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三堂会审》的王金龙
(2013-01-29 09:11:10)
《三堂会审》的王金龙是一个配角,常常被忽视,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个戏小生很省事,仅仅坐在台上“看戏”罢了。实际呢,我觉得演这个角色很累。内行人都知道,演员到了台上,唱念做打齐全,倒不一定觉得累,唯独坐着“看戏”,相当吃力。这出戏就很典型:苏三连唱带做,“红袍”、“蓝袍”旁敲侧击,王金龙坐在当中,三面应付。如果马马虎虎,自然不费什么力气,可要把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此时此地的复杂心情细腻地刻划出来,把“冷角”唱“热’,就极不容易了。开始,我也不大懂得它的厉害,第一次演这出戏时,穿戴好了,上台一坐,人家唱人家的,
我自己精神并不集中,竟然头昏得要呕吐出来。说来很有趣,
我们做演员的常有一个体会,在台上没事干,光“看”不动,常会呕吐。有一次大热天华文漪演《太白醉写》的杨贵妃,坐着一动不动,头就发昏,差点呕出来。我演王金龙就有这个体验。
后来拜了程继先先生为师,他老人家演这个角色就特别讲究,他对我说:“演这出戏比唱一出正戏还要累。”
这出戏是程继先老师的得意之作,
开始也不大愿意教我。恰巧那一年上海大舞台(就是现在的人民大舞台)开幕,请了梅兰芳、马连良两个剧团合作演出,这种阵容,今天听听也够老戏迷们过瘾的了,单是小生,梅剧团有姜妙香,马剧团有叶盛兰,足够足够了。程师那时既在梅兰芳剧团,又在程砚秋剧团,本来用不着去凑热闹,可是梅先生一定要请他老人家去。盛情难却,只得奉陪。真是无巧不成书:那时我正在程剧团,程剧团每星期只唱一次,戏码是隔周公布,下星期恰巧贴的是《三堂会审》,本来是程师的王金龙;现在他老人家要跟梅剧团去上海,那砚秋的戏怎么办呢?只好叫我去顶。我就乘势向他老人家提出:这出戏我没学过,不会(其实我老早演过多次了,只是没向程师学过)。老人家没有办法,只好临时抓紧给我说戏。时间虽短,说得却是异常道地,从怎样掌握出场分量说起,一直讲到剧终为止,每个节骨眼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尤其是那六次笑,说得特别仔细。我再把自己原来在上海跟蒋砚香老师学的,从观摩李桂芳老先生演出时记下的,择其精者而用之。到那天晚上,与砚秋首次搭档,居然赢得广大同行和观众的热烈赞扬。从此,这出《三堂会审》也就成了我的一出“看家戏”了。
《三堂会审》里的王金龙,已经是山西省的按院大人,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省里的第一把手,过去称封疆大吏,身份很高。出场的时候,戴纱帽,穿红帔,面部表情要庄重,神态要比较严肃,台步要走得稳,坐下也要坐得有气派。从行当来说,同样是小官生,分量就要比《贩马记》里的赵宠重得多,因为一个是小小七品县令,一个到底是八府巡按了。这里的关键,是出场的台步不能走得快,一快,看上去就“飘”,就显得分量轻了。当然,也不能太慢,不能慢得象《群英会
》里周瑜出场时那样一人家到底是“三军司令”,周大都督嘛!封建社会的封疆大吏,我当然没有看到过,但是清朝未年苏州的几个大官,倒是见过的,而且还有点印象,所以装起“官腔”来,还有点儿“感
性知识”哩!
缓步出场到台口站定,即念(引子)。我念的词句是这样的:“为访姣容,亲到洪洞。恩情一旦抛,何日里,再得相逢?”最后一句,一般都念“何日得相逢”;我则加上一个“里”字和一个“再”字。所以加这两个字,主要借用昆曲念(引子)的办法,把“
何日得相逢
”一句拆成两句,抑扬顿挫变化更大,听上去气派就大,分量就更重些。还有,最后一个“逢”字,不少人念阴平,念成“风”字音,但字典、韵书都注明应念阳平。昆曲中或者北京人讲话时,也都是阳平,为什么到台上要念阴平呢?我找不到依据,因此我是念阳平的。而且(引子)的最后一个字,念阳平更加压得住。
(定场诗)一般都念:“无论皇亲国戚,哪怕侯伯公卿,王子犯法如庶民,不斩萧何律不行。”第一句我把“皇亲国戚”倒过来,念“国戚皇亲”。为什么要这样念呢?因为照老的念法,“
国戚 ”两个入声字叠在一起,放在后面,声音打不远,倒过来,“皇亲”两字一个阳平声,一个阴平声,念起来声音就放得出、送得远。第三句 “
庶民”的“庶”字,我按中州韵念树音。唯独最后一句“不斩萧何律不行”,我到现在也弄不懂它是什么意思。京戏唱词里常常把这位西汉开国元勋比作坏人,什么“贼好比汉萧何私造律法”等等,大概是因为他同吕后一起搞阴谋,在未央宫诱杀韩情的缘故吧!现在有人把它改成“俱要按律而行”,意思就清楚了。下面的念白,我是照程师所授念
