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捉放曹》评析(戈宝栋)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
国戏”。在《三国演义》中, 前面有“破黄巾”等故事, 然都不见于京剧舞台。传统剧目中还有
“桃园结义”、“斩熊虎”、“打督邮”等戏,现在也几乎看不到了。所以,《捉放曹》就成了
“京剧《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了。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很不起
眼的 “小插曲”,八百页的巨著(新版)中,只占了一页半的篇幅,可是在京剧舞台上却是人们
印象极其深刻、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彩剧目。
演义》为“蓝本”,又充分发挥了戏曲综合艺术
的表演功能,使原来的文学著作中的故事和人物
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们带来听觉上、视觉上的鲜
明、强烈的刺激和感受,因而才能得到广大观
(听)众的接受和欢迎。
曹操其人
人们对历史人物曹操的政治评价,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肯定的说法,将他说成是民族英雄、当
世豪杰;否定的说法,将他说成乱世奸雄、一代暴君。戏曲舞台倾向于后者,白脸扮相。这种类型
的人物很多,有赵高、司马懿、严嵩、贾似道等,但以曹操最典型。上世纪60年代,学术界曾经有
一度为曹操翻案之风,有人指责戏曲舞台过分丑化了曹操的形象。自那时起,京剧舞台上的曹操脸
上开始抹上一些粉红色,似乎这样就增加了曹操的一点“人气”。其实脸上抹红的做法,并没有美
化曹操的形象。这同张飞、廉颇等人不同,这些正面人物的脸谱,都是“三块瓦”类型,有大块黑
白对比,他们都是天庭饱满,眼窝上挑,面颊部分抹一点淡红色,显得生气勃勃。而曹操的白脸,
压低了脑门,表示心胸狭隘,如果白底子上直接抹上红色,缺少过渡层次,颜面好像肺病患者那样
潮红,既不严肃,更不美观,反而减弱了曹操那种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丑化了曹操的形象。曹操
的白脸虽奸,还透露出几分英武,具有一种雄才大略的气质。塑造曹操的形象,比一味刻画奸险更
难一些,必须掌握好分寸。曹操具有过人的见识与胆略,在《捉放曹》的一出场就表露无遗。
挎宝剑,手执马鞭,踩着[快长锤]疾步上场。走到舞台中央,一个“错步”切住,举目四顾,显出
慌张择路的样子,正衔接了前面他刺杀董卓未成、畏罪脱逃的情节。接着起唱、夹白,向观众简单
介绍了刺董的情由。这虽是个过场,一组程式动作,便已表现出曹操浪迹江湖的艰难处境,同时又
表现出他怀有扭转乾坤的宏伟志向和内在情怀。
很少演出这折戏,虽然剧名仍然打着“捉放曹”。实际上“捉”与“放”的情节都在“公堂”这折
戏中表现,“行路”(杀奢)与“宿店”都是发生在“捉”、“放”情节之后的事情。可能是因为
后面这两个折子戏中的唱段比较精彩,观众对于前面的情节已十分熟悉,不予关注,唯偏爱于京剧
的歌唱艺术,因而逐渐地疏远了前面的部分。其实,我以为“公堂”的戏,不仅情节非常重要,其
中的做表、说白与唱腔也很精彩,有戏可看。将它同“行路”、“公堂”连起来演出,不仅能够使
观众获得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同时又能获得多种品味的艺术享受。对于青年演员来说,可以通过
演出,得到比较全面的艺术实践,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起初,曹操来到中牟县城门口,从守城衙役口中知道这儿的县太爷是陈宫,曾“闻得陈宫,颇
有才学,不免趁此机会,用言语打动于他,劝他随我游说诸侯,共灭董卓,岂不是好?”于是自己
暴露身份,主动投案,为的是去见陈宫。这是因为三国那时候,社会动乱异常,曹操胸怀大志,正
想网罗人才,估计陈宫怀才不遇,有可能就范,才冒死一试。这是戏曲作者的创造,《三国演义》
中的描述不是这样。小说中曹操被捉,押上公堂,被审案的陈宫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因为他曾经在
洛阳见过曹操本人。小说中是陈宫主动,京剧中是曹操主动。在塑造人物方面,各有侧重。“公
堂”一场中,二人先是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曹操显得傲慢而无赖,陈宫反居下风。最后曹操的深明
大义说服了陈宫,陈宫下决心释放曹操,并随同他浪迹天涯,共图大业。
的对唱也相当精彩。这折戏可以说是有情节,有看点。
在后面的“行路”(包括杀奢)、“宿店”中,曹操主要表现了多疑与残暴。“俺曹操一生,
宁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以及“你的言多语诈!”两句白口直点主题,应有千钧之力。在
“宿店”中,他只是一个配角,开始住店的几句话,只是铺垫。他向陈宫劝酒时,已经看出陈宫对
