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谈-我看《铁公鸡》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说戏论琴 |
剧目《铁公鸡》。看过之后,我了解的剧情大致是:清朝两江总督向荣统领清军征讨太平军。太平
军屡屡溃败,于是派铁金翅、张嘉祥诈降。结果张嘉祥却被向荣用反间计,真降于清,且收为义
子,改名张国梁。后太平军大将铁公鸡被张嘉祥刺死。其弟铁金翅欲为兄长复仇,定计请向荣过营
赴宴,意图加害。向荣犹豫再三,决定以张嘉祥假扮马夫暗中保护、冒险过营。向荣果然中计,幸
得张嘉祥所救,终于脱险。
是,该剧主角是张嘉祥和向荣,而铁公鸡是个没有出场的人物,连“打酱油”的都算不上,怎么剧
名倒叫《铁公鸡》了?查了查戏考资料,说是戏中原有张嘉祥刺铁公鸡的情节,故以为名。这就未
免有些牵强了。
统”历史教育,初看之时的确感觉有些不对劲,但想想又释然了。因为,对于太平天国与洪秀全,
在历史上一直有很大的非议。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抗日都可以给予客观评价,也就不必把太平天国
说得那么“高大全”了吧。何况观众看的是热闹的武打,谁会往政治方面去想!其实,该剧随便虚
构一个历史朝代两军对垒的背景,都是可以的。
而冠以“六六”字样,以示吉祥。他们采取比武擂台形式演出,武戏精英,各显其能,年终封箱,
以酬谢戏迷观众。“当年李少春和李万春与上海同行演《铁公鸡》,实际是南北武生大比武,别人
的跟头越翻越奇,越翻越绝,最后二李以少胜多,打了三个普通的“飞脚”,不但又高又飘,而且
同起同落同响,从而艺冠群雄。”(和宝堂《为京剧把脉》)昨晚上海京剧院是三组演员分饰向
荣、张嘉祥,就这样也演了一个多小时。可想而知,六组演员得演多久,爱看武戏的戏迷们岂不过
足了瘾!当然,这样的表演似乎脱离了剧情,但这就是京剧。王国维总结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而不少京剧专业人士恰恰持相反观点,认为是“以故事演歌舞”,故事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框架,
京剧仅仅是依托故事来展现演员的唱做念打,老观众看的也是演员的表演,而不太关心故事,或者
说故事对于他们已经太熟悉了,“生书熟戏”嘛。《铁公鸡》这样的戏,或许印证了这些京剧专业
人士的观点。
滚扑跌、闪转腾挪,展现了精湛的武功,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就连素来只喜欢唱功戏的我也
被深深地吸引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平时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在当今不景气的
京剧市场环境中,仍有如此坚守京剧艺术,不轻言放弃的演员特别是青年演员,我为之而感动。
相当多的精力用在应对什么艺术节、新编剧目汇演上,传统剧目能演的屈指可数。没有传承,何谈
创新!所以,上海京剧院这出《铁公鸡》的上演,对于京剧的振兴是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