的:“本院王金龙,二甲进士出身。多蒙圣恩,特授八府巡按,奉命巡查山陕等省。昨日来在洪洞下马,内有谋死亲夫一案。”底下一句“我想苏三因何在此落案”,别人的本子里就没有。姜妙香同志则念“不知苏三因何牵连在内”。现在想想,这里有两点不妥:一是“昨日来在洪洞下马”,“昨日”刚刚在洪洞下马,“访姣容”就访清楚了,今天苏三就解到太原来了?时间未免大局促,把“昨日”两字删掉,改成“来在洪洞下马”就好了;二是这一句“苏三因何在此落案”,如肯定便是要寻访的玉堂春,那是不合适的,因为前面(引子)里既然已经有“
为访姣容,亲到洪洞
”,又已经找到了线索,眼前的问题就是要看看这个苏三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玉堂春就是了,所以这句活应当念成自我设问句,语气中应念出心中的问号来,接下去再念
“稍时升堂,必须先问此案,倘若是她,也好开脱她的死罪。,这样,字句既通顺,又合乎情理。念到这里,再念“正是:一朝身荣耀,难忘故恩情(或念旧恩情)!”这两句对也是程师独有,别人所无。而一般就接念最后一句:“来!伺候!”把“红袍”、“蓝袍”引出来就算了。(定场诗)、定场白,就是这个样子。王金龙念完两句对,“红袍”、“蓝袍”的门子先报:“二位大人到!”王金龙的门子传达完毕,王金龙说声“有请”,“红袍”潘必正、“蓝袍”刘秉义上场。王金龙便起身迎接。接到里面,王金龙归中坐,“红袍”、“蓝袍”坐两边。
坐定后有一段对白,“红袍”、“蓝袍”念:“大人出京以来,望隆山斗,所到之地,百草皆生,万民无不瞻仰。”通常王只接念“ 岂敢
”二字,以示谦虚。程师则在“岂敢”之后加念几句:“小弟初获封疆,诸多未谙,凡事还望二位大人指教。”这三句话加得非常得体。因为三个人在一起,职位虽是王金龙高,资历却是“红袍”、“蓝袍”老,而且一为藩台(相等于现在省里的二把手,同时兼民政厅长、财政厅长、农业厅长、粮食厅长
),一为臬台(
相等于现在省里的高等法院院长兼检察长、公安厅长),都是大员;王金龙属于后起之秀,应当有此一番表示。不过词儿太文,普通观众听不懂。好在现在有幻灯,可以打出来,不懂的观众看了字幕,可以问问人家是什么意思,这样既看了戏,又得到了知识。我们不是常说要培养观众吗,打幻灯片就是培养观众的好手段,应当好好利用它。也正因为它是培养观众的手段,我们就要重视它。首先,要写得准确,不能有错字漏字,其次,字要写得漂亮,让观众看上去舒服;第三,也可以加点必要的注释,以提高观众的欣赏兴趣。只要大家重视,这三件事是并不难做
到的。昆剧词句本身就是诗词,幻灯片用得好,等于通过一场戏向观众上一堂诗词课,是会得到观众欢迎的。现在有的同志处理这个问题,我看有些简单化,
戏词稍为深一点,怕观众不懂,就拿掉,颇有点“削足适履”的味道。这是题外的话,对不对,仅供参考。
王金龙说完这几句话,“红袍”、“蓝袍”也要回答一声“ 岂敢
”,然后再问下去:“大人出京,路过几省?”玉金龙答:“路过三省。”问:“在哪里下马?”答:“曾在洪洞下马。”问:“可曾查得民情?”答:“
也曾查得民情。内有谋死亲夫一案,恐其牵连好人在内。“玉金龙念到这里,“蓝袍”因为是专管打官司的,所以有点敏感,马上接一句:“有个贤愚而不等。”这句话就有点“卸肩胛”的意思。玉金龙懂得他的意思,还他一句:“好个贤愚而不等!”说的时候神态俨然,但脸上却要带点笑容——又象微笑,又象冷笑;既象是赞赏他这句双关语,又象是批评他的圆滑。接下去再问:“大人今日升堂,不知先审哪一案?”“自然是谋死亲夫一案。”“大人升堂,
司里等仪门伺候。”“二位请便。”讲完,送客。这组身段,现在的青年同行做得大都比较马虎。过去我和马连良、周信芳、鲍吉祥、张春彦、苗胜春、张国斌这些同志搭档时,常常在这组身段上得满堂彩。送客,出走几步,打一躬,摆摆手,
怎么能得满堂彩?要知道,这里面大有讲究:“红袍”先走,“蓝袍”随后, 王金龙送出门, 站在
门外;临别,“红袍”、“蓝袍”同时转过身来,向王金龙走近三步,一齐打躬告退,玉金龙微微欠身,伸手搀扶。“红袍”、“蓝袍”要走得齐,打躬要打得漂亮;王金龙欠身、伸手,要非常潇洒。配合得好,就非常大方、好看,观众会给你满堂彩。这组身段,《御碑亭》里也有,凑得齐,演得好,就能令观众叫好。从出场到把客人送走,这第一段表演也就结束了。在这段表演里,王金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拿身份”:既要有八府巡按的气派,又要有后起之秀的谦虚,缺一不可。
送走“‘红袍”、“蓝袍”,王金龙进门,念:“ 来!吩咐升堂!
”随后退场换蟒,再出场,进当中桌子站定,向“红袍”、“蓝袍”略一拱手,再向两边一摊手,请他们在两边坐下。这里不但要注意气派,还要摆出威风,因为这是“升堂问案”,同刚才的“花厅会客”就不同了。坐定即念“传长解”。崇公道进来,门子念“听点。”这时王金龙眼睛要斜看一眼公文。听到长解、护解者”是崇公道一人应点,马上惊堂木一拍:“嗯!长解是你,护解又是你,一人怎当二役,分明是一刁棍!”门子接念:“请刘大人用刑!”等到“
蓝袍 ”问明,念:“ 长解回明,其刑可兔?
