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频激电法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2011-04-25 18:23:10)
分类: 矿山地质

双频激电法主要用来寻找铜、多金属等硫化矿床以及相应的伴生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其他矿床。也可以寻找磁铁矿、有极化效应的赤铁矿和镜铁矿、锰矿等黑色金属矿床。此外,还可以寻找煤、石墨矿和地下水。

双频激电法除了对致密块状矿有很好反映之外,对浸染状和星散状矿体也有独特的效果,所以它是寻找斑岩型铜矿有效的物探方法,同时还可借助浅部矿化和浸染晕发现深部矿体。正因为双频激电对矿化反映灵敏,不够工业品位的矿化也能形成异常,因此对获得的异常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甄别。

在某一地区是否投入双频激电法,主要取决于地质任务,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地质任务的确定则必须兼顾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一般地讲,主观是指人们所要解决的矿产地质任务或其它任务的愿望,客观则是指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仅从主观的愿望出发,往往会造成浪费或事倍功半,这样的教训很多、也是很深刻的。因此,首先要从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分析中提出地质任务,然后通过各种手段了解物性差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再经过成本、效益和地质效果的综合分析,决定是否投入双频激电工作。

在具体工区,究竟是投入双频激电法,还是时间域激电法(俗称直流激电法),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作合适的选择,扬长避短,灵活应用。一般地说,在地形较平坦如平原、盆地上,交通条件好,以及非工业干扰区,干扰小、接地好,既可使用双频激电法,也可使用时间域激电法。而在山区,地形很差,以及工业及人口密集区,工业干扰和人文干扰较大,接地条件相对较差时,双频激电法远远优于时间域激电法和其他形式测量的激电法,如变频法、奇次谐波法等。

大量实践证明,双频激电法能够应用于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在15万或12.5万的小比例尺面积性普查工作中,可用来发现和寻找成矿远景区或矿化带,也可配合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在11万的中比例尺详细普查工作中,可用来圈出矿化富集带范围,为进一步详查提供依据。在15千或12千的大比例尺详查中,可进一步用来圈定矿体或矿化带的平面范围和走向,结合地质情况判断矿体产状,埋深和大致规模,条件有利时甚至可以分辨极化体的成份,以指导钻探及山地工程。在勘探阶段,利用钻孔或井下激电还可发现深部隐伏矿或井旁盲矿。在地球物理方法本身的综合利用上,可与磁法、自电、电阻率法等,以及其它地质的、地球化学的手段相结合,评价各种异常的性质。

仅从发现异常的角度,选用一对频率的双频激电法便可以胜任。但如果要在发现异常的同时对异常作详细研究,那么可应用多对频率的双频道频谱激电法,它不仅可以提供视电阻率、视幅频率、自电、相位等多个参数(另可计算各种导出参数),还可以进行频谱测量或进行激电非线性效应测量,以便对异常作更详细的研究。

在学术著作中,常常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工作方法与技术。然而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能否取得很好的效果,正确的野外工作方法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全部数据都是依靠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取得,如果野外工作方法技术不当,或者是事倍功半,增加成本或者是影响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成果的可靠性。因此,本书以较多的篇幅,较为详细地讨论它。

§ 8.1 电极排列形式

电极排列形式(或称电极装置)指的是ABMN这四个电极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进行野外工作。电极排列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双频激电中,经常用的有“中间梯度”、“偶极-偶极”、“对称四极”、“三极”、“二极”(“近场源”)以及“测深”这几种排列形式。任何一种电极排列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或者说没有那一种电极排列是绝对好或绝对差的。然而,在野外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某一种排列(例如中间梯度)用得较多而忽略了它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本节中,不仅讨论它们各自的长处,还分析它们的问题,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可能的异常形态,发现异常的能力,干扰水平、抗感应耦合能力以及地形、接地条件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的电极排列。

8.1.1 中间梯度排列

双频激电法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 主宰者 - 主宰者的博客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多的电极排列形式是中间梯度排列,特别在时间域激电和面积性激电测量中更是如此,对双频激电来说,它很灵活,本来可以不必千篇一律地使用中间梯度排列,但由于它少移动供电电极,在一般情况下显得方便,再加上习惯的原因,中间梯度排列事实上仍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排列。

如图9.1所示,中间梯度排列是用AB两个供电电极进行供电,测量电极MN则沿着测线逐点移动进行观测。根据工作任务,中间梯度又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主线测量方式MNAB连线中间的(2/3AB范围内测量。

主线加旁线测量方式MN除了在AB的中间连线(一般取AB长度的2/3)进行测量外,还在AB两侧与AB平行的旁线上进行测量,测量范围如图9.1中的L2L/3的矩形框内。这样,可以减少供电极的移动次数。

全域测量方式:所谓全域测量方式,是指每条线不限于2L/3,而是扩展到整个AB,甚至扩展到AB的连线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在AB供电的情况下,只要是能测到足够大小电位差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测量范围。

在以发现异常为目的的普查工作中,第23两种方式由于效率高而常被采用。到详查时,要获得异常的正确形态,则宜采用中间线测量方法。而且要将可能的矿体置于AB的中间,使AB垂直异常走向。

测点间的距离l的大小根据所寻找的矿体的大小和最小可测电位差来折中选择,一般,L/l20~50之间。MN的大小通常等于测点间距l或者l2倍或3倍,记录点在MN的中点。

中间梯度排列之所以应用较广,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一段范围内不需移动供电电极,同时,供电导线、电源及发送机也不要移动,只移动测量电极MN(短导线测量方式),野外工作方便了许多,因而广为应用。特别是对于需要供电电流很大的时间域激电法,中间梯度排列就几乎成了唯一的实际可选择的排列。

