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小秋《荒山泪》剧照。
7月23日晚,长安大戏院,《锁麟囊》满座。这已经是迟小秋一个月时间里第三次在长安贴《锁
麟囊》了,但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依然是一票难求。不只是《锁麟囊》,迟小秋纪念程砚秋诞辰的
十台大戏演出,前五场几乎场场爆满。“吸引观众的还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我只不过忠实地再现了
程派艺术的精髓。”19岁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走上铺满掌声和光环艺术之路的她,却始终
难得地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冷静。
懵懂走上京剧路
1983年,迟小秋拜在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门下,前来参加拜师仪式的剧作家翁偶虹毫不
吝啬地赞许她是“程派艺术的标准传承人”。
其实,出生在辽宁阜新农村的迟小秋,11岁之前对于京剧的了解,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少。作
为文艺骨干的她,只是像今天的孩子们学习流行歌曲那样,学了几个样板戏的小段,根本不知道京
剧还有流派,更没听说过程砚秋。
11岁时,还叫迟淑新的她,听说阜新戏校来乡里招演员,“当时听身边的大人说,当演员就能
进县城,生活上也能有改善。”懵懵懂懂的她,背着父母去考试。只会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
她,居然还真就考上了。“那时候妈妈舍不得我离开家去吃苦,还是爸爸坚持送我到戏校。”迟小
秋回忆说,幸亏爸爸看得长远,才让她走上了这条路。
在戏校时,农村来的迟小秋在生活条件上比城里的孩子差很多,但天赋上的优势却遥遥领先。
因为嗓子好,戏校的老师给她“开小灶”,进行重点培养,而且对她实行“双轨”政策,文戏武戏
同时练。别人练半天,她得练整天;别人周末、寒暑假回家了,她都在练。那个时候,迟小秋并不
知道京剧会成为自己的事业,但从小就懂事儿的她,知道自己应该努力。
从旁听生到“梅花”开
2014年7月23日晚,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迟小秋的《锁麟囊》宛如一颗久经磨砺的明珠,散
发出岁月浸染后圆润成熟的光彩;时光向前轮转三十年,也是在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也是《锁麟
囊》,第一次登上这个舞台的迟小秋,以她的天赋加上扎实的基本功,让北京的评委和观众们为之
惊艳。她也因此夺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梅花”。
正是《锁麟囊》这出戏见证了她从一个旁听生到梅花奖获得者的历程。
1981年,迟小秋戏校毕业,阜新市送她去上海,到王吟秋老师身边旁听。当时王吟秋在上海非
常受欢迎,演出、教学特别繁忙,对于这个东北来的小姑娘并没有特别注意。迟小秋就认认真真地
坐在小板凳上看王老师教学,一边拿个小本子记着。
有一天,王老师教学生《锁麟囊》开场“怕流水”那段,教了几遍,学生们总是领会不到要
领。王老师突然指着坐在一边的迟小秋说:“那小孩,你走走。”
看她走了一遍之后,王老师非常高兴,对一旁的弟子夸道:“这个旁听的孩子比你们学得还
好、还准确。”于是教了她《锁麟囊》、《荒山泪》和《窦娥冤》三出大戏。这种教法在戏曲行里
其实十分少见,一般都是先学一些打基础的戏,再慢慢过渡到大戏。由此可见,王老师对这个旁听
的弟子十分满意。
在上海待了三个月,除了认认真真学戏,就是起早贪黑地练功,迟小秋没有逛过一次景点。当
阜新市领导来接迟小秋时,面对学生一向不苟言笑的王吟秋悄悄对领导说:“这孩子是块料儿,将
来肯定能成角儿。”虽然还没拜师,但老师出于喜爱,建议她改名叫“迟小秋”。三年后的梅花奖
无疑印证了老师的预言。
盛名之下必须相符
7月10日,迟小秋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荒山泪》,戏里张慧珠有个三起三坐的动作,演员完全
是用一条腿来支撑着全身完成这个动作。饰演张慧珠的迟小秋干净利落的身段让观众叫好,也让后
台的同行们叫绝,却让她的膝盖“叫苦叫疼”。
膝盖的伤是老毛病了,是她年轻时不惜力气练功留下的病根。“盛名之下,其实不符”是人们
对成功者的苛责。刚刚获得梅花奖时,迟小秋感受到的压力远比荣耀要多,她必须为与这个盛名相
符而努力。
她把梅花奖给的五百元奖金寄给师父,可师父却生气了,“我不要钱,只要你加倍努力,不骄
傲,我就高兴了。”所以得了奖的她,练功比以前更认真了。
师父说三十岁以前不要谈恋爱,她就乖乖听话地不谈恋爱,一心扑在业务上。“我没有一天不
练功,每天规定的功课不做完,我玩也玩儿不痛快。”为了练好《荒山泪》里的三起三坐,她不知
道流了多少汗,练了多少遍,练到半月板都出了问题。“不管是三起三坐,还是水袖,在舞台上不
过是几秒钟的精彩,背后却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我们这行就是这样,没有人后吃苦,就没有人前
的光彩。
上世纪九十年代,京剧发展陷入低谷。很多同事、同学都转行了,就连迟小秋的琴师都去唱通
俗歌曲了。但她却宛若世外高人不为所动,经常别人还没起床,她就在排练厅点着蜡烛练功了。
2005年,已为人妻为人母的迟小秋来到北京,那时她的艺术也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人觉得
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还以为我整容了。其实,我就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对着录像
纠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艺术。”迟小秋深知在这样的年龄,在艺术上就像爬坡,往往不进则
退,更是一点都不敢放松。
回头看,从艺近四十年,迟小秋似乎一直都在辛苦地爬坡,从未敢放松。但也正是如此,她才
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下演出十台大戏,让薛湘灵、苏三、张慧珠等唱做并重、熠熠生辉的精彩形象,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2014年07月26日
来源:北京日报
