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及选题意义
(2010-04-03 01:55:03)
标签:
杂谈 |
(一)核心概念“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数学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策略,它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也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并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作为新课改主要目标之一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但绝大多数比较偏重于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较少研究课外的合作学习。
(三)选题意义:
《全日制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由于高中数学学科不止是感性的,更应该知性的,因此通过合作交流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很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合作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基础教育科研的重点课题之一。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就是把高中数学学习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对学生认识知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从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入手,让住宿制的学生更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一起来完成高中数学对思维的较高要求,体验解数学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利用课外共同学习的合作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生互动的人力资源,为高中数学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减轻老师讲了很多学生还不完全懂写的痛苦,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内化知识,自觉形成知识体系。
(四)研究价值:
从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来看,绝大多数比较偏重于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构建高中数学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对高中数学课堂的一种教学改革,同时更应该是高中数学课外学习的一种补充手段。因为高中数学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但高中的课时非常的紧张,无论是“大容量、高密度、强训练”的解题教学模式还是“小步走、多提问、勤讲解”的新授课教学模式,课堂上无法或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时给出一点时间也是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探讨出结果,老师便忙着往前赶了,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自己完全理解消化所学知识难以完成。因此出现对数学题学生上课都能听懂,课后习题自己就写不出来的情况。其实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学生能理解应用的只是表面知识,而知识的内涵都要靠学生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分析来获得。因此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就是为学生在课外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针对在课堂上没有理解好的部分在这儿展开辩论,互相交流,再现解题的思维过程。这样做出的题目比老师讲的效果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