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遇,都值得我们珍惜

(2022-05-05 09:25:51)

相遇,都值得我们珍惜 

——与我有缘的十二本“小书”

编者按

书籍对人的作用不言而喻,读书也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王国敏老师热爱读书,他认为读书是和书籍的美好相遇。在这篇文章里,他细数了十二本“小书”给他带来的影响,告诉我们书籍的力量是一种激活生命的力量,一种能给教学改革带来希望的力量。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  赵佳佳

每一次相遇,都值得我们珍惜

——与我有缘的十二本“小书”

王国敏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许多事,也遇到许多影响自己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许与我们擦肩而过,或许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改变了我们人生的方向。我在这里选择了近几年来十二本所读的“小书”,叙述我与“小书”相遇相识的经历,说说它们对我的影响。

第一本书,《共产党宣言》。

近十年来世界与中国的现状,诸多困惑让我的心为之焦灼。一次在省城图书城里遇到了艾四林、曲伟杰编著的《共产党宣言》。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仅举几例,现实的许多问题无需多说。《共产党宣言》无疑再一次化解了我心中的许多困惑。刚刚看完的电视剧《扫黑风暴》,长藤资本的高明远呼风唤雨,为所欲为,草菅人命。如果要让这些人控制社会,可想而知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我们坚信,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以及许多追求进步和真理的人们,应该坚定自己共产主义的信仰。因为这种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宣言》有着很强的逻辑,读起来是一次挑战。但当你认真阅读之后,无疑在你的心中亮了一座灯塔,使你不至于昏聩。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第二本书,陈晋《独领风骚》。

毛主席诗词,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已经烙印在我们的心里,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主席诗词,仿佛展现了毛主席一生激扬文字的青春、婉丽悲欢的爱情、运筹帷幄的决断、阴郁困顿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风流人物的慷慨、乱云飞渡的从容。读毛主席诗词,让我们领略人格的光辉与智慧的超远。

第三本书,许葆云《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心学比较重视经世致用。而王阳明一生遭遇坎坷,绝境求生。他从无知无觉到良知觉醒,从悟出“知行合一”到力行“知行合一”,从到良知之高远到达于圣人境界,六次精神突围呕心沥血,惊心动魄。那是2015年,我大病初愈,加上事业不顺,时常心灰意冷。想到自己事业和家庭,我感到活的很累!许葆云《王阳明的六次突围》这本小书,为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场挫折,可以消沉下去,但也是新的起点,转入新境界的拐点。当我们为周围羁绊所困住的时候,应该有新的选择。人生无时不在选择。而每一次选择意味着生命航向将发生新的变化。

危机是一种契机。迷茫之后的坚定方才显示价值的意义。我们固然不可能达到王阳明的境界,但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活得有价值,还是可以寻觅的。从眼前的困境中挑出,不苟且,不盲从,必然是一番新的“柳暗花明”。

第四本书,美国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是一个特殊人物,他和他的亲人被关进法西斯集中营。这时候,他创造了“意义治疗法”,就是让那些遭受巨大打击而无法活下去的人们能够拒绝死亡,方法就是从生活中寻找出意义与责任。这样可以重新步入正常人的生活轨道。他的经典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被誉为“本书具有文学和哲学的双重价值”。

的确,一个人只要找到生活的价值,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他就可以忍受人生的苦难,也就不会被眼前的挫折、苦难击垮。

是的,我们相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中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注定不完整。任何时候,人都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第五本书,梁启超著《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读起来爱不释手。如“情感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情感是宇宙间的大秘密”。我们应该使我们的情感走向“高洁纯挚”。从《诗经》《箜篌引》《陇头诗》,书中的分析让人陶醉。

什么叫“淋漓尽致”“手舞足蹈”,你可以尽情随着作者一起纵情吟唱。诗句与生命合一,情感和语言共舞!真正的情感,那就是生命力!什么叫一唱三叹,缠绵悱恻,郁闷的,压抑的,应有尽有!屈原、杜甫,再到李清照,信手拈来,读之,不觉所云,或炽热奔放,或含蓄慰藉,或空明澄澈,或思接千载。

第六本书,路遥著《早晨从中午开始》。

这本书不仅是路遥创作的感悟,更是他心灵的记录。

当路遥因为《人生》的发表而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这时候,他感叹到:“是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用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忘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书中描写他为了调整好自己,他来到了沙漠即故乡毛乌素大沙漠的那一段文字真的很精彩。

