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义山《无题》(孙  洙曰)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2013-01-17 16:25:03)

 

附言:有诗友喜读李义山《无题》,故疏解若干首刊于博上。为了节省读者翻检时间,特加以校注和笺评。“校注”与“笺评”皆古文,较难懂。读者可视具体情况,若只须了解个大概,则对“校注”,“笺评”可以不读,只读最后的“疏解”;如果遇有难解之处,再回到前头翻阅“校注”;想了解前人是如何解释及评论的,则应读一读“笺评”。

            无    题(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①,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絲方尽②,蜡炬成灰泪始干③。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④,青鸟殷勤为探看⑤。

【校注】

①     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曹植《当来日大难》:“今日同堂,出门异乡。别易会难,各尽杯觞。”梁武帝《丁督护歌》:“别日何易会何难!”    【黄按】后此有唐彦谦《无题》云:“谁知别易会应难。”韩冬郎《复偶见》:“别易会难长自叹。”李后主《虞美人》:“别时容易见时难。”皆言别之何易,惟义山云“别亦难”;言相见既不易(困难),离别更难舍难分,即依依难离也。

②     傅休奕《明月篇》:“昔为春蚕絲,今为秋女衣。”王褒《陌上桑》:“春蚕朝已老,安得酒彷徨。”《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絲》:‘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絲。何惜微躯尽,缠绵未有时。’”    (何焯注)〈股子夜歌〉:“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③     炬”,诸本同,惟姜本作“烛”。    蜡炬:蜡烛。南齐王融《奉和代徐诗二首》之二:“思君如明烛,中霄空自煎。”陈后主《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思君如昼烛,怀心不见明”。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犹宿江城蜡烛残。”王建《华清宫感旧》:“辇间月照罗衫泪,宫里风吹蜡炬灰。”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朱鹤龄注)庾信《对烛赋》:“铜荷承泪蜡,铁铗染浮烟。”

④     蓬山:蓬莱山,传为渤海中之仙山,此借指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之处。《山海经·海内北经》:“蓬莱山在海中。”郭璞注:“上有仙人,宫室皆以金玉为之,鸟兽尽白,望之如云,在渤海中也。”《史记·封禅书》:“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此当为郭注所本。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望玄洲而骏驱,指蓬山而永骛。”义山另有《无题》云:“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方重。”

⑤     鸟:亦作青雀,道教传说为西王母取食传信之神鸟,此借为信使、书信。《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此言“取食”。又《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挟侍王母旁。”此言青鸟为西王母传信,后遂以“青鸟为信使之代称。”    探看:言试试探寻、探望。看,助词,有姑试之意。《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略说身上伎艺看。”《景德传灯录·潭洲沩山灵祐禅师》:“师忽问仰山:‘汝春间有话未圆,今试道看。’”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三云:“看,尝试之辞,如云试试看。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海味腥咸损声气,听看犹得断腸无?’又《松下赠琴客》诗:‘偶因群动息,试拨一声看。’……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笺评】

(一)、旨义

一、抒恋情之深,别离之难。

(朱鹤龄曰)此言情人之不同薄倖也。(《李义山诗集补注》,刘、余《李商隐资料汇编》引)

(王清臣、陆贻典曰)此言别之难因相见之难,而风软花残,有如“天若有情天亦瘦”也。自别之后,思未尽而泪未干,惟有镜容易改,吟兴难穷耳。犹幸与君所居相去不远,青鸟殷勤,试一探看,或有望于别而再见也。(《唐诗鼓吹笺注》卷七)

(赵臣瑗曰)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言往常别时每每不易分手者,只缘相见之实难也。接句尤奇,若曰当斯时也,风亦为我兴尽不敢复颠,花亦为我神伤不敢复艳,情之所钟至于如此。三、四承之,言我其如春蚕耶,一日未死,一日之絲不能断也;我其如蜡烛耶,一刻未灰,一刻之泪不能制也。    下半不过是补写其起之早,眠之迟,念慈释慈,不遑假寐。然人既不可得近,信岂不可得而通耶!青鸟一结,自不可少。(《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卷四)

(屈  复曰)离恨正当春暮,安能漠然?三、四比,即死后成灰犹不能忘,何况春暮!但恐岁月如流,渐衰老耳。然幸而相近,可令青鸟探消息何如也?(《玉溪生诗意》)

