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静待花开
(2022-07-08 15:28:26)一切静待花开
——站在远处看高考
一
“到了今天,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获取外面世界的主要‘读物’。对于如此滚滚而来的网络资讯,如何读懂就是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变成我们有用的‘信息资源’,还需要概括、归纳和分析等‘加工’。”
“老师,您所说的,恐怕就是实用文本的阅读。”
“是的,所谓阅读,就是我们面对的‘读物’,需要理解,还要进行‘加工’。因为在今天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阅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沙里淘金,不然就会淹没了我们的头脑啊。”
“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议论类文本的阅读,就是需要我们学会理解文本所表述的观点及其价值,阐述观点的理由与依据,也包括文本的思路。”
“对。而理解关键在于文本的基本概念、语句的把握。对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句子的逻辑关系,因果等,必须把握准确,避免理解的错误。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道理就在这里。”
“看样子,我们所说的理解绝非是拿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所谓‘比对’,还需要概括与分析,迁移和运用等。”
这是我跟一位学生的一段对话。我在想,对于高考,我们如果从中超越出来,站在远处去看待它,或许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二
庖丁解牛,由技术上升对道的追求,会让我们悟出很多东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善哉!技盖至此乎?”
而要达到如此境界,就应当像庖丁那样庖丁那样:“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我们不仅仅了解高考命题的规律,对出卷人的意图,对文本的特征,以及每一道试题的解题技巧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真正走进高考。
当然,如今人们对高考技巧的研究,似乎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于是乎,所谓的答题模式等雕虫小技泛滥成灾。学生通过大量刷题,仍然不得要领。这表明了做任何事情,如果离开了本源与初心,最终是失败。利益的驱动,却又缺少庖丁解牛那样的功夫与耐心,某些专家借助于所谓的传经送道,沽名钓誉,迷失了自己,耽误了他人。俗话说,歪嘴的和尚,又怎么念好经了。于是害人害己。
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应该像庖丁那样,“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不忘初心,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自信和功底,坦然面对高考。有了文化素养,有了应试的底蕴和涵养,既然胜券在握,心中有数。我们也会感叹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不过,所谓的“养生”,就是“素养”,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国家也就可以通过高考选拔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啊!
三
学语文,自然离不开“技”。读文言文,不论是史传类文本、纪事本末体等,将来说不定还会有阐述诸子观点与学说的文章。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而出现“沟通”障碍,于是乎,断句,分析与概括,乃至翻译,变成了考查的主要内容。
诗歌赏析,在于领会其内容、风格及其情感表达。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
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必须熟悉词语(成语)、病句修改、语句衔接等知识,并能在情境中运用。
四
“老师,文学作品是不是就是为了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因素和主旨。”
“是的,潜藏在语言背后的主旨与作者表达的情感因素,是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候,需要注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深入解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2022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文本阅读选取的左翼作家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爱国青年的希冀。”
“这种情感,可以说是一条主线?”
“是的,但是人的情感不是简单化的理解,而是丰富的。一方面,萧红坚信‘中国有你们,中国不会亡的’;但同时又有在弟弟参军前,姐弟分离的牵挂和思念,弟弟参军后的牵挂和担忧,而表现为‘恍恍惚惚’的。萧红内心是纠葛的,但同时又是丰富和深沉的。爱弟弟,更希望弟弟很好的成长起来,也有萧红对祖国深沉的爱。”
“老师,2022年高考第9题指出,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题目要求我们对此进行分析,是不是就是为了引导我们品味作品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是的,理解情感就是结合文本内容,结合这些青年的生活环境。比如弟弟在上海时,‘我’的心理慌乱而忧郁,后期既然是比较开心。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要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
是的,语文本来是充满活力的,也应当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我们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咀嚼文字,应该是神清气爽。比如看起来让我们畏惧的古诗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成为美妙而充满意味的画,恰似一曲余音缭绕的古曲,一个意味深长的古老的传说,一个让人迷恋的爱情佳话。在吟诵古诗词中,穿越古今隧道,纵情徜徉,怎不叫人流连忘返,心灵世界为之净化、升华。
当然,我们如能从文字中领悟其魅力,文言文自然精彩。有人问我,老师,断句,到底有无窍门?我回答是,还是从“主谓结构与语境结合来理解”吧。
汉字是很神秘的。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汉语词汇的丰富,意味着中国人情感、礼仪和精神的丰富。如妻子在古代见诸于文献的,就有宝眷、令宝、侧室、槽糠、寒荆、拙荆、贱内、孟光等;民间就有婆姨、堂客等。而构词之灵活,意味深长。如“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自然大不一样了。
