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绒花做成仿点翠饰品 非遗传人如何点“绒”成“翠”?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
镶嵌制成的“点翠”首饰器物,如今已成奢侈品,甚至属于文物级别。昨日,扬子晚报记者在甘家大
院看到,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最近又玩出了“新花样”,把南京绒花做成了“点翠头面”。为
了让绒花呈现出翠鸟羽毛的光泽度,赵树宪与徒弟需要经过近十道工序手工打造这些仿点翠饰品。
材质在灯光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清末民初是点翠流行的巅峰时期,民间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
荣,“压鬓钗横翠凤头”成为一时盛景。确实,点翠头面是过去女子用的最华美的饰品,象征着角
色的身份和地位。在戏曲表演中,只有身份高贵的贵族妇女类角色才能佩戴点翠头面,比如《二进
宫》中的李艳妃、《宇宙锋》里赵高的女儿赵艳容等。年轻活泼的青年女子则要使用水钻头面,如
《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而贫苦女子只能使用银泡头面,如《六月雪》中的窦娥等。
毛自然也就不允许进入生产制作市场。因此,现在人们多采用仿点翠工艺来重现那抹魅惑的蓝色。
在前人基础上,首创出用南京绒花制作仿点翠饰品的工艺。有意思的是,“刺激”老赵研究“点翠”
仿品,还是来自一位北京客户的订单,“当时就憋了一口气,怎么就做不成功呢?终于做出来了,
还蛮有成就感的。”赵树宪说。
使用绒花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南京绒花逐渐式微,成为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其实不然,老赵做
的绒花不断与时尚接轨。比如跟知名设计师劳伦斯·许的合作,让绒花登上戛纳电影节,成为中国
女星战袍的耀眼元素,也化为李玉刚演出中的巨型头饰。之前在米兰世博会南京周上,绒花又跟意
大利手工制帽工艺结合在一起,引领潮流。
光泽度的珠凤、耳环、项圈等饰物,看来古典雅致,古风十足,确实与众不同,令到馆内参观的女
观众十分心动。
有绒花做成的书法条幅,耳环、胸针之类最吸引女观众。不少市民流连驻足, 欲订购的还真不少,
还有人想现学DIY饰品。老赵笑着告诉女士们,他那里招全职学徒和传承人,但不收兼职。
最近在展品柜角落里摆的两件仿翠饰品居然挺火,有不少人来订。做了几件还在外面做展览,并没
有摆放在这里。”
高,太费时费工。老赵介绍说,如果点翠首饰选用的金属胎不好,不用金或银,做出来的效果就会
大打折扣。用低价位的金属胎,就体现不出高端。
坠和簪子售价在数百元左右。
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据赵树宪介绍,“仿翠”的工序并没有特殊之处,
但难在对绒条的处理上。
程序叫做“勾条”。赵树宪小心地把绒条的一端固定在架子上,然后用刷子仔细将绒条梳理整齐。
刷与不刷的差异很大,刷过的绒毛就显得更有质感。他们要保证过渡色充满光泽,又具备羽毛般的
肌理,“我整整研究了半个月才做了第一件东西,主要是过渡色很难做得柔和,不能有块面的感觉。
将绒条剪成什么样子,这可是个考验手艺人基本功的最好方式。
高。”
备工作。
脱落。于是工匠们逐渐用绸子染色制成的北派点绸头面取而代之。另一种是民国时期比较常见的蓝
色进口粗纹纸,这种纸比较厚,也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作为替代品。然而纸张不易保存,这种工艺
最终还是被淘汰。现代一般用染色鹅毛代替翠鸟毛进行点翠工艺的仿制,将鹅毛根据需要染成深浅
不一的蓝。
渡色,绒花做漂亮了,看起来非常细腻,当然这对技术水准也要求很高。而且现在染色工艺比过去
高多了,不会出现褪色的现象。
舞的。但我现在手头的活儿就挺多,对‘仿翠’徒弟还没上手,而我轻易也不敢做大件,因为实在
太费手工和眼力。”赵树宪表示。(原载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