2、中间梯度排列可以一线供电,多线、多台接收机同时进行测量,甚至可进行全域测量,因而生产效率高。

3、在AB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均匀场,在此种情况下中间梯度的异常相对简单,甚至可用电磁类比法进行半定量解释。

由于中间梯度排列应用较广,得到很多人的偏爱,因而它的一些缺点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必要说明如下:

1AB导线一般在1000M以上,敷设很费时间,在山区更是如此。在潮湿地区又容易造成漏电,因而需要定时检查,在野外,常常因漏电检查不合要求而耽误很多时间。

2、中间梯度排列的电磁感应耦合效应比偶极排列的要严重得多。而且它的电磁感应耦合效应随AB增加而增加,在电阻率低的地区,不利于加大 探测深度。

3、在AB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使得陡倾斜良导极化体的异常很不明显。理论计算的曲线对比可参见第七章图7.15和图7.37,在直立板上中梯异常很小,其他电极排列的异常要比中梯异常大1倍以上。图8.2则是湖南衡山中梯和偶极实测曲线对比。在该地区,视幅频率背景约为2%,中间梯度的异常只有4%,即异常绝对值只有2%,这就要求有很高的观测精度,否则异常就可能被误差所掩盖,因而施工中要十分小心。同一测线的偶极异常比中梯的大3倍左右,而正常背景场仍为2%。这样异常绝对值可达12%。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将观测精度适当降低,也不会影响异常的重现性,从而使施工速度加快,工效提高。

双频激电法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 主宰者 - 主宰者的博客4、中间梯度的异常并不一定形态简单。平时说中间梯度异常形态简单,那是有条件的,指的是在AB中部,激发场接近水平均匀场,因而异常形态与垂直磁化的垂直磁异常相当。如果极化体不在AB中部,情况就不同了。这里用一个与AB线正交的地下电缆异常的模型实验结果(图8.3)来说明问题。

双频激电法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 主宰者 - 主宰者的博客

当电缆相对于AB供电极对称时,即位于AB连线的中点(x=0)时,电缆附近未出现明显的视极化率异常(曲线1),也无明显的视电阻率异常显示,这是符合人们的直观认识的。

当电缆位于供电极AB之间,但相对两供电极不对称时,电缆附近出现幅值大、范围宽的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异常。图中曲线234分别给出了电缆位于x=-10-20-30cm处主剖面上的ηs观测结果。由图可见,电缆引起的视极化率异常,在电缆左右两侧为正负相伴的不对称异常,距电缆较近的电极(图中电极B)一侧,为视极化率负异常,距电缆较远的供电极(图中电极A)一侧,为视极化率正异常,并且正异常的幅值和分布范围都大于负异常。随观测点远离电缆,Fs异常逐渐消失。电缆正上方附近,ηs曲线通过零值点。顺便指出,此时的视电阻率曲线与视极化率曲线基本呈镜像对称关系。

由图还可看出电缆在不同位置时的异常变化情况。当电缆逐渐由AB中点移近某一供电极时,由电缆引起的Fs异常的幅值随之增大,但当电缆靠供电极很近(图中曲线4)时,Fs异常幅值又出现减小趋势,其中靠近电极一侧的负异常减小更为明显。

8.3的实验结果本来是要说明地下电缆的影响,以提醒人们不要认为小小的电缆似乎不应引起多大异常。然而当它在测线中不同位置时,可以引起不同的异常。这一方面说明在野外不可忽视电缆的影响。笔者在这里引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中梯排列中,异常并不总是简单的。

电缆位置的变化,也可认为是电缆不动,而电极相对移动了。事实上,电缆在不同位置时引起不同的异常,是由于激发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在中梯全域测量中,更要注意异常形态与供电电极的位置关系。

在相同测区内,当测线长度大于AB测区长度时,要把AB移到新的位置。移动前后需重复测量2-3点,这几个点便是测区的衔接处。最早的时候,人们在衔接处保留几个重复测量的点(称为“接头点”),是想用它来控制测量精度,即规定两组不同AB在接头点上测到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或者是在误差范围之内。如果所测结果相差较大,出现了“脱节”现象,就认为测量质量有了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如果接头点是在正常场区,是应该不出现脱接现象。然而如果地下有极化体存在时出现“脱节”现象是自然的。此时不同的AB供电时,“接头点”上的视幅频率或视极化率值是不同的。发生脱节的原因主要是激发和测量条件的差异所引起。下面引用水槽金属板模型实验结果来说明。如图8.4所示。AB间测区为(1/3~1/2AB,其中“A1B1段”FS曲线代表A1B1供电时,在其中间地段的FS曲线,余此类推。

双频激电法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 主宰者 - 主宰者的博客

由图8.4可见,曲线脱节有如下简单规律:

(1) AB中心逐渐移近矿体时,FS值逐渐升高,但曲线向下脱节。

(2) AB中心逐渐远离矿体时,FS值逐渐降低,但曲线向上脱节。

(3) 当供电电极之一移至矿体之上或矿体邻近时,FS曲线出现最明显的脱节。

(4) 曲线脱节处一般并不对应矿体端的位置。但曲线脱节的规律却指示矿体存在的方位。

(5) 某测点上曲线有明显的向上脱节,并不意味着该测点下面有新的矿体存在。因此在绘制FS等值图时,脱节点的FS值尽量取其低而不取高值,原则上应取接近背景的FS值。用简单取平均值的方法不一定合适。

下面我们以激发与测量条件的差异来分析图9.4上各段曲线脱节的原因。

A1B1段,近A1段曲线低值是由于观测点离A1极近,离极化体远,故接近背景值。近B1FS值渐高是由于B1和观测点离极化体较近,极化体的二次场已较明显。近B1段的FS曲线近似于B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