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台湾京剧齐鲁情
(2014-12-10 08:34:13)
标签:
台湾京剧 |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
文/刘智璞 张文玲
黄和
据记载,清光绪十七年,也就是1891年,当时的台湾布政使唐景崧(也有说是台湾巡抚刘铭传)为母亲做寿时,特地从上海请来了一个戏班唱堂会,
这是台湾目前可考的最早的京剧演出。不过这次演出仅是私人堂会,并未扩及到民间,因此,对当地戏曲文化影响不大。
进入20世纪后,福州和上海等地的戏班先后赴台演出。到了1924年,台北的“永乐座”落成后,更是把来自上海的京剧戏班演出推向了高潮。据统计,在这前后30年间,
有50多个来自上海的京剧戏班到台湾各地巡演,
为台湾播下了京剧的种子。但当时台湾观众所见到的京剧基本都是海派戏,如连台本戏、火爆的武打戏以及当时流行的时装戏、洋装戏等,从行当上看,
多以武生、武净为主。真正让台湾观众享受到“正宗的京派”京剧艺术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先后有几批内地的京剧团到台湾演出,
其中,规模大、角色全、水平高、对台湾京剧发展贡献最大的有两个,
即顾正秋组班的顾正秋剧团、王振祖组班的中国国剧团。顾正秋被台湾学者称为“台湾京剧的奠基者”,
而王振祖则为台湾的京剧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两个剧团与山东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顾正秋, 原名丁兰葆,
1939年11月考入上海戏剧学校,师从芙蓉草、魏莲芳,还向黄桂秋、张君秋学过戏,1944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她坐科期间就曾多次登台演出,她的嗓音清婉嘹亮,宽广圆润,高低顿挫分明,婉约中见清脆,刚健时含蕴籍
,因而颇受观众好评。出科不久,顾正秋就搭了谭富英的班。到1946年,她便自己挑班,分别在南京、徐州等地演出,但当时的顾正秋并不是很红。她在艺术上的重要转折,应该说是在青岛。1947年,顾正秋与青岛永安大舞台签约,携胡少安、孙瑶芳、张正芬来青岛。3天打炮戏《四郎探母》、《玉堂春》和《王宝钏》,受到岛城戏迷热捧,使她一炮而红。签了一个月的演出合同,场场爆满,甚至于卖站票。这当中还有一个插曲。当时“后四小名旦”中的陈永玲、许翰英、杨荣环三位在青岛市礼堂(现在的青岛音乐厅)演出。按理说这三小名旦,
虽比李世芳、毛世来等“前四小名旦”还有些差距,但是加到一块,名声也是很显赫,
而且戏码也很硬。但是开始还能上个七八成座,以后就逐渐减少,只得提前中止了演出合同。敏感的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话题,各地的许多娱乐报纸以“顾正秋和三小名旦打对台,三小名旦落荒而去”为题,大肆渲染。其中,北京比较有名的《立言画刊》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顾正秋红在青岛”。传媒上这一渲染,使顾正秋声名大振。
1948年, 顾正秋第二次到青岛,
在永安大舞台演出了《贵妃醉酒》、《春秋配》等剧目,期满后回到上海,11月,受台北永乐座之约到了台湾。
顾正秋在永乐座的3天打炮戏是《玉堂春》、《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和在青岛唱红时的安排完全一样。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天的《 玉堂春》,观众就被顾正秋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所征服,一阵阵的热烈掌声、喝彩声,
表示了对顾正秋的认可,
对京派京剧的认可。特别是顾正秋对“起解”中那段著名流水板的独特演绎,比如“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苏”字,由原来的平音改为一波三折,这样一改,更加充分地展示了苏三此时复杂的内心情感,
达到了“一句苏三惊四座”的艺术效果。台湾工商界著名人士、后任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先生事后在文章中写到:“清脆洪亮的嗓音,细腻传神的表演,竟出自一个20岁的姑娘,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我在瞬间就被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
第二天全部《红鬃烈马》,顾正秋前后正宗青衣的王宝钏,中间赶刀马旦的代战公主,第三天全部《四郎探母》,顾正秋前后铁镜公主,《巡营》中反串小生杨宗保,
更是让观众如醉如痴。永乐座冠盖云集, 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从此, 拉开了顾正秋在台北长达
4年半,1千多场演出的序幕。顾正秋凭借其出色的演技,被当地观众誉为“台湾梅兰芳”。
顾正秋在台湾所演出的剧目大都是正工青衣戏,如梅派的《凤还巢》、《贵妃醉酒》,程派的《锁麟囊》、《鸳鸯冢》,尚派的《汉明妃》,黄派的《春秋配》等等。有时也贴花衫花旦戏,有荀派的《钗头凤》、《花田错》,甚至还演过《巴骆和》里兼武旦与泼辣旦于一身的巴九奶奶。总之,在“永乐”的近5年所上演的戏,
几乎涵盖旦行各个流派的主要剧目。这不仅代表顾正秋个人艺术造诣之高深,更进一步显示出这样的意义:台湾和京剧的联系,已由“萌芽期”的“单一海派京剧”,扩大到“京剧唱、念、做、打综合艺术的全面展示”。虽然顾剧团在台湾的演出还不到5年,但顾正秋对台湾京剧的影响超过了半个世纪,“一代青衣祭酒”的地位无可撼动。
二
如果说顾正秋为京剧在台湾奠基的话,那么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王振祖。王振祖,号啸云馆主,是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享誉全国的名票。他自幼酷爱京剧,
在北京上大学期间,
随梅兰芳的师兄、早年曾与梅兰芳合作并被赞誉为“兰蕙齐芳”的名旦王蕙芳学艺,还得到“通天教主”王瑶卿和梅大师的点拨。毕业后,长期在山东盐务局工作。王振祖专攻梅派青衣,他的唱工可说虽无激越高亢之声,却有余音绕梁之妙。他纯正的梅派神韵深受山东观众喜爱,从而有“山东梅兰芳”的雅号。他曾多次到京津沪以及西南地区巡演,受到戏迷们的热烈欢迎。