(姚陪谦曰)人情易合者必易离,惟相见难,则别亦难,情人之不同薄倖也。“东风”句,极摹消魂之意。然不但此际之消魂,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此情终不可断。中联,镜中愁鬓,月下怜寒,又言但须善保容颜,不患相逢无日。虽蓬山万里,呼吸可通,但不知谁为青鸟,能为我一达殷勤耳。    此等诗,似寄情男女,而世间君臣朋友之间,若无此意,便泛泛然与陌路相似,此非粗心人所知。(《李义山诗集笺注》)

(章  燮)曰:(首句)难于相见,难于忘情。(二句)时当暮春。(三、四)二句比也,言一息尚存,志不少懈。(五句)愁其发白,应上“东风无力”。(六句)孤吟月下,起下结意。(七、八)“为探看”,所谓“劝君莫结同心结,一结同心解不开”,此也。(《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五)

二、陈情令狐。

(吴  乔曰)“相见时难”、“来是空言”,怨矣,而未绝望。(《西昆发徵》序)    (首句)见时难于自述,别后通书又不亲切,所以叹之。毕竟致书犹易,故有此诗。(二句)“东方”比绹,“百花”自比,上不引下也。(三、四)致尧云:“一名所系无穷事,怎肯当年便息机。”肥遯之士,莫容易笑人。(七、八)“无多路”,“为探看”,侯门如海,事不可知。亦屡启陈情事也。(《西昆发徵》卷上)

(杜诏、杜庭珠曰)义山《无题》(相见时难、昨夜星辰、来是空言、凤尾香罗、重帏深下),杨孟载谓皆寓言君臣遇合,长孺亦云不得但以艳语目之,吴修龄又专指令狐绹,说似为近之。(《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七)

(冯  浩曰)首言相晤为难,光阴易过。次言己之愁思,毕生以之,终不忍受绝。五言惟愁岁不我与。六谓长此孤冷之态。末句谓未审其意旨究何如也。此段(指大中三年)诸诗,寓意率相类。

(姜炳璋曰)此亦寄绹之作。“东风”指绹,言绹不为主持,而王、郑之交好皆凋落殆尽也。然于己则非他人之比也,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蹉跎,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之时乎?通体大意如此。(《选玉溪生诗补说》)

(张采田曰)此徐府初罢,寓意子直之作。“春蚕”二句,即谚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之意。结言此去京师,誓探其意旨之所向也。确系是时作,观起结自悟。(按张氏编宣宗大中五年)    此篇为陈情不省,留别令狐所作。首云“相见时难别亦难”,结云“蓬山此去无多路”。味其意,其在大中三年将赴徐暮时耶?徐辟在十月,义山至幕则为明年正月。诗中“东风”等字,不必泥看,况十月亦可称小春乎。    此诗盖已至徐幕所作。故写景皆系春时,与《转韵》诗“蒲青柳碧春一色”正同。玩结语知其非在京留别之作。    【黄按】张氏《玉谿生年谱会笺》系于大中五年。《李义山诗辨正》初改为大中三年将赴徐幕时作,旋又改大中思念。张氏将《无题》大多纳入“陈情令狐”,此诗“东风无力百花残”,使其大为难矣。

三、有求当路,望其汲引。

(廖文炳曰)此诗言得见君固难,既见君别亦难。故想人生易老,如东风无力量而百花易残,恐老而不得于君也。然我思君之心,如蚕不死则丝不尽;思君之泪,如烛未灰则泪未干。晓而窥镜,恐鬓发之改;夜而思吟,觉月光之寒。蓬山此去不多远也,青鸟殷勤为通于君,使得一会可也。诗意以青鸟比朝中执政者,望其汲引之意耳。(《唐诗鼓吹注解大全》卷七)

(胡以梅曰)此首玩通章亦圭角太露,则词藻反而皮肤,而神髓另在内意矣。若竟作艳情解,近于露张,非法之善也。细测其旨,盖有求于当路而不得耶?首言难得见,易得别,别后不得再见,所以“别亦难”耳。次句措辞媚极,“百花残”,花事已过也。絲,思也。三、四谓心不能已。五恐老时。六见寂寥。结则欲托信再探之。青鸟,王母之使,殆当路之用人欤?蓬山无多路,故知其九重,而为当路口(《唐诗贯珠串释》卷三十)

(程梦星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言状亦觉其可怜。七、八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

四、言光阴难驻,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何  焯曰)(首句)此句言光阴难驻,我生行休。“东风无力”,上无明主;“百花残”,己且老至也。落句其屈子远游之思乎?(沈辑评)