”王金龙接念:“免。来!带犯妇!”念到“妇”字上,要一拍惊堂木。于是苏三上场。这时候,全场观众的目光自然要集中到苏三身上,王金龙可不能松劲,一定要正襟危坐,绝对不能象观众那样,拿眼睛去瞟苏三。我就看到过这样的王金龙,苏三上场时,他竟象个“台上看客”,盯住苏三看个没完。这就大大出戏了。等到苏三唱完,
崇公道念 “
犯妇告进”,王金龙才稍为向门外一望。即使这一眼,也不要看得太露骨,因为这到底是在三法司大堂,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身份。等到门子念“犯妇当面”,苏三跪下,王身子才稍冲前看了两眼,觉得实在象玉堂春,这才无法克制;而苏三低着头,面容又看不见,他又念:“那一犯妇,见了本院因何不抬起头来?”念这句的时候,意在要看一看她的面容,两只手撑住桌子,反应要大一点,脸上要露出一种期待的表情——因为这一面就要证实眼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了,所以虽身在大堂,也难免激动。接着,苏三遵命抬头,王金龙定睛一看:果然!尽管事前有思想准备,此时依然百感交集,所以一阵头晕,“哎呀”二字脱口而出——这两个字要念得轻而含蓄,以说明当时王金龙虽然惊讶、悲伤,仍没有忘记此时此地自己所处的地位,感情的波涛只是在内心深处剧烈翻滚。“哎呀”脱口之后,起唱(西皮散板):“本院堂上来观定,不是冤家是何人!一刹时,只觉得(唱到这里,突然站起,双手护胸,作将要呕吐状)心神不定。”这个“定”字,腔用不着拖得太长,就“糊……糊……”吐出来了。说明心血上涌很快,感情波动剧烈。(这段唱词,程师是人辰辙;蒋砚香先生还教过我一种是言前辙的,词是:“本院堂上来观看,犯妇原来是苏三,一刹时,只觉得神昏意乱”,我也唱过。)王金龙吐完坐下,以袖挡脸。这个突变,使得公堂上其他的人都不知所措,于是匆匆把苏三带下,再忙着请医替王看病。看病这段戏,记得我小时候还没有,是后来加上去的,恐怕纯粹是为了让旦角进去休息一下,但与剧情的发展,倒也并不矛盾。不过这个医生身上却是清朝打扮,头上又戴红顶帽子,这就莫名其妙了。看病之后,门子要喊“大人醒来!”王金龙接唱(南梆子),一开口就是下句(因为前面已经唱了“三条腿”了):“三魂渺渺又还魂”,按程师唱人辰辙,这句词有两个“魂”字。姜妙香
同志改成“七魄”,这两个字不大好唱,我仍按程师的词唱“三魂”,不唱“ 七魄 ”(言前辙词为“三魂渺渺又回还”)。下面接唱“
猛然间睁开了昏花眼
”,唱到“昏花”两字,搓手,揉眼,一看,再接唱“堂口内不见了王堂春”。这句也是照程师的样子唱的。我觉得“王堂春”三字摆得很好:“堂”字是阳平,“春”字是阴平,唱腔从
低到高,正合适。一般都唱“又听得堂口闹喧声”,不仅词中缺乏感情,而且“喧声”两个阴平连在一起,很不好摆,听起来就没有程师这句舒服。
(这句若按言前辙,唱“苏三不见为哪般?”)唱毕,接念:“来!吩咐二次升堂!”这“二次”两字也是程师加的,念到这里,王金龙还得下场,等“红袍”、“蓝袍”上场后再上场——下场上场都从下场门。现在演出,大多都把看病这段戏取消了,场子显得紧凑、干净一些,我觉得很好。
二次升堂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开始也是进正中桌子后面一站,摊手招呼“红袍”、“蓝袍”坐下。坐定,两人便问:“大人贵恙,还是新起,还是旧有?”其实这是明知故问,这样两个老于世故的岂有看不出王金龙心病之理!王金龙此时自然有点尴尬,只好随口敷衍:“乃是旧病复发。”两人接念,“大人有此贵恙,此案不审也罢。”王金
龙接念:“此乃朝廷大典,焉有不审之理?”两人又念:“真乃爱民如子的大人。”王金龙口答:“夸奖了。来!带犯妇!”两句连在一起,就是表示不耐烦的意思,因为此时的玉金龙已经一心想着苏三,无心多作敷衍了。苏三一上堂,王金龙便间:“那一犯妇,,你可有诉状?”苏三答:“有诉状,”王接念:“呈上来!”念这一句,声音要柔和,不能念得凶,身子要略向前冲,目光中露出一种期待的神色。苏三一念“无”,王金龙“嗯”了一声。念这一声要先张嘴,发出声来再闭嘴,然后再归鼻音,否则这个“嗯”字就念不响、送不远。下面接念:“本院问你可有诉状,你说有,叫你呈又说无,分明是一刁妇。”直到现在为止,大家都这样念。我虽然也是这样念,但总觉得即使为了掩饰,“刁妇”两字出自此时王金龙之口,也不近人情,
不如改成 “
是何缘故?”现在,我念“分明是一刁妇”一句时,是这样解释与表演的:士金龙问到为什么“叫你呈,又说无”,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话继续伺下去,下意识地左、右瞟了红、蓝袍各一眼,他立即感到威胁,马上找了这句官场常用的话说了。不想,门子念:“请刘大人用刑!”“蓝袍”象煞有介事,一手提签,高喝一声:“来!掌嘴!”此时王金龙一怔,先身体一侧,面向“蓝袍”,用一种紧张、责怪的眼光看着他,一扫之后,随即转向堂下,用一种爱怜、催促的目光看苏三。这两看,都是用眼睛在说话,对“蓝袍”的潜台词是:“我不过提出问题,何用你煞有介事!”对苏王的潜台词是:“别怕,有话快说啊!”这一表演,只有短短几秒钟,台上四个人如果“咬得紧”,是很有看头的。等到苏三回话,他才定下心来,坐正向外,听她大段申诉。听到苏三哀求“哎呀!大人哪!”他脸上动容,身于略向前倾、全神贯注;再听到她用富于感情的声调念“犯妇纵死九泉”,就在这个“泉”字上,王金龙要深深吸一口气,以表示内心的激动,再听到“也得瞑目了”,心中一酸,脸上要现出难过、同情之色。此时,“蓝袍”问:“犯妇回明,此刑可免?”他才最后把这口气松下来,说声“免”,脸上恢复平静,还略露笑容——好象渡过了一个难关。这段表演,正是全戏的第一个“关子”。
接下来,劈桎开枷,呈上状纸,崇公道下场。王金龙接过状纸,先念:“啊犯妇,你将状纸情由,一一诉来,若有冤情,本院开脱你的死罪就是。”这“若有冤情”四个字是我自己特地加的。我认为这四个字很重要。不加这一句,人家一听,不就怀疑:你这位按院大人同她什么关系?有冤无冤,不弄清楚,就拍胸脯开脱她的死罪!这种小地方如果不注意,对人物刻划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王金龙念完,苏三接念:“都天大人容禀!”在这个时候,我凑紧锣鼓的(导板头子),双手拿状纸,身向左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摆了一个看状纸的身段。这个身段,许多同行都给以肯定和赞扬。有人问我是怎么想出来的?其实,这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李桂芳老先生那里看来的。这位李老先生,戏路子很宽,不光小生戏多,还能演老生、红生、武生戏,有时还演花脸,我着过他演《七擒孟获》的魏延,一出场就很有光彩,开始还不知道这是谁演的,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李桂芳老先生。因为他有多方面的才能,所以给汪桂芬前辈看中,要招他做女婿。谁知还没有过门,汪老前辈的女儿就过世了,后来就娶了张少泉为妻,也就是著名电影演员李丽华的生母。张少泉也是内行,先演老生,后改老旦。二十年代在上海,我常常看李桂芳老先生的戏,特别喜欢他这出《三堂会审》。他这组看状纸的身段与众不同,真是好看。看多了,我才找出它的来源:原来是从关公戏里
