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488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骆玉笙与京剧

(2014-11-24 08:30:24)
标签:

骆玉笙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转载】骆玉笙与京剧

图(左上):骆玉笙1943在天津小梨园表演《七星灯》
图(右上2):左起新凤霞、骆玉笙
图(左下):骆玉笙1946年在天津庆云戏院演出《关黄对刀》(伴奏左起刘文有、钟吉瑞、李墨生)
图(右下):左起骆玉笙、李玉茹、侯玉兰

 

  骆玉笙先生今年百年诞辰,她四岁从艺,走过了八十余年的舞台生涯, 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

她创造的“骆派”京韵大鼓艺术已经成为了现在舞台上最流行的京韵大鼓流派。晚年的一曲《重整

河山待后生》更使她红遍全国

  骆玉笙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响亮的艺名“小綵舞”,她这个艺名还是颇有来历的。原来,骆老的

养父骆彩武昆仲五人他行二,兄弟们以“彩”字排名。骆氏五兄弟的名字,最后一字分别为“文、

武、双、全、田”。当年9岁的骆玉笙在汉口清唱京剧时,取艺名小彩武,这是因父得名。她16岁

在南京夫子庙天韵楼清唱京剧时,袁世凯的六公子袁克桓先生很欣赏她的演唱,又听说她挺孝顺自

己的养父母,于是就写了一副冠顶对联送给她。因上下联开头的“彩、武”二字不好出词相对,便

谐音写成了“綵舞”两字,取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斑衣戏舞欢娱双亲的典故。骆老17岁改唱京韵大

鼓时,正式用了“小綵舞”的艺名,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字改革,綵、彩通用,后来她的艺名也就

改成了小彩舞。

  至于骆玉笙的本名也是有来历的,那也是她9岁那年在汉口的一次堂会上,湖北督军萧岳南的

军医很喜欢她,便收她为螟蛉义女,并按照自己子女的名字“玉”字排列,为她取名玉生,后来骆

老自己在“生”字上加了竹字头。说来也奇了,骆老那名副其实的玉笙般的音质特色,使她二十几

岁便享有金嗓歌王之美誉。骆老成名之后还与著名的京剧演员侯玉兰、李玉茹义结金兰,成为当时

著名的“三块玉”。

  天津是戏曲曲艺的大码头,能在天津站住脚跟,才能红遍全国,1936年,22岁的骆玉笙跟着老

师韩永禄先生来到了天津卫,一炮打响。天津的几大杂耍园子和电台争相约请,骆玉笙从此定居津

门。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津的京剧、评剧、曲艺十分兴旺,大反串,大合作,创造了各种形式。

骆玉笙当时在天津南市庆云大戏院演出,逢年过节都要演出反串京剧,骆玉笙曾经演出过《钓金

龟》《坐宫》《法门寺》等等,尤其是反串法门寺最热闹,有一次是骆玉笙的赵廉,评剧艺术家新

凤霞饰演孙玉娇,侯宝林演贾桂,特约著名京剧名净陈富瑞演刘谨。当年这场戏轰动南市,连演了

一个多月。直到1951年底天津曲艺工作团赈灾义演之后,骆玉笙才不再上演反串戏。

  骆玉笙由于从小受到“海派”艺术的影响,所以她一生对自己的艺术不断的改革创新,上世纪

30年代她就大胆地把京剧舞台上的堂鼓运用到京韵大鼓《击鼓骂曹》中,现在骆派的传人都按照这

种形式演出,岂不知,这一创举在当年可是有很大争议的。最早京韵大鼓中的《击鼓骂曹》没有这

段击鼓,少白派创始人白凤岩、白凤鸣二位先生把“夜深沉”曲牌融入京韵大鼓,用单手击打书

鼓,在曲坛引起轰动并成为了少白派的代表曲目,白凤岩也因此获得了“指震寰球”的美誉。骆玉

笙跟随白氏兄弟学会击鼓骂曹之后,也是单手击打书鼓,后来她觉得舞台上不太火爆,就尝试着把

京剧舞台上的堂鼓搬上曲艺舞台,她的想法得到了老师韩永禄的支持,于是她从苏州定制了电镀鼓

架子的南堂鼓,约请票友下海的京剧名演员李宗义教授她击鼓的方法,经过一个时期的练习,在天

津试演成功,随后她应邀到北京哈尔飞戏院演出。演出头一天就贴出了“特约京剧名家杨宝忠伴奏

夜深沉,小綵舞双手击鼓”的海报。广告贴出去之后,引起了当时梨园界的兴趣,演出当天言菊

朋、马连良、谭小培、言慧珠等京剧名家现场捧场,骆玉笙上场之后,杨宝忠却迟迟没有上场,最

后的夜深沉也是由她的老搭档李默生担任的京剧伴奏,虽然没有杨宝忠的助演,骆玉笙凭借自己的

实力也征服了北京的观众,演出圆满成功。杨先生没来为骆玉笙伴奏夜深沉是有原因的,事后杨先

生解释说“虽然我这次捧了她,但是今后她再演出这段儿,要是缺了我的伴奏,观众一定不答应,

我这是爱护她才不来伴奏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骆玉笙先生为了进一步完善击鼓骂曹,她了解到天津京剧团著名杨派老

生演员杨乃彭夜深沉得到过杨宝忠先生的真传,所以她就向团里申请,到京剧团虚心向杨乃彭学习

击鼓的技巧,当时骆玉笙已经是名满华夏的艺术大家,还能虚心向一位青年演员学习,杨乃彭对骆

老的虚怀若谷深受感动。与骆老交流击鼓技巧之后,还向骆玉笙老人请教了京韵大鼓的演唱,后来

杨乃彭应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的邀请,录制了骆派京韵大鼓的《剑阁闻铃》和《丑末寅

初》。当电台编辑拿着杨乃彭的录音到骆老家的时候,骆老误认为这个录音是自己年轻时候录的

呢,可见杨乃彭的骆派京韵也是得到过“真传”的。

  今年正值骆老诞辰百年,写出以上文字算是对大师的一点怀念和缅怀,也希望骆派京韵大鼓源

远流长。

  (作者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图片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