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义伶
(2013-09-19 10:53: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
文/胡绍祥
一、夏汝开义传千秋
夏汝开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办的吴郡班伶人。张岱家是绍兴一带的世家望族,其祖张汝霖,其父张耀芳,均嗜好戏曲,到了张岱这里更是爱戏成痴,祖孙三代人先后办过6个家班。
台上的夏汝开是个喜剧天才,他演戏时,弩眼张舌,喜笑鬼浑,观者绝倒,听者喷饭。一些盛大的宴会,如果没有夏汝开到场,赴宴者就会感到不快乐。台下的夏汝开为人忠厚,他将父母和弟妹接到绍兴,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然而一家人团聚没多久,其父亲却患病身亡。夏汝开无钱葬父,张岱为其当了一件衣服,资助他办理了父亲的丧事。一年后,张岱从山东游历归来,夏汝开已患重病卧床,
7 天后竟撒手西去。这使张岱甚感悲痛,挥笔写下了《祭义伶文》。
他在《祭义伶文》中对夏汝开说,你和你父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去世,都是由我来办理的后事,这既让人惊奇,也让人感到凄惨。你为人跋扈而又戆直,你去世之后,你的跋扈已被人忘记,留下的只有戆直,这让我不得不思念你,为你感到惋惜。你去世的消息被人们知道后,大家无不为你感到叹息,这是你的荣耀啊。由此我想到,有许多名公巨卿,没死的时候,人们都祈求他们快点死,已经死的,人们则庆幸他们早该死。你没去世之前,人们都喜欢你,赞美你,你去世之后,人们都为你感到惋惜,而且还有旧主人来祭奠你,你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张岱所作的这篇祭文,满怀深情地记述了他和夏汝开的交谊,夏汝开的艺德和艺术影响,以及时人对夏汝开的评价,使夏汝开虽死犹生,义传千秋。
二、梅巧玲慷慨大义
梅巧玲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祖父。梅家祖籍江苏泰州,世代以雕刻为生。清道光十年至咸丰十年间苏北里下河一带水患不断,导致无数人家沦为赤贫。梅巧玲的父亲因穷病而死之后,母亲颜氏带着巧玲与两个弟弟逃难江南,忍痛将巧玲卖给苏州一个江姓鳏夫作了义子。义父江某一度将他视为己出,但好景不长,江某在娶妻生子之后,将梅巧玲卖到了一个叫“福盛班”的戏班子作学徒,梅家由此与京剧结缘。
梅巧玲在“福盛班”苦学皮黄。班主杨三喜好用硬木板毒打徒弟,巧玲的手纹居然被他打平了,可见其所受磨难。终于出师之后,巧玲随即进京,入宫给慈禧太后演戏。慈禧见他生得脸圆体胖,为人一团和气,能显示出雍容华贵来,遂赐他雅号“胖巧玲”。此雅号随即流传开来。清同治、光绪年间,
梅巧玲与其他十二位京剧名伶并称“ 同光十三绝”,红透京城,不久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成为班主。
梅巧玲做了班主之后,一反苛待学徒和艺人的恶习,无论是对待角儿还是学徒,他都以礼相待,尊重爱护,特别宽容。在戏班因故不能演出时,他不惜借贷给演员发薪水。他曾在吊唁身后萧条、生前借他钱的一位朋友时,随手将欠条丢进灵前的烛火,而不向其未亡人索还。一位靠典当生活的举子被他遇上,他不但将举子的东西赎回,还留下百两银子帮其度日。
梅巧玲的种种善举,慷慨大义,在梨园界里留下“义伶”的美誉。
三、程砚秋义心至性
程砚秋的成名与罗瘿公有很大关系。罗瘿公何许人也?此公为清末民初的北京一位大名士,生于顺德一个仕宦世家。少年时代到广州万木草堂就读,受业于康有为,27岁获选优贡,保送上京,入国子监深造。辛亥革命后,罗瘿公历任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袁世凯称帝前夕,他退出官场,以卖文卖字为生。
程砚秋生于北京一满族家庭,因生活所迫,6
岁时卖身荣蝶仙门下学戏。十一二岁登台演出,每天挣的“戏份儿”,如数交给荣蝶仙。荣蝶仙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只要有戏就接,不管程砚秋的身体是否受得了。有一天,他白天在浙慈会馆唱了《祭塔》,晚上又赶到丹桂,陪当时已有点名气的女老生李桂芬唱《武家坡》,由于过累,他的嗓子突然哑了,提前“倒仓”。这年他13岁。戏曲演员从小学戏,“倒仓”成了一关。有的人顺利过关,有的人在这一关上把嗓子毁了,只好降而求其次,当个下手、龙套,或者改行。“倒仓”期间,嗓子不可过累。而恰在此时,上海一家戏园的老板来找荣蝶仙,以每月
600大洋的包银聘程砚秋去上海演出。
眼看一个很有前途的艺术生命就要毁于一旦,对程砚秋的才艺颇为欣赏的罗瘿公,筹借
700大洋送到荣蝶仙门下,将程砚秋从荣家赎身出师。在接出程砚秋的路上,罗瘿公口占一首七言诗,开头两句是:“
柳絮作团春烂漫,随风直送玉郎归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把程砚秋留在身边,亲自教他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又请名师王瑶卿、张云卿等教授京剧。两年后,程砚秋嗓音恢复,参加了余叔岩戏班,从此走向京剧艺术大师之路。
四、马连良义薄云天
马连良与邵飘萍是一对忘年交。邵飘萍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马连良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在京剧艺术改革上多有建树。
邵飘萍是马连良结识的对他演艺生活产生毕生影响的第一个文人。邵飘萍当时任《京报》主编。他十分喜爱马连良的表演,在京沪两地报纸经常发表文章,支持和鼓励马连良在艺术上革新。邵飘萍时常与马连良见面,向他介绍各种艺术门类,讲解诗词歌赋,勉励他要多演能发挥其唱、念、做兼擅的戏,走自己的路。邵飘萍为马连良题写了“
须生泰斗,独树一帜”的题词,并发表于报端,使马连良大为感动。当邵飘萍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眼中钉以后,马连良也多次受到暗示甚至警告,要他不要再与邵飘萍接触,说邵飘萍有“革命党”之嫌。马连良却认为邵先生是少有的好人,为人正派,让他懂得了许多演戏和做人的道理,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始终把邵先生作为他的良师益友。
1926年4月26日傍晚,邵飘萍被北洋军阀杀害。邵飘萍遇难后,北洋军阀不准家属收尸。马连良听说“谁来收尸,谁就有革命党嫌疑”时,不顾亲朋好友们的阻拦,毅然前往法场。他说:“谁都知道我是唱戏的,与政治无涉,我要让邵先生入土为安!”当他见到邵飘萍右眼下之饮弹创痕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遗骸失声痛哭。
马连良以友人的身份出面,在城外搭建了一个凉棚,接待前来吊丧的人们。前来吊唁的人很多,从上午7时开始,到下午3时还没有结束。现在保存下来的邵飘萍殉难后的照片,就是马连良当时亲手拍下的,为控诉北洋军阀的暴行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京剧大师义薄云天,手葬一代报人邵飘萍的故事,传诵一时,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