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人对温州的认知往往仅囿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报道。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拼搏的故事让世人对这个原先似乎默默无闻的江南小城刮目相看。其实温州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沉积厚重的地方。这里风光秀美、人杰地灵。它和历史上不少著名人物都有着不浅的渊源和联系。仅在温州江心屿一处就可以寻觅到我国历代许多大诗人的足迹。
听说市里要对温州中山公园、公园路进行大翻修、大改建,为留存现有中山纪念堂和谢灵运纪念馆的面貌,七月初我抽空对此二处拍摄了一些照片。
一千六百年前的晋宋初三年(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即温州)郡太守。在职期间,他体恤民情,关注文化,感化民风,注重农耕,弘扬佛学。在职之余,他陶醉山水。凡所到之处,“辄为诗咏致其意”。《宋书》本传载,永嘉“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温州临海背山,崇山秀岭,江溪纵横,树木苍翠,平原肥沃,民风淳朴、善良知礼,这为这一位酷爱淳朴自然、神游山水的谢灵运所喜爱。诗人徜徉山水,头戴曲板笠,脚穿登山屐,不畏险峻幽僻,遨游于温州山水之间,静观默察中赏会于心,络绎奔会于笔端诗文,在神游中他感怀抒情,突破了玄言诗的困惑和束缚,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开创了情感灵性化的中国山水诗风,也把温州造就成了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祥地。
仅一年后的公元423年秋天,谢灵运离开了温州。当时永嘉吏民于瓯江畔依依不舍相送,情谊弥深。千百年来温州人民对这一位关爱庶民的伟大诗人的感恩和缅怀之情绵延不绝。池上楼、康乐坊、谢池巷、竹马坊、西堂、江心屿谢公亭、鲜澄阁......等地方世世代代以来都是寄托着人们怀念他的深厚含义。
相传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登池上楼》一诗就出于温州中山公园积谷山麓的春草池旁。依春草池而筑的如园就是当年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温州驻足过的地方,谢灵运纪念馆便设于此。《登江中孤屿》也是这时期在温州江心屿所作。“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其运思精巧,虚实交错,实乃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名诗。
进如园大门所见
《登池上楼》诗书法作品
大型瓯塑创作《登江中孤屿》
池上楼畔的春草池(? )
加载中,请稍候......