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母女宗梅”陆素娟、王志怡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
口多,靠租种几亩地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仍是入不敷出,度日艰难。她七岁时,父亲无奈把
她送到苏州城里一家茶楼当丫头。陆素娟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老板看出她有灵气,便聘请琴师
教她演唱戏曲和姑苏民谣,并学习弹三弦、拉二胡、弹琵琶。陆素娟颖悟过人,学艺专心,进步
很快,更难得她嗓子甜美,在茶楼演出时挺受欢迎。
环翠阁,落足谋生。因为生得清秀漂亮,成为名冠一时的第一红人。她所结交往来的客人都是达
官显贵、富商巨贾,日间门前车水马龙,夜夜华筵笙歌,从不停息。当时,盐业银行的巨头王绍
贤对她甚是倾慕,花得起工夫,几乎日日都登门造访。而且出手大方,每月供应她一两万大洋作
为日常的脂粉开支。此外,逢年过节还有厚礼奉赠,称得上“独占花魁”。
不久遂专学梅派。后虽得到梅氏门墙,主要还是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为之说戏。素娟姿容秀丽,
扮相很美;嗓音也清亮甜润,天赋甚佳;加以资质聪颖,领悟力强,于梅氏的唱腔作工,能够努
力钻研,细心揣摩。几经试演,居然声容并茂,颇得好评。当年北平盐业银行经理王绍贤,对陆
素娟极为赏识。在王绍贤的支持下陆素娟就组班下海,正式当了京剧演员。
妙香、花脸刘连荣、武旦朱桂芳、里子老生王少亭等都在北平,闲居无事。陆素娟悉加网罗,以
为辅弼,连一些其他配角,也都聘入班内,几乎成了梅剧团全班人马的大合作,班底之硬,一时无
两。陆素娟虽学戏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快,于梅派名剧,如《宇宙锋》、《风还巢》、《西施》、
《洛神》、《廉锦枫》,刘连荣、马连昆等,也都是萧老培养出来的。富连成科班“盛”字辈以
下稍露头角的学生,亦无一不从萧老获得教益。在陆素娟班里,和他在梅剧团时一样,受到大家
的尊重,有所不知,即向他请教。他为陆素娟配《审头刺汤》的汤勤,《法门寺》的贾桂,《凤
还巢》的朱千岁,《西施》的太宰豁,《廉锦枫》的渔夫,《女起解》的崇公道等,不论戏多戏
少,全演得出色当行,一丝不苟。姜妙香乃小生行中的泰斗,与梅氏合作极久,深悉其戏路与唱
腔,为陆素娟配戏,自然是水乳交融,映衬得宜,帮助不小。陆素娟唱《贩马记》、《玉堂春》、
《凤还巢》、《俊袭人》,都是非妙香饰赵宠、王金龙、穆居易和贾宝玉不可的。萧、姜两位,
不仅技艺超群,而且戏德可钦,从不喧宾夺主,更令人敬佩。
就是朱桂芳教的。《霸王别姬》舞剑的套子,《西施》的羽舞,亦出朱桂芳指授。陆素娟唱前部
西施,对舞的宫女,即由朱桂芳扮演。翠羽飞扬,回风飘雪,舞姿之美,见于二人,桂芳显然起
了主导作用。《廉锦枫》的刺蚌一场,如果不是由朱桂芳扮蚌精,陆素娟的表演,肯定会大为减
色。
以长期容忍下去,二人终于分手。彼时,陆素娟声名日隆,随之而来的各种追求者蜂拥而上,对
她纠缠不休。其中有一个年轻的狂热“粉丝”在报上公开扬言,要为陆素娟“殉情”自杀,给陆
素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有地位的人不会明媒正娶地找她做夫人。而她又不甘心嫁一个平头百
姓,无奈之中她选择了军界名将冯治安。
沛相随。由于战地条件艰苦,陆素娟在随军途中得了肺结核,因得不到正常治疗,日重一日。一
次日寇飞机轰炸老河口,由于过度惊吓,陆素娟流产大出血,抢救无效,一命身亡。死后,冯治
安因战事激烈,也不能亲自料理丧葬,遂命副官张明诚全权处置。张副官选了老河口郊外一块墓
地,草草葬埋,坟前立了一块墓碑,上书“陆素娟之墓”,便急急回军复命去了。抗战胜利后,
冯治安命张副官去老河口寻找墓地,意欲郑重迁葬。然而,陆素娟之墓早已在战争烽火中荡然无
存了!
剧,本欲学戏,但家中极力反对,后经梅兰芳先生说情,如愿以偿,终得夙愿。并由梅兰芳先生
推荐,于1952年开始向王幼卿老师启蒙问艺,工青衣,学了《玉堂春》、《祭塔》、《朱痕记》、
《打鱼杀家》诸剧,打下一定基础。
老师学了《芦花河》,不久因病辍学。病愈后,于1953年考入军委总政治部京剧团,向苏盛琴、
刘元彤等老师学文戏,由盖玉亭、钱宝森、班世超、郭金光及樊富顺等老师教武功,练把子。同
时,亦由梅先生推荐从姜风山先生学习梅派,学得并整理了《凤还巢》、《生死恨》、《三娘教
子》、《贵妃醉酒》、《西施》等剧。贾世珍老师传授《醉酒》身段。当时,梅先生秘书许姬传
先生说“你们母女二人都是梅先生的弟子(指王与其母陆素娟),这种情况实在是难得少见。”一
时在菊坛传为美谈佳话。此后,张君秋老师亲授了《望江亭》、《诗文会》、《春秋配》、《银
屏公主》、《状元媒》、《楚宫恨》等剧。
王志怡《太真外传》剧照
极为观众所青睐。1959年正式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亲授诸多梅派名剧,如《凤还巢》、《贵妃醉
酒》等,并得到梅葆玖师哥的无私帮助,学了《太真外传》、《西施》、《霸王别姬》及《穆桂
英挂帅》等。
董圆圆、张晶、李洁、韩冬柏、谭娜、邓敏等学生。1998年5月去加拿大教学,回国后,给青年演
员胡文阁授课。1980年与琴师李门、李超整理出版了《张君秋唱腔选集》。1992年至1998年在北
京市戏校授课,2002年9月起至今于中国戏曲学院任客座教授。时至今日,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为传播梅派剧目,弘扬传统,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