 (陆昆曾曰)起处有光阴难驻,我生行休之叹。然蚕未到死,则丝常牵;烛未成灰,则泪常落。有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者。“晓镜”句言老;“夜吟”句言病,正见来日苦少。而有路可通,能不为之殷勤探看乎?此作者以诗代简牍也。(《李义山诗解》)

(孙  洙曰)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唐诗三百首》卷五)

五、外调宏农,想望朝籍。

(徐德泓曰)此诗应是释褐后,外调宏农尉而作,纯乎比体。首句喻登进之难而去亦难。“东风”句,承“别”字来,风为花之主,犹君为臣之主,今曰“无力”,已失所倚庇而不得不离矣。然此情不死,故接以“春蚕”两句。五、六又愁去后君老而寂寥矣。末言使人探问,见情总难忘也。宏农离京不远,故曰“无多路”,惓惓到底,风人绪音。(徐陆合解《李义山诗疏》卷上)

(二)、句解

(朱彝尊曰)(三句)“思”作“丝”犹“淮”作“怀”,古乐府有此。

(钱良择曰)(三、四)以“丝”作“思”,犹以“淮”作“怀”,乐府有此体。然此是以“丝”喻情绪,非借作“思”也,对句不用借字可证。(《唐音审体》卷十六)

(何  焯曰)(三句)接“到”好。(五句)“镜”字活。(六句)“觉”作“共”,若作“觉”,便嚼蜡。(沈辑评)

(屈  复曰)(五句)见。(六句)闻。

(陆昆曾曰)“晓镜”,“镜”字作活字看,方对“吟”字有情。

(三)、诗评

  (仲长统曰)“垂露成帏,张霄成幄。沅瀣当餐,九阳代烛。”盖取无情之物作有情用也。自后窃取其意者甚多……李义山《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歇(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又是一格。今效此体为俚语小词传于世者甚多,不足道也。(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

(谢  榛曰)李义山曰:“春蚕到老(死)丝方尽,蜡烛(炬)成灰泪始干。”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措辞流丽,酷似六朝。苏子瞻曰:“破衫尚有重逢日,一饭何曾忘却时。”造语殊乏风致。(四溟诗话)卷二)

(陆时雍曰)三、四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唐诗镜》卷四十九)

      (钱谦益曰)其绮靡秾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深情罕比,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李义山诗集序》)

(冯  舒曰)第二句毕世接不出。次联犹之“彩凤”、“灵犀”之句,入妙未入神。(《瀛奎律髓汇评》卷七)

  (冯  班曰)妙在首联。三、四亦杨、刘语耳。(同上)

(陆次云曰)诗中比意从汉、魏乐府中得来,遂为《无题》诸篇之冠。(《晚唐诗善鸣集》。刘、余《李商隐资料汇编》转引)

(张谦宜曰)凡情语出自变《风》,本不可以格绳,勿宁少作。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絸斋诗谈》卷一)

(何  焯曰)末路不作绝望语,愈悲。(沈辑评)

(屈  复曰)三、四进一步法。结用转笔有力。《玉溪生诗意》)

(赵臣瑗曰)(三、四)镂心刻骨之言。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山满楼笺注唐诗七律》卷四)

(陆鸣皋曰)宋仁宗见东坡《水调歌头》词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叹曰:“苏轼终是爱君。”解此,可以得是诗之妙矣。(徐、陆合解《李义山诗疏》)   【黄按】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兼怀子由。”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在密州。此言宋仁宗云云,恐为神宗之误,或即野史杜撰。

(陆昆曾曰)八句中真是千回万转。(《李义山诗解》)

(查慎行曰)三、四摹写“别亦难”,是何等风韵!(《瀛奎律髓汇详》卷七)

(迮鹤寿曰)义山诗,当赏其体物之工,毋羡其丽事之密。《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尚不过作对活泼。《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非体贴人情,推寻物理者,岂能至此!(王鸣盛《蛾术编》卷七十七引)

(王鸣盛曰)(三、四)沉郁之句,与老杜异曲同工。(冯氏《玉谿生诗笺注》)初刊本王氏手批。刘、余《李商隐资料汇编》引)

(纪  昀曰)感遇之作,易为激语。此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为绝望之词,固诗人忠厚之旨也。但三、四太纤太鄙,不足存耳。(《抄诗或问》)    三、四究非雅语。(《纪批<瀛奎律髓>》卷七)

