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问出精彩——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2010-07-05 18:49: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智慧
让学生问出精彩——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四年级课标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而最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敢提问问题,有些能大胆提问问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不高,甚至和课文主题没有很大的关系,起不到很好理解课文的效果。
      

新课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民主的教风,民主的学风正在课堂上张扬,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使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得以淡化。学生,以前是被老师问了个“一头雾水”,现在是自己问了个淋漓尽致;以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在是学生一不小心就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这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是观念的根本转变,是教育理念的升华。
    但是,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疑惑。本文就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指导学生提问谈谈我的实践和探索。
    一、发现问题,理性分析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孔老夫子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学生提问质疑,孔子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因为“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
    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
    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二、针对问题,授之以渔
    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二是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三是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其次,必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叶圣陶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二是提问思路和内容。
    盯住“眼睛”问题目,了望全文;
    摄取“灵魂”问中心,突出主题;
    拎起“骨架”问思路,训练思维;
    诊断疑难问困惑,突破难点;
    找准口子问文眼,提高速度;
    抓住词语问语意,培养语感;
    注意“陷阱”问“不疑”,挖掘深度;
    放眼课外问阅读,迁移能力。
    当然,提问还要根据文体特点,小说要抓三要素,记叙文不要忽略六要素,
    记人找准人物的性格,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等。
    第三,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
    表述问题的原则是具体准确,并且要说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问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简单使用疑问词,如一味简单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二是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是基础。只有在认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才会问得有物、有据、有序。缺乏了阅读的认真细致必然导致发问的简单化和笼统。当然,提问的表述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它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反复和强化的过程。一开始,学生只能提一些诸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等简单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到现在,学生已经能提出一些让你吃惊的问题了。如,《风筝》一课,有学生问“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侯做的错事,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角度的现代感之强,问题表达之清晰,怎能不让老师喜出望外?
    三、分出层次,随机处理
    问题的层次。每篇文章本身的问题就分为:基本层问题和较高层问题。
    学生在预习时也因个人的基础而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高难层面的问题,老师自然会高度重视,而基本层面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基本层面问题往往占时多,功效小,常常“费力不讨好”。但是“置之不理”也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些问题存在着,而且就语文的基本功来说,字词和文章的基本意思是必须弄清并落实的。那么,如何处理不同层次学生的心中不同层面的疑问呢?
    我的做法是,分两个阶段处理:一阶段小组内自由提问,一些胆量小的学生在小组内能够自在地提出他们的疑问。给他们解决基本层面的问题。
    第二阶段全班集中研讨重点难点问题。这一阶段让那些积极思考大胆发问的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优势,提出他们的富有层次和水平的问题。解除他们的疑惑。这时既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更要老师的扎实而广博的知识和耐心的引导。
    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把提问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 重点和难点之上,不使学生提问成了野马而脱离课文。
    答问的层次。问题提出来后,如何处理?我主张,先分析再集中,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①对基本层面的问题,小组内自由讨论解决,主要落实:字音、字型、词义、造句、作者、课文基本情节、主要内容等问题。落实办法可以采用:互听词语(布置了预习)、互问词义、互改造句、互问内容、交流资料、推荐好的造句和问题及资料等。大概计时15分钟左右。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等问题,在这一阶段就可以解决。老师巡视时发现一两个较普遍的问题提交全班研讨。
    ②对涉及主题的问题,也许小组也能解决,但有必要“明知故问”,以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加深印象。
    ③还有一些问题有一定难度,则可采用:老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补充,教师及时引导等办法。如:《紫藤萝瀑布》“生死谜,手足情”怎么理解?如果为学生提供有关宗濮弟弟的背景资料,或由收集了资料的学生提供帮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学生的层次。学生必定会有基础的好差之分。那么,浅显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发问;而重难点问题可能更多地是基础好地学生提出。但是,不可戴上有色眼睛,定势思维。对任何能抓住主题,富有创意的提问,都予以表扬,这时,你能从那闪亮而喜悦的眼光中找到那些提问的学生。答疑也同样根据学生层次来处理,浅显的问题让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更多地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对任何学生的“进步”,给以掌声鼓励。这样处理得多了,学生能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和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4、评价的层次。表扬和鼓励是我们的主要手段。对不敢发问和答问的学生,只要他勇敢地站起来发问或答疑,“你终于站起来了!”“老师真为你这‘第一次’高兴!”的表扬是比较有动力的,强调他的勇气可嘉。而对那些发言积极的学生则要求要高一点,强调他们的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表扬这类学生不能流于空洞,应着力让他们说出提出或答出问题的思考过程,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如,最近,我上《金色花》一课,有一个平时很爱发言却有点浮躁的学生,在回答“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时,他很踊跃的要求发言,他说:“我想,大概是因为是在印度有一个有关金色花的美丽的故事。”接着,他编撰了一个非常富有幻想色彩的传奇故事。我让他讲完了,大家不得不惊叹他的想象力,但没有一个同学同意他的诠释。他黯然地低下了头。我提示他 们,仔细阅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依据。很快他们找到了答案。之后在讨论“妈妈提着灯到牛棚去干什么?”的时候,有同学说是去喂牛,有同学说是去找孩子。顿时同学们争论不休,他很快又举起了他的手,说:“由文中第二段妈妈的‘孩子,你在哪里呀?’和第八段妈妈的话可以看出,妈妈是去找孩子的!”。这时同学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他的脸一下就红了。我问他:“你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他羞怯地说:“我终于明白了怎样才能回答准确。”同学们又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还要我们用“肉麻”的话去吹捧学生吗?
    教学实践证明,一节课能否成功,取决于学生能否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如果学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发疑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古希腊普鲁塔戈)。这把“火”由老师点燃当然也不错,但是,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点燃岂不更好吗?
    当然,学生要达到切中肯契,高效低时,又表达准确,富有创造性地提问,必须经过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刻意的激发。

