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张坦:那些一束束光带来的希望

标签: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组织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平台生态摄影 |
分类: 人物 |
从三月到四月,上海的新冠疫情以前所未有的事态袭来,
晨起做抗原、深夜测核酸,抗疫的艰难也考验着每个普通人的心理。
尽管抗疫不易,仍然有一批批逆行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等,
他们付出了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努力,尽全力保障着我们的一日三餐与健康。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推出#疫情下的摄影人#专题,讲述摄影人镜头下的抗疫日记与生活。
张坦:深夜,一束束照在大白身上的光,让我看到了希望
3月末,我们小区在某个凌晨三点,变成了浦西的“先封营”之一。
在封控的日子里,除了居家线上办公之外,
因为有过世博会志愿者等较多的志愿者工作经验,
我便主动为所在小区的志愿者们做一些基础的组织工作。
我把工作首先分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是支援,线下是保障。
因为开始时有不少志愿者自愿加入小区志愿者群,
我连夜整理了非常时期志愿者的基本工作手册,
让新进群的志愿者拿到手册就能展开楼组工作。
二是建立了一份共享表格,有每个楼的志愿者数量和楼号,
含医疗储备人员统计,核酸排队信息更新等,尽量避免人群聚集。
三是做好重要信息发布,如志愿者正确的防护方式,社区的工作要点等。
后续,我还用视频的形式对志愿者工作加以整理,鼓舞士气。
线下,我根据居委安排,封闭期间,全程担任楼道志愿者,做日常服务保障工作。
同时,因为所在的小区是一个比较大的社区,有两千多户,超过6000人,
因此,居委对小区进行分块管理,每个区域成为一个大组。
我担任组长的区域有29个楼号,306户人家,老老少少近千人,
每个楼栋要召集建立联系群,保证信息畅通。平时,要安排核酸,发放抗原试剂,提供保供物品,
为缺医少药的邻居多方协调……有时还要和居委开会到深夜,
一天下来,甚至比线上办公还要累。但是,为了守“沪”平安,所有志愿者都竭尽所能,
能成为其中微小的一份力量,虽然辛勤疲惫,但义不容辞。
因为志愿者工作实在繁琐,而且居家大多时候不能出门,
所以拍摄的室外作品,大多数是出门做核酸或者是发放物资的间歇抓拍的景象。
四月的上海,紫藤花、樱花都在盛开,本应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春天呢!
如果不是疫情管控制度等原因,
摄影师在这样的时刻,也许应该跟随报道部队战斗在一线。
毕竟摄影师独特的眼光,也许能挖掘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是深夜做核酸的一张,当时时间已经比较晚了。
我在排队做核酸等待的时候,回头看到了一束束光线,
照射在大白志愿者的身上,就觉得非常感动。
张坦 | 摄
在疫情这个当下,作为普通人,也许可以重新认识一下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也许是一个蛋,也许是一朵花。
再平常不过的一瓢饮一箪食,忽然发现如此珍贵,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等到疫情结束后,我自己也会重回日常,继续拍摄魔都魔都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