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杨派《文昭关》浅论

(2014-03-01 09:19:46)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作者:白文刚  王凤蕊

 

    一、杨派《文昭关》的艺术风格

    杨派作为京剧老生行当流派之一,亦是当今老生行当学习的主要流派之一。杨宝森先生曾经学习余派艺术,但是由于嗓音条件所限,不能唱出余派高亢激昂的唱腔。他自知音域不宽,高音难达,便发挥中低音宽厚的特点,形成了“云遮月”的唱腔风格。应该说杨宝森先生依据个人的嗓音条件学余但不囿于余,绝少使用立音、脑后音,代之以擞音、颤音,使声音深沉浑厚,吐字稳重苍劲。如在《文昭关》开始的导板中“伍员马上怒气冲”杨宝森先生运用中低音,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伍子胥的内在心情,唱出了当时伍子胥落魄的情景。

    杨宝森先生的唱念是以“韵味”取胜的,他改变了老生高亢和激昂的唱法,创出了自己的风格。

    杨宝森先生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观众公认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他跟其他三位须生大师的唱法和表演截然不同。马(马连良)派唱做俱佳,做工更好,如《甘露寺》中的乔玄,《秦香莲》中的王延龄;言(言菊朋)派和奚(奚啸伯)派还有杨(杨宝森)派都以唱功为主,如言派的《白帝城》中的刘备;溪派的《哭灵牌》中的刘备,《范进中举》的范进等;虽然这两位都是从票友下海,大多所饰演的剧目以帝王和文雅书生为主,但他们对戏曲须生行当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言派和溪派都有《文昭关》,只是流传的不是很广。而杨派《文昭关》则不同。直至今天,无论是票友还是专业戏曲演员,大多数都学习杨派。这并不是说杨派的唱腔好学习,是因为杨派《文昭关》的演唱风格吸引了他们。概括地说,杨派腔调以简洁平正为主,音节安排适度,没有娇柔流弊。唱腔不受尺寸限制,长短轻重配合得当,如在〔二黄慢板〕中“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中的“吴国”和“回转”就体现出长短尺寸的变化,要么前紧后松,要么前松后紧。体现出杨派《文昭关》伍子胥的悲壮与激愤。杨先生在四声方面也格外讲究,绝没有因腔害字的现象。这出杨派名剧,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后,至今依然在各地京剧舞台上承传,足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强。

    二、杨派《文昭关》的唱念特点

    在学习《文昭关》的时候,老师要求唱念出伍子胥的苍凉、悲哀、凄惨、沉郁的感情,要把唱腔融入人物。学演《文昭关》之后,能体会到,杨宝森先生的《文昭关》可以说是精心揣摩出来的精品。唱念稳健含蓄,孕味醇厚,吐字、咬字、发声、行腔刚柔相济、曲中有直、圆而不华、平中见奇。唱念中之优美感使人回味无穷,给人的感觉就像涓涓细流,绵延不尽。他利用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嗓音偏低、音域宽广、嗓子坚韧耐久、胸腔共鸣好的长处,竭力调动鼻音,使声音听起来不觉得干涩,并且非常恰当的使用了头腔共鸣。在第一场,念“马来”二字就是利用自身条件的优势运用了鼻音、绷音、衬音,在第二场中的〔快原板〕后面“哭一声爹娘不能见,爹娘——”,第二个“爹娘”运用了哭腔和水擞。在两个哭腔“爹娘啊”“向谁言”中,将“爹”字和“谁”字创造性地使用脑后音(即头腔共鸣)翻高来造成“泛音”效果,不但弥补了没有高音的缺点,而且形成一种别具风格的特点。至于绷音、衬音、闷音、趴音以及大幅度的擞音,在杨宝森的《文昭关》唱法表现的非常明显,尤其是水擞、疙瘩腔、哭腔的运用十分巧妙,大大体现了其唱念特点。

