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回族言语中的阿拉伯语

(2011-09-22 08:11:49)
标签:

杂谈

中国回族言语中的阿拉伯语

 

中国回族言语中的阿拉伯语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في اللغة الشفوية لقومية هوي الصينية

北京外国语大学

阿拉伯语系博士、教授

齐明敏

2009年5月

 

一、         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建设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يلزم تنمية شاملة ومنسقة ، ومتوازنة ومستدامة)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متمحور  حول  الإنسان، من أجل تحقيق تنميته الشاملة)的、公平正义、法治成熟的(قائم على الإنصاف والعدل ونضج سيادة القانون)的和谐社会,这其中就包括建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和谐语言生活。即:形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بسيادة اللغة المشتركة)为主体的多语多方言并存(المتمثل في تعددية اللهجات)、良性互动(التفاعل الإيجابي بينها)的语言发展态势(وضع نمو اللغات);保证公民的语言权利;更加关注农民工(ﺍﻟﻌﻤﺎﻝ ﺍﻟﻤﻬﺎﺟﺮﻭﻥ)、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1]

 

中国的这个奋斗目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发展目标不谋而合(يتفق هدف الصين هذا مع)。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纪念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多语种化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2]

يحتفل سنوياً منذ شهر شباط/فبراير 2000 باليوم الدولي للغة الأم الذي أعلنته اليونسكو في مؤتمرها العام في شهر تشرين الثاني/نوفمبر من عام 1999 ، وذلك من أجل تعزيز التنوع الثقافي وتعدد اللغات .

إن اللغات هي الأدوات الأقوى التي تحفظ وتطور تراثنا الملموس وغير الملموس . لن تساعد فقط كافة التحركات الرامية الى تعزيز نشر الألسن الأم على تشجيع التعدد اللغوي وثقافة تعدد اللغات، وإنما ستشجع أيضاً على تطوير وعي أكمل للتقاليد اللغوية والثقافية في كافة أنحاء العالم كما ستلهم على تحقيق التضامن المبني على التفاهم والتسامح والحوار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以中国回族的言语为对象,分析其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以期更加了解回族言语的构成,为研究和保护回族语言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二、         中国回族言语的构成

1.     回族的形成:

中国是个多民族共存(متعددة الأعراق والقوميات)的国家,现有的(القوميات القائمة)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11亿5940万),占总人口(12亿6583)的91.5%,回族位居第四(981.7万)万,占总人口的0.77%,占少数民族总人口(1亿6430万)的9.2%。回族还是少数民族中人口分布(التوزيع السكاني)最广的民族,中国约有96%的县级行政区内(共有县级市374个;1642个县)都有回族居住。

 

回族的形成历史,是一部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史。自公元7世纪中国唐朝始,大批沿古丝绸之路前来中国经商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各国的穆斯林商人、工匠、传教士(دعاة الدين الإسلامي)、军士、学者等,连续数百年前来中国经商、传教或从事其他各种工作,许多人留居中国不归,与中国各地居民通婚(التزاوج),繁衍(التكاثر),到公元13世纪中国元朝时期,最终形成中国大地上的一个新的民族族群(إحدى المجموعات القومية),回族,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回族的族源呈多元化,而阿拉伯穆斯林先民是回族族源(الأصل)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2.     回族的语言:

当今的回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样,通用汉语。

而回族最早的先民(الأجداد الأوائل),有中外两大部分,最初的本土先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包括汉语(الصينية/ الماندرينية)、壮语、黎语、藏语等,最初的外来先民很自然都是使用自己的母语,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希伯来语、马来语(لغة الملايو)等等。当时的阿拉伯穆斯林先民,“一手拿着珠宝香料,一手拿着古兰经,在物质贸易过程中使中国和阿拉伯人民有了跨文化的交际和社会文明的交往(التواصل بين الثقافات والحضارات),最终把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了中国[3]”,也把阿拉伯语带进了中国,因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阿拉伯语的非阿拉伯国家。

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发展,在公元13世纪回族最终形成时,回族的语言已经从最初的多母语(تعدد اللغات الأم)时期,经过母语加汉语的双重语言(الازدواجية اللغوية – اللغات الأم زائد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时期,最后过渡到汉语取代其他各种母语而成为回族的统一语言。“没有汉语作为各个不同来源的回族的共同语,回回作为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形成的。[4]

