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了不起的矮子功(崔伟)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
http://img.qkzz.net/images/m/zgjj/481155-1.jpg
表演中, 所存在的戏也非大戏, 可一旦矮子功出现, 赢得的欢迎和叫好却往往一定是很强烈的。这
究竟是为什么? 仅仅因为它展现出了演员功夫上的技巧水准, 还是形象化了人物特有的肢体生理特
征? 一看戏就爱瞎想的在下, 每次都会借着兴奋的动力, 对矮子功的种种高妙揣摸不已,浮想联翩,
于是, 也就有了这篇小文。
然的佐证一样, 考察矮子功为何产生和何时出现, 以及是否就是京剧产生后的产物, 恐怕既艰难,
也徒劳。出于偷懒习性, 对这样的问题在下一直抱着“不就是看戏嘛”的心理, 只求多在观赏中找
乐、在乐趣中联想、在联想中举一反三的观赏“哲学”, 尽管实在犯了不求甚解的错误, 倒也“糊
涂且快乐着”。当然这难免被学问大者讪笑, 好在本人就是个外行赏戏者, 且才疏学浅,脸皮较厚,
被人屡教难改!
知您留神没有? 当前的大多数人赏戏时更多是去领略京剧这门古典艺术与当代文化形式的不同, 因
此, 关注和兴奋点就完全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 以看故事和领受主题为要务, 于是, 他们和
在下一样, 便对诸多技巧在内的表现形式的领受尤感兴趣, 观赏的需求变得特别重要、特别突出。
其次, 不知您注意了没有? 今天的京剧尽管观众并非像以前排山倒海似的多, 但青年一族可是占绝
大的比例(起码在下生活的地界儿北京城如此)。而这些青年学问大、收入高, 还净是吃洋饭, 飘过
洋, 见过大世面的, 迷外国的洋的, 迷台港澳“潮的”, 迷李宇春“酷”的, 却都没影响他们对京
剧的沉醉。为什么? 还是见多识广的艺术体验经历, 反而使他们感到京剧中有着许多令其最着迷的
东西, 一旦踏入, 便难以自拔。具体点儿说, 就像矮子功等。绕到矮子功了吧, 您是不是觉得在下
都快赶上相声《扒马褂》了。
问题, 如何用戏曲的艺术手法, 创造出最恰当、最生动巧妙的形式和手段, 活化他的舞台艺术形
象。要不您说, 还有比用矮子表现武大郎这位英雄的哥哥,一位勤劳敦厚的劳动人民更好的方法吗?
正因为此, 艺术手段的天才创造使人物的生理特征和易于表演的最佳手段水乳交融, 共同使一个可
怜巴巴的小人物风流舞台了一二百年。您真愣是不服在下所说,就难为难为话剧电影的“腕儿”们,
让他们塑造一个残疾的武大郎试试啊。二一条, 京剧艺术家在肢体屈蹲的自我“束缚”下, 却创造
和苦练出了一套外国没有, 别家(如话剧、电影)不会, 堪称精绝的表演体系, 并广泛运用到一系列
符合这个形式的人物、故事和情节中去, 甚至成为了武丑这一行当的看家本领和征服观众的最大看
点之一。三一条, 矮子功的出现、发展、成熟, 可以说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演特色、武丑的表演
手段, 这是表象;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京剧艺术的表演风格构成, 这是特征;而且更是京剧艺
术创作理念和思路的体现, 这才是矮子功最本质性的价值啊!
妙和充满智慧地将人物生理的特征, 与京剧行当艺术的特点、表演手段的特色有机结合, 竟然形成
了一个体现着京剧艺术创造方法本质特性的看点、卖点、特点。这总结着容易, 但不知包含着京剧
前辈多少的智慧和心血!
白都灰溜溜的, 更别说是那既不严肃、又不庄重的矮子功, 肯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喽。同时, 传统
武丑剧目的越来越单调和戏中矮子功越来越零碎着卖、脱离人物着演, 让赏戏者在完整故事和情节
中识剧中之人、感人之性情、咀命之沧桑、飨技之不凡, 更本质地由对艺术的折服享受, 产生对人
物命运、性格的鲜活感受和对京剧艺术的绝妙联想,
也变得越来越难了。
提一个要求就可以, 您也创造个像矮子功这样高妙的形式, 别净跟木头钢铁, 以及歌队舞队较劲;
真如此, 您将矮子功等扔太平洋去在下都没意见,
到时帮您搬都行。看来, 没这么一天!
联想。那是一位我并不认识的叫徐孟珂的演员, 他表演矮子功的灵巧生动和用技塑人的贴切, 让我
惊叹, 引我联想, 才有了这篇关于矮子功的感慨小文。见笑,
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