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问出精彩——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2010-07-05 18:49: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智慧 |
新课标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民主的教风,民主的学风正在课堂上张扬,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使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得以淡化。学生,以前是被老师问了个“一头雾水”,现在是自己问了个淋漓尽致;以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在是学生一不小心就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这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是观念的根本转变,是教育理念的升华。
要上好一堂课,通读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读懂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了解知识点前后联系,以及他在今后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与达成目标所需的方法与手段,这样上起课来才不会东抓一点,西抓一点,像个没头的苍蝇。
汤卫宏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这节课,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他在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从简单具体直观的物体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量间关系,而抽象的数量关系正是数学所反映的本质。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最后要达成的数学目标。但不能过早的给予呈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在给予升华到数学的本质。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这样编排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
汤卫宏老师这节课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了解了编者意图,在课堂中动态呈现教材所编排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观察、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轻松获取新知。及认识了方程,懂得方程的意义。
读懂学生是上好一节课不可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他能为新识教学架设助跑道。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具备用天平或台秤称物体的生活经验,能够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等量情境。
2.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描述等量关系时有困难,已有的用算术解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汤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他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呈现教学情境,为新知识教学架设了助跑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明确目标
确立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方向标,没了目标就会使我们上的课像只没头苍蝇,到处乱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提供策略
读懂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明确了目标之后,没有好的教学策略,课堂效果也很难显现:下面,我们就一同来赏析一下汤老师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吧!
首先他采用了紧扣教学目标,创高情境的策略,我认为他的创设情境策略是有效的,高效的。
(一)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策略有效
这节课,汤老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下3个情境策略。第一个是借助天平称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实现了从等式到含有字母等式的方程链接。天平的作用在这里是起到一个直观的作用,天平创造的是一个情境,把这些情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后,再来对这些数学语言进行分析,引入用未知数表达一个等式,也就是方程。为逐步构建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提供了生长点。
接着他还创设了台天平秤石块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等量关系,列出多种含有字母的等式,为揭示方程的意义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二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方程的意义,突出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分类的目地是认识方程的特征,理解方程的意义。假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然后再出示一组式子让他们从中找出方程,那会很省时、省力,也能完成知识目标,但是,这种直接告诉的方式,孩子们没有经过数学思考、没有经历思维的碰撞,自然也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方程的意义。而汤老师提出的“你能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吗” “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经过分析、比较、判断,最后拨开云雾。不仅较好的理解了方程区别于其他式子的特点,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感知“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第三是巧妙运用衣、食、住、行、广告等生活情境,拓展应用意识。数学来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本课体现得很到位。汤老师设计了关于衣、食、住、行以及广告中的数学问题,典型的鸡兔同笼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习题,不仅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时进一步体会学习的价值。而且在寻找每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中让学生体验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唯一的。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正确的答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兴趣,使得课堂更加有效。在体验到方程可以表达生活中很多等量关系。
(二)创设探究空间,运用语言的策略有效。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如汤老师使用了判别类语言策略如:睁开眼睛,再看到方程时,你能认出它们吗?。认完方程,你能正确说出这句话吗?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又如描述类语言策略:天平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什么呢?天平平衡状态说明什么?这个字母表示什么意思?这里的X表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又如探索类语言策略:天平称物中的你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台秤称石块的情境中,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如发散类语言策略:这道题里,你还能找到不同的相等关系吗?……等等,这些问题语言策略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但又不是总那么跳也摘不到。这样使学生在回答这些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汤老师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相信他的课堂将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