尽管回族通用汉语,但是在回族内部的日常言语中,却保留和积淀了大量先民母语的词语,其中最重要的一类就是阿拉伯语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保留与使用,是与回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宗教生活和社会习俗息息相关的。通过对这些遗留的阿拉伯语词语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加了解回族族群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增进对回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认识。

另外,这些阿拉伯语的词汇也丰富了汉语

 

三、         回族内部言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

1.              研究依据

近年来,中国一些穆斯林学者对回族语言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对其中的先民语言遗留语汇也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分析。

200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回族学者何克俭和杨万宝编辑的《回族常用语手册》,是第一部回族内部常用语的工具书,虽然难免有遗漏,但却不失为研究回族内部言语的现成依据(أحد المراجع الحاضرة)。

2.              数据统计

1)《回族常用语手册》共收录1031个词条( مفردة وعبارة),其中译自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共568条,占55%,借用(مفردات وعبارات مستعارة)汉语以及汉语方言的463条,占45%。

2)译自阿拉伯语的有491条,占47%;译自波斯语的有77条,占7.4%;

3)译自阿拉伯语的491条中,直接音译的有429条,占87.3%,意译或音译+意译的有62条,占12.7%。

3.              两点分析:

1)           音译、意译与“别同”意识(الوعي بوجود الفرق)

众所周知,汉语是中国最大的族群汉族的语言,是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的书写形式(تكتب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为汉字(رموز صينية/ مقاطع صينية),是一种有别于拼音文字(حروف أبجدية)的表意文字(رموز إيديوغرامية),汉字的构词以比划(خطوط)和声调(نغمات)为基础,汉字是音、形、意三位一体的独立单位(وحدة كتابية مستقلة ثابتة جامعة بين الصوت والشكل والمعنى)。或象形(تشكل على أساس تصويري),或指事(تجريدي),或会意(تركيب معنوي),或形声(تركيب بين الصوت والمعنى),以形声为最多。

正因为汉语的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所以汉语具有较强的词语理据性(قوية في قياسية تشكيل الرموز الصينية),也就是说,不大容易像其它语言那样以直接音译(نقل صوتي مباشر)吸收外来词语(استيعاب الكلمات الأجنبية)。

比如英语,历史上英语吸收外来语的方法,就有在发音和拼写(الهِِجاء)上稍作改动的音译,而现代英语吸收外来语则一般不再做改动,甚至原封不动照搬(إدخالها كما هي دون تغيير)。

中国历史上以直接音译吸收外来语的情况却非常少,一般只是对人名或地名用音译法引进,而且在音译时也尽量靠近汉语的读音和结构。其它外来语基本都是以意译或借用的方式引进的。近代史上照搬过一批日本人用汉字译自西文的社会科学词汇,但发音也与日语不同。

文字是口头语言的转写符号(اللغة المكتوبة رموز منقولة من اللغة الشفوية )。尤其是汉字本身就是音、形、意的统一体,因此,本文虽然议论的是回族的言语,但此言语与文字是不可割裂的。《回族常用语手册》中,直接音译自阿拉伯语的词语有429个,占87.3%,这显然与常规情况相去甚远。

同时,这些音译的词语“看来是完全采用原来的音节构造(متفقة على المقاطع الصوتية الأصلية),而不考虑汉语音节的特点(لم تراع صفة المقاطع الصوتية الصينية)。换言之,…首先考虑的是它象不象原语言的形式(قريبة من الشكل الأصلي),至于它是否象汉语,那是非常次要的。[5]

例如:

阿黑热提  P2

آخرة

 

麦里哭里冒提  P85

ملك الموت

伯热克特  P15

بركة

 

麦尔飞热提    P85

مغفرة

尔巴德提  P33

عبادة

 

穆哈凯玛提    P92

محكمات

给亚麦提  P47

قيامة

 

穆台沙比哈提  P95

متشابهات

吉哈德    P64

جهاد

 

苏布哈南拉    P126

سبحان الله

以上例子,无论是选字还是读音、格式,都与汉语有较大距离,

“…这种译借方式的形成,没有语言规划(التخطيط اللغوي)所施加的影响因素,因而反映了译借者心理上对阿拉伯语、波斯语的亲近感(الشعور بالتقارب والانتماء)及其力图保持其宗教不被汉化(حماية الدين من التصيين)的强烈愿望[6]”即所谓“别同意识”。