“ 读《春秋》”那组身段中化过来的,所以庄重、大方,富于雕塑美。有了这组身段,王金龙在这段戏里,表演就更加活了。
锣鼓(导板头子)过后,起胡琴过门,王金龙低头凝神看状。当苏三唱“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这句(西皮导板)时,“玉堂春”三个字一出口,王金龙突然一楞,心想这不是我给苏三改的名吗?马上冲前身于看苏三,又再细看看状纸,立即摇摇头,因为状纸上面写的是“苏三”。心想:苏三就苏三,在堂上提玉堂春干吗?这一组身段,前后不过一分钟,每次演出都能引起观众反应。别小看这一楞一看苏三、又看纸再眼瞪苏三摇摇头的几个简单身段,分寸却不易掌握。这组“
哑身段
”是反映王金龙内心活动的,幅度大了,岂不惊动左右两位大人;幅度太小,则吸引不了观众,等于自做。所以做这组身段,幅度要适中,要有节奏感,一招一势,干净利落,含意要交代清楚,同时为下面“蓝袍”拿签欲动刑的一组表演,预先作好铺垫。因此,这组身段一定要扣准苏三这句(导板)要做到(导板)唱完,身段做了,正好放下状纸念台词,这自然也增加了它的难度。
(导板)之后,王金龙的念白里又出现了“刁妇”二字,前面说过最好不用,当然这里也最好不用,但我为什么一直没改呢?原因有两个:一是这出戏流行太广远了,我每次的合作对象又不同,如果忽然不照大路演法而改了词,同台演员都得重新研究一下表演如何改动,那么,大家意见未必一致;二是我也确实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词。因为
没有一句责备苏三的词,底下王金龙的门子很难喊出“请刘大人用刑”来。所以,给成熟的传统剧目改句词儿并不容易。怎么办呢?我就尽量体会原作精神,在表演上加以弥补。这里我就在念出“刁妇”一词前,仍如前面所述,左右瞟红、蓝袍各一眼,做为背供身段一交代王金龙的心情。但这句词我还是主张改。不过,不管怎样改,这里总要有一句责备苏三的词儿,一方面是为了再引出“蓝袍”的“看拶”,把戏推上去,一方面则是表现王金龙的心虚,他想借题发挥,掩饰一下刚才那突如其来的一病。
“蓝袍”念:“来!看拶!”大家完全可以设想,此时王金龙心里是什么滋味!想不到自己一句掩饰的话,竟会害得受尽折磨的玉堂春又吃这么大的苦头!真是又急,又怜,又恼,又恨,又悔。为了表现王金龙此时此地的复杂心情,我也借鉴了李桂芳老先生的一个身段:紧扣“吧哒空亢”这个锣鼓经,一翻右手水袖,双眼直瞪“蓝袍”手里的签子——不是瞪着他的脸,而是瞪着他手里的签子,因为签子一落,玉堂春就要受刑了;“蓝袍”的签子要拔出筒来,高举起来,曾经看一位青年演员演出时,仅把签子从筒中抽出半截,这就很难使这一节表演突出。与我合作的老演员都是举起来的。
“
蓝袍”还故意将手一动,好象要掷下签子,这一动不打紧,可同时牵动了两个人的心:玉堂春吓得发抖,王金龙紧张得身子前冲。六只眼睛都要有复杂的潜台词——“蓝袍”怒目直视苏三,仿佛在说:“你不要怕,我是故意做出来的,看看那位王大人急成什么样子”;苏三一面唱“大人哪”,一面看着“蓝袍”,是恳求“大人请你容我说清楚”,王金龙紧盯着“蓝袍”手中的签子,心情相当复杂,好象在打招呼:
“
不要狐假虎威吧!你到底意欲何为?”只有“红袍”坐在一旁冷眼观察,暗暗好笑。一直到“蓝袍”把签子放口筒内,王金龙浑身一松,才转过眼光向“蓝袍”脸上扫去,恰巧“蓝袍”也暗笑着把目光扫向这位按院大人。四道目光一对,王金龙相当气恼,乘势将右手水袖向“蓝袍”一拂,表示了他的反感,然后转过身去,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好象又在向“蓝袍”示威:“我谅你也不敢!”这段表演是全剧的第二个“关子”。这组身段我都是按程继先老师的路子演的,他的这段戏比起一般演法,要丰富、细腻得多了。同前一段“蓝袍”喊“掌嘴”那组表演比起来,这段表演幅度要大得多,配上大幅度身段,使得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旦角唱(回龙)“大人哪”结束,“蓝袍”放签回筒,念“脸朝外跪”。这是为了照顾观众,是戏曲艺术的特殊需要。真的升堂问案,何必叫犯人“脸朝外跪”!此时龙套下场,“蓝袍”问:“玉堂春三字是何人与你取的名字?”旦答唱:“玉堂春本是公子取的名。”此时王金龙有个稍稍点头的动作,意思是她说得不错。接下去是大段(慢
板),王金龙一边听,一边轻摇扇子,一边看看状纸,神态及表情都要显示出一种引起往事回忆的样子。这种平静,保持到“蓝袍”问苏三:“
七九一十六岁,可以开得怀了,头一次开怀的是哪一个?”这句问话,使王金龙心里为之一惊:“不得了!如果苏三据实回答,尊严安在!”为了表现王金龙的这种紧张,我即把扇子一收,折起来,脸上一汪,双目紧盯苏三,寄予希望:千万不可说出“王金龙”啊!旦角接唱“十六岁开怀”,拖一个很长的腔。“蓝袍”再追问一句:“是哪一个?”王金龙随着这一问,先是双眼一瞟“蓝袍”,局促见于颜色,当“蓝袍”念完“是哪一个”,他又马上侧身斜视“蓝袍”一眼,目光中既要有紧张感,又要有厌恶感。但这一眼要看得快、收得快,以防“蓝袍”警觉。然后,再一边手持扇子当胸,一边侧身斜视苏三,怀着一种非常明显不安的心情听苏三讲下去,希望她不要把自己“端”出来。谁知苏三一时情急,“是那王”三字脱口而出。王金龙这一惊非同小可,下意识地一下子把折扇打开,先侧转身子,瞪一眼苏三,再回过头来瞟一眼“蓝袍”,四目相对,似电光石火,一碰即收:又回到正中,瞟一眼苏三,后再瞥一眼“红袍”。这四眼一定要看得好,要看出不同感情:对“蓝袍”是又怕又恨,对苏三是又气又急,对“红袍”是察颜观色——看他有没有察觉,所以神情忐忑不安。
等到苏三唱出“王公子”三字,王金龙心情更是复杂:一方面感到比刚才轻松,王公子多得是,仿佛已为自己开脱了,一方面又觉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生怕露出破绽;正情急无计,忽然看到案上那张状纸,马上放下扇子,拿起状纸,把身子侧向左边,背对“蓝袍”,凑近眼睛,煞有介事地看起状纸来,实际上是故作镇静,希望这一问话快点了给。哪里晓得“蓝袍”穷迫不舍,还要问个“他是怎等样人”,苏三也实在被逼得无可奈何,何况她又不晓得“王公子”就坐在当中,所以唱出了他的来历:“他本是礼部堂上的三舍人。”其实,王金龙一见苏三就发“病”,“蓝袍”早已心中有数,问这问那,无非给他难堪而已,苏三说不说都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这句话一入王金龙的耳朵,就刺得他坐立不安,不得不出来阻止,深怕再审下去,自己的处境就更困难了。因此,他先把状纸放下,再瞪一眼“蓝袍”,苏三一落音,便板起面孔加以制止:“住了!本院问你谋死亲夫一案,哎,谁来问你在院中苟且之事啊!”
