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与王蓉蓉求大同 爱情婚姻修成正果(外一篇)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
http://blog.whbc.com.cn/UploadFiles/2009-4/50978.59824242.jpg爱情婚姻修成正果(外一篇)" TITLE="杜鹏与王蓉蓉求大同
迟来的幸福——杜鹏和王蓉蓉的爱情故事
作者:陈庆予
中国京剧 年3期字数:2880
2006年12月24日,圣诞节的前一天。一对新人来到钓鱼台国宾馆宴会厅,在原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
这对新人就是杜鹏和王蓉蓉。
这一年,新娘王蓉蓉45岁,新郎杜鹏43岁,两个人都是初婚。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感情之路迂回曲折——二人自1993年相识,到1996年萌发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恋爱,1999年彻底分手、各奔前程,却又在7年后的2006年夏天再度牵手,年底“闪婚”,着实成就了一段爱情传奇。难怪身边的朋友在深深祝福他们的同时,都忍不住扼腕叹息,再恨铁不成钢地说上一句:“你们早干嘛去了?”
是啊,早干嘛去了?
两个不主动的人走在了一起
王蓉蓉,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是该校第一届京剧表演专业的本科生,1982年分配在北京京剧院工作,20岁出头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剧院的台柱子。她每天练功、演出,忙得四脚朝天,且不说感情,连从容浪漫地生活几天都是奢侈的事情。再加上那时的王蓉蓉是个“一根筋”,心里除了戏还是戏,没给个人感情留多少空间。
杜鹏,算起来还是王蓉蓉的师弟,1990年大学毕业后留在母校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却一直对舞台心驰神往。也难怪,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之前,他就已经是山东省京剧院的骨干了。杜鹏对舞台的执著追求使他走近了王蓉蓉。
事情还得追溯到1993年,当时北京京剧院的丹侬京剧团需要演员,相关人员找到杜鹏,这位实诚的山东汉子主动表示:“我不要演出费,只要让我有实践机会就行。”于是丹侬京剧团正式借调杜鹏,成全他做了王蓉蓉的半个同事。
那时两个人倒是经常见面,但彼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见面问好的点头之交。杜鹏觉得王蓉蓉是个性情爽朗、对事业热情执著的好同志,王蓉蓉也认为杜鹏虽然登台机会少,但在艺术上见解独到,能力也很强,是个可以在业务方面交流的同道者。至于个人情感,两个人都“没往那方面想”。
1996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办首届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杜鹏和王蓉蓉同时入学,宿舍在同一层楼,上课在同一间教室。因为在北京京剧院丹侬京剧团的相识,使他们之间多了一层同事的友谊,自然显得亲近些。两个人偶尔会结伴到外面演出,比如参加高校举办的戏迷票友交流活动,在台上露露脸……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年龄也都不小了,身边的人就难免有个猜测:“怎么,他俩好上了?”对此,杜鹏和王蓉蓉也略有耳闻,但杜鹏对此没有表态,王蓉蓉也没说过什么。
说起两个人的关系,绕不开一位在“杜王恋”中甘为月老的人物:国画家刘继瑛。原来,很多年前杜鹏就拜刘继瑛为师学习国画,据说悟性颇高,深得真传。说起刘继瑛,这位慈祥的老太太在国画界可是个大人物,她从小喜欢京剧,更喜欢杜鹏这位为人厚道的梨园弟子,对他的婚姻大事也格外关注。杜鹏和王蓉蓉心不在焉地互相观望,在一旁可急坏了老太太,她和王蓉蓉的老师李砚秀、吴素秋相聚的时候,总是讨论这两个大龄青年的婚嫁问题。后来,她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由刘继瑛去找杜鹏,李砚秀、吴素秋去找王蓉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归结一句话就是:你俩挺合适的,别再错过缘分啦,年龄也都不小了,该干嘛干嘛吧。
两个人似乎接受了老前辈的劝导,接触更多了。在同窗的3年时光里,他们出双入对、形影相随。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样近距离的相处中,两个人居然没有擦出爱情火花,甚至连手都没拉过。爱情就是这样,若是当事人无动于衷,急死旁人也没有用的。
追究那时两个人的心态,王蓉蓉归结为“心不在焉”。那么,他们的“心”在哪儿呢?原来,使二人的感情没能蓬勃发展的“罪魁祸首”,居然是他们挚爱的京剧。
在观众的心目中,杜鹏的名气一直不如王蓉蓉,尽管他热情敬业、“能戏甚多”(王蓉蓉夸夫语),但观众毕竟容易以“出镜率”作为衡量演员的标准。杜鹏热爱舞台,但他的身份首先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表演教师,登台机会不多。而王蓉蓉既是张君秋先生的得意弟子,又是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光环一层又一层,把杜鹏晃得有点儿“晕”,那不是嫉妒,更不是同行相轻,而是一种很微妙的北方男人的自尊:没她有名,我们俩的事是不行的;更何况,我还要多用心在事业上啊!