1949年,王振祖与言少朋、李蔷华等组建“中国国剧团”到了台湾。但演出时间不长,剧团就解散了。王振祖先生出于对京剧在台湾长久发展的考虑,毅然告别了他深爱的舞台,开始着手筹办戏校。经过多方努力,在1957年,王振祖办起了台湾第一所正规的京剧学校——复兴戏校,聘请了白玉薇、牟金铎、王鸣永、韩金声、李桐春等京剧名家任教,周正荣、章遏云、高德松、周金福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也经常来校辅导。
首批招进了 130 多名“复”字科的学生。为了办学, 王振祖甚至典当了夫人的首饰。但复兴戏校仍然是财务拮据,
校舍破落,师生更为清苦。这一切,丝毫没有动摇王振祖培养京剧人才的信念。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等工商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使复兴戏校渡过了难关。经过几年的努力,上世纪60年代,
复兴戏校可以说撑起了台湾京剧的半边天,校友人才济济,叶复润、曲复敏、王复蓉、 崔复芝、 曹复勇等“复”字辈的学员根基扎实,
至今仍有多人为剧坛的中流砥柱。到王振祖1980年逝世之前,20多年时间里,复兴戏校数次组团到海外巡演,
足迹遍布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的20多个国家,对传播中国的国粹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经历了20多年的繁荣之后,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胡少安、周正荣、李金棠、严兰静、古爱莲等京剧名家相继淡出舞台,台湾的京剧演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到70年代的中期,海光剧团王海波、魏海敏等新秀脱颖而出,使得这一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到王海波,
戏迷朋友马上会想起山东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正是在这位裘派宗师的精心传授下,王海波成为继齐啸云之后,海峡两岸红极一时的女花脸。
王海波13岁进入台湾海光剧校。开始学的是旦角,但在一次演出中,一个唱花脸的男生忽然倒嗓,
王海波临时“钻锅”,饰演包公。舞台上,王海波从唱腔到做功都很到位。“女包公”获得彩声连连,王海波一炮而红。从此,王海波便成了海光剧团的主演。只要她挂牌领衔,剧场常常爆满。
王海波嗓音宏阔,扮相传神,把包拯、曹操、项羽、张飞等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她扮演包公,唱腔抑扬顿挫,表演刚柔相济,感人肺腑,唱出了裘派花脸的澎湃气势与豪情。面对成功,她更加渴望能够跟随裘派著名艺术家方荣翔先生学戏。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王海波将自己演唱的录像带捎给了方荣翔。方荣翔看后一阵惊喜:“
没想到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裘派女花脸!”
1988年6月,方荣翔赴香港演出时,正式收王海波为徒,这是方荣翔先生一生收的最后一名弟子。在香港的一个月里,尽管演出任务繁重,方先生仍是挤出时间,
先后为王海波说了《赤桑镇》、《铡美案》、《探阴山》等戏,海波是白天学戏,晚上观摩,
受益匪浅。王海波曾多次说过,这30天,是她从艺生涯中收获最大、最愉快的30天。
1989年4月,方荣翔病情已很严重,面对专程探望的王海波,方荣翔坐在病榻上,
吃力地将《锁五龙》等9出戏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悉心相授,海波眼含热泪,
一一铭记在心。方荣翔还乐观地说:“你放心,我会复原的。等我出院,就带你和省京剧院下去。我少演,你多演,适应了,再到北京,参加建国40年庆祝演出。”然而天不假年,7天以后,方荣翔先生溘然长逝。王海波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送别了师父,她随山东省京剧院到山东各地巡演,
她的精湛演技,给齐鲁大地的父老乡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1月,王海波在台北创建“新生代剧坊”, 赴北京参加“
庆祝徽班进京200年汇演”, 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更可令方荣翔先生欣慰的是, 王海波分别在 1 9 9 1
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戏曲“ 梅花奖”,1996年荣获美国“亚洲杰出艺人奖”。
60年过去了,海峡两岸的京剧交流日趋紧密。近年来,李宝春先生率台北新剧团数次来大陆演出,内地的京剧院团也时常出现在台湾的舞台上。如今,方荣翔先生、王振祖先生已驾鹤西去,顾正秋女士也进入耄耋之年,在写到这里的时候,
笔者又想起顾正秋在她的回忆录中所提到的青岛——
“永安戏院每晚满座不说,而且有站票。在换场时间,台下一片跺脚声,
我以为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站票观众时间长了脚冷,只好踏步,借以活动取暖。按说这种情形会使秩序不好,影响台上唱的情绪,但事实并不然,
只要演员出场, 台下就会鸦雀无声。所以,我觉得青岛的观众们都是懂得听戏的主儿,他们极尊重演员,
他们全神贯注地在听、在看……演出之余,我们去逛公园,看日本大庙(原址在黄台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拆除),到海水浴场去玩。可惜的是那里并未春暖花开,樱花只有些红蕾……”
这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青岛的深深眷恋。我们多么希望顾正秋女士能有机会再回到当年一炮而红的地方——青岛,看看即将建成的青岛大剧院,来会会她当年的“粉丝”,也感受一下60年来青岛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