念这几句白口, 要用点力气,有点威严。念到“苟且之事”,右手拿扇柄画两个圈,
再一拍惊堂木,以加重语气。也有同志把惊堂木拍在念白之前,这固然无所不可,但是我倒觉得拍在后面可以更加强气氛。这时候的王金龙,一面确实有点生苏三的气,一面也急于打断这种审问,以摆脱困境,所以要表演出真是在生气的样子。
下面就要讲到笑了。京剧小生的笑,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小生的唱,风格是统一的,而又有它自己的格律,可以说这是小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特技。这出《
三堂会审》,笑的分量就很重,
按程继先老师的演法这出戏里有六次笑,实际上主要是前四次,各有特色。程继先老师当年这四笑最负盛名,给我说得相当仔细。我自己又参照昆曲老艺人所传授的昆曲笑法,并尽量发挥自己底气足、嗓音宽的长处,因而有些与人不同之处,观众比较欢迎。前面讲到王金龙自惊堂木,想打断“蓝袍”,让他不要再问当年妓院中的事。不料“蓝袍”、“红袍”都坚持非问不可,此时王金龙知道再要阻止已不可能,只好故意装作漠不关心,跟着两人口气说了两句:“哦!如此说来,是审得的?”“问得的?”接着又同两入相对“啊”了两声,然后一起纵声大笑。这是全戏第一笑,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笑,我叫它做强笑。玉金龙的主观意图,是通过这一笑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不满,虽是强笑,却必须笑得响,笑得长,笑得重。小生的笑技术性很强,要加强训练。要笑得响,笑得长,笑得重,必须用丹田劲,笑前要把气吸足,然后控制住,“哈哈哈……”逐步笑出来。有的同志不懂这个要领,笑四、五下,就接不上气来了。我每次按上述方法,凝神屏气,然后大笑“哈哈哈哈哈……”一口气可以连笑十五、六下,至二十多下。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王金龙当时的心情、处境、意图笑出来。不过还有一种笑法,就是笑成“轧轧轧”的声音。据我了解这是前辈朱素云行出来的。我小时候听过朱老先生这出戏,那时他还年轻,嗓子好,底气足,笑法同大家一样。后来年纪大了,底气不足,高音上不去,笑不动了,才不得已笑成“轧轧轧”。有的同行不了解这个情况,以为这种笑法有特色,也跟着“轧轧轧”地笑,这就变成舍长就短了。
王金龙强笑第一笑之后,“蓝袍”也接着假笑一阵。待“蓝袍”笑音将落未落——这个分寸要掌握得好,王金龙马上举手大拍一下惊堂木,以向“ 蓝袍
”表示内心的愤怒。这一拍,要拍得重,拍得“蓝袍”吓一跳,同时面孔铁板——同刚才强笑时的故作缓和形成对照,两眼怒瞪“蓝袍”。这次拍惊堂木是完全必要的。以下我认为不宜过多,再有三次就可以了:第二次是“蓝袍”指桑骂槐,说“分明是他王氏门中不幸,出了个败家之子”,王金龙冷笑一阵,“蓝袍”接在后面大拍一下,以示报复;第三次,两人唇枪舌剑,一骂“狠心的忘八”,一骂“倒楣的嫖客”,说罢,王金龙又一笑,两人再不约而同地一拍惊堂木,同时开口:“讲”;第四次,是在审间苏三院中“支销”时,三个人“审哪”、“问哪”一番对口之后,王金龙和“蓝袍”同时拿起惊堂木,又互相对看一眼,再欲拍未拍,轻轻放下。这一拍虽未拍下,但双方都要把惊堂木举得高一点。用这个夸张的动作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明双方肚子里都有一股气,都要想发作,但又限于环境,未便发作。这四拍各有特色,也确有必要。现在有的青年同志,喜欢多拍,动作也大多,几乎坐不定,脸上表情也常常怒气冲冲。我认为这都是过火的表现,不合王金龙这个巡按大人的身份,也不合三法司大堂这个典型环境。下面还是翻回来,讲讲第二笑的特点。
王金龙一拍惊堂木,审问继续,苏三接唱“
初见面赠银三百两,吃一杯香茶就动身”。“红袍”接念:“那王公子初次进院,吃杯香茶就是三百两银子,此公子可算得慷慨呀!”
这一句是“红袍”故意要赞到王金龙心里的,一下子使王金龙有点得意忘形,于是便满面春风地接上一句:“可算得大方啊!”哪里知道“蓝袍”不让他高兴,从斜刺里戳来一枪:
“ 说什么慷慨大方,
这分明是他王氏门中不幸,出了个败家之子。”这“败家之子”四个字分量多重,王金龙骤听一怔,要想发作,却又不能,所以就“啊喝喝喝……”地冷笑一阵。这同第一笑不同。第一笑是强笑、假笑,是要用来掩饰,不是用来泄怒,因为那时“蓝袍”还没有触怒王金龙;这第二笑却是冷笑,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这“败家之子”四字使他羞恼成怒,很恨“
蓝袍
”,所以要笑得狠,笑得冷。“蓝袍”一拍惊堂木以后,苏三接唱“在院中未住一年整,三万六千银一概化了灰尘呐”,“蓝袍”就问:“那王公子在你院中未住一年,三万六千两银子便俱已花尽,难道你院中吃银子穿银子不成?”此时王金龙两眼盯住苏三,等她如何回答。苏三接念:“犯妇有支销。”
王金龙脱口而出接念: “ 啊二位大人, 犯妇她有支销哇!”这一句要念得快,
接得紧,以说明王金龙此时此刻已渐渐被苏三的供词引入往事,以致忘了是坐在大堂上。这句话自然被尖刻的“蓝袍”抓住,马上紧钉一句:“犯妇有支销,大人你是怎么知道的呀!”这一问问得王金龙目瞪口呆,正不知如何回答,忽然一低头瞥见公案上的状纸,急中生智,就一指状纸随口回答:“哦,这状纸上面写的有支销!”于是三个人再“审哪”、“问哪”、“啊”、“啊”、“啊”一番之后,王金龙便又是一阵假笑——这就是第三笑。这一笑既不同第二笑的冷笑,也不同第一笑的强笑,而是一种假笑——“嘿嘿嘿……”地笑。“蓝袍”的这一挑衅,被王金龙抵挡了回去,他取得了这个小“胜利”,对“蓝袍”很鄙夷,认为此人刻薄、低级。笑声不必长,但要在笑中反映出王金龙此时对“蓝袍”的鄙视与反感。
第四笑我称它做苦笑:苏三唱到王金龙被赶出院后,王金龙勾起旧事,心头火起,马上喝住:“低头(或念住了)!想那王公子在你院中花了许多银钱,怎么数九寒天将他赶出院去?”苏三接念:“此乃忘八鸨儿之过,非犯妇所为。”王金龙乘机发泄,用扇子朝“蓝袍”一指,横看一眼,念了一句:“
好一个狠心的忘八!”