作为一个思想观念比较传统的女孩子,王蓉蓉也很难对一个相识多年的同事、同学主动敞开心扉,更何况她那时“一根筋”的傻劲儿还风头正盛,她竟然倔强地认为:要干的事儿多了,演出都忙不完,干嘛还想这事呀?
研究生班学业繁忙,演出比往日更多,杜鹏和王蓉蓉的同学时光转瞬即逝,当两个人脑海中都傻傻地飘浮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念头,当他们仍然互相观望、心不在焉的时候,他们的缘分随着首届研究生班的毕业而飘远了。
如今,两个人已经结婚两年多了,醒过神来的王蓉蓉有时会孩子气地说:“哎,你欠我的可得给我补上啊,要带我看电影、吃饭、逛公园。”一听这话,杜鹏便会立刻带着歉疚回应:“好啊,带你看电影去!”而蓉蓉总是再白他一眼说:“当年谈恋爱的时候都没带我去,现在去什么啊?”
王蓉蓉说:“不知道那时是缘分未到还是什么原因,两个人同学3年,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形同恋爱,却没一起逛过一次公园,看过一场电影。我那时一直觉得应该先搞事业,再结婚,后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众所周知的是,这3年王蓉蓉外在的变化很大:身材更挺拔了,扮相更漂亮了,身边很多人说她是得到了爱情的滋润,而蓉蓉自己则爆料称:“确实有变化,我用中医按摩法减肥,减了20多斤,自然好看一些,这段时间确实感觉不错。”至于蓉蓉这么做是否有“为悦己者容”的初衷,也不必去猜想了,因为杜鹏最终把舞台上的巾帼英雄“俘获”成了自己的娘子。
麦当劳里的真情告白
两个人分开后,尽管已经“井水不犯河水”,但见面和接触还是有的。蓉蓉在北京京剧院一团当团长,杜鹏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当主任,有时蓉蓉团里演出要通过杜鹏借学生。尽管两人见面只是打个招呼,但对彼此的感情生活,却都看在眼里。8年之内,两个人都交往过其他异性,那时杜鹏的女朋友,王蓉蓉还认识。但她完全没有酸溜溜的感觉,不是因为对那3年的交往完全释然,而是因为有了一颗成熟的心。
“我们都不小了,谁也不会认为谈恋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王蓉蓉坦承,“也有很多好心人为我张罗,我也几次与人家见面。”但是,蓉蓉是个注重感情交流、对精神生活要求很高的人,在结交男友的问题上,她始终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能够入她法眼的,不必腰缠万贯,不必饱读诗书,但必须理解她苦苦坚守的京剧事业,必须让她感到没有交流障碍,总归一句话:两个人在一起要感到舒服。当初和杜鹏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感觉不是太舒服,因为两个人都太要强,都心不在焉,像两条平行线一样自说白话。王蓉蓉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在现实中,没结过婚的同龄“王老五”实在太少,大多是离异甚至带着孩子的,王蓉蓉并不轻看这些人,但一听对方像讲故事一样开口就是“我前妻……”,就忍不住头皮发麻。谁不希望爱人心里只有自己?王蓉蓉不想与别人过去的生活发生纠葛,果断地停止了交往。还有一些喜爱京剧的商界人士,财大气粗,动辄以别墅、轿车相许。深受传统家教影响的她,一直认为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最踏实,对于这些慷慨的馈赠,蓉蓉一概“愧不敢受”。这样连表层交流尚难达到,何谈深层共鸣呢?王蓉蓉对一个个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依次说了“拜拜”。
时间就这样滑了过去。40岁时蓉蓉的想法已与30岁时大不相同。黄昏或深夜时分,劳累一天回到冷冷清清的住所——没有家的温馨,只是个容身之处——王蓉蓉就从心底里发冷,她真切地意识到:年龄越大,越需要家,越需要温暖。
杜鹏也是如此。人生阅历的增多使他越来越成熟,在经历了感情挫折之后,杜鹏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生活的哲理,人人都懂一些,但实际上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被现实甚至是被别人推着走的,很少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反思的结果就是:还是王蓉蓉最适合自己。这与刘继瑛后来对他说的“还是蓉蓉最好”不谋而合。杜鹏开始后悔当初没有抓住蓉蓉。
