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2014-10-06 10:56:23)
标签:

上京

院庆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上京60年】1982年 连台本戏又放异彩

     1982年,上海京剧院二团连台本戏《封神榜》(一、二、三本)上演。《封神榜》与海派京剧连台本戏渊源颇深,曾被改编为多个版本。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当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麒派”创始人、京剧名家周信芳先生创排并演出的十六本连台本戏《封神榜》。后来演出的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新华京剧团的演出版本等

 
    上海京剧院二团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去芜存菁,故事冲突强烈、环环相扣,人物性格各异、情感丰沛。演出之后,在沪上掀起了一波观演热潮。至此,上海京剧院三个演出团都分别上演了各自的连台本戏,让暌违传统戏已久的观众们大饱眼福。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封神榜》(头本)
编剧、导演:李瑞来,
主演:周卓然、王啸麟、乌江、马博敏、郝瑞亭、郭仲钦、张信忠、马凤良、朱妙善、詹萍萍、周萍等,
音乐设计:李寿成、韩高笙、李朝贵,
布景设计:王雷、徐翔云、缪鸿壁,灯光设计:徐平平。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封神榜》(二本)

编剧:李瑞来, 导演:朱楚善,
主演:周卓然、王啸麟、李珠明、王世杰、盛燮昌、李金红、赵国华、潘瑛、刘德利、李斗、李正元、兰煜民,
音乐设计:李寿成、韩高笙、李朝贵,
布景设计:王雷,徐翔云、缪鸿壁,灯光设计:徐平平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封神榜》(三本)
编剧:李瑞来,导演:朱楚善,
主演:乌江、王啸麟、李达成、黄小秋、马凤良、周卓然、张信忠、潘瑛、郝瑞亭,
音乐设计:李寿成、韩高笙、李朝贵,
布景设计:王雷、徐翔云、缪鸿壁,灯光设计:徐平平
 
    连台本戏,指连日接演的整本大戏。少者几本连演数天,多者几十本连演数月甚至数年。一般剧情连贯,通俗易懂,文武兼有,且使用机关布景,受到观众欢迎。但有些剧情内容也夹杂不少低级庸俗的糟粕。
 
    连台本戏最早出现于汉族民间的节庆演出。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北宋时期就有连演数日的杂剧目连戏。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剧坛也常有连台本戏的演出,如著名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以擅长连演整本大戏著称。当时清宫廷所编制的许多昆、弋大戏,如《升平宝筏》(演全部《西游记》)、《鼎峙春秋》(演全本《三国志》)、《红鬃烈马》《忠义璇图》(演全部《水浒传》)等等,都是连台本戏。由于宫廷物质条件优厚,演出极尽奢华,与同时在汉族民间地方戏中连台本戏的演出完全不同。清同治六年(1867),上海丹桂茶园建成,从北京、天津聘请名艺人铜骡子、夏奎章等到上海演出“十本新戏”《五彩舆》,这是上海演出连台本戏的开始,此后盛况,较北京更烈。
 
    连台本戏有些像现代的电视连续剧,由于故事连续,通俗易懂,有文有武,排场热闹等特点,很受观众喜爱。但这种形式,也往往容易产生内容庞杂、艺术粗糙的毛病。辛亥革命时期,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润的上海新舞台,以及欧阳予倩、汪仲贤、周信芳等,都曾运用这种形式编演过许多取材于历史或现实生活的剧目,其中一些剧目在传播民主思想,宣扬爱国主义方面起了好的作用。此后,连台本戏在上海盛况空前,在上海的各大剧场内,连台本戏接连上演,机关布景大行其道,成为了海派京剧的显著特点。
 
纪事
    1月上海京剧院二团头二本《封神榜》于天蟾舞台上演。至此,上海京剧院三个演出团分别上演了各自的连台本戏。
 
    5月29日 马少波根据话剧《战犯》改编的现代戏《宝剑归鞘》,由上海京剧院二团在长江剧场首演。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现代京剧《宝剑归鞘》编剧:马少波,导演:梁大成,主演:李丽芳、王文军、艾世菊、周卓然、杨建芳,作曲:沈利群、高一鸣、龚国泰、李朝贵,舞美设计:张惠康、徐平平,人物造型设计:郭兵、翁丽君、穆迅

 
10月13日 上海京剧院二团在共舞台演出三本《封神榜》。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北京京剧院和上海京剧院联合演出团应香港东方艺术协会邀请在香港演出,梅葆玖、童芷苓在《大登殿》在中分饰王宝钏、代战公主

 

【上京60年】1983-1984年 新创年

    1983至1984年,上海京剧院新创剧目不断涌现,上海京剧院一团重新改编的《晴雯》参加了第
 
二届上海戏剧节在儿童艺术剧场演出,新编剧目《盘丝洞》与《青丝恨》分别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剧院又掀创作浪潮。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晴雯》
编剧:苏雪安,整理改编、导演:马科、贺梦梨,
主演:王健英、马博敏、言一青、王梦云、王凤莲,
作曲:朱良镇、徐明贤、朱文龙、黄慈安、薛刚,
布景设计:李宝坤,灯光设计:王念章,
服装设计:戴秀玲,造型设计:翁丽君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青丝恨》
编剧:李玉茹,导演:董绍瑜、吕颖,
主演:李玉茹、李占华、黄正勤、孙鹏志、梅贻婵、孙正阳,
音乐设计:朱良镇、查长生、王玉璞,
舞美设计:胡冠时、戴秀玲、王平生、郭子棠、李永强
 
【转载】上海京剧院六十年回顾特辑(十二)
 
《青丝恨》演出前,李玉茹指导李占华化妆
 
 
1983年纪事
 
    1月17日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在人民大舞台作关于文艺体制改革报告。
 
    2月4日上海京剧院在静安书场举行上海京剧院二团一队、二团二队试行包干责任制演出合同签
 
字仪式。随之,一批承包演出队纷纷成立。
 
    12月6日上海京剧院一团一队重新改编的《晴雯》参加第二届上海戏剧节在儿童艺术剧场演出。
 
    以李炳淑为主的演出承包队演出了《白蛇传》等戏共264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力图走出
 
一条振兴京剧之路。
 
1984年纪事
 
    6月3日至5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人民大舞台联合举办
 
“著名中年京剧演员交流会演”。演员有张学津、孙毓敏、叶少兰、尚长荣、刘长瑜、王梦云、李
 
长春、李维康、耿其昌及特邀演员艾世菊、夏永泉、刘异龙。“星期戏曲广播会”第40期作实况转
 
播。
 
    8月香港市政局主办中国戏曲汇演,童芷苓、汪正华、孙正阳、李长春、顾永湘等赴港参加演
 
出。
 
    9月22日由董绍瑜、朱楚善、赵国华、张达发等创编的《盘丝洞》在人民大舞台首演。
 
    该剧是演出团为顺应市场需求,自发创作的剧目。
 
    9月剧协上海分会举办第一期麒派艺术进修班,各省市选派演员参加学习《清风亭》、《乌龙
 
院》、《明末遗恨》、《斩经堂》、《徐策跑城》、《追韩信》等剧。
 
    10月7日至9日上海京剧院新编剧目《青丝恨》在人民大舞台首演。
 
    11月上海京剧院调整领导班子,俞振飞任名誉院长,马博敏任常务副院长并主持日常工作。
 
    12月15日至25日 文化局、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剧协上海分会、上海曲艺家协会
 
联合举办“1984年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在劳动剧场举行京剧专场演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