这一指不能太大,要含蓄,不能伸得太突出。现在有的青年同志常犯动作过大的毛病,有失王金龙身份,也影响表演的格调。“红袍”附趣:“狠毒的鸨儿!”“蓝袍”当然不服气,立即反唇相讥:“偏偏就遇着这个倒媚的嫖客!”这又大出王金龙所料,不想自己进攻失败后又被套上“倒媚的嫖客”的帽子,肚里憋了更大的气,又不能发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啊”了一声之后,发出了一阵苦笑——肚里那股说不出的怒气要通过这阵笑发出来。这是一种“闭口笑”:“哼哼哼……,要笑得短一些,收得快一些。这四次笑,每次都不同,必须结合剧情加以区别,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能一个劲儿讨好,乱卖力气。否则一味迎合观众,不但没有“戏味儿”,观众也会讨厌的。
上面,我把程继先老师教我的这四次笑,第一笑叫做强笑,第二笑叫做冷笑,第三笑叫做假笑,第四笑叫做苦笑,这样讲是为了分得清,说得明,记得牢。但每次笑时,心情都很复杂,并不是一个字能简单概括的,我想青年同志学习时,还是应当一一具体去掌握才好。
再接下来,就是对苏三唱到关王庙相会时的反应了。苏三唱“不顾腌脏怀中抱,在神案底下叙一叙旧情”之前,“蓝袍”先问:“你二人见面又是何等情景?”一听这句问话,王金龙顿然一怔——这个反应要快,要让观众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潜台词:“怎么问起这等事来了?”同时也要有点紧张和尴尬。一怔之后,立即望着苏三,露出一种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神色,希望她不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然又无法暗示——更不要说“明示”了。谁知苏三此时也由于沉浸于往事,脱口唱出了当年关王庙内的情景。在唱这两句的时候,王金龙自然局促不安,难为情得很,但是当时当地的气氛和他本人的身份,又不能采用一般难为情的表演手段,如用袖口遮脸之类。普通都是侧转身于借看状纸装作无事人,我觉得这个表演与前面有些重复。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身段:侧转身去,打开扇子稍挡一点脸,摇头晃脑地看扇子,似乎是在欣赏扇面上的书画。
“
红袍”把他们比作“黄檗树下抚瑶琴——苦中取乐”,“蓝袍”则又比作“望乡台上摘牡丹——至死还在那里贪花”。听完“蓝袍”这一句很刻毒的话,王金龙怒形于色,报之以“嘿嘿”冷笑。这是第五次笑,只要二、三声就够了,否则同前面的就重复了,观众会感到腻烦的。现在有些青年同志,不大懂得观众的心理,一有可做戏的地方,就抓住做足,反而效果不好。别看我们是演戏,到了台上,什么时候轻,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要“做足文章”,什么时候只要“一笔带过”,这里面辩证法可多着呢!
在苏三唱完“落凤坡前遇强人”之后,“红袍”要念一句:“那王公子真正地命苦哇!”王金龙接念:“是啊!命薄得很呐!”这句里“命薄”的“薄”的字,不少人念成“白”的上口音。据说“薄”念“白”,始自马连良先生。但是程继先老师非常反对这种念法,他说:“命哪有‘白’的!”他认为“薄”就得念“薄”,“
白
”就得念“白”,不能混淆。我是照程师念“薄”,不念“白”的。王金龙念完,“蓝袍”又要钉上一句:“说什么命苦命薄,这也是他做嫖客的下场头哇!”听了这句抢白,王金龙也毋须过分反应——因为已经大多了,习惯了,所以我只是恶狠狠地瞪他一眼,
“
哼哼”地笑笑,一拍惊堂木,口念“讲”就算了。这就是第六次笑了。这次笑,一、二声即可,给人以似有若无之感。再接下去,苏三唱“只落得长街把饭讨”,“红袍”念:“我倒想起一辈古人来了”,“昔日郑儋之子郑元和也曾长街讨饭,后来得中状元,这王公子可以比得了。”听到这里,王金龙面露得意之色,先“啊”了一声——这一声要高一点,再接念“将今比古,哦,可以比得”。这“将今比古”四字,也是程继先老师独有的,念完,“蓝袍”接念:“想那郑元和乃是前辈的老先生,王公子是甚等样人,焉能比得?比不得!”王金龙一听很恼火,立即重念:“比得!”语调更要重一点。等“蓝袍”再念“比不得”,他连念三声:“比得!比得!比得!”要一声比一声重,同时用扇子拍打桌子,以表示怒不可遏。等到“红袍”打圆场,“蓝袍”再用阴阳怪气的讽刺口吻回敬三声“比得”。王金龙此时要露出一点出了气以后略微有点得意的样子,掉过头去,嘴里只要“嘿”一声就行了,潜台词是:“看你敢说‘比不得’!”苏三唱“礼部堂上去巡更”,“红袍”、“蓝袍”再一番对话,对“蓝袍”的讥刺,王金龙也只要略加反应即可——面露不快,一拍惊堂木,念一声“讲”算数。苏三接唱“公子三次进了院,拐带银两转回南京”。
我们还是回到这句台词吧。现在“会审”在剧本中虽然保留了“拐带”二字,却似乎没有保留拐带这件事,因剧本下文只讲了赠银三百余两,这应该说是剧本中一个小的破绽。我们在表演时只能加以弥补。我的演法是:王金龙一听“拐带”二字,于是勾起了这件往事,心情很激动,但他又觉得玉堂春在大堂上用“拐带”这个字眼很不入耳。所以,马上接念
“ 低头!