在确定王蓉蓉还是单身之后,一向不主动的杜鹏主动出击,多次提出请蓉蓉吃饭。当然,吃饭是假,找机会表白心意是真。但是,好几次都碰了软钉子。对于这份邀请的心意,王蓉蓉怎会一点儿不知?但属牛的蓉蓉“一根筋”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关于自己和杜鹏的往事,她有一套独特而倔强的理论:事儿早就过去了,错过就意味着不合适。
当时,蓉蓉以“工作忙”为托词拒绝了杜鹏的邀请,使杜鹏愈加后悔当年的态度。他几次情不自禁地与家人提起王蓉蓉。一直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放心不下的杜家父母,亲自给蓉蓉打电话,甚至前来找她。王蓉蓉虽然还未动心,但也觉得应该有个交待。
200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王蓉蓉答应了杜鹏的邀请,来赴他安排在麦当劳的约会。没有西餐厅的浪漫情调,也没有中餐馆的古色古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这次谈话的内容,如今已成为两人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记忆,不愿与外人分享,但可以肯定的是,王蓉蓉在那天发现了一件可喜的事情: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对她、对杜鹏都成立。这次见面,使王蓉蓉看到了与8年前大不一样的杜鹏:成熟、热情、对感情有了明确的态度。这顿快餐,却几乎订下了他们的终身之约。
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窗户纸一旦捅破,爱情便如潮水般滚滚而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两人急速陷入热恋之中,并很快决定结婚。但是,他们的“闪婚”并非一时冲动的产物——彼此太熟悉了,已经没有了慢谈、磨合或者观望的必要。
杜鹏和蓉蓉都不喜张扬,觉得默默结婚就好了,不办婚礼。领证前一周,蓉蓉给她一直非常尊敬的老市长张百发打了个电话,只想说明要和杜鹏结婚了,特意告知老市长云云。老市长听了特别高兴,让杜、王当天下午就到他那里“谈谈”。下午他们如约赴会,并说出他们“只领证不办婚礼”的意愿,老市长自然不答应,提出“在小范围办”,并把地点定在钓鱼台国宾馆。热心的老市长自掏腰包,并主动担当这两位高龄新人的主婚人和证婚人。温馨而热闹的婚礼上来了60多人,包括许多老领导和京剧界老人,像是一场同道中人的师友会。
婚后,夫妻俩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心往一处去,劲儿往一处使,感情越来越好。
王蓉蓉讲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很多京剧演员演出结束后,会有一个持久不去的兴奋期,有时兴奋劲儿到凌晨都不能平息。有多少次,王蓉蓉散戏后回到家,精神头十足地忙这忙那,后来尽管躺下了,还是合不上眼睛,已经很困了的杜鹏此时总会关切地问:“还兴奋着呢?没关系,我陪着你。”说着就真的坐起来陪她。赶上蓉蓉演出,杜鹏还会快乐地充当大厨与司机,为蓉蓉做饭并把她送到剧场,牵肠挂肚地在大幕旁边听着看着,散戏后再聊着笑着回家。
两个人的工作单位不同,作息也不一致。早上杜鹏有课,王蓉蓉就会撇下暖和的被窝,起来为杜鹏做早饭。赶上不排戏、不演出的时候,还会在杜鹏中午下课前做好午饭。
难能可贵的是,结婚两年多,他们几乎没有吵过架。夫妻俩一个好静,一个好动,正好互补。有时蓉蓉会因为生活小事而着急,杜鹏就在一旁不紧不慢地逗她:“你别急啊,急什么呀?”总是让蓉蓉忍不住“扑哧”一下转嗔为喜。
经历过感情起伏,但最终赢得知心人的杜鹏和王蓉蓉,踏实幸福地过着他们柴米油盐的日子。问起后不后悔当初被蹉跎的岁月,两个人都笑言,结婚虽然有点晚,但分分合合的经历使他们更加成熟,不但找回了真爱,而且彼此更加珍惜。
写到最后,笔者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写下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啊,他们之间除了对方,还能在哪里找到沧海之爱、巫山之情呢?
