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今天如期在门头沟斋堂开走。我今年参加的是20公里千年古刹路线,边走边赏景、参观古刹,拍照,8点钟开走,3个半小时走完全程。
“门头沟的山,怀柔的水”是北京得天独厚的景致。门头沟山美,9月份气候宜人,能徒步在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的山间,边赏美景,呼吸着清新无比的空气,又锻炼了身体,确实是一项愉悦身心,美妙无比的活动。
从2010年开办的北京国际徒步大会,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如今名头大了,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惟一一个国际化山地运动品牌。今年,北京正式加入国际徒步联盟,使北徒会升级为国际徒步联盟认证的国际徒步大会,成为国际徒步联盟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以往参加的三届比较,突出感觉是今年与国际同类赛事接轨?再加中央精简节约精神,赛事处处简化,路上没有了彩旗标语,没有了开幕式,没有了门头沟太平鼓等传统技艺的展示,没有了随处可见的大学生志愿者,电视台也不转播了。尤其终点处的饮用水都免了,不免太不近人情。斋堂镇上冷冷清清,全然没有了往年徒步爱好者狂欢节日的盛况。大会所发装备质量也每况愈下,但每个人报名费却由50元涨到了150元。一缩一涨,让许多参赛者无法理解,大会呈现出越来越向市场化运作发展的趋势。
摆渡车下车点的前面就是安检和出发起点
今年与国际接轨,不集中发令出发,而是参会者自己随到随走,是个不错的改变,鞋上的计时芯片经过起终点的计时毯会自动记录每个人的完成时间

绿色环保,沿途饮用水要倒入自带的容器,志愿者也全部招聘本地的村民

中午,等待100公里极限挑战第一名到达的新闻媒体

12点56分,早6点集体出发的百公里运动员第一名到达

20公里千年古刹路线沿途景致
双石头村的石上屋

关闭小煤窑后,沿途荒芜的房屋




山里很长一段路是黑色煤渣构成
看到山里一圈非常可爱的山羊


千年古刹路线的主题灵岳寺
灵岳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辽代重建,称"白贴山院",金称"灵岳寺"。元至元三十年(129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雍正十一年(1733)分别予以重修。京西重镇斋堂镇原是灵岳寺施茶舍粥的地方,而且灵岳寺是京西门头沟最早的寺庙,善男信女在灵岳寺进香,一般都在斋堂歇一晚,久而久之,斋堂镇由此得名。所以有说“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镇”。
灵岳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处木结构早期建筑。寺内沿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建筑保存了大量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手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003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灵岳寺看着破旧,其实却是耗时多年刚刚修复完工的。与以往古建修缮不同,此次工程首次尝试了“原真”法,维修完毕后,这座1300年历史的寺院成为本市首处展示古建及其周边“原生态”环境的样板工程。所谓“原真”是指完全保存古建周围的原生态环境,对古建只做“清扫”加固,而不进行重新油饰彩绘等。遵照此定义,不落架、不改变原结构、不“着色”成为灵岳寺修缮的三大特点。
灵岳寺山门外有一棵高大的国槐 
山门外的灵岳寺简介 
前殿(天王殿)

院内的一棵古松(油松)

山门两侧钟鼓楼遗址用玻璃罩保护起来

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的钟鼓楼残存柱子

后殿(释迦佛殿) 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百余平方米。独特之处是屋檐下的一排柱子,叫擎檐柱

擎檐柱是唐代的一种建筑风格
檐下双昂五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


大殿内空空如也,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可惜在1954年被拆毁


大殿窗棂

该寺修缮后还有一大看点:特意在主殿释迦佛殿的东侧墙面上开了个“窗”。这样观众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墙内充填的唐代绳纹砖、辽代沟纹砖等原始构件
大殿台阶上特意拿出展示的原古建构件

灵岳寺院落

山门口休憩的村民

山门外敲锣打鼓为大会助兴的村民

寺前表演小车会的村民


灵岳寺前也是20公里的折返点

折返路上的徒步者

门头沟的美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