    杨宝森先生的咬字能够做到显而不露。他咬字不很重,可是清楚明确、自然流畅。如果咬得很重、很死,就会使人感到矫柔造作了。在[二黄慢板]中的“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里面有一些复音字,杨宝森把这些复音字的头、腹、尾三个部分唱得很清楚,结合得浑然一体。比如,“丧家犬”中的“家”字,听起来既有“鸡,一,啊”三个音,可又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浑然一体的一个“家”字。此外,杨宝森还能够利用字音的变化。加强感情的表现。比如,“满腹的怨恨我向谁言”的“谁”字,他利用“熟无诶”的切音,使了一个婉转动听的小腔,听起来就有点伤感的味道。再比如,“夜夜何曾得安眠”一句,有两个“夜”字。第二个“夜”字,杨宝森先生利用反切使了一个短促的小腔,听起来就和第一个“夜”字有了不同,使人感到华丽、流畅,且合“夜夜何曾”这个词的含义。还有在《文昭关》里的过度字也就是虚字,比如“满腹的含冤我像谁言(呐)”,“借(呀)兵回转”等,既不能按字头字尾的唱出来,也不能唱的虚飘,它是在整体行腔中是过度字,听起来的时候给人似有似无的感觉。

    杨派重视四声的运用和喷口的表现,以及复音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收音、归韵都十分讲究。吐字坚实有力,实中有虚而不轻飘,使得每个字,每个音昕起来都十分的饱满、醇厚。杨派在唱腔处理方面更有新意,高低音的变化幅度不大,但是把强弱、虚实、大小、抑扬等种种关系表现得错落有致,柔中见刚。其旋律与节奏舒展畅流,气口处理巧妙得当,有时一气呵成,声情并茂,振奋人心。

    三、杨宝森先生《文昭关》五版本比较

    杨宝森先生的《文昭关》所能查到的版本有五个,1950年香港演出实况版,195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版,195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版, 1957年上海演出实况版、1958年中国唱片录音版。在唱法上、劲头上、尺寸上、投入的感情上进行比较, 杨先生的《文昭关》出版录音中以1957年的实况为多,哈宝山先生饰演东皋公。1950年香港实况录音,汪正华先生饰东皋公。在叫板的爹娘一句中爹字较其他版本中稍拖得长些(爹…娘);开唱伴奏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二黄慢板〕第一句“一轮明月照窗前”劲头足,窗前的“前”字可谓一气呵成没有偷气,第二句“愁人心中似箭穿”的愁字处理没有甩出唱,而是平中见奇的顿在那,“心中”中间有停顿,很巧妙的加了虚字,变为“心(呃)中”,“实指望”处理为分开行腔,与其它版本较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到吴国”的吴字后有小垫字“哇”;另有“谁知”处理为“有谁知”后一句“思来想去”的“来”字也没甩出,也是平中见奇的顿在那,“今夜晚”一气呵成中没停顿。1954年录音,这个版本是较中路的嗓音状态好体现出了杨派的特点。“一轮明月——”唱的饱满,“照窗前”有气口较舒服;“愁人”的“人”字处理与众不同小腔迭起,“似箭穿”拖腔后给胡琴肩膀头非常高明。1956年版虽与57年的时间上间隔短但差别较多,最大的体会就是56年这段唱尺寸上较慢,但是韵味十足。还有一个细微的与众不同就是后面“龙游在浅沙滩”的“沙”字走本音没扬小腔。1957年这版叫板的哭腔就把人带了进去尺寸恰到好处与56年有相同的是“愁人心中”的心中没落板上。最后1958年1月28目的录音,冥冥中有些预感,唱法上可以说是颠覆了以前,有一种追溯以前《文昭关》的意思。如“似箭穿”的变唱,“实指望”的连唱,“眉不展”,“夜夜何曾”的唱法,以前满腹的含冤改了满腹的“怨恨”,“鱼儿吞了勾线”在这段唱里。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将北方鼓曲里的“耍板”技巧运用进来,而且“耍板”的幅度较大,较为明显。所谓“耍板”就是让本当落在板眼的字不落在板槽内,达到仍有节奏,又灵活多变的效果。在这段〔二黄快原板〕中,“你就该拿我献于昭关”的“该”字就是“耍板”的典范。