迟小秋:在师傅家净吃面条了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大热天,坐在南三环北京京剧院院子当中的小凉亭里,看着树上上下飞鸣的小鸟,吹着微微的清风,虽然身上汗津津的,但也能感到丝丝的凉意。上周四,和著名京剧演员迟小秋约的采访时间是上午11点,我担心迟到,又赶上路况好,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京剧院。听人说,迟小秋正在排练场里忙着“响排”,即在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她正一出一出地唱戏,为7月8日至7月12日、8月6日至10日在长安大剧院“程砚千秋”——京剧名家迟小秋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10周年十出程派经典专场演出热身。
坐在小凉亭里,迟小秋的唱戏声就几乎没有停止过,等到11点40分,她的唱腔才戛然而止。响排结束,我与她在她的办公室里才见面。听人说,她从早上8点多就进了排练场,一直唱到接近中午。吃过午饭后,下午她还要接着排练。看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真实不虚。
最怕吃面条
见到迟小秋,感觉她有些疲惫,但是倦容也难掩其眼睛里露出的神采。她人很朴实,连声表示歉意。我知道,她是主角,缺她不可,已经够不容易的了,哪有什么歉意可言。此时已到饭口,她又忙着招呼人要订盒饭,想让我和他们一起吃。她说:“吃什么都行,我就怕吃面条。我在师傅家净吃面条了。”
迟小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往事。那是她和她的恩师王吟秋的故事。记得在她的师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吟秋家里学艺的时候,那时学唱《武家坡》和《朱痕迹》,每天中午都在老师家里吃饭。练功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迟小秋说:“我就把师傅提前买好两斤并分成八份的切面,拿出一份下到锅里煮,煮好后捞到碗里按照师傅的习惯倒上点酱油,其他什么东西都不放,然后拌拌就吃了。”
据迟小秋讲,那酱油拌面,和师傅学戏两个月,天天就吃它,整整吃了两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天天吃面,后来迟小秋弄明白了,师傅是为了节省时间,抓紧练功。迟小秋说:“虽然酱油拌面我吃伤了,但师傅教的功夫我却学到了。”
师傅教会我做两道菜
和师傅的记忆不光都是酱油拌面,也有美好的回忆。迟小秋说:“师傅多才多艺,不仅告诉我如何做人做事学艺术,还在闲暇时教会我做了两道拿手菜呢。”据她讲,这两道菜,特别好吃。一个是鸡蛋炒西红柿,一个是红烧鱼。做鸡蛋炒西红柿,先将西红柿用开水烫过,然后把皮剥去,再将西红柿里籽和汁儿挤出来放到一起,然后在锅里放点油,将西红柿的籽和汁儿放在油锅里煸炒。之后,再刷锅,倒油,放入四个打碎的鸡蛋,用铲子切成方块,西红柿也切成方块,一同下锅炒,再放些糖和盐。迟小秋说:“这样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特别入味,而且颜色也很好看。这是师傅自己琢磨出来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人教她。在师傅身边,我发现师傅做什么事都喜欢琢磨,每句唱腔,每个动作,她都和我反复揣摩,直到满意为止,丝毫不将就。”
烤煳的面包别扔
上午11点后,我从小凉亭到了和迟小秋事先约好的她的办公室,继续等候采访。因为放暑假,迟小秋上初一的孩子洪祺森也和妈妈一起来到班上,在办公室里等候。小祺森特别有礼貌,在我们等候的那段时间里,这个孩子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时不时地和我说句话,生怕冷落了我。我采访他妈妈时,说起吃饭的话题,小家伙也在一旁插话:“我妈妈吃饭很简单,经常吃快餐和盒饭。她原来上台前喜欢吃两个松花蛋,有人说含铅多,后来就改吃鸡蛋了。”
小祺森还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几天前,家里吃早餐,阿姨把面包片给烤煳了,小祺森就说,“烤煳了,这怎么吃啊,把它扔了吧。”结果妈妈在一旁听到了马上说:“别扔,我吃,多可惜呀。”
迟小秋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所以,不能浪费啊。有时我看见有人剩菜剩饭,真是心疼!”
为了不耽误迟小秋的下午排练,让她能静静地吃顿快餐,我起身就要告辞了。迟小秋似乎无意于饭食,她说:“今年是程砚秋先生诞辰110周年,我抓紧时间排练了程派经典的十出剧目,目的是承上启下,对我的艺术人生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给我的恩师的艺术报答,给喜爱程派京剧艺术的观众一个汇报,我还要争取再排出更多的程派戏献给观众……”
本报记者 吕隽
食单一招
恩师王吟秋还教我做了一道红烧鱼。河鱼海鱼不限。先将锅烧热,之后用鲜姜擦锅,再倒入油,烧热后放入鱼,待一面煎焦黄后翻个儿再煎。用姜擦过的锅煎鱼不粘锅。鱼煎好后,再放上酱油等调料迅速烹烧即可。
演出消息
7月8日至7月12日、8月6日至10日在长安大剧院“程砚千秋”——京剧名家迟小秋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10周年十出程派经典专场演出剧目:1《锁麟囊》、2《碧玉簪》、3《荒山泪》、4《孔雀东南飞》、5《女起解·玉堂春》、6《三娘教子》、7《文姬归汉》、8《红鬃烈马》、9《窦娥冤》、10《宋家姐妹》。
个人档案
迟小秋1965年生于辽宁省阜新市,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之一,年仅19岁时迟小秋就荣获了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还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1981年开始学习程派,1983年拜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为师,被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誉为“程派标准传人”,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在海内外戏剧界颇有影响。
2014-07-10
来源:北京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