这对新人就是杜鹏和王蓉蓉。
这一年,新娘王蓉蓉45岁,新郎杜鹏43岁,两个人都是初婚。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感情之路迂回曲折——二人自1993年相识,到1996年萌发了一场心照不宣的恋爱,1999年彻底分手、各奔前程,却又在7年后的2006年夏天再度牵手,年底“闪婚”,着实成就了一段爱情传奇。难怪身边的朋友在深深祝福他们的同时,都忍不住扼腕叹息,再恨铁不成钢地说上一句:“你们早干嘛去了?”
是啊,早干嘛去了?
两个不主动的人走在了一起
王蓉蓉,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是该校第一届京剧表演专业的本科生,1982年分配在北京京剧院工作,20岁出头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剧院的台柱子。她每天练功、演出,忙得四脚朝天,且不说感情,连从容浪漫地生活几天都是奢侈的事情。再加上那时的王蓉蓉是个“一根筋”,心里除了戏还是戏,没给个人感情留多少空间。
杜鹏,算起来还是王蓉蓉的师弟,1990年大学毕业后留在母校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却一直对舞台心驰神往。也难怪,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之前,他就已经是山东省京剧院的骨干了。杜鹏对舞台的执著追求使他走近了王蓉蓉。
事情还得追溯到1993年,当时北京京剧院的丹侬京剧团需要演员,相关人员找到杜鹏,这位实诚的山东汉子主动表示:“我不要演出费,只要让我有实践机会就行。”于是丹侬京剧团正式借调杜鹏,成全他做了王蓉蓉的半个同事。
那时两个人倒是经常见面,但彼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见面问好的点头之交。杜鹏觉得王蓉蓉是个性情爽朗、对事业热情执著的好同志,王蓉蓉也认为杜鹏虽然登台机会少,但在艺术上见解独到,能力也很强,是个可以在业务方面交流的同道者。至于个人情感,两个人都“没往那方面想”。
1996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办首届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杜鹏和王蓉蓉同时入学,宿舍在同一层楼,上课在同一间教室。因为在北京京剧院丹侬京剧团的相识,使他们之间多了一层同事的友谊,自然显得亲近些。两个人偶尔会结伴到外面演出,比如参加高校举办的戏迷票友交流活动,在台上露露脸……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年龄也都不小了,身边的人就难免有个猜测:“怎么,他俩好上了?”对此,杜鹏和王蓉蓉也略有耳闻,但杜鹏对此没有表态,王蓉蓉也没说过什么。
说起两个人的关系,绕不开一位在“杜王恋”中甘为月老的人物:国画家刘继瑛。原来,很多年前杜鹏就拜刘继瑛为师学习国画,据说悟性颇高,深得真传。说起刘继瑛,这位慈祥的老太太在国画界可是个大人物,她从小喜欢京剧,更喜欢杜鹏这位为人厚道的梨园弟子,对他的婚姻大事也格外关注。杜鹏和王蓉蓉心不在焉地互相观望,在一旁可急坏了老太太,她和王蓉蓉的老师李砚秀、吴素秋相聚的时候,总是讨论这两个大龄青年的婚嫁问题。后来,她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由刘继瑛去找杜鹏,李砚秀、吴素秋去找王蓉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归结一句话就是:你俩挺合适的,别再错过缘分啦,年龄也都不小了,该干嘛干嘛吧。
两个人似乎接受了老前辈的劝导,接触更多了。在同窗的3年时光里,他们出双入对、形影相随。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样近距离的相处中,两个人居然没有擦出爱情火花,甚至连手都没拉过。爱情就是这样,若是当事人无动于衷,急死旁人也没有用的。
追究那时两个人的心态,王蓉蓉归结为“心不在焉”。那么,他们的“心”在哪儿呢?原来,使二人的感情没能蓬勃发展的“罪魁祸首”,居然是他们挚爱的京剧。
在观众的心目中,杜鹏的名气一直不如王蓉蓉,尽管他热情敬业、“能戏甚多”(王蓉蓉夸夫语),但观众毕竟容易以“出镜率”作为衡量演员的标准。杜鹏热爱舞台,但他的身份首先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表演教师,登台机会不多。而王蓉蓉既是张君秋先生的得意弟子,又是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光环一层又一层,把杜鹏晃得有点儿“晕”,那不是嫉妒,更不是同行相轻,而是一种很微妙的北方男人的自尊:没她有名,我们俩的事是不行的;更何况,我还要多用心在事业上啊!