尽管回族自公元13世纪就开始将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作为母语,但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宗教感情和特殊的民族情结,回族在普遍使用汉语的同时,也刻意保留了一些方便宗教生活和联络民族感情的先民语汇,以便有别于使用汉语的其它民族,强化回族的民族认同感(تقوية الشعور بالانتماء القومي)。

回族除了以音译体现别同意识,在对阿拉伯词语进行意译(ترجمة معنوية)时也同样有别同意识,这主要体现在同一个词语的译文上采用有别于汉族的译文,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7]。:

独造(الإبداع)。即:用汉语的语素材料新造词语,以表达独特的内涵。例如:“إن شاء الله”,汉族人译成:“如果真主愿意的话”;而回族却译成“托靠主”。“托靠”一词是回族专用于真主的自造词(لفظ مصطنع)。

取意(تغيير المعنى)。即:或扩大(توسيع),或缩小(تضييق),或转移(تغيير)汉语原词词义,赋予其新的含义。例如:“قدر”,汉族人译成“天命”;而回族人则译成“定然”。

拟古(تقليد العبارات الكلاسكية)。即:取用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翻译阿拉伯语词语,以有别于汉族的译文。例如:“الحمد لله”,汉族译为“”;而回族则译为“知感主”。“知感”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知恩感激(إدراك النعمة والامتنان عليها)的意思。

别同(الابتعاد عن الغموض)。即:在用词方面,尽量避免常规用法,以区别于其它民族。例如:“دهين”一词汉族译成“肥”;而回族则译成“壮”以有别于汉族。

 

2)           主动借用与“本土”倾向(المبادرة في الاستعارة والتوجه إلى الأقلمة)

回族在保留和翻译阿拉伯语词语时,除了明显的别同意识之外,同样也有非常主动的借用意识和本土化倾向。除了在与其它民族族群日常交往中的“入乡随俗,随地就音[8]”(التصرف والتكلم كما يتصرف ويتكلم الأهل المحليين)外,回族内部言语中也有许多借用其他宗教用语表达伊斯兰教事物的习惯。

借用基督教用语:

“الله”译成“主”,

“الصيام”译成“封斋”,

“الصلاة”译成“礼拜”;

借用佛教用语:

“يوم الدين”译作“报应日”,

“الوفاة”译作“归真”、“无常”,

“الإحرام”译作“受戒”,

借用儒教用语:

“النبي”译作圣人,

“طاعة الوالدين”译作孝道,等等。

此外,回族还借用汉语一些常用词,翻译一些伊斯兰教用语,例如:

“بدء الإمام الجديد ممارسة وظيفته ”译成“开学”,

“المسلم المؤمن المسن”译成“老人家”,

“التبرعات من أجل بناء المسجد”译成“钱粮”,

“الصبر في الدنيا”译成“忍耐”,等等。

很明显,上述借用现象说明回族内部在表达宗教生活的许多事物时,并不排斥(الاستبعاد)借用其它宗教的现成语汇(تعبيرات جاهزة),也不介意(الرفض)使用汉语一些常用词汇(مفردات دارجة),“语言上的这种可接受性(قابلية الاستعارة),是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向本土化倾斜的表现[9]”。

当然,所有借用的语汇,“都被赋予了伊斯兰教的内容(حمل مضامين إسلامية),语意也产生了变化。[10]

 

四、结语

考察回族言语中的阿拉伯语,除了前言中所报的目的之外,本人还希望获得一种“副产品”(إحدى المنتجات الجانبية),即:为今后汉语吸收外来语提供一点思路(منهج التفكير)。

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民族在交往中自发开掘(اهتدت إليه بصورة عفوية)出来的某些行之有效的融合方式,在“全球化”时代自有其借鉴意义(نعتبرها من النماذج)。代表不同文明体系(منظومات حضارية مختلفة)的各民族在交往之中必然遇到语言障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الطرق والمناهج)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مختلفة اختلاف الظروف والأحوال),历史上任何一种既保留原有文化特质(الهوية الثقافية),又解决语言障碍问题的成功经验,对现代人来说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يستحق الدراسة),继而借鉴学习的(الاستفادة منه)。

本文只是一个初步、局部的解读(قراءة أولية جزئية),期待与各国学者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