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2022-09-30 18:23:35)
标签: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

分类: 如影随形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因为摄影和潜水,申剑爱上海底世界。2013年,再次回到曾经潜水的海域,看到白化的珊瑚,他产生了做点什么的冲动。2017年,申剑前往北极,拍摄环保短片,同年与朋友成立“亿角鲸”,致力于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及宣传教育。2020年,申剑成为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成员之一。从摄影到环保,我们跟他聊了聊他的故事。

 01 

不确定性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花冠螺  申剑 我从小喜欢摄影,初中时,偏爱人文摄影,跑到医院、学校拍东西,冲洗照片。长大后,因为喜欢潜水,我成了一名水下摄影师。
水下摄影跟陆上摄影不同,涉及到环保、海洋等方面,具有更多不确定性。
比如在陆地上拍摄野生动物,能否找到动物有时看运气,水下摄影亦如此,但水下的空间更大,动物种类更多且通常没有固定领地。此外,在陆地上,摄影师架好器材后很多时候只要原地等待,但在水下,每次工作时间有限,对摄影师要求更高拍浮游生物时,有种叫“黑水摄影”的方式。浮游生物可能在夜里十点以后才从海底回到海面,摄影师要用下潜线和灯光吸引它们聚集,完成拍摄。如果当天洋流较大,可能有更多浮游生物及捕食者出现。过程中,摄影师身处绝对黑暗的深海,面临更大风险。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船蛸  申剑 
虽然水下摄影对摄影师的挑战更大,但于我而言,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水下拍摄积累的经验,无形中帮我提高潜水能力,并养成科学、严谨的性格,这对探索迷人的海底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一次次走近大海,享受它带来的快乐时,我也看到了海洋的另一面。
最初到菲律宾潜水时,五光十色的珊瑚,美得跟纪录片里一模一样。2013年,我带家人重返菲律宾的同片海域,海底却是一片荒芜,斑斓的珊瑚礁全白化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关注环境问题,但当亲眼看见自己热爱的东西发生变化后,我第一次有了做点什么的冲动。

 02 

环保工作者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申剑在北极拍摄的环保短片名为《9 Faces》
2017年,我在北极拍摄了一条短片,采访、记录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反应与情绪变化。
最先接受采访的是对美国情侣,女生听过我关于气候变暖的描述后,露出悲伤的表情,这在我的预期内。接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到第十一位受访人受访时却在笑,我很疑惑,追问他们为什么笑,没想到答案出奇一致——尽管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环境变化,但从中国奔赴而来的我给了他们希望。
这让我意识到环境保护或许不那么难,关键在于行动。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亿角鲸团队
从北极回来后,我拉着身边的朋友,成立了亿角鲸——名字来源于北极动物一角鲸(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在靠近北极浮冰带的海洋各层深度觅食)。西方神话中,角鲸曾被赋予神秘力量,当地人眼里的它们则圣洁又很“轴”我们把“一”字改成了“亿”,意在呼吁全球亿万人参与进来。
亿角鲸的成员多来自潜水圈,对环境问题都很敏感,基于对海洋的热爱,聚在一起,参与到相关科研工作中,再面向公众进行海洋科普。这些年我也发现部分在网络上热传的内容并不真实、科学,那么,我想我们能不能参与到科研工作里面,把真实的海洋介绍给大家。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菱鳍乌贼  申剑 
虽然国外有很多民间力量参与到环保中,但在国内,这方面案例还很少。经过多次拜访 ,我最终取得了一些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信任。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都是科学家,这也是我当年的选项之一,当可以为科学家做事情的时候,我很兴奋。我们团队的工作有两部分:一是为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做辅助与支持;二是科普海洋知识,以及传播海洋的美。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海洋微塑料的采样和分析、珊瑚培育,长江江豚和中华斑海豹的研究与保育以及海底渔网的清理、废弃塑料的利用、再生等2020年,由张昕宇、梁红夫妇组织的科考团队进入南极,这是中国民间力量首次赴南极科考,而因为亿角鲸这些年做的事情,我和团队的另一个小伙伴,很幸运地被推荐同行。南极科考历时99天,我们从北半球出发,一直到达南极罗斯海,沿途进行了微塑料调研、大气监测、冰芯的采取等科研活动,还在罗斯海建立了第一座中国民间气象站,气象站的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气象研究员处,他们就会得到一线数据。此外,我还拍摄了很多南极动物——阿德利企鹅、威德尔海豹、座头鲸等,想让大家透过照片看到热闹的、充满生机而不是冰冷的南极。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阿德利企鹅  申剑摄于南极
阿德利企鹅是南极种群数量最大、体型最小的企鹅。拍摄这张照片时,我们在破冰船上,这些企鹅好奇心很重,船开过去,它们开始围观,船离得太近的话,它们就会拼了命往海里面游泳、逃走。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威德尔海豹  摄于南极
威德尔海豹也是南极比较常见、种群数量比较多的海豹,它们是阿德利企鹅的天敌。我们去到南极的时候,可以看到威德尔海豹懒洋洋地躺在冰面上,当船靠近,有的威德尔海豹会逃走,有些看见你就会“啊”,张大嘴,好像要说,“离开我的领地”。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座头鲸  申剑摄于南极
座头鲸,是南极常见的哺乳动物,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冬天会在温暖海域繁殖。到了次年,南极的春天来临,磷虾大量繁殖,这里会成为它们天然的食堂。在南极除了座头鲸,偶尔还会可能会看到抹香鲸。