那王公子在你院中花了许多银钱,如何倒落得‘拐带’二字?”这几句话,王金龙是心中既激动又有不满的,所以语气要稍重一些。再等苏三回答:“并非公子拐带,乃犯妇所赠。”此时王金龙已经为苏三当年的深情所大大感动,竟至忘记了身在大堂之上了,所以接口便问:“
我来问你,赠他多少银两?”
苏三接念:“黑夜之间,一无天平,二无戥秤,用手一略,不过三百余两。”一听这个数字,往事一齐涌上心头,王金龙终于完全忘了处境,无法控制自己,不禁倏然起立,自言自语起来:“啊呀且住!那夜回至旅店之中,用天平一对,整整地三百两!”到这里,一片真情终于暴发出来,脱口大叫:“哎呀,玉堂春,我的……”“
妻
”字未曾出口,“红袍”、“蓝袍”一看不成体统,赶忙打断:“啊,大人!王法森严,容她自己招认了吧!”一听此言,王金龙如梦初醒,当即再“糊、糊……”地作呕吐状,装起病来,同时接念:“哎呀!我、我、我的旧病又发作了哇!”二人同问:“此案呢?”王金龙答:“烦劳二位代审了吧!”这里要注意一点:“玉堂春,我那……”“红袍”、“蓝袍”要不让他“妻”字出口,立即站起阻止。配合不好,王金龙就会僵住,
虽只一刹那,观众看看也会别扭。王金龙装病之后,
一般演法只是伏在案上假睡,形象很不好看,病卧在公堂上也不合理。我则改由门子扶下场去,这就合乎情理些。不然,当着按院大人的面,后面有些话,例如
“你认得他,他如今顶冠束带, 不来认你, 也是枉然”,问起来也显得大别扭了。同时,演小生的还可稍事休息。
讲到这里,我想特别要谈谈这出戏的格调问题。这出戏的剧本产生在旧社会,它的思想倾向虽然是比较好的,但应该承认,作者站得是不够高的。全剧“戏料”集中在玉金龙和“蓝袍”刘秉义的唇枪舌剑上,而这些“戏料”趣味也不够高。本来应该是个冤案,而实际上是当作“花案”来审的。剧本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过,这出戏毕竟描写了王金龙“一朝身荣耀,难忘故恩情”的品德。同时,通过苏三的冤案,对封建官场的黑暗、封建社会的腐败也有一定的揭露,况且它的唱念做表,是传统戏里水准较高的,因而还是值得保留下来。我们要把它演好了,演“
正
”了,要把好的内容突出出来,对剧本的局限,则要尽可能用我们的表演加以弥补。所以,荀慧生先生特意提出:这折《三堂会审》,不能当成“花案”来演,而要按照冤案来演。这一见解是很精辟的。我觉得,要把这一问题处理好,王金龙、刘秉义两个人物的表演更重要,更关乎全剧格调之高下。
我们小生演员不能把王金龙演成一个被嘲弄的人物。我是一直把握着要把他演成正面形象的。我曾经演过全部《玉堂春》(我和吴素秋同志合演全部次数最多,吴素秋同志是按荀慧生先生演出本演的)。剧本在前部是交代清楚的,王金龙受坏朋友欺骗去游妓院,结识了苏三,他爱她,尊重她,后来床头金尽以致落难。“三堂会审”之后,他又冒着罢职丢官的危障,前去探监,他从不把苏三当成卑贱的妓女,一定要给她平反冤案,并娶她为妻。在封建社会里,能这样做,是很不平常的。这正是王金龙值得肯定与赞扬之处。我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去塑造王金龙的。在“三堂会审”与“
蓝袍 ”的冲突中,要演好王金龙,一定要掌握好表演的分寸,
不能损害他的正面形象,更不能丑化他,把他演俗了,使他变成被嘲弄的对象。应该让观众感到,“蓝袍”是刻薄的、讨厌的,他非但不同情苏三的遭遇,还把当年妓院的事拿来开心逗趣,他的心是冷酷的。在两个人表演的配合上,应该把这样的爱憎鲜明化。我遇到过个别演“蓝袍,的演员,一副审“花案”的腔调,油得很,象这样的合作者,我实在不愉快,戏简直做不下去。总之,两个角色都要掌握好分寸。
王金龙的表演,要突出对苏三的真情,尤其是几个关键处,更要突出些。一次是一见苏三的昏倒;又一次就是忘了周围的一切,几乎当堂相认。这里的表演一定要真挚、热烈,以情动人,要反映出王金龙“难忘故恩情”的美好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方如演不好,甚至会滑稽、可笑,产生反效果。还有,就是这场戏的尾声中与苏三交换的一些眼神了,下面我就讲这一段。
“红袍”、“蓝袍”审问完毕,要“有请大人”,把王金龙请出来,然后说“司里等告退”。(还有一种演法是:在旦角将唱完时,王金龙由门子扶着暗上,伏案假睡片刻,红、蓝袍告退。)王金龙起送,念“二位大人请便”,双手先向“红袍”一拱,后向“蓝袍,一拱,此时又要全然按院大人风度,不露一点窘相。“请便”二字,要有节奏,一字一板。二人下场后,王金龙念“苏三呐苏三”,这句话虽系自言自语,却要念得有感情,再起唱(西皮摇板):“苏三说话欠思论,句句伤的三舍人。理当下位来相认……”刚一撩袍,起立,堂上龙套一声虎威:“哦!”王金龙骤然惊觉,赶紧缩回,接唱:“王法条条不徇情。左思右想心不定……”略一沉吟,一声“
唔,有了!
