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未竟,东方白

(2022-08-25 19:32:30)

歌未竟,东方白

——读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毛泽东主席在1964年写下了《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时常读之,感慨万千。“一篇读罢头飞雪……歌未竟,东方白。”

读一部正能量的历史著作,会极大的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也从历史深处悟出了历史的规律与真谛,能够科学地预见明天的世界。

第一,悠久的历史遗迹。

卜宪群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从中国猿人开始,描述我们神州大地遥远的文明脚步。从上古的传说与神话,到夏商周的遗迹,印证了我们民族历史的悠久。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员赵春青认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表明,中国的远古祖先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连续演化的过程中,走出一条以独立演变为主,文化交流为辅的发展道路。这一认识与从人骨化石中得到结论,岂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当我们远古祖先,在成功地走出森林,完成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背起行囊上路了。”我们的祖先迎来了新石器时代和中华文明的曙光。“正所谓:风雨如磐,光明在前。历史即将翻开暂新一页。”

古史的传说,为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书写了璀璨的一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三皇五帝。历史经过夏王朝的寻踪、殷商兴亡,甲骨文、卜辞,汉字的创制代表着文明的脚步。周公制礼作乐,《诗经》开始问世,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第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春秋争霸,礼崩乐坏,文化“轴心时代”也在酝酿之中。这部著作以丰富的篇目展示了儒家、道家等等学派创制的历史。

孔子,“吾少也贱,多能鄙事”、仁与礼的坚守与变通、难以实现的“天下大同”、周游列国、杏坛执教,“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执着的追求着。该书对孔子的评价,既要言妙道,有突出细节。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打击接踵而至……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身不逢时,他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直道而行,不畏其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他的道德品质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应运而生。书中展现了孟子大济苍生的梦想、墨子身体力行和充满智慧、老子的神秘、庄子的“无用之用”、荀子因时变革的主张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史呈现出一幕幕精彩的华章。两汉期间,从熹平煮经开始,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董仲舒奠基汉代经学,儒家学说上升为民族文化的“六经”。经学深深影响着中国及东方的历史。其中关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交锋到融合,本身就是值得探索的话题。

宋代书院的建立,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新儒学显示了士大夫的历史担当。追溯到唐代韩愈的道统学说,到宋代学者学风胡瑗的“沉潜、笃实、淳厚、和易”之风,让人流连忘返。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周敦颐、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士大夫们有了自觉的政治追求和精神意识的觉醒。毛泽东主席盛赞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朱熹去世,辛弃疾写下了:“所不朽者,垂万事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阳明心学,磨难铸就了辉煌。贵州龙场悟道,生死考验,促使他心灵世界的突围,事业的成功,使阳明先生的心学得以创制。他的思想如一道闪电,打破了死寂的学术风气。

第三,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名士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树立了不向淫威低头的典范,为浑浊之世界留下了一片净土。嵇康一曲《广陵散》,惊动了刑场。三千名太学生请愿、送行,成为历史的壮观一景。在众目之下,嵇康开始拨弄琴弦,铮铮琴声,慷慨的曲调,铺天盖地。曲终之时,他略有遗憾的感叹:“《广陵散》从此绝矣!”何晏、王弼玄学思想,为思想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冷静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社会存在的热烈追求。”

在南北朝时期,来自于天竺国的佛教快速发展,源于战争给予人民巨大的痛苦。悲天悯人、无所不能的佛祖来了。佛教认为,人生是一片苦海,充满了生老病死、怨恨离别、求助不得等苦恼,只有超脱出生命活动的过程,达到无生无死、无爱无忧的涅槃寂境,才能脱离苦海,取得永恒的快乐。

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当初也自谓是教外别传。据说灵山法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于是付法,迦叶成为印度禅宗教主。到了27世祖般若多罗传法于菩提达摩,后者于梁武帝时候来到了中国,是为中国的禅宗初祖。武则天时候,慧能提倡顿悟,“见性成佛、直至人心”。他的著作《坛经》堪称经典。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以“内在超越”为特征,深深影响了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

书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汉代、唐代等历史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楼兰古国、敦煌文化的遭遇与价值,后日郑和下西洋,书写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精彩华章。

该书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游牧民族的历史。在北部中国广袤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绘制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肥美的嫩草、清澈的河水,点缀着碧蓝的天空,令人神往。匈奴、突厥、回鹘,这些盛极一时的马背民族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充实着悠久的华夏文明。书中梳理了契丹、金、西夏和蒙古等政权兴亡的历程,叙述了萧燕燕(萧太后)、完颜阿骨打、耶律大石、丘处机、元昊、忽必烈、耶律楚材等英雄人物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争取民族的自强之路成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该书客观分析了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历程,指出大清帝国走向覆灭的原因。大清帝国上上下下自我麻醉,人们陶醉在大清帝国的富足之中,贪婪腐败、思想禁锢与落后的经济意识,使之错过自我革新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任何一次变革都会触及保守派的权益,而遭到反对。其中许多官员的“主要心思都用来对付皇帝和朝廷。隐瞒真相、编造谎言是他们惯用手段”。因此注定了“清朝要在更猛烈的腥风血雨中才能完成自己的涅槃”。

而推翻帝制后的中国并没有走向和平、民主,建设共和的阳光大道,相反却步入了军阀割据的深渊。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希望其他民族沦为它们掠夺的对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风雨兼程,历经沧桑,先进的中国人民终于在艰难曲折中找到通往解放的道路。

 

“歌未竟,东方白。”我们相信,觉悟起来的中国人民中蕴藏着一种力量,这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国不灭的力量;“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的民族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遗产;“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天的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大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将满怀喜悦的迎接我们华夏民族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