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01
巴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让无数人趋之若鹜,除了年年都有的巴黎时装周,我对巴黎最后的印象是那部美食动画《料理鼠王》。
清晰的画质,跳动的身影,诱人的美食,还有总在夜幕来临时必现的铁塔,以及最后那句——“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却可能来自世界的任何角落”,一如既往的美式鸡汤,我们也一无既往的买账。
http://wx1/large/66c564dcgy1fe3ebzl5qtj20zk0l4n1k.jpg
时尚、美食、咖啡馆、生活态度,都是巴黎的标签,也吸引着热爱这些标签的人们,巴黎是如此的立体,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能进入它多棱的灵魂,比如文学。
今天推荐大家一本书,跟巴黎有关,跟文学有关,给对巴黎充满向往,或对文学有热衷的你。
《巴黎文学地图》
http://wx1/large/66c564dcgy1fe3ec7seh3j20m30eu75a.jpg
02
“塞纳河上的日子无眠无休地淌下去,只是你来了,又走了”,书的第一张塞纳河彩色照上写着这句话,读着让人也随之流淌。
书是以11位法国现当代文豪级作家和巴黎的关系为线索,将文豪们的巴黎地点故事一一道来,有相关的作品摘抄,也有现在的巴黎对这些文学旧址的解读和故事以及作家私房小故事,让人更立体地了解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巴黎,提供了游览与欣赏这个美丽都会的全新的路线。
http://wx4/large/66c564dcgy1fe3ecgbuslj20zk0qo13m.jpg
【波德莱尔的巴黎】
在圣路易岛,波德莱尔俯瞰巴黎屋顶,望着这些屋顶,他写出《巴黎忧郁》。
http://wx1/large/66c564dcgy1fe3ecq2hn8j20go0lbt9i.jpg
1921年4月9日,波德莱尔出生在拉丁区,屋德法耶街13号,圣米歇尔大道的一条小街。18岁波德莱尔从学校毕业后的第一个住所就在圣路易岛上贝郡堤道22号。
当时的圣路易岛住着两种人:一种是守着一点积蓄的小康之家,早睡早起不兴花样;一种是没钱的艺术家,因此地靠近拉丁区,房租却便宜很多。随后波德莱尔从圣路易岛南边的北郡堤道搬到北边的安茹堤道17号。
http://wx3/large/66c564dcgy1fe3ecya63mj20go0ahwf7.jpg
40出头的波德莱尔几乎已呈半疯状态,最后由母亲为他在凯旋门附近找了一间公寓养病,这大概是他离开父母家后住过最好的一栋房子了。
1867年8月31日,波德莱尔去世,被安葬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园。
【雨果的巴黎】
1825年,雨果带着妻儿们住在第六区原野圣母院街,有了他们自己的家。
http://wx2/large/66c564dcgy1fe3edp9y9cj20d50grt92.jpg
1832年秋天,雨果租下孚日广场6号2楼,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汇聚之地。雨果在此居住了整整16年,是他在巴黎住过最长一段时间的居所。
1852年,雨果因政治原因仓皇逃离巴黎,开始放逐生涯。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雨果结束19年的放逐生涯,回到巴黎,住在巴黎市西边靠近布隆涅森林的艾洛大道上。1881年,雨果80大寿,艾洛大道改名为雨果大道。
http://wx3/large/66c564dcgy1fe3edy6c0oj20fk0aawf8.jpg
1885年,雨果以84高龄去世,以国葬之礼极尽哀荣。1903年巴黎市买下雨果孚日广场的居所,成立“雨果之家”,供人参观,缅怀法国文学史上的这块瑰宝。
【普鲁斯特的巴黎】
普鲁斯特生在巴黎富裕的家庭,刚懂事就搬到马德兰教堂旁边的马雷伯大道9号,那是一座宽敞的大公寓,大扇落地窗和雕花栏杆阳台,可以远望圣奥古斯丁教堂。无论是过去还是在今日,这都是巴黎的高级住宅区。
http://wx3/large/66c564dcgy1fe3ee84y7zj20fy0jgwev.jpg
他的童年就在香榭丽舍旁的花园玩耍,所有这些情节都被他洋洋洒洒写入那本著名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现在,从协和广场往凯旋门走去,右手边的花园里,穿越花园绿地的那条蜿蜒小路就被命名为普鲁斯特小径,纪念他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
http://wx3/large/66c564dcgy1fe3eefl7ltj20qo0hsgp0.jpg
1898年,位于凡登广场的丽兹饭店开幕,是全巴黎最豪华的旅馆,普鲁斯特马上就成为了丽兹的常客,下午茶或晚餐都有固定的老位置。1922年,这位一生都在被病魔折磨的灵魂消逝了。
【巴尔扎克的巴黎】
巴黎塞纳河左岸,是拉丁区,那是巴尔扎克的文学地盘,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是从拉丁区混出来的。
http://wx3/large/66c564dcgy1fe3eemhdjfj208c0akaa5.jpg
1819年从法学院毕业的巴尔扎克在说服父母后,在巴士底广场附近的小街租了房,开始他疯狂写作以及疯狂欠债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些岁月中,他一直处于未婚状态,却已有了4个私生子。
后来,巴尔扎克和一位富孀同居,住在巴黎西区Passy的一栋房子里达七年之久,现在这栋房子已经改为巴尔扎克纪念馆。
http://wx1/large/66c564dcgy1fe3eeuffr5j20hh0cmgmt.jpg
在他人生最后半年的时光,欠债的他为了迎娶佳人,斥资在香榭丽舍大道旁买了一栋豪宅,不到半年,旧疾复发,去世。
03
似乎每个人都会对一个地方有着莫名的向往,我们将其称之为“精神故乡”,我们对它很陌生却又无比熟悉。
之所以说是精神,我的理解是信念的契合,每一个文学家笔下都描述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无论是波德莱尔笔下的黑恶、雨果笔下的博爱宽仁、普鲁斯特笔下的似水年华,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孜孜追逐,那都是巴黎的面貌。
而我们,远离那个时代的巴黎,却从未远离他们笔下的人性。
去巴黎前,不妨读读这本书,再走过巴黎,想必会是另一番感受,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旅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