 03 

我们需要怎样的环保科普从事海洋科普这些年,我也发现一种现象——为了引起公众重视,一些媒体会在报道时故意使用凄惨的画面,配以耸人听闻的文字,来博取关注。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丝鲨  申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极熊的例子,我相信很多人看过那张瘦骨嶙峋的北极熊的照片,配图描述因冰川融化,北极熊找不到食物即将饿死,种群面临灭绝的惨境。很多人看了照片会立刻相信,但你是否想过,难道作为一种动物,它没有资格老去吗?事实上,我们去求证了,那张照片的摄影师是一位因纽特人,图片中是一头暮年的北极熊,它已经没有能力去捕食猎物了。当然,北极海冰确实在减少,但我们不能把它和北极熊直接联系在一起。如果多了解一些,你会发现北极熊是海洋生物,它在水里的灵活性和时长远高于陆地,这是第二。第三,北极熊这个物种由棕熊进化而来,距今已经有40-45万年的历史。从历史来看,每隔10万年,地球会经历一次两极间或无冰的过程,有时南极无冰,有时北极无冰,现在南北极都有冰川,其实很少见。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阿德利企鹅  申剑摄于南极
再说,北极熊能在地球上生活45万年,说明它经历过无冰时代,并且存活下来,它的生存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再用一个数据证明,就是近7年来北极熊的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着很良性的增长,甚至于在加拿大北部,有种叫丘吉尔的种群,数量一直增长,反而成为加拿大政府的困扰。但在地球的另一端,我们就会看到这张图片被反复转载、报道。而在影像传播中,有些照片通过裁切后,它的故事完全不同,这点我想大家都能明白。当然,我这样说并不代表对现在的环保状况不担忧,虽然担忧,但不能没有依据地乱说。现在也有关于微塑料进入人体,对人体有害的说法。但就像很多女性会涂口红一样,口红里面含有铅,但它的剂量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那微塑料呢?这就分几个问题:塑料微粒定义是什么?来源于哪里?会去到哪里?它的成因是什么?分布多广?每一粒的直径多大,是纳米级别还是微米级别的,因为大小不一样,挥发性也不同。还要研究,人体里面有没有?含量多少?在什么位置?是否能排出?另外我们要做毒性分析,研究毒素会不会挥发……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申剑在海下清理渔网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不能把事情聚焦在一点上,而是用大量的研究数据去论证你的论点。我们要担心的是那些事实,而不是那些用来去吸引我们的东西。因为只有了解了真相,公众才能知道怎么做。关于海洋微塑料的解决办法,我们首先会考虑用科学手段去处理。那现有的科学技术达不到,能不能通过呼吁不让它更糟糕。我们可以说要减少塑料微粒的排放、减少不必要塑料用品的使用、做好回收工作等;也可以呼吁化妆品公司用其它材料代替塑料柔珠。但我们不能哗众取宠,说微塑料对人体有毒,因为现在没办法证明。因为就像柯南说的:“真相只有一个”。因为当公众发现真相同媒体或者网络上的说法不一致时,会不会对科研工作者、对环保工作者产生质疑?另外,我觉得把很恐怖的东西给别人看——海龟满脸都是血,鼻子里面塞着吸管、海狮背上被往渔网拉得皮开肉绽等,它会有效果,但不会长期有效果。就像募捐,你看到很可怜的案例,可能会捐钱,但不会一直关注。我们的做法是做正向的宣传,告诉你先不要绝望,就像当初那十个人跟我说的话一样,我们未来是有希望的,有希望了,你才有动力。不然大家都摆烂,都是闲鱼,地球就没救了。因此,除了配合科研机构的工作,亿角鲸也在做公益活动、影像传播等,我们相信你感受到海洋的美,就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起来。我们有“ Enterprise(进取号海洋计划 )”,因为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没有经历大航海时代,人们对海洋相对陌生。我们的团队,每两个月会沿着中国海航行,除了进行科研工作外,我们还会记录下中国沿海之美,去告诉更多中国人:我们的海洋很美、物资很丰富。
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斑海豹  申剑摄于山东长岛我们曾在山东长岛拍到一种动物,叫斑海豹,很多人不知道它是我们国家的。其实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黄渤海一带,冬天的时候,会到渤海北部休息、繁衍。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斑海豹  申剑摄于山东长岛在长岛,十多年前,当地政府发现有三、四只斑海豹经常会到礁石上休憩,当时很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经济,他们选择了保护生态,用十年的时间清退了80多座风力发电厂,发展了将近万亩的围海养殖,并且给斑海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现在,每年将近有20只斑海豹会在这里休憩。我们也记录下斑海豹的影像,对公众进行科普。除了拍摄影像,2021年,我们还正式发起Blue Up(蔚蓝力量)项目,把从全球12个海域采集的海浪声做成音乐,免费放到全球各大音乐平台以及国内的一些商场、精品店和咖啡馆等,供公众们倾听海洋的声音。人与环境老有意思摄影|申剑:我们要关心的不是那些用来吸引我们的东西。
一位男士在亿角鲸投放的海洋白噪音装置前倾听未来,我期盼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国家也有很美的海洋,以及很丰富的海洋物种。我希望大家爱上大海,更愿意义无反顾地去保护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就像我自己、像亿角鲸团队一样。也希望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平台的摄影朋友,在深入野外以及海洋拍摄时,除了珍贵的影像,什么东西都不要留下。





@申剑水下摄影师亿角鲸N.O.C.发起人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成员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探险学会成员中国极地青年科学家协会成员TEDx分享嘉宾2021 Gen.T亚洲新锐先锋开放水域水肺潜水教练、PADI技术潜水员ERDI国际公共安全潜水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