“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大沙漠。

无边的苍茫,天边的寂寥……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动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单纯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明了这蓝图实施中的难点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这时候,你该自动走出沙漠的圣殿而回到纷扰的人间。你将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无所顾忌地去开拓生活的新疆界。现在,再一次身临其境,我的心情仍然过去一样激动。赤脚行走在空寂逶迤的沙漠之中,或者四肢大展仰卧于沙丘之上眼望高深莫测的天穹,对这神圣的大自然充满虔诚的感恩之情。尽管我多少次来过这里接受精神的沐浴,但此行意义非同往常。虽然一切想法都在心中确定无疑,可是这个‘朝拜’仍然是神圣而必须进行的。”

我多少次读它,都为之感动。因为我可以从中不断的汲取力量和净化心灵。“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虽然无法预料明天的生活,但是我们应该“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以不辜负我们的生活,才真正对得起我们经受的苦难。

第七本书,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截取了一个横断面,写了皇帝、大学士、官僚,以及读书人、抗倭英雄等,揭示了社会纷纭复杂的矛盾和这些矛盾必将导致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作者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第八本书,肖川《作为理想主义的教师》

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这本书的扉页上一段话,就很不错。“一个人只有对明天怀着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希望,才会感受到生活源源不绝的动力,感受到生活的有滋有味。教育者最好的示范就是以自己精彩的人生唤起学生对于成长的渴望和对于未来的乐观。”

本书由序言、正文、跋和附录四大部分构成。书中谈到了教师:何谓与何为、智慧何处寻、成长与蜕变、三尺讲台上的“哲人”等问题。书籍思路清晰,语言晓畅而真切。

第九本书,叶嘉莹《好诗共欣赏》

这是叶嘉莹系列著作中“精品”。她认为,陶渊明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的、最美好的一种品格;杜甫的心是不死的,他心中永远有着一份博大、深厚的感情,宇宙中万物的形象都能引起他内心的关切和感动;李商隐经常把最美好的形象跟最悲哀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他的诗中往往是热切的追寻和悲哀的失落,充满了迷茫。

阅读诗歌让我们心灵不死。如李白《玉阶怨》中“玲珑望秋月”,写出一个痴情的女子在期盼,一种坚贞、孤独和寂寞,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第十本书,冯至《杜甫传》

《杜甫传》不仅是描写了中国八世纪是社会状况和杜甫的人生经历,而且给我们展示了诗人杜甫一个伟大的心灵。

开元盛世所产生的高度文化与天宝以后唐代政治和经济所起的重大变化,杜甫早年“读书破万卷”的努力以及中年以后与人民接近,体会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吸收了人民的语言,从而有机会使他在以后逐渐摆脱他的家世和出身给他带来的局限。

严重的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种种苦难,残酷的现实,面临绝境的生活深深折磨着我们这位伟大诗人,然而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一直保持到人生结束。他的诗《登高》《隔夜》,在悲凉中显示了响彻云霄的精神力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十一本书,钱理群《与钱理群一起读鲁迅》。

这本书重点阐述阅读鲁迅《野草》的体会。因为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精神历险。“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阅读鲁迅《野草》,是促使自己精神进入一个高度的尝试。而鲁迅写作《野草》,正是在他精神沉潜的时候,对自己生命的追问过程,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高度和力度。

《野草》的《题辞》,则是在承担黑暗,以及背后的欣然、坦然、大笑和歌唱,在沉重的压抑中走向丰富,更加博大、更加自由的境界。……当我们明白这些,也许我们可以走进鲁迅,从而使在现实的挤压、精神的萎靡、职业的异化中找回自己,让自己获得新生。

第十二本书,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

不断的追求让我们心灵经历了刻骨铭心般的痛苦和磨砺,其中就有我们最终达到山顶的心灵的经历,我们的心既然有过成为一名卓越的教育跋涉者的感受。我多次与人交流时候说道,我所期待和追求的是,不过是想在攀登顶峰的过程中领略其道旁的风景罢了。

在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中,作者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和自我完善。

所谓的教学勇气就在于,直面恐惧,以符合自己内心最推崇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只有解放自己,找到让自己获得新生的契机。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心灵,学会把自己心灵变化,把教育教学与学生心灵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整个身心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获得新生。

当教师把自己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的时候,就能够发挥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改变教育制度力量。……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唯一出路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彰显生命的本质。

每一本书,都仿佛唤醒我的每一个生命细胞,激起我生命的活力。我只不过是一个读书人而已。也许,我所谈论的不过是一个书生的迂腐之见而已,但确实代表着我的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