作为一个思想观念比较传统的女孩子,王蓉蓉也很难对一个相识多年的同事、同学主动敞开心扉,更何况她那时“一根筋”的傻劲儿还风头正盛,她竟然倔强地认为:要干的事儿多了,演出都忙不完,干嘛还想这事呀?
研究生班学业繁忙,演出比往日更多,杜鹏和王蓉蓉的同学时光转瞬即逝,当两个人脑海中都傻傻地飘浮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念头,当他们仍然互相观望、心不在焉的时候,他们的缘分随着首届研究生班的毕业而飘远了。
如今,两个人已经结婚两年多了,醒过神来的王蓉蓉有时会孩子气地说:“哎,你欠我的可得给我补上啊,要带我看电影、吃饭、逛公园。”一听这话,杜鹏便会立刻带着歉疚回应:“好啊,带你看电影去!”而蓉蓉总是再白他一眼说:“当年谈恋爱的时候都没带我去,现在去什么啊?”
王蓉蓉说:“不知道那时是缘分未到还是什么原因,两个人同学3年,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形同恋爱,却没一起逛过一次公园,看过一场电影。我那时一直觉得应该先搞事业,再结婚,后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众所周知的是,这3年王蓉蓉外在的变化很大:身材更挺拔了,扮相更漂亮了,身边很多人说她是得到了爱情的滋润,而蓉蓉自己则爆料称:“确实有变化,我用中医按摩法减肥,减了20多斤,自然好看一些,这段时间确实感觉不错。”至于蓉蓉这么做是否有“为悦己者容”的初衷,也不必去猜想了,因为杜鹏最终把舞台上的巾帼英雄“俘获”成了自己的娘子。
麦当劳里的真情告白
两个人分开后,尽管已经“井水不犯河水”,但见面和接触还是有的。蓉蓉在北京京剧院一团当团长,杜鹏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当主任,有时蓉蓉团里演出要通过杜鹏借学生。尽管两人见面只是打个招呼,但对彼此的感情生活,却都看在眼里。8年之内,两个人都交往过其他异性,那时杜鹏的女朋友,王蓉蓉还认识。但她完全没有酸溜溜的感觉,不是因为对那3年的交往完全释然,而是因为有了一颗成熟的心。
“我们都不小了,谁也不会认为谈恋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王蓉蓉坦承,“也有很多好心人为我张罗,我也几次与人家见面。”但是,蓉蓉是个注重感情交流、对精神生活要求很高的人,在结交男友的问题上,她始终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能够入她法眼的,不必腰缠万贯,不必饱读诗书,但必须理解她苦苦坚守的京剧事业,必须让她感到没有交流障碍,总归一句话:两个人在一起要感到舒服。当初和杜鹏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感觉不是太舒服,因为两个人都太要强,都心不在焉,像两条平行线一样自说白话。王蓉蓉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在现实中,没结过婚的同龄“王老五”实在太少,大多是离异甚至带着孩子的,王蓉蓉并不轻看这些人,但一听对方像讲故事一样开口就是“我前妻……”,就忍不住头皮发麻。谁不希望爱人心里只有自己?王蓉蓉不想与别人过去的生活发生纠葛,果断地停止了交往。还有一些喜爱京剧的商界人士,财大气粗,动辄以别墅、轿车相许。深受传统家教影响的她,一直认为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最踏实,对于这些慷慨的馈赠,蓉蓉一概“愧不敢受”。这样连表层交流尚难达到,何谈深层共鸣呢?王蓉蓉对一个个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依次说了“拜拜”。
时间就这样滑了过去。40岁时蓉蓉的想法已与30岁时大不相同。黄昏或深夜时分,劳累一天回到冷冷清清的住所——没有家的温馨,只是个容身之处——王蓉蓉就从心底里发冷,她真切地意识到:年龄越大,越需要家,越需要温暖。
杜鹏也是如此。人生阅历的增多使他越来越成熟,在经历了感情挫折之后,杜鹏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生活的哲理,人人都懂一些,但实际上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被现实甚至是被别人推着走的,很少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反思的结果就是:还是王蓉蓉最适合自己。这与刘继瑛后来对他说的“还是蓉蓉最好”不谋而合。杜鹏开始后悔当初没有抓住蓉蓉。
