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桐 作品
陕西省京剧院带来的《勘玉钏》在陕西人艺小剧场上演,在传统戏曲市场低迷背景下,上座率
却超过九成。出身梨园世家的宋蕊在剧中交替饰演俞素秋、韩玉姐两角,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
众的阵阵掌声,然而在舞台背后,宋蕊与整个演出团队付出了很多。

宋蕊在陕西人艺小剧场合练荀派名剧《勘玉钏》,该剧是由明朝《喻世明言》中“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章节改编而成,荀慧生先生首演于1934年8月27日,亦名《诓嫁妹》,上演后受到观众喜爱,保留至今,成为荀派看家剧目。

排练结束后,从北京专程来到西安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对演员进行点评。宋蕊是孙毓敏在陕西收的第二个弟子,孙毓敏说:“只有剧目不断代、弟子不断代、观众不断代,京剧才能真正传承下去,我们要合力把这项国粹传承下去。”

陕西省京剧院每周的演出有两到三场,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宋蕊就会在家里面听听唱腔,看看师傅的演出视频,或到团里面在练功场练练戏。手眼身法步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舞的一形一韵,练好京剧的基本功难度不小。

“拜师演出——孙毓敏老师亲授荀派名剧《勘玉钏》”即将上演,陕西人艺小剧场的入口前摆满了道贺的花篮,参加当天演出的演员们也陆续来到剧场开始做准备。剧场内,宋蕊正在舞台上试音,音响、反听的音量大小都需要拿捏准,从而保证演出的效果。负责舞台、灯光、道具的工作人员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起来。

京剧演员的化装还是很有学问的,穿戴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乱来的。不仅要“贴片子”、“化彩妆”,还要“梳大头”、“插戴泡子”,而京剧行里对化妆而言有句俗话叫“早扮三光,晚扮三慌”,宋蕊在演出开始前两个多小时便早早开始化妆。

京剧演员的化装还是很有学问的,穿戴的先后顺序是不能乱来的。不仅要“贴片子”、“化彩妆”,还要“梳大头”、“插戴泡子”,而京剧行里对化妆而言有句俗话叫“早扮三光,晚扮三慌”,宋蕊在演出开始前两个多小时便早早开始化妆。

在完成彩妆之后,宋蕊准备进行进行头饰的第一步“贴片子”。所谓“片子”指的就是京剧演员的假发,由梳头桌师傅用榆皮搓出来的汁儿黏好,折成小弯、撇桃、大柳等造型按脸型贴在额头。

“头面”即京剧旦角头上各种化妆饰物的总称,说白了就是旦角演员头上戴的妆和首饰,在完成了“梳大头”、“贴片子”等软头面后,还需要用硬头面对旦角头部进行美化装饰,几十件饰品插戴在头上不仅美化形象,还有烘托气氛,推进剧情作用。

饰演韩臣的文武丑角演员张启正在剧中戏份不少,但妆容与宋蕊的旦角相比简单许多,自己照着镜子就能完成。他在剧中的一些俏皮话和现代流行语,不时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距离演出正式开始只剩下半个小时,宋蕊就要换上服装做登台前的最后准备,然而这件戏服做的并不合身,“还没给钱呢,完了得拿去让他改改”,《勘玉钏》整台戏下来,她一共要换六身衣服。此时宋蕊的母亲已来到剧场,但为了不打扰她,因此并没有到后台探望。

距离演出正式开始只剩下不到十分钟时间了,登台时间较晚的演员们也用不着着急。演出后台的地方并不宽敞,在场外候着还能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宋蕊说,“因为人手不够,有的师哥还得赶场,就是演完一个角色后还得换衣服准备下一个角色。”

