫乏,没有深度,内容、形式不统一。这不是创新或发

展的方向。我认为应从人物出发,从我们京剧艺术的本体出发,需要人物动时再动;如果这里只

需要他站着唱,那么就好好地站着唱。 

 

【转载】蜜成花不见-王蓉蓉谈艺录

    记者:我知道传统的京剧青衣没有太多的外部形体动作,许多戏是“捂着肚子唱”,您刚才

说的“站着唱”,和过去的那种“捂着肚子唱”有什么区别吗?

    王蓉蓉:当然有。所谓“捂着肚子唱”,是说只注重唱,脸上没表情,身上没动作,内心不

实。如果是这样的话,唱得再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唱京剧的“歌星”。我们知道, 戏曲的“曲”

不同于歌曲的“曲”,戏曲是戏之曲,既有音乐性,又有戏剧性。所以,戏曲演员唱得好,不单

指唱得好听,还包括唱出人物感情;要将京剧的唱腔,通过演员的演唱,转化成角色内心情感的

信息,传递给观众。所以,同样是站着唱,但应是唱人物,是要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虽没

有大的动作,但眼神、表情、气息都能清晰地传达出角色的心理变化。身上的动作要自然熨贴,

配合唱腔,以唱为主。情绪大起大落时自然要有较大幅度的动作,但人物在思索、在回忆、在情

绪处于平稳状态时,就不要加进舞蹈。现在有些戏,为了增加视觉效果,动不动就载歌载舞。虽

然好看,实则脱离剧情的需要,使观众的审美只能停留在外部观赏的层面上,进入不了人物精神

境界的最深处。因此,让观众集中精力好好欣赏京剧的唱,让他们通过演员富有情感的唱来感受

角色的内心世界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京剧审美的一大特点。比如,传统戏《望江亭》中的【四

平调】:“独守空帏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孀居愁苦泪洗面,为避狂徒到此间。”谭记儿站

着,想着,平稳地唱,但她的自怜自矜,内心忧心的情绪,通过演员的眼神、表情已然传递给观

众,这是一种含蓄的表露,比加入大幅度的动作或夸张的表演来得更深沉,人物也更深刻。 


【转载】蜜成花不见-王蓉蓉谈艺录

    记者:刚才,我们围绕张派谈了您的一些认识和观点。据我所知,您几年前还演过梅派的戏,

比如《霸王别姬》,是不是您在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戏路呢?

    王蓉蓉:是的,但我学其他流派的戏,主要是为了加强我身段和表演方面的基本功。由于我

高中毕业后才开始学戏,身段方面的基本功是我的弱项。进入剧团后,我越来越体会到京剧是一

门综合的艺术,要想攀登京剧艺术的高峰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唱念做舞,乃至武打的艺术功底。因

此,我必须补上这一课。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苦练基本功,拿刀动枪,受苦受罪,不知流了

多少汗。在1996年,我又非常幸运地参加了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习。我非常

珍惜这短短的三年时光,用大量的时间,请艾美君老师教我《游龙戏凤》、《霸王别姬》、《贵

妃醉酒》、《挂帅》等等这些有许多舞蹈和身段的戏,并实践于舞台。我学这些戏,目的不是为

了演出,而是为了提高我的身段和表演,特别注重练眼神和脸上的表情。后来,在《宰相刘罗锅》

中,有一段格格与六王爷开逗的戏,我就借鉴了《游龙戏凤》的表演。用一些花旦的指法、眼神、

脚步来表现格格的娇宠任性,聪明顽皮的性格特征。我是学大青衣的,用我的本行去演格格,无

论如何是不行的。因此,我必须跨行当来表演。

    记者:是的,我看过《宰相刘罗锅》,您在剧中的表演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我为您的变化而

感到欣喜。我相信,通过您的努力,您一定能够成为更加全面、更加成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

广大观众创造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王蓉蓉: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京剧演员,我

认为形象不是第一位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如何更准确地更深层地从人物出发,塑造更丰满的深

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追求更有深度的表演和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京剧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

的艺术,我既然选择了这门艺术,就要不断追求,不断进取。

    (原载《中国戏剧》2004年04期   记者罗松撰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