他无故杀人的举动十分不满,也不介意,最后说的“陈宫啊陈宫,我不杀你,誓不为人也!”是气
话而已。虽然在后来的故事中,最后是他杀了陈宫,但他非常惋惜,并且厚待陈宫的家属,由此也
可看出,曹操毕竟还是爱惜人才的。
生。陈宫空怀一身才学,却报国无门。当看到曹操气宇非凡,将来可能成就大业时,他毅然决定放
弃目前的官位,追随曹操纵横天下,共创宏图。戏中的陈宫,以此为基础又有所不同。
在中牟县公堂时,陈宫是地方父母官,大权在握。出了中牟县,因为有恩于曹操,曹操事事还
尊重于他,他也维护着曹操的安全。比如当吕伯奢认出了曹操的时候,曹操当即否认,陈宫也跟着
附和。当吕伯奢说明同曹家的特殊关系之后,陈宫生怕节外生枝,劝曹操“赶路要紧”。无奈吕伯
奢热情相邀,陈宫还提醒一句“去得么?”足见这时候,曹操还是相当尊重陈宫的。《三国演义》
中是曹操主动领陈宫来到吕伯奢的庄院,说明曹操原来对吕伯奢是绝对信赖的。如此,曹操出于多
疑而杀了他们全家,就更加令人可恨了。
当吕伯奢出门沽酒时,曹操听到后院有些动静,产生了疑惑。陈宫再三劝他冷静,而曹操的气
焰逐渐高涨,二人的关系也在由平等逐渐转化,陈宫已经无法劝阻曹操,因而造成吕伯奢全家遭殃
的惨剧。曹操一不做、二不休,杀人之后还要放火,实在是太过分了!以儒家思想为经典的陈宫
说:“这杀人放火,岂是你我所为?”不料得到的回答使陈宫大为吃惊。曹操说:“俺曹操做事,
要做得干干净净!”接着,不由分说地对陈宫直接下命令:“闪开了!”这时,曹操凶残的面貌已
经完全暴露出来了,陈宫已经沦为他的附庸。人已杀了,房也烧了。这时“见一捆猪在厨房”,终
于发现真相。到此,曹操“走为上策”,采取极不负责的态度。于是陈宫只能叹息唱道:“却原来
贼是人面兽心肠。”
剑杀死。这使陈宫忍无可忍,爆发出愤怒的谴责:“似你这样疑心杀人,岂不怕天下人咒骂于你!”
不料曹操却说出了更使人不能相信的惊世“名言”:“俺曹操一生宁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来负
我!”听到此话,陈宫仿佛一声晴天霹雳。他惊讶地叫了声:“哦!”这一声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
涵:原来如此!他竟是这样一个负义之人!怎么没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接着起唱了一段脍炙人
口的[西皮慢板]“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倾诉了这时候他极端惊惧的心理。这一段唱腔的开
头不同于任何[慢板]的起唱,用了高音如横空出世,充分表现了陈宫当时十分复杂的心境。此时曹
操很不耐烦,进逼一步道:“你的言多语诈!”拔出宝剑对陈宫进行威胁:“嗯!”这时候陈宫屈
服了,他别无选择。曹操拔宝剑,并非仅仅是威胁。他完全可能杀掉此时阻碍他前进道路上的任何
人,如同吕伯奢一样。陈宫并不是怕死,只是这样的死,对他来说真是太窝囊,太不值得。后来在
白门楼下,他成了曹操的阶下囚,那时他视死如归,毫无惧色,成就了一名不怕死的英雄。这折戏
的末尾,曹操唱了[流水],最后一句唱词是“五阎君撞着咱也要斩杀!”其嚣张气焰已无以复加。
从此时起,陈宫与曹操已不是并驾齐驱,他的地位一落千丈,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一切都得听从
曹操的支配。在这折戏中,陈宫的地位一再降格,最后只能暗暗诅咒曹操是“井底之蛙”。
反侧,悔恨交加,甚至动了杀人的念头。但毕竟他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怕落一个“不义”的骂名,
所以没有下手。陈宫临走留下一首诗云:“鼓打四更月正浓,心猿意马归旧踪。误杀吕家人数口,
方知曹操是奸雄。”
于平民吕伯奢,但是杀吕伯奢是他一生中最不得人心的劣迹。这儿陈宫为曹操下了“奸雄”的称
谓,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中为曹操下“奸雄”定义的人是汝南许劭。《三国演
义》第一回中记述:“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
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此段描述,未能给人留下印象,而《捉
放曹》的戏中,陈宫为曹操下的“奸雄”结论,却人人皆知。这正是这段戏文具有无限艺术感染力
的明证。
通过此文的剖析,对照当前的戏曲创作,只注重剧本的文学性,不是在发扬表演艺术方面设
想,甚至千方百计抹杀传统技巧,以此作为衡量创新的尺度。这种倾向,将给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
带来灾难。窃以为,应当对传统优秀剧目加以深刻的研究总结,遵循戏曲的发展规律,才能创作出
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
(题图:《捉放曹》谭富英饰陈宫,刘彦亭饰曹操,哈宝山饰吕伯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