演出前的第一遍钟声已经响起,正站在舞台上酝酿情绪的宋蕊略显紧张,工作人员与记者为她拍照留念。虽然还隔着一层幕布,但已经能感受到台下观众的热情。

工作人员看着时间准备随时拉开帷幕,京剧荀派名剧《勘玉钏》就要开演。除去出现在舞台上的京剧演员之外,还有数十人在幕后为演出默默付出。

《勘玉钏》已经开场了,但今天的“角儿”宋蕊登台亮相还有几分钟,后台里其他化妆完毕的演员争相与她合影留念,一些登台时间较晚的演员还在有条不紊地化妆准备着。

剧中饰演老生余仁的唐小宁在第一幕结束后返回后台整理“髯口”。“髯口”指的是京剧演员使用的假胡子,在京剧舞台上,绝大多数的中年以上男性角色要戴胡子,用黑、黪、白三种颜色区别角色的年龄。

宋蕊饰演的俞素秋刚一登台亮相,便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孙毓敏说宋蕊是个好苗子,扮相好,嗓音清亮,对京剧有一种发自肺腑地热爱,最重要的是,她真诚,有诚意有耐心。

京剧的伴奏被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伴以弹拨弦乐、吹管乐器,拉、弹、吹兼有,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胡琴、月琴、南弦子为“文三场”,单皮鼓、大锣、小锣为“武三场”,六件伴奏乐器总称“六场”。

回到后台之后,宋蕊很快换上了下一次登台时要穿的服装。还有拿不准的地方,宋蕊连忙翻出手机观看演出视频,尽可能避免在演出时出现失误。

舞台侧面,马上就要再次登台的宋蕊看上去还是有些紧张,一边踱步一边温习着下一段的唱腔。实际上,她早在1990年就考入了陕西省艺术学校京剧班,1996年毕业后参与京剧演出已经十多年了。

《勘玉训》是出悲喜交加、十分讨俏的好戏,韩玉姐活泼、热情,俞素秋矜持、幽怨,一人分饰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宋蕊在舞台上却表现得游刃有余。

观众席几乎座无虚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看得格外认真。“师傅真的很辛苦,75岁高龄了从北京过来,每一次排练包括演出,我在上面演出,她在下面还在记着存在的不足,确确实实对我们真的很负责。”宋蕊说。

“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吧,我从小就喜欢京剧,懂事儿的时候就开始爱哼哼爱唱。”1991年读完初中二年级后,宋蕊考到了陕西省艺校京剧班,正式走上了自己的京剧之路。“当时班上有四十多名学生,现在还在唱京剧的人已经不多了。”

“改企前我们基本上就不演出,就拿一个固定工资,只能自己找点儿别的事儿做。”宋蕊说,陕西省京剧院在改企后好了很多,“起码有演出的地方了,演员你天天不沾台毯就不行。收入跟演出挂钩,大家的积极性也有了。”

“京剧要在陕西发展,最需要的还是宣传。”宋蕊说,“这几年京剧进校园去演出,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非常的热情。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而是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了,不管是学生还是白领每天都很压抑,很难坐进剧场里看这些慢慢悠悠的戏曲。”

“按道理来说,《勘玉钏》是一个很生的戏,但这两天观众比较多,我认为其中一方面是因为这台戏比较热闹,故事情节比较好。”宋蕊说,京剧在陕西发展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像秦腔有下乡演出,我们就没法下乡,我们就没有这个市场。”

“一说《贵妃醉酒》是歌,一说《霸王别姬》是电影,就没人往京剧上去想。”宋蕊说,“不像过去时,没有什么别的娱乐,现在有音乐、电视、互联网等太多太多的娱乐方式可选择。比如近年渐渐流行起来的话剧,不少也是因为加入了喜剧情节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演出结束后,脱下戏服后的宋蕊一身轻松。宋蕊的母亲原籍山东,五十年代便来到西安,也算是宋蕊在陕西省京剧院的“校友”,当时陕西省京剧院院长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我的父亲,我的哥哥弟弟都是京剧演员。”宋蕊的母亲说。

陕西省京剧院现有职工76人,其中演员也就20来个。“还是缺行当,很多老一辈的都在背后帮忙,不然我们都演不起来。”宋蕊说,“年轻人能在陕西京剧不景气的情况下,还能‘守得住贫’踏踏实实去唱戏很不容易,他们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艺术去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