(叶矫然曰)李义山慧业高人,敖陶孙谓其诗“绮密瓌妍,要非适用”,此皮相耳。义山《无题》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其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殆兼有之。又“直道相思了无益处,未妨惆怅是清狂”;“平明钟后更何事,笑倚墙边梅树花”;“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觉欲界缠人,过后嚼蜡,即色即空之义也。(《龙性堂诗话》初集)

(沈  晨曰)予尝以义山“无题”诗消息《离骚》……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夫惟灵修之故也。(王世锦《无题》十二首跋,王世锦《艺云馆诗抄》。刘、余《李商隐资料汇编》转引)

(朱东嵒曰)按义山先生《无题》诗,《集》虽数见,而意旨略同。唐人香艳之体,先生可称独绝矣。云间朱长孺先生云:“窥帘”、“留枕”,春心之摇荡极矣,迨乎“香销”、“梦断”、“丝尽”、“泪干”,情焰熾然,终归灰灭。不至此,不知有情之皆幻也。乐天《和微之梦游》诗序谓“曲尽其妄,周知其非,然后返乎真,归乎实”,即此义,不得但以艳语目之。(《东嵒草堂评 <唐诗鼓吹>》

(赵德湘曰)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澹仙诗话》。刘、余《李商隐资料汇编》引)

(张采田曰)三、四两句如此典雅,而(纪氏)谓之“鄙”,此真小儿强作解事语,纪氏之诗学可知!(《李义山诗辨正》)

【疏解】

此诗抒写暮春时节与恋人别离之忧伤。“蓬山”,仙人所居,常借指道观,其所恋似亦女冠之流。

曹丕云“别日何易会日难”,曹植云“别易会难”,梁武云“别日何易会何难”,均言会难而别易。义山衍化为“相见时难别亦难”,则两情依依,难以割舍之情,使爱恋因现实的阻隔更具悲剧性,亦更刻骨镂心。因为,若使别离显得随意和容易,则其情也寻常,其思也不深!次句“难”字复叠,并叠在前后音步之末顿,不仅音节和鸣,亦使句势形成往复纡回之态。后来诗人抒写“别”、“会”,均未能超越。唐彦谦《无题》云“谁知别易会应难”,韩偓《复偶见》云“别易会难长自叹”,皆瘦硬乏情。惟李煜“别时容易见时难”,写出胸中感慨,然终不如义山“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深情绵邈,曲折回肠也。二句横插而入,似显突兀,实为神来之笔。清人冯舒以为“第二句毕世接不出”,极为赞赏。此以“景语”,为首句设立背景:时令在春暮,春风绵软无力;百花凋残则为恋人想别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象征其青春、情爱之行将消逝。

三、四亦点化前人诗句。乐府西曲歌:“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思)。”南齐王融云:“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陈后主云“思君如夜烛,垂泪著天明”。然皆未若义山“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来得沉痛执著。出句言“丝尽”,对句言“泪干”,而着眼则在“丝(思)不尽”、“泪不干”,以抒发虽后会无期,而相思之情永在,离恨之苦难消;除非身死成灰,此情不泯。义山《暮秋独游曲江》云“深知身在情长在”,与此同一意绪,对生离死别寄托深刻之悲哀,而于人生“乐聚恨别”之情愫给予极高评价:为了欢聚,可以用生命去换取。此联为全诗之“秀句”,刘勰所谓“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其意蕴之丰富,常超越形象本身,成一极具哲理的警策之言。蘅塘退士孙洙评曰:“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五、六翻过一层,不言己之相思,却从对方落笔,从而深一层抒写自己如梦如幻的绵绵哀思。诗人出现一种梦幻,拟想恋人别后思念自己的情景:晨起照镜,愁白了鬓发;长夜吟诗,难耐孤冷。不言己之相思,却拟想恋人别后对自己的深切思念,正自相反拓展、深化了“春蚕”、“蜡炬”之悲剧色彩。

末联“蓬山”,指恋人被迫而须离己远去,至彼可望而不可即之处,此物理空间之距离也。然自心理空间言之,则无论天涯海角,两心皆永是贴近,故云“蓬山此去无多路”。而尤为令人动情者,在以慰藉之辞写心中之苦:言“无多路”,言当托“青鸟”前去探看,皆强抑心中苦楚而体贴所恋之忧伤。何义门曰:“末路不作绝望语,愈悲!”或可仿之曰:“伤心人强抑悲苦而作劝慰之辞,尤镂心刻骨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