                  凸显数学本质 彰显高效课堂       

   认识方程》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的。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方程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汤老师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些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通过摆、认、辨、写等活动认识理解方程,通过多媒体演示引领学生了解方程的发展。整节课既是数学知识传授的课堂,又是文化传承的课堂,更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殿堂。

   一、读懂教材:

要上好一堂课,通读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读懂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了解知识点前后联系,以及他在今后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与达成目标所需的方法与手段,这样上起课来才不会东抓一点,西抓一点,像个没头的苍蝇。

汤卫宏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这节课,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他在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作用,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经历从生活语言描述事件到用数学语言描述,再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将现实世界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帮助学生建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的数学模型。

它是从简单具体直观的物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量间关系,而抽象的数量关系正是数学所反映的本质。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后要达成的数学目标。但不能过早的给予呈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在给予升华到数学的本质。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这样编排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

汤卫宏老师这节课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了解了编者意图,在课堂中动态呈现教材所编排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观察、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轻松获取新知。及认识了方程,懂得方程的意义。

   二、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是上好一节课不可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他能为新识教学架设助跑道。

    本节课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具备用天平或台秤称物体的生活经验,能够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等量情境。

2.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描述等量关系时有困难,已有的用算术解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汤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他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呈现教学情境,为新知识教学架设了助跑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明确目标

确立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方向标,没了目标就会使我们上的课像只没头苍蝇,到处乱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提供策略

读懂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明确了目标之后,没有好的教学策略,课堂效果也很难显现:下面,我们就一同来赏析一下汤老师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吧!

首先他采用了紧扣教学目标,创高情境的策略,我认为他的创设情境策略是有效的,高效的。

(一)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策略有效

这节课,汤老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策略。第一个是借助天平称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实现了从等式到含有字母等式的方程链接。天平的作用在这里是起到一个直观的作用,天平创造的是一个情境,把这些情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后,再来对这些数学语言进行分析,引入用未知数表达一个等式,也就是方程。为逐步构建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提供了生长点。

接着他还创设了台天平秤石块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等量关系,列出多种含有字母的等式,为揭示方程的意义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二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方程的意义,突出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分类的目地是认识方程的特征,理解方程的意义。假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然后再出示一组式子让他们从中找出方程,那会很省时、省力,也能完成知识目标,但是,这种直接告诉的方式,孩子们没有经过数学思考、没有经历思维的碰撞,自然也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方程的意义。而汤老师提出的“你能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吗” “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经过分析、比较、判断,最后拨开云雾。不仅较好的理解了方程区别于其他式子的特点,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感知“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第三是巧妙运用衣、食、住、行、广告等生活情境,拓展应用意识。数学来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本课体现得很到位。汤老师设计了关于衣、食、住、行以及广告中的数学问题,典型的鸡兔同笼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习题,不仅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时进一步体会学习的价值。而且在寻找每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中让学生体验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正确的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兴趣,使得课堂更加有效。在体验到方程可以表达生活中很多等量关系。

(二)创设探究空间,运用语言的策略有效。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如汤老师使用了判别类语言策略如:睁开眼睛,再看到方程时,你能认出它们吗?。认完方程,你能正确说出这句话吗?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又如描述类语言策略:天平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呢?天平平衡状态说明什么?这个字母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X表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又如探索类语言策略:天平称物中的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台秤称石块的情境中,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如发散类语言策略:这道题里,你还能找到不同的相等关系吗?……等等,这些问题语言策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但又不是总那么跳也摘不到。这样使学生在回答这些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汤老师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相信他的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