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京剧专业生就业前景几何?

(2016-09-28 10:01:27)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中新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娄晓)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季, 在持续多年的“艺考热”

效应下,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发关注。京剧在传统艺术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近两

年, 随着国家扶持戏曲文化力度的加大, 京剧人才也得到了更多重视。然而, 京剧专业生是否因

此有了抢手的饭碗? 对京剧文化的坚守能否抵御来自生存的压力?

 

    就业现状: 剧团龙套——京剧专业生的必经之路

 

    每逢毕业之时, 一批新鲜的面孔即将带着朝气走出校园。然而, 在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

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的京剧专业生中, 绝大多数毕业生并非直接亮相于观众面前, 而是从院团的

龙套、群众演员、甚至舞美做起。中国戏曲学院(以下简称国戏)京剧系主任舒桐在接受中新网

(微信公众号: cns2012)记者时表示,“京剧的专业性, 决定了它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律, 绝大多

数毕业生去院团还是做基层演员, 承担龙套、武戏、群演的工作,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

曾毕业于国戏的京剧专业演员小张(化名)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演员, 他向记者透露, 刚进剧

团的京剧专业生每月只有两三千块的工资, 加上群演、龙套的演出费很少, 自己和很多同学刚毕

业时都倍感生活压力。小张并非北京户籍学生, 学生时代结束后, 吃饭、租房一直是他工资的最

大开销。“在剧团, 想要保证收入稳定并且有点积蓄, 演员都会去外面接一些‘私活’, 然而很

多时候, 剧团会把演员时间安排得很满, 接‘私活’的时间也不是常有。”他坦言, 有些演员在

剧团“熬”久了, 为了生存不停接活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所有毕业于京剧专业的学生进团都

要去跑龙套, 就像先学走、再学跑一样, 这是一段必经的基础路程。”同样毕业于国戏京剧表演

专业的小旭(化名)向记者表示, 每个进入院团的京剧演员都会有一段跑龙套的时间, 这段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个人专业能力。剧团演出量很大, 会借机挖掘龙套的个人能力。“进院团跑三五年龙

套很正常, 演员能不能开窍, 适合什么位置就能慢慢显现出来了。”

 

    专业生的发展困惑: 难忍蛰伏时期 坚守还是转型?

 

    小张和文工团的合约即将在6月底到期, 已经在战友文工团工作了7年的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

路口。由于剧团内部改革和自己的个人原因, 他将不再续约, 希望此后可以做一些演出、文案、

活动执行等跟文化有关的工作。“学京剧专业需要一个长时间积淀的过程, 在经过了多年的付出

后,没有‘熬出头’的演员基本在靠接演出维持生计,想转型的却舍不得放弃自己付出的时间。”

说起京剧专业生的发展机遇, 讲求“童子功”的京剧功底需要至少10年的专业训练, 一招一式都

要通过长期系统练习而成。尽管如此, 也并不是每个练习者都是能学有所成。京剧不仅对声音、

扮相、体形有着严格的要求, 演员的悟性更是必不可少。由于京剧专业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在专业练习, 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社交圈因此有一定局限。小张说, “我的同学们在团里待了一段

时间还没有演上好角色, 很多人开始想转行。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改行要做什么, 每个方向都

想尝试, 但又没有底气去实践。”

 

    院校培养京剧人才新尝试 就业生应拓宽就业选择

 

    尽管京剧专业生的就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 但舒桐告诉记者, 国戏近年来在京剧人才专业培

养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我们正试着拓宽一些人才培养方向, 今年我们开始招收舞台监督专业

学生, 让有些希望从事戏曲工作, 但做演员有身体局限的学生也可以从事这个行业。”舒桐同时

透露, 国戏京剧系未来还可能开设传统京剧舞台美术班, 专门针对舞台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岗

位, 以此给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从京剧专业毕业十余年的司先生(化名)在经历了短暂的

院团生活后, 选择了自主创业。司先生认为, 传承京剧文化不止做演员这一条途径, 用自己所擅

长的方式让京剧更接地气, 可以做到文化坚守与个人发展的平衡。目前, 司先生的京剧体验写真

影棚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每年有着稳定的客源。“影棚开设初衷是希望客人在亲自体验京剧扮相

的同时, 感受到京剧服装、道具的奢华精美, 从而了解戏曲艺术, 发扬传统文化。”“在面临就

业时, 有很多师弟、师妹都有着自己的顾虑和困惑。”司先生说,作为练习京剧十几年的总结,大

部分毕业生当然都希望自己进入中央或地方院团这样的戏曲最高殿堂, 自己的努力得到证明。然

而由于招收名额有限、人才储备阶梯等现状, 有很多人最终没能在院团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其实, 传承京剧文化必然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和选择, 摆正心态, 这个行业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

适合自己的位置。”

    (原载华龙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