    四、杨派《文昭关》唱腔的改变

    杨宝森先生在《 文昭关 》中对于唱腔的改变可以说是超前的, 他吸收了汪派的特点,又按余派的演唱风格,使之融合在一起。但是又由于杨宝森先生嗓音条件,而不能表现到汪派和余派高亢激昂的唱念手法。杨宝森苦心钻研,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不断地创造,发展成为自成一格的杨派唱腔。

    其实,杨宝森先生的《文昭关》中,真正让他苦心钻研,改变唱腔的原因是,抗战胜利后,梅兰芳约他去沪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由于上海观众习惯听谭富英响遏行云,淋漓爽快的演唱风格,故对杨宝森先生的唱法一时接受不了。杨宝森先生回京后,认真总结上海演出失利的原因,养精蓄锐,扬长避短。当再次去上海自己挑班时,乃迟迟未露此戏,直到上座率岌岌可危,前后台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杨宝生先生才抛出苦心孤诣的《文昭关》,以雄浑沉郁的唱法,融人物心情于低回婉转的声腔之中。杨宝森先生用发展了前人的“脑后音”,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伍子胥的悲壮与激愤,超越了高亢激越的汪派唱腔,打破了没有穿云裂石的嗓子便不能唱《文昭关》的“禁区”。杨宝森先生这一大胆改革,为宽音有余,立音不足的老生独辟了一条蹊径,给京剧老生演出艺术增加了一种新的流派,杨宝森先生的《文昭关》演出后,上海剧坛颇为震动,无不学习杨宝森先生的唱法,于是上海掀起“杨派热”!

    这次改革《文昭关》,杨宝森先生在唱腔上改动很大。《文昭关》里的一段匿二黄慢板目成为杨宝森最代表的一段唱,实是用尽了他的心血,恐怕也算得上是杨一生中最大的创作了。杨宝森先生因受嗓音的限制,则大都改用深沉浑厚的中低音来表达慷慨悲壮的情绪,同样收到一定的效果。《文昭关》列举『二黄慢板』第一句“一轮明月”的“一”字,汪派唱“530”,而杨派唱“24 30”,又如第一段『二黄原版』第一句“心中有事”的“心”字,汪派唱“5 5320”杨派则改为“3 3�9�9 520”。有时因剧情需要和杨宝森先生的嗓音条件,偶尔也采用汪派的唱法,比如当唱到“鸡鸣犬吠五更天”第二段『二黄原版』时,速度加快,剧情发展以达到高潮,杨先生完全走高音,使得旋律逐层上翻,揭示了伍子胥的悲愤情绪已激化到无法抑制的程度。

    尽管杨宝森先生对这个戏的创造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但他并未就此满足, 而是不断地思索着如何予以改革和提高。特别是到了晚年的杨宝森先生更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从1957年在杨宝森先生逝世前不久所灌录的《 文昭关 》唱片中就可以得到证明。演唱『-黄慢板』中的“俺伍员好似丧家犬”中的“家”子这次灌录唱片时则是用中眼起唱,不仅新颖别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一再重复头眼起唱的弊病等。后一句“满腹的含冤”,本来词谱是77.656 7,从对比中,不难看出改动的词腔更能表现剧中人物的愤恨情绪。又如“实指望”三字,杨宝森先生最早唱成213325332,后来改为3 325 3320 I 最后则改成33253320I。第一种唱法属于正规格式,未免有老调之感。第二种唱法似较平稳,一字一拍,也觉得清新。也是现在大多数演员在唱的(如:李鸣盛),最后一种虽显得较仓促,但比较能符合伍子胥那种急于报仇的心理状态。

    京剧《文昭关》是杨宝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杨派艺术风格的一个剧目。杨先生比较擅长扮演那些落魄的英雄形象,象《碰碑》《洪羊洞》《骂曹》《卖马》《 失空斩 》等戏都是杨派的拿手杰作。杨派艺术风格高雅稳健大方,深沉含蓄,雄浑豪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