在确定王蓉蓉还是单身之后,一向不主动的杜鹏主动出击,多次提出请蓉蓉吃饭。当然,吃饭是假,找机会表白心意是真。但是,好几次都碰了软钉子。对于这份邀请的心意,王蓉蓉怎会一点儿不知?但属牛的蓉蓉“一根筋”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关于自己和杜鹏的往事,她有一套独特而倔强的理论:事儿早就过去了,错过就意味着不合适。
当时,蓉蓉以“工作忙”为托词拒绝了杜鹏的邀请,使杜鹏愈加后悔当年的态度。他几次情不自禁地与家人提起王蓉蓉。一直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放心不下的杜家父母,亲自给蓉蓉打电话,甚至前来找她。王蓉蓉虽然还未动心,但也觉得应该有个交待。
200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王蓉蓉答应了杜鹏的邀请,来赴他安排在麦当劳的约会。没有西餐厅的浪漫情调,也没有中餐馆的古色古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了下来。这次谈话的内容,如今已成为两人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记忆,不愿与外人分享,但可以肯定的是,王蓉蓉在那天发现了一件可喜的事情: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对她、对杜鹏都成立。这次见面,使王蓉蓉看到了与8年前大不一样的杜鹏:成熟、热情、对感情有了明确的态度。这顿快餐,却几乎订下了他们的终身之约。
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窗户纸一旦捅破,爱情便如潮水般滚滚而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两人急速陷入热恋之中,并很快决定结婚。但是,他们的“闪婚”并非一时冲动的产物——彼此太熟悉了,已经没有了慢谈、磨合或者观望的必要。
杜鹏和蓉蓉都不喜张扬,觉得默默结婚就好了,不办婚礼。领证前一周,蓉蓉给她一直非常尊敬的老市长张百发打了个电话,只想说明要和杜鹏结婚了,特意告知老市长云云。老市长听了特别高兴,让杜、王当天下午就到他那里“谈谈”。下午他们如约赴会,并说出他们“只领证不办婚礼”的意愿,老市长自然不答应,提出“在小范围办”,并把地点定在钓鱼台国宾馆。热心的老市长自掏腰包,并主动担当这两位高龄新人的主婚人和证婚人。温馨而热闹的婚礼上来了60多人,包括许多老领导和京剧界老人,像是一场同道中人的师友会。
婚后,夫妻俩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心往一处去,劲儿往一处使,感情越来越好。
王蓉蓉讲了一个很小的例子。很多京剧演员演出结束后,会有一个持久不去的兴奋期,有时兴奋劲儿到凌晨都不能平息。有多少次,王蓉蓉散戏后回到家,精神头十足地忙这忙那,后来尽管躺下了,还是合不上眼睛,已经很困了的杜鹏此时总会关切地问:“还兴奋着呢?没关系,我陪着你。”说着就真的坐起来陪她。赶上蓉蓉演出,杜鹏还会快乐地充当大厨与司机,为蓉蓉做饭并把她送到剧场,牵肠挂肚地在大幕旁边听着看着,散戏后再聊着笑着回家。
两个人的工作单位不同,作息也不一致。早上杜鹏有课,王蓉蓉就会撇下暖和的被窝,起来为杜鹏做早饭。赶上不排戏、不演出的时候,还会在杜鹏中午下课前做好午饭。
难能可贵的是,结婚两年多,他们几乎没有吵过架。夫妻俩一个好静,一个好动,正好互补。有时蓉蓉会因为生活小事而着急,杜鹏就在一旁不紧不慢地逗她:“你别急啊,急什么呀?”总是让蓉蓉忍不住“扑哧”一下转嗔为喜。
经历过感情起伏,但最终赢得知心人的杜鹏和王蓉蓉,踏实幸福地过着他们柴米油盐的日子。问起后不后悔当初被蹉跎的岁月,两个人都笑言,结婚虽然有点晚,但分分合合的经历使他们更加成熟,不但找回了真爱,而且彼此更加珍惜。
写到最后,笔者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写下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啊,他们之间除了对方,还能在哪里找到沧海之爱、巫山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