”念毕,接唱“此案交与刘大人”。再唤门子:“来!拿我名帖,请刘大人过衙议事!”把此事交代完毕,再招呼苏三:“啊犯妇,你且出院去,本院开脱你的死罪就是。”后面一句要念得轻而柔,要充满感情——既是安慰,又是怜惜和爱抚。我听过好多《三堂会审》,有些青年同志念到这里,好象有点不大耐烦,急于收场,这句白口大都念得比较马虎。要知道,这是这场戏里王金龙对苏三的最重要的一句知心话,一定要把它念好,否则这个王公子就不象样子了。苏三听了,一边站起,一边揉腿,表示跪久了,两腿酸疼得厉害。此时王金龙要盯着她看,脸上流露出深厚的爱怜而又无能为力的神色。这些都在一段长过门音乐中进行,然后苏三唱(二六)。
顺带讲一下,我曾听王瑶卿先生说过,过去凡唱(二六),前面都有一段长过门,然后再接“62”过门头子,再张嘴唱。长过门共十二板(实际上是十一板,第十二板上起唱),据传(二六)即因此得名。早先《辕门射戟》起唱(二六)“看过了花笺纸二张”之前,也有这个十二板长过门,吕布一边舔笔,一边思索。杨宝忠演唱的《定军山》唱片,(二六)“师爷说话言太差”一段,前面也有这个长过门。现在这个长过门都取消了,唯独《会审》这段(二六)前面还保留着,主要就是为了让苏三、王金龙有这段表演。苏三边唱边向门外走,王金龙一直紧紧盯着她,眼睛里流露出无限深情。直至苏三唱到“出得察院回头看”,口头朝里一望,王金龙生怕彼她看破,连忙用扇子一挡脸。可是苏三已经认出,一边唱(快板),一边再次进院。一见她进来,王金龙脸上要露出一种困惑的表情:“快去吧!你又回来做甚?”等到苏三唱完(摇板)“玉堂春好比花中蕊”、王金龙一听话中有音,外加“红袍”、“蓝袍”已不在场,可以比较自由地讲话,所以随即用扇子一拍左手,双手一摊,问道:“那王公子比作何来?”苏三接唱一段(流水):“王公子好比采花蜂,想当初花开多茂盛,他好比那蜜蜂儿飞来飞去绕花心!如今不见公子面,我那三……”她一边唱一边向左右两边走动。这时的王金龙要注意一点:苏三这段唱实在咄咄逼人,王金龙坐在上面越听越不是滋味,所以又要装作没有感觉到,摇摇扇子,脸要避着她,不能对着她;她走到左,王金龙的脸要侧向右,她走到右,玉金龙的脸要侧向左,我认为这点很重要。现在有些青年同志,却仍旧盯着苏三看,这就不对了。再等苏三直对王金龙唱“我那三
……
”时,堂上又一声虎威,玉金龙赶紧将右手拿着的打开的扇子交到左手,右手向苏三轻轻摇动,脸上既要表示关切,又要露出叮嘱,借以暗示:我就是你“那三郎”,可你千万别在这里叫破!同时轻问一句:“三什么?”苏三接唱:“郎啊!,花谢时怎不见那蜜蜂儿行?”王接着再以爱怜的声调念一句:“你快快出院去吧!”有的旦角接唱“悲悲切切出察院,看他把我怎样施行”就下场了,有的旦角则在唱完即将出院之时,还要回头一望,那王金龙要作出反应:或者对看一眼,或者侧身回避。我是采用侧身回避的办法,以表示怕再引她进院,惹出事来。苏三退场时,现在一般的演法是,王金龙念“左右,掩门!”也随之退场,全戏结束。过去我们都是让“蓝袍”再上场,王金龙关照:“苏三一案,拨在大人台前,请谅情一二。”念到“谅情一二”,要起立,手拿案卷,想交给“蓝袍”。岂料“蓝袍”竟打起官腔:“司里当按律而断!”王金龙一呆,面露不快之色。将案卷朝案上一摔,口念:“这个!(一顿)但凭于你!”说完撩袍,含怒而下,全戏结束。当然,如果只演《三堂会审》一折,“掩门”结束也未尝不可,如果连下去演《监会·团圆》,“蓝袍”就非上不可了。
有些青年同志问我:总的来说,这出戏演小生的要注意些什么?我以为,第一,要注意格调。最重要的还得掌握好身份、环境、几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的同志不重视这个角色,往往演得很“冷”;有些青年同志则又常常过火,例如这出戏有效果的地方主要在四笑以及同“蓝袍”的唇枪舌剑之间,但有的青年演员为了“抓俏头”,演起来往往动作过大。由于剧本的思想性本来就有局限,表演再一作不适当的夸张,就容易弄得格调不高,看上去很不舒服。要把王金龙这个“冷角”唱“热”还要讲究“不瘟不火”四个字。程继先老师给我说这出戏就是强调这一点,我自己也深切地感到,演这个角色掌握这四个字特别重要。
第二,全戏四个角色要密切配合,不能为了突出自己不适当地乱做戏;然而该做的又要充分地做,特别是“蓝袍”同小生,言来语去,要“ 咬
”得很紧,看起来才有味道,而且“蓝袍”如果同小生配合不紧密,小生的许多戏就出不来。六十多年来,我演王金龙的场次不计其数,曾经和数十位不同的“蓝袍”同台演出:马连良、周信芳、鲍吉祥、张春彦、苗胜春、张国斌、沈金波、李宝櫆、宋遇春、哈宝山等各位,各有各的长处。“蓝袍”这个角色是“里子老生”应工的,“北马南麒”两位大师是老生一代宗匠,虽然这个角色并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本工所长,但他们每次演出,都遵循“一台无二戏”的原则,演得很认真。他们共同的优点都在于一能守住臬台的身份,二能照顾三法司大堂这个环境。说来很有趣,麒老牌(周信芳)演戏,京朝派总说他过火,可他演“蓝袍”却文得很,又不觉得火了。我自己觉得合作得最惬意的是苗胜春,他的特点恰恰就是这“不瘟不火”四个字,戏做得很足,但都在规矩尺寸之内;同时我感到他处处注意为小生铺垫,足以把小生的戏“引”出来。四十年代我俩都是黄金大戏院(今大众剧场)的基本演员,经常合作,当时“
红袍
”常是李富春演,他也是一位很有经验的“里子老生”,我们三个人搭配,表演上的配合是很严谨的。在北京,张春彦先生曾被誉为“标准蓝袍”,程砚秋、荀慧生先生演《玉堂春》大都是由他配演。他和鲍吉祥先生都是京朝派“里子老生”的典型演法,戏不象南派做得那么足。鲍吉祥先生的念白,同昆曲的传统念法很相似,我很喜欢听他和律佩芳陪梅兰芳先生灌的《三堂会审
》唱片。
最后,有一个情况应讲一下:很早就听人说过,《三堂会审》里的“蓝袍”也可以穿红袍,这样,台上人全都穿红,所以又叫“满堂红”。但我演时,一直没有遇见过全都穿红的情况。据说,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国京剧院演《三堂会审
》就是 “ 满堂红”,舞台面特别整齐、鲜艳,可惜我没有看过,但我想那一定是很好看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