从文字、文辞、文句等,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即通过对汉语言文字的推敲、建构,伴随着思维品质的提升,探求文本中美的价值,学习审美鉴赏,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语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语文的学习,又岂能有简单的形式来加以概括。“积累、感悟、熏陶”,这是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制定且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情境教学”等为主要特征。对于老师来说,是一次挑战,但更是一次成长和改变自己的一次难得的机遇。
以注重能力与素养考查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一定情境中的价值选择和思维过程,趋向合理、公平和学生发展个性,将是未来的高考的选项。为了改变学生及其家庭的命运着想,为了高考将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任何淡化这种目标,都会得不到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但同时急功近利的做法,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教学过程的同质化、思维培养的浅表化倾向,无论说的怎么动听,最终将被淘汰。
当然真正实现以核心素养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改革,并在今天与未来的高考改革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们的老师,不仅仅担负着包括高考辅导、阅卷等任务,我们的认识偏差、文化底蕴不足、教师的责任和道德等问题,必将制约着国家作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渠道——高考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升教师素养,重要的方式是读书、思考,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为重要的恐怕还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善于从词语的推敲中引导学生从逻辑的起点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入手,从文学的细节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紧”、《祝福》在祥林嫂的“眼睛”等,仔细品味,去发现背后的隐藏的情感;接着通过联想、想象,从文字进入特定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咀嚼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中“夕阳西下”的“断肠人”的情怀;体会文字的意思,达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境界;吟诵涵咏,读出汉语言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最后开掘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我想,达到这一步,以不变应万变,高考自然不在话下。
而我们自身也由此寻觅到语文教育的乐趣。
五
这几年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在于引导学生关切时代,引导学生关注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坚定信念,承载担当与责任,引导青年人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下思考人生规划;将个人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民族复兴相联系。注重思辨能力,强调逻辑与说理、论述能力。
高考作文首先必须规范,符合考试的要求,然后再努力“出彩”。规范方能“合格”,“出彩”才能得到高分。面对高考这样关系学生命运选择的大事,我们不敢过多的强调“出彩”。一般情况下,审题恰当,立意深刻,条理清晰,思维严密,语言流畅,可以被看成优秀的作文。
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上一些精彩的议论文,如《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革命导师的文章中,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把深刻的道理阐述的非常透彻,可谓是深入浅出。其中如何说理,很值得我们中学生乃至老师认真学习、消化、借鉴和运用。
六
站在远处看高考,或许我们能够从中悟出一些新的东西。高考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不可能用寥寥数语,就能说透的;我们需要与它同呼吸、共命运,方才悟出真谛。
恍恍惚惚,我痴迷于寻求最终的规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肃杀,唯有努力攀登者才能到达山顶,领略“众山小”。一本“高考的秘籍”,不会让那些试图走捷径的人获取,也不会赐予那些试图博取众人眼球而沽名钓誉之辈。多少人,仗剑走天涯,披星戴月,在尘世中你或许孤独一人,一袭黑衣,在漂浮的枯叶中,忍饥受饿,疲惫不堪。当然,也有人居心叵测,试图在侥幸中名利双收。
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失败,跋山涉水,踏破铁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前方也许没有光亮,荆棘满地,虎狼毒蛇出没。周围人烟稀少,多数人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望而却步。这时候,你继续前行,身形消瘦,精神萎靡,也有过后悔。这时候,唯独支撑你,就是希望的启明星在闪烁。结局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于是乎,你蹒跚着挪动着自己的脚步。
衣衫早已褴褛,也不知道身归何处。突然间,一位慈祥而威严的长者站在前方。“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惊喜,也许《高考秘籍》真的可以得到。有着机缘,更是天道酬勤,此时心中虽然急切,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敬畏。
“你的心思,我已经知道。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保持一名教师的初心,自然会……”
——突然,一个响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试图搜寻《高考秘籍》,却什么也没有。还在回味着刚才的一切。
人生不会枉然,一切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