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2020-02-27 07:49:21)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巨人,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中国人民群众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他有着巨大的文化势能,辉煌的人生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皆有建树。他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一生手不释卷,书法诗词堪称绝唱。书法自创狂草一体,狂放飘逸,气象万千。诗词豪放大气,想象浪漫,文采华美。这首《沁园春长沙》,为毛泽东代表作品。有人从毛泽东两首《沁园春》中各取一句,恰成妙联。上联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联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25年,毛泽东在家乡养病期间,领导农民运动。9月准备从长沙动身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候他重访橘子洲,抚今追昔,激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诗词的主旨,在生机勃勃情景描述的基础上,抒发了他壮怀激烈的人生豪情。

我们只有领悟词人的心灵世界,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实现教育目标。而进入词人的心灵世界,应着眼于“词语”,潜心领悟。

“独立”,联想词人卓然独立,思绪万千。唐代柳宗元《笼鹰词》“独立四顾时激昂”,就是遥望四周,慷慨激昂。杜甫的《乐游园歌》中有句“此身吟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诗人几多沧桑,身心飘零。独立是一种沉郁,心中之情难以言表。他的诗《独立》“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写出了寒秋季节,身世飘零,国破家亡,自己流离失所的生活。

毛泽东的“独立”,虽为深秋,但对未来充满信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此时,他面对滔滔湘江水,重返当年读书的地方,心中不觉有一种激越之情。

“看”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大自然在毛泽东的眼中,充满生机。

“击”“翔”,不仅写出雄鹰展翅飞翔,鱼遨游大江,同时也是词人胸怀理想、搏击风浪远大抱负的象征。

“怅”,一种惆怅,一种深远的感慨和思索。追求自由大自然,引发了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的形象伫立在湖湘大地上,预示着一个巨人正在贮存自己的能量,而横空出世,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苍天、大地,词人的豪情脱口而出。此乃千古豪杰之语,体现了一代书生为国家为民族为劳苦大众的命运的忧患。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携”“忆”想起昔日的不平凡岁月。“峥嵘”,古代鲍照有“岁峥嵘愁暮”,那是个人的感慨;陆游的“岁月惊峥嵘”,大概也有指大宋江山风雨飘摇的意思。如今的“峥嵘”,既然有与众不同的毛泽东的青春岁月的写照。

在上阕“万类霜天竟自由”,引发了诗人惆怅思索,而下阕的“峥嵘岁月”的图景,既然是词人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是抒发豪情的图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也正是有这里的基础,所以才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浪遏飞舟”,反问句,体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毫不畏惧的意志。勇者无敌,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做时代的弄潮儿。

这首词的特点是生机勃勃的秋景和壮怀激烈的豪情结合。景,催人上进,给人美的享受;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可净化学生的心灵,叩问学生的灵魂。

教师引导得法,可以引发学生焕发与文本相关的带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如果我们能够引导他们有己推人,进而逐渐走进词人的心灵,与作者气息相通,达到心灵默契的效果。

现代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对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通过诗词的品味,引发学生的积极欣赏态度,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标;而对于词语的品味,进而达到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结合学生成长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尝试。

心灵的陶冶、词语的品味、个性化的解读,既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注重了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对于关键词语的选择与把握,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索,科学的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将是突破诗词教学的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本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在吟诵中品味

毛泽东的词从形式上是传统的,具有古诗词的押韵、字数、平仄的特点的理解,而是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

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诗词的内部联系,了解其构思的特点。如上阕中自然界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让词人联想人世间“怅寥廓”感触;下阕的故地重游,想到了昔日的战友,引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也才产生出对豪情的抒发。

我们通过对于诗词构思特点的理解,更好的理解这位青年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高远志向和大无畏的气概。

我们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结合自己成长的感受,谈谈对于诗句的理解。也就是个性化的理解。如“独立寒秋”,让体会身处逆境的坦荡从容、砥柱中流的气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一种英雄气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恰同学少年”是青春的朝气,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抱负,值得我们思考。

“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对于军阀和官僚的蔑视,也表现了不沽名钓誉,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以及超脱名利物欲,回归纯净本我,甘受清贫的人生境界。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让人感受勇者无敌,迎难而上,激流勇进的精神。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于中国诗词的特点要心中有数。古代诗歌强调抒情为主。“情”是诗词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雨中而形于言”。钟嵘的《诗品》也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情是诗的内容。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歌。

根据诗词特点,防止出现教学中失之过浅、过窄、过偏的错误,达到结合背景,以诗词“语句”来品味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尽可能的科学解读。

第一、要注意防止对诗词缺乏认真细腻的或者肤浅的解读,仅仅泛泛而谈;然后做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所谓的拓展延伸,看起来十分热闹,却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第二、防止过分解读诗词背景及人物,变成政治历史图解,失之过偏。这样语文味道缺乏的,是没有以文学鉴赏为中心的诗词教学。

第三、防止仅仅局限于诗词本身的词语解释,缺乏赏析的方法指导,缺乏能力培养,甚至仅仅要求学生记住课堂答案,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而导致失之于窄,失之于死。

第四、防止过分对词语的解读,缺乏对于诗词内在逻辑的挖掘,而导致教学失之于散。

教师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感受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对照,可以把文本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对应链接,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精神成长,这样就可以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又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把生活引入课堂,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等等,构成了生命课堂最重要的动词。

理想的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说实在一个理想的课堂并不是所谓的公开课的“打磨”,一种表演式的示范,一切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去推进,进而表演得丝丝相扣,甚至娴熟热闹。因为这里没有活力,生命力枯萎。而真正的理想课堂是三维目标的和谐协调,是教师对于学生人格尊重,生命的关怀,是充满生机的教育艺术的呈现。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长期孜孜不倦的努力,把多年追求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内化为教师内在的“积淀”,使之成为教师率性的自然行为,这样就达到语文教学的自由境界。这一点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