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考试的评分体制和中国的很不一样。总体来说,中国看绝对分数;新加坡看等级(由绝对分数换算而来)。比如说,在中三中四,80及以上分就是A+(4.0),无论你是80
分还是100分都是4.0。最终大家在新加坡的分数只是等级或者换算后的GPA。在中国80分和100分可是天壤之别,但是在新加坡这个差别因为换算成等级的缘故被淡化了。这样的模糊更有利于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及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个区别在于,新加坡的考核,中三中四的GPA(直通车课程)是全年的考核,尽管最终的年终考试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全年大大小小的作业这都会占不同的比重,被算如总成绩;所以想拿高分的人需要较稳定的发挥。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和作业,一定要重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加坡本质上还是一个应试的教育制度,每一个学习的阶段都有对应的全国统考。小升初有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s);中学毕业有O水准;初院毕业有A水准。每次全国考试成绩发榜的时候,媒体就会聚焦在状元是谁,状元来自哪个学校,哪个学校有最好的平均成绩。这些是学校每年必争的重要指标,也是创立名声的好时机。新加坡中学,初院和大学的录取也基本上是根据这些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来录取;尽管你有平时成绩,但是如果你的统考成绩不好,一切都没有用。
在O水准学校,学生学四年就是为了那一个月的考试;在直通车课程的学校,
学生的自由度会更大,不是那么一味的应试,因为学生的成绩是全年的总成绩,一点一点积累的,学生也免去了O水准的压力。
在中三中四,莱弗士书院(RI)算GPA的方法:
4.0
|
A+
|
大于等于80
|
3.6
|
A
|
70~79
|
3.2
|
B+
|
60~69
|
2.8
|
B
|
55~59
|
2.4
|
C
|
50~54
|
2.0
|
D
|
45~49
|
1.6
|
E
|
40~44
|
1.2
|
F
|
40以下
|
我们的原始分数会被折算成4.0,3.6等数字,然后将每门课折算后的分数叠加,再算平均分,就是你的GPA。最高是4分,一年全年级总会有3~4个拿4分的。剩下的分数便以金子塔的形式递增(一般是这样)。新加坡直通车课程零散的考试多就造成了每次小考不见得很多题目,满分就自然不是100分;一般小考,满分只有25~30分。这样一来,一旦你错了一点,你的总分折算成百分制后就会很低,看似简单的80%就不那么简单了。应该如何应对,或适应这个变化?其实没有捷径,只有你尽量少错题,不错题,你的分数才会上来。
到了初院,考试的方式和格式就比较和应试靠拢。因为初院的毕业生要考A水准(统考),我们的命运不仅仅在于平时成绩,还要看你在J2,11月份的发挥。而且初院的考试不是所有的都记分,只有重要考试才算(期中和期末考试及预考),会发正式的成绩单。上面会有你的实际成绩,折算的等级和你每门课在你这个年级的排名(按照百分比排名)。很明了的告诉你每门课的水平在哪里。
这种排名让人看了很震撼,你可以发现你每门课到底在应试方面在全校的位置,还能发现你应该在哪门课花更大的功夫。我有同学,5门课,可以每门都在全校前5%,这对他就是很好的肯定和学术能力的说明。其实有时候,这种成绩单让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还是比较有用的。但是在J2的模拟考试,学校只会给等级,不给分数和排名,应该是为要报美国大学的同学着想,朦胧一点还是好。
至于A水准,分数是根据全新加坡的考生状况,用bell
curve算分,并且只给你等级(ABCDESU)。因为莱弗士学校(RJC)教学水平高,一般A水准考试,大家的成绩普遍会比校内预考的成绩好。
无论中三中四的GPA制度,和初院的等级+排名,再到最后A水准的等级制度,都不是很难适应。的确,它和国内的总分排名不一样,会让你感到一点轻松,但是你既然在这个系统里,就要适应它。通过努力得到自己理想的GP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