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高考下水作文全国乙卷:高度,在于不断跨越

2022年全国高考下水作文全国乙卷:高度,在于不断跨越
编者按:高考当日写下水作文,已是王国敏老师坚持了多年的习惯。今年写下水作文之前,王老师先结合今年高考考查的情境、价值,对全国乙卷作文命题做了详细的分析;然后站在阅卷人的角度,做了评分标准的分析。有析有评有写,让我们一睹为快。
【原题呈现】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情境】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从北京“双奥之城”作为材料,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无疑是这篇作文情境。而材料中“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这实际上给考生设置了一个身份背景,要求考生借助于材料给的启示,写出自己的思考。即思考在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使自己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新的高度。
【核心价值】
本题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如何不断的努力,体现当今一代青年学子不断的努力,取得新成就的要求。也体现在认识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不断成长,这无疑包含了理想、奋斗和责任等核心价值。
【命题分析】
作文材料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即材料、任务指令。从材料上,不仅仅是“双奥之城”的成就,而且隐含了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从任务指令上,则要求学生在理解国家发展新成就的基础上,促使自己不断跨越。从要求来看,则是写一篇以“跨越,在跨越”为主题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审题立意】
这是一般性议论文。审题的关键在于“跨越,再跨越”。其中“跨越”是主线,“再”是关键。有的考生,可能也写了“跨越”,但是不能把着眼点落实到一个“再”字上,审题自然不够严谨。
不仅如此,作文很显然不是书写国家如何发展,而是书写自己在见证、亲历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是如何书写自己的“不断跨越”。
当我们确立“跨越,再跨越”这样的主题,如何实现自己的“不断跨越”,实现“卓越”。这个起点,无疑跟一般的努力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实现新的跨越,我的思考在于,除了具有奉献、勤奋,而应该具有追求跨越的“品质”。这种“品质”,那就是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还应该全面提升和改变自己。作为高考作文,在很短时间内,要使自己文章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非常重要了。而立意的深刻,取决于考生平时思考的深度,取决于考生的视野。
【评分标准】
本次作文除了一般性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外,我想重点在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审题是否精准。如果考生套作作文材料,仅仅感叹、歌颂国家发展成就的,很显然未能跳出材料本身界限,在那里兜圈子。实际上变成一种套作。如果有的考生,未能抓住“跨越,再跨越”中的“再”,仅仅写了自己如何追求“跨越”,也应该视为审题不够严谨。
第二,立意是否鲜明、深刻。也许有的考生,因平时缺乏思考,面对新的题目,新的作文情境,会有审题模糊,立意不清晰,在文章中可能整体上的主题不统一、不鲜明。也有的考生,也知道写“跨越,在跨越”,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跨越,但是自己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不断跨越”,由于平时思维贫乏,缺乏对自己成长的审视,因此在作文时候必然会不断的兜圈子,绕来绕去,实际上自己的作文,没有实现“跨越,在跨越”。
第三,作文论证是否有力。有的学生,缺乏适合论证本论题的实例,而自身又没有“跨越,再跨越”的经历,所选择的例子或许仅仅是“感动中国”人物的实例,论证效果自然会打折扣的;甚至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作文也怕会占有一定比例。
【老师示范】
高度,在于不断跨越
如今,国家发展喜讯不断,无论“双奥盛会”,还是国家科技发展成就等,都彰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一个又一个“高度”在显现,“跨越,再跨越”的精神在传递。也告诉我们。高度,在于不断跨越。
是的,国家发展在于不断跨越,才有新的发展高度。个人只有不断跨越,也才能有新的卓越。“神州十三”刚刚返回,“神州十四”又直上云霄。这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更显示了中国人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我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这离不开老一代人的无私奉献。但我们没有止步。在老一代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通信、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领域,捷报频传。这一切首先需要的是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举国上下许多人的默默奉献。
不断跨越,需要奉献,更需要理性和科学精神。就拿学生学习来说,如果一般的学习成绩提升,也许靠学生的自觉和勤奋就可以;但是如何引导一名原本优秀的学生,向新的高度攀登,就需要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改变思维方式,使之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让他们学会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给我一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而这一杠杆的获得,则需要科学与理性。
不仅如此,人要实现新跨越,则需要全面提升和改变自我。在奋斗过程中,人真正需要战胜的敌人,是他自己。为什么有的人在取得一定名气和成就之后,就难以有新的突破呢?我想,惰性、投机取巧,沉醉于虚名不能自拔,往往是扼杀优秀者走向卓越的腐蚀剂。就拿我们教师成长这一话题来说,当自己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就需要沉潜,不断修正、反思自己;需要厚积薄发,不断的在读书中读书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为成长不断找到新的智慧之源;需要我们等待突破的时机,不能浮躁与急躁;需要我们去捕捉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细节”,从中寻觅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需要我们挣脱利益得失的羁绊,能够以更广阔的胸怀去审视自我。打开了自己的胸怀,映入自己眼帘的,自然是另一番风景。而精神境界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新高度。
跨越,再跨越,需要的是奉献、理性和全面提升。人只有不断跨越,才能不断获得新的高度